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竹”题材画作中图像模态的分类及其蕴含的隐喻意义
第一节 分类依据和标准
宋《宣和画谱》中按照所画内容把画分为十门,分别为“道釋门、人物门、宫室门、番族门、龙鱼门、山水门、畜兽门、花鸟门、墨竹门、蔬果门”。[1]33借鉴上述分类结果,我们发现“竹”题材画作涉及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类,为了探寻其系统的隐喻含义,本文从语言学角度出发,参考古代画史,对“竹”题材画作按照其所绘图像模态内容进行分类,利于研究的进行。契合了 CraigClunas 提出的对中国绘画风格和图像的“内在”研究,而非对社会、政治和宗教背景的“外在”研究。[2]因此,以竹为主体,对画作中图像内容进行细分,将“竹”题材画作共分为竹与花鸟、竹与石、竹林与山水屋舍、墨竹、竹与高士或仕女五类。其中墨竹类是唯一一种在图像模态中只呈现“竹”的画作,此种分类方法以图像模态为出发点,探讨画作中具体的图像隐喻,在列举各类别的画作之后,将会对画作中蕴含的典型隐喻进行总的说明和举例论证。在分析隐喻涵义时,以Gentner(1983)的结构映射理论为基础,立足于画作本身,本着系统性的原则,考虑语境的作用,选择最大程度共有相关结构的信息来解释,在不断校正中获得最准确的分析结果。“在加工早期不具有方向性,而在加工晚期,具有角色特定性。”
.........................
第二节 “竹”题材画作中图像模态的分类
一、竹与花鸟
此类画作有 5 幅,分别为黄荃《竹鹤图》、石涛、王原祁《兰竹图》、郑燮《兰竹图》、边景昭《三友百禽图》、王武《花竹栖禽图》
二、竹与石
此类画作有 15 幅,分别为吴镇《竹石轴》、罗聘《双钩竹石图》、赵孟頫《窠木竹石图》、郑燮《墨竹图》、柯九思《清閟阁墨竹图》、顾安《幽篁秀石图》、顾安《拳石新篁图》、徐熙《雪竹图》、李衎《竹石图轴》、高克恭《墨竹坡石图》、夏昶《戛玉秋声图》、郑燮《竹石图》、郑燮《竹石图》轴、李方膺《潇湘风竹图》、倪瓒《棋树秋风图》。
三、竹林与山水屋舍
此类画作有11幅,包括:杜琼《南村别墅图》、仇英《梧竹书堂图》、夏珪《雪堂客话图》、蒲华《山晴水明图》、文徵明《东园图》、管道升《烟雨丛竹图卷》、渐江《梧桐山水图之三》、文徵明《真赏斋图》、张渥《竹西草堂图》、马远《踏春歌》、谢时臣《杜陵诗意图》。
四、墨竹
此类画作有9幅,分别为吴镇《墨竹册》、唐寅《风竹图》、倪瓒《竹枝图》、夏昶《淇水清风图》、李颇《风竹图》、文同《墨竹图》、文徵明《墨竹图》、唐寅《墨竹图》、郑燮《墨竹图》。
五、竹与高士或仕女
此类画作有3幅,分别为孙位《高逸图》、仇英《修竹仕女图》、改琦《竹下仕女图》。
.........................
第二章 “竹”题材画作中图像与文字模态之间的隐喻阐释
第一节 诗画关系的发展
要探讨“竹”题材画作中文字与图像模态之间的整合关系,就要明确这其中的文字与图像即画与诗之间关系的发展演变,在中国历史上,画与诗之间的关系经历了由统一、独立到结合的过程。在原始社会文字产生之前,文字与图像这两种媒介是相互统一的,这个时期人类交流信息的方式有结绳、陶器纹样、岩画、地画等,尤其是被发现的数量多、区域广的岩画,它们是原始社会的重要信息交流形式。目前中国已在 18 个省区,10 多个县发现岩画,岩画是原始社会遗留的主要绘画艺术形式。[1]岩画是以图像为形式的,但是在传达信息功能这一点可以看出其本质是符号性的,因此,“岩画是画又是字”[2]1。这说明了原始社会的图像与文字是统一的关系。文字产生之后至隋唐时期,人类用文字进行生活上的沟通交流,而画是一种艺术形式,这时文字和图像分别作为不同的模态来建构意义。但主流即使如此,仍存在一些现象足以证明这时的图像和文字是有联系的,如一些画家根据已有的诗作为线索来进行绘画创作,在东汉,画家刘褒根据《诗经》中的《北风》,创作了《北风图》。[3]111也有一些诗人根据画作来进行诗歌创作,如晋桃叶《答王团扇歌》:“七宝画团扇,灿烂月光明……”这类诗歌在诗画独立的时期,一般不题写在画作上。随着以诗入画和由画生诗现象的出现,到宋元明清时期,诗歌和画作联系紧密,它们相互结合,在画作的空白处题写诗歌,文字和图像模态组成多模态语篇,构建意义。最早在画作上题诗的人物是宋徽宗赵佶,他“第一次将诗、书、画三种不同门类的艺术和谐地统一在一起,构成完美的艺术整体。”[4]7绘画风格在宋元后由工笔转向写意,山水花鸟题材受到画家们的喜爱,色彩上也从崇尚彩色发展为以黑白水墨画为主。北宋的苏轼、文同,元代的倪瓒、吴镇,明代的沈周、文徵明、唐寅,清朝的“清初六大家”“四画僧”“扬州八怪”,这其中的人物都有不少的题诗画作存留于时世上。而论文的研究对象“竹”题材诗画作品的作者就主要集中于宋元明清四个朝代。
..........................
第二节 “竹”题材画作中多模态隐喻的整合过程
一、案例一
这是一幅清朝郑燮所绘的《墨竹图》,画上所题诗歌作于乾隆十一至十二年,此时郑燮任山东潍县知县。诗歌题目为《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由此可知,这幅题诗画作于郑燮潍县书斋中,是为一同参加科举的同年父辈包巡抚所作。画作用文字和图像共同构建“萧萧风竹是百姓疾苦声”,可看出郑燮心系百姓的为官之道,呼吁为官者心系民生、两袖清风。
立足于图像内容,经过文学认知图示中的“竹”等规约语用路径建立起隐喻映射,即“竹”隐喻人。再结合文字模态,即郑燮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可推演出隐喻整合的过程。由于绘画的纸张或绢布是有限,因此在整合时通常有转喻的存在。Wu Hung认为:“绘画中图像的选择和描述与转喻现象有关,它包括部分代整体。”[1]这幅画作的多模态隐喻整合过程建立在部分代整体的四竿竹转喻竹,竹隐喻天下百姓和风隐喻生活苦难的基础之上。
从画作的构图和角度来看,画作构建了一个风中之竹的场景,正面刻画细竹四竿,呈东西长势,竹置于主体位置,占幅大,画作右下角是郑燮题诗。中间兩竿竹呈平行状,竹竿细长,竹叶浓淡相宜,稍显凌乱,其左有两相交叉一俯一仰的细小枯枝。细竹与枯竹相依,旁再无物。这里存在两个用所处空间来激活社会处境的输入空间。竹占主体位置隐喻百姓在郑燮心中重要的分量,而细长竹竿与枯竹相依,且旁无物隐喻着遭受困境的百姓无依无靠的处境。
..........................
第三章“竹”题材画作的表征方式……………………48
第二节 主要表征模态……………………48
第三节 表征类型分析…………………………49
第四节 研究结果讨论与分析…………………………54
第三章 “竹”题材画作的表征方式
第一节 研究问题
研究以“竹”题材画作的多模态隐喻表征方式为关注点,主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第一,“竹”题材画作的多模态隐喻的主要表征模态是什么?第二,“竹”题材画作的多模态隐喻的表征类型有哪些?第三,这些类型的认知据理和影响因素分别是什么?
经过分析43幅画作可知:“竹”题材画作包括四种表征模态,分别是图像、文图、文字和隐含,其中大多数是图像和文图模态。不同于海报语类的是,隐含型表征模态在“竹”题材画作中的使用也十分常见,其多出现于目标域,俞燕明在2013年首次将“隐含”这一概念纳入多模态隐喻的表征模态中,[1]本文的“隐含”指的是这种表征方式既没有用文字标示,也没有用图像标示,需要读者自己来揣摩。五种表征方式中的目标域就有两种是隐含型表征模态,目标域为隐含型表征模态的画作共有20幅,占画作总数的50%,其中有9幅画作中无题跋,另11幅画作的题跋多与绘画理论作画缘由有关,不涉及画作内涵。究其主要原因,与不同模态的表征特点和画作的语类特点有着紧密的联系。唐代开始,花鸟画正式独立分科,中国古典画可分为花鸟、人物、山水三种风格形式,画作是画家个人思想或感悟在图像模态上的体现,有可能是写实,但更多情况下是写意。图像模态因其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有直观鲜明的特点,但由于画作大多写意,因此仅仅是图像模态难以把握画的深层意蕴。文字模态信息明了,利于读者准确把握内容,但如若单独出现,变成了书法作品,探讨的多是其笔法。而文图模态的表征方式在图画写意的基础上,用文字精确了作品的内涵,能让读者在欣赏作品后用文字对个人的心理联想机制进行确认。隐含模态的表征方式达到了画作“写意”的初衷,但是有时会略显深奥和晦涩,从另一角度思考,隐含模态虽难以正确引导读者进行深层思考,却符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审美效果,因此,除了图像和图文模态之外,隐含也是“竹”题材画作多模态隐喻表征模态的高频选择。
..........................
结语
中国古代画作凝聚了深厚的中华历史和文化,但也由于其表意性特征,使得我们在理解和体悟这一文字和图像模态结合的语篇时会稍费力气,甚至与原意有所偏差。Lakoff & Johnson,Fauconnier,Forceville 等认知语言学开拓者为我们研究随着时代和科技发展而产生的多模态语篇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隐喻观。在一批批的研究者试着在广告、漫画、演讲等语篇中证明隐喻的存在,并成功探寻隐喻背后深层的认知据理后,隐喻理论逐渐完善。本文试着以中国古代“竹”题材画作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多模态隐喻理论对画作中图像与文字模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两种模态配合产生隐喻含义的动态过程进行解读,以期窥探出一些相关的认知据理。
首先,本文印证了概念整合理论对于解释图像模态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并且在分析图像文本时,可以通过对图像内容的分类、精细地观察、结合历史文化等相关因素得到较为公允的结论。论文按照绘画内容将“竹”题材画作分为竹与花鸟、竹与石、竹与山水屋舍、墨竹、竹与高士或仕女五大类,结合概念整合理论对图像中多次出现的事物进行深层解读。如在竹与花鸟的类别中,《竹鹤图》中的竹隐喻着深山密林的幽静环境,而图像的中心事物是两只鹤,它们隐喻着品德高尚的隐逸之士。还有此种类别下的《三友百禽图》,近一百只姿态各异的雀鸟栖息在松、竹、梅岁寒三友所隐喻的文人气节环境中,“隐喻着百官,画面整体隐喻着百官朝拜天子的祥和景象。此外,还有兰花、琴、坡石等图像,它们在不同的画作中都有着不同的隐喻意义,它们的解读对理解画作隐喻意义、窥探思维方式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