第一章 动词“放”的语义分析
第一节 动词“放”与原型理论
出于对经典范畴理论的质疑,Wittgenstein①指出范畴的成员间未必有共同属性,在“游戏”范畴中,不同的游戏的特征是不同的,他们没有完全相同的属性,有些游戏拥有娱乐属性,有些有竞技属性,而这些游戏的特征很少是为所有游戏共有的,但这些“游戏”范畴中有着复杂的相似点重叠交叉在成员之间,交织成一个“游戏”范畴的复杂的系统,这样复杂的相似性 Wittgenstein 称之为家族相似性。
一词多义在自然语言中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多义范畴,很多时候很难用某个共同的语义特征来概括,一个多义范畴除一个核心的子范畴外,其他子范畴是通过家族相似性联系起来的,而不是通过上下级联系的,这些通过家族相似性联系起来的语义形成了一个意义链条,链条上相邻的节点拥有共同的某些属性,从而得到这类范畴的语义扩展,这样形成的范畴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称呼,Lakoff 称它为“辐射状范畴”,Taylor 称之为“语义链”,Langacker 起名为“网络模型”。
在“辐射状范畴”中,Lakoff 将这个散射范畴用一个散射点阵图来表示(图1)。在这个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多义范畴以原型为基础来进行范畴化的,原型性越高,义项离中心的原型越近,义项的原型性随着距离中心的距离递减。
..............................
第二节 动词“放”的原型语义和引申义
一、动词“放”义项整理
对比了《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八百词》和《汉语动词用法词典》对于“放”的义项,并做了表格对比,表格如下:
对于“放”,《现代汉语词典》有 18 个义项,《现代汉语八百词》有 12个义项,《汉语动词用法词典》有 11 个义项,经过比对和整理后,除去《现代汉语词典》中不含有动词词性的语义(放纵、开、姓、把钱和物资发给(需要的人)、把人驱逐到边远的地方)整理出动词“放”13 个义项:(1)解除约束,使自由;(2)在一定时间停止(工作或学习);(3)把牛羊赶到草地里,让它们活动或吃草;(4)放送,放映;(5)发出,散发;(6)点燃;(7)借钱给人,收取利息;(8)扩展,加大;(9)使处于一定位置,放置,安放;(10)放倒;(11)搁置;(12)加进去;(13)控制自己的行动,采取某种态度,达到某种分寸。
................................
第二章 动词“放”语义引申认知机制分析
第一节 语义引申的认知机制:隐喻转喻理论
一、隐喻理论
传统的观念对待隐喻认为是一种修辞方式,认为隐喻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方式和手段,和日常的普通语言相比,是一种狭义的修辞观,后来,Lakoff(1993)等人打破了这个传统观念,提出了“隐喻的认知观”,系统具体地阐述了这一观点。
李福印(2009)①将 Lakoff 的观点进行总结,概括出八点内容:(1)隐喻是人之手段;(2)隐喻的本质是概念性的;(3)隐喻是跨概念域的系统映射;(4)隐喻映射遵循恒定原则;(5)映射的基础是人体经验;(6)概念系统的本质是隐喻的;(7)概念隐喻的系统是潜意识的;(8)概念隐喻是人类共有的。
根据 Lakoff 主要观点,张敏(1998)②提炼出隐喻认知观三个主要方面:
(1)普遍性。隐喻是语言的常态,普遍存在于我们日常的语言运用中,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无意识地使用隐喻,隐喻是在长时间形成的规约中潜移默化形成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语言交流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2)系统性。隐喻不是个别形成的,不是独立存在的,看似独立的隐喻其实相互之间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隐喻与隐喻之间可形成结构化的集合。
(3)概念性。隐喻不单单是语言上的隐喻,思维本身就具有隐喻性,我们平时的思考与行动都是通过隐喻构建的,这一点最重要,也是根本性的,隐喻不仅仅体现在语言形式上,更是在语言表达上的概念隐喻。
从概念隐喻的认知机制来看,基本上分为三部分,源域,目标域和映射,源域范畴通过映射将其概念结构投放到目标域上,源域范畴为目标域范畴提供了结构模式。
..................................
从语义引申的方式来看,我们可以总结出语义引申的路径:
从图 8 所示,我们可以发现,动词“放”的语义引申是成辐射状引申,“解除约束,使自由”、“放送,放映”、“扩展、加大”、“放倒”、“搁置”、“加进去”和“控制自己行动,采取某种态度,达到某种分寸”都是由原型义“使处于一定位置,放置,安置”直接引申而来的。
.................................
第三章 动词“放”构式分析................................... 30
第一节 动词“放”构式类型分析....................................30
一、“放”的构式类型.....................................30
二、“放”的构式语义描写...............................30
第三章 动词“放”构式分析
第一节 动词“放”构式类型分析
一、“放”的构式类型
1.NP1+把/将+NP2+放+PLOC
例 25:过渡的人就会笑着,打着招呼,把钱放到里面。(靳以《渡家》)
例 26:我将一个大香炉放在一个硕大的铜盘上,镂空的铜盘精细得就像用金线编织的一般。(玛哈公主《欢痛》)
2.NP1+放+NP2+PLOC
例 27:他放一支箭在槽内,对准约三十英尺外房屋那一头墙上安着的积满灰尘的鹿头。(内尔森·德米勒《小城风云》)
3.NP1+放+PLOC+NP2
例 28:有一部分是因为他放入体内那些东西。(斯蒂芬·金《三张牌》)
4.NP1+PLOC+放+NP2
例 29:老太太常年吃素,所以在桌旁放着一小碟咸菜,咸菜是她自己腌制的。(余华《现实一种牋牋》)
如果把“放”的构式看作是一个家族,在动词“放”的不同构式中,出现最多的原型构式就是以把字句构式为代表的致使位移构式,“放”本身具有[+致使][+位移]的特征,同时“把”字句构式又是“致使位移”构式的典型构式,以此看来,将动词“放”的把字句构式是原型构式是可以的。
在“放”的构式中以“把”为代表的构式“NP1+把/将+NP2+放+PLOC”最为典型,是动词“放”的原型构式。构式的语义为由于致使动作“放”使客体移动到某种位置并占据位置。
“放”是一个自带致使移动性质的动词,而且“把”字引导的宾语具有强受事性。Dowty(1997)把语义角色确立为“原型施事”和“原型受事”两大类。原型受事的论元主要有变化性、渐成性、受动性、静态性和附庸性五个特点。而由“把”所引导的“放”宾语的语义角色在这五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把”所引导的宾语一般自主性弱,受动性强,需要外力施力进行位移,具体的物品也是宾语的原型。
..................................
结论
第一章是从原型理论角度对“放”的义项进行分析。
首先通过词典里“放”的义项的整理,总结了“放”作为动词的 13 个义项:(1)解除约束,使自由;(2)在一定时间停止(工作或学习);(3)把牛羊赶到草地里,让它们活动或吃草;(4)放送,放映;(5)发出,散发;(6)点燃;(7)借钱给人,收取利息;(8)扩展,加大;(9)使处于一定位置,放置,安放;(10)放倒;(11)搁置;(12)加进去;(13)控制自己的行动,采取某种态度,达到某种分寸。
其次,经过语料的整理与分析,根据语料中各个义项出现的频率找出 13 个义项中的原型义和边缘语义,确定原型义是“使处于一定位置,放置,安放”义,并总结出原型义的意象图式和三个语义特征 [+致使] [+移动] [+终位]。
第二章通过隐喻转喻理论分析了动词“放”13 个义项及其搭配的名词。
首先,对通过语料的统计,“放”搭配的名词进行分类,发现动词“放”搭配的名词在原型义“使处于一定位置,放置”义的表现上,多是物品类名词,其次是人或动物,总体上看,物品类名词是动词“放”搭配名词的原型类型,其次是人,这两类名词都有“可移动、易移动”的特点,“放置”这些物品或人比较轻松,容易办到,其他类别搭配动词“放”都有不同方面和程度的隐喻转喻,“心理”、“事件”类别属于边缘类别,和原型的差别较大。
其次,根据原型理论中的家族相似性理论分析了“放”13 个义项的语义引申路径,分析了引申语义的语义特征,发现“放”的语义引申不单单由一条语义链构成,而是分散式的,成辐射状引申,由此可见语义引申的复杂,语义引申的方式也说明了“放”的各个义项在我们的长时记忆中是如何储存的,相邻的两个义项有较多共同的相似之处,有共同的语义特征,而不相邻的义项的语义特征关联较差,从多义词“放”的语义引申路径角度来看,也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原型理论的家族相似性。
最后,从搭配的名词角度分析了“放”的隐喻转喻机制。在分析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在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动词“放”语义引申的隐喻转喻方式是有迹可循的,对于“放”的隐喻转喻,一般集中于起点的容器隐喻,移动过程中路径的隐喻和“放”对象整体部分转喻来实现的。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