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城方言语音调查之语言学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2044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宜城市地处鄂西北、临近河南,《中国语言地图集》将宜城方言划入到西南官话鄂北片。宜城从地里位置上看,它处在西南官话和中原官话的过渡地带,从人口来源看,此地区历史上有着频繁的移民运动,因而其方言与鄂北片内部的其他方言点存在一定差异,此外部分语言特点与邻近的中原官话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方言学者对鄂西北部分方言的归属问题提出质疑。然而,长期以来,鄂西北地区的方言调查和研究比较薄弱,《湖北方言调查报告》更缺少对宜城方言的调查。截至目前,直接对宜城方言进行研究的硕士论文有 2 篇,期刊论文有 4 篇,他们都是从共时层面进行研究,因此,对宜城方言进行全面调查和横向纵向的对比研究十分必要:
(一)全面描写宜城方言的语音系统,描述其语音特点,为该地区方言语音的研究提供现实可靠的材料,丰富该区现有的方言语料,为今后宜城方言、鄂西北方言乃至西南官话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现实可靠的语料。
(二)对比分析宜城方言与西南官话、中原官话,从宜城话语音特征与周边方言点语音相似度比例以及移民史的资料分析宜城作为过渡方言的一些特殊语言现象,分析作为西南官话和中原官话过渡地区的鄂西北方言的归属。
.........................

1.2 研究现状
1.2.1 湖北方言分片研究
关于方言分区工作的性质,目前学界主要有两种看法:“一是把方言分区工作看作是方言地理类型的分类①”或“共时语言特征的分类②”;“二是把方言分区看作是方言间亲疏远近的谱系分类③”。侯兴泉(2013)提出:“利用汉语语音自身层级系统(音节—音位—音值)的特征来进行汉语方言的区片划分:用音节层面的音节类(俗称字类)分合标准作为第一层级方言分区的语音标准;用音位层面的音类分合(不造成音节类分合)标准作为第二层级方言分片的语音标准;用音类或音类分合的具体音值(不造成音类和音节类分合)作为第三层级方言小片的语音标准。④”根据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湖北方言分区分片主要采用的是第一种看法。国内学者根据湖北话与四川、云南、贵州、广西部分方言语音特征相似的特点将他们一起划分到西南官话区。
关于西南官话的界定,经过几十年的调查研究,我国学者对其界定不断的细化。李荣(1985)指出:“西南官话的特性是古入声今全读阳平,与其他六区分开。
黄雪贞(1986)进一步将西南官话的定义细化:“古入声今读阳平的是西南官话,古入声今读入声或阴平、去声的方言,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调值与西南官话的常见调值相近的,即调值与成都、昆明、贵阳等六处的调值接近的,也算西南官话。”②据此,黄雪贞将西南官话分为 11 个片,其中,鄂北片的 18 个县市全部在湖北省境内;武门片包括湖北省 8 个县市,湖南省一个县;湖北的荆门、兴山、宜昌、江陵归入成渝片。襄樊、宜城属于鄂北片,武汉属于武门片。
.......................

2 宜城方言语音系统

2.1 鄢城话音系
“宜城鄢城街道办事处为宜城市政府驻地,辖腊树、谭垴、南河、木渠、周岗、七里岗、铁湖、太平、龙头 9 个村和窑湾、燕京、汉江路、文昌路、望江路、东街、紫盖山、龙门路、九龙、五条路、七里花园、鲤鱼湖、白庙、交通路 14 个社区(居委会)。辖区内总户数 37386 户,总人口 140665 人,版图面积 90.98 平方公里。”
本章在分析宜城方言(鄢城方言)音系、宜城方言的音变规律、新老派差异、颤音现象时,重点分析发音人李正运的语音样本。原因如下:李正运是土生土长的宜城人,从出生到目前未搬过家,且未长期外出;他在铁湖小学一直教授数学和自然这两门课,未教授过语文,且日常交流及课堂用语均为宜城话。
2.1.1鄢城话韵母
鄢城话有 32 个韵母,其中单元音韵母 7 个,复元音韵母有 25 个。

.......................

2.2 刘猴话音系
刘猴镇地处宜城西南部,位于南漳、荆门、宜城三县交界地带,西、北与南漳县接壤,南与荆门市毗邻、东与李垱乡相邻,总面积 80.93 平方公里。属于低山丘陵地带,西北部高,东南部略低,山区、丘陵面积约占总面积的 70%,岗地占10%,局部小平原约占 20%,最高处为石盐山主峰,海拔 495 米,最低处是董家集南碑河河谷,海拔 75 米。
刘猴,唐代属荆门。元代为荆州辖地,清属荆州直隶州。民国元年置荆门县第二区。1941 年改乡。1948 年为荆钟宜县刘仙区,后改为第三区。1949 年划归宜城县,称第三区。1958 年“人民公社化”称灯塔人民公社。1962 年复称第三区。1974 年撤销区制,称刘猴人民公社。1984 年撤社建镇。镇政府驻地刘猴集,东北距宜城 36 公里。宜(城)东(巩)公路贯穿全境。1995 年,镇政府辖陈湾、刘猴、党畈、长乐、猴垱、云台、黄金、红岗、杨湾、石河、前程、三里计 12 个村,2个综合场,1 个居委会。总人口 5817 户,25731 人,均系汉族。②

.......................

3 宜城方言语音的历时演变 ............................. 34
3.1 声母的古今对照 .............................. 34
3.2 韵母的古今对照 .................................... 45
3.3 声调的古今对照 .................................. 69
4 宜城方言与周边方言片区的比较 .................... 71
4.1 宜城方言与周边方言片区语音特点比较 ........................ 71
4.1.1 声调的比较 ............................ 71
4.1.2 声母的比较 ............................. 72
5 结语 .............................. 89

4 宜城方言与周边方言片区的比较

4.1 宜城方言与周边方言片区语音特点比较
我们根据前文的描写分析中总结了宜城具有代表性的声、韵、调的语音特征,结合选取的方言点的语音面貌,列举有代表性的例字,重点比较宜城方言与这些方言点间的异同。

4.1.1 声调的比较

各方言点的调值比较中容易看出,鄢城话的调型和调值比较接近中原官话,但是其入声的分派与西南官话成渝片保持一致,即入声主要归阳平,而中原官话入派二声,即清声母和次浊声母归入阴平,全浊声母归阳平。但是处在鄂豫皖交界处,信蚌片受西南官话影响开始出现入声大部分归入阳平的情况,信阳也开始出现类似情况。

.........................

5 结语

宜城方言音系调查以实地调查的形式获取第一手语音资料,同时运用现代的方言调查手段和工具,对宜城鄢城、刘猴、讴乐三个地方四位发音人进行了调查。之后主要选取了第一位方言发音人李正运和第三位发音人刘光华的语音材料,从声韵调的拼合规律的角度描写了宜城和刘猴的音系特征。首先从声母上看,宜城和刘猴方言都有 18 个声母,其中宜城是平舌区、刘猴是翘舌区,宜城和刘猴都是边鼻音不分,统一记为鼻音 n。其次,从韵母来看,宜城方言有 32 个声母,没有撮口呼,但是由于受到普通话的影响,宜城方言的新派说法有 36 个声母,有撮口呼;刘猴方言有 34 个声母。接着,从声调来看,宜城和刘猴都是入声归阳平,我们用 praat 测出宜城方言的调值为 35/42/55/312,刘猴方言的调值为 24/21/55/33。宜城方言的由于受到普通话的影响出现了新老派两种读法,而且都是成系统的变化:1.一些古全浊声母声字,老派口语中读送气音,新派读为不送气音,此外,一些全清声母字在老派口语中也读送气音;2.心母、邪母、生母、书母、禅母字与蟹摄、止摄、山摄、臻摄合口端系字相拼时,老派韵母丢失韵头 u,声母变成 f,而新派读法中声母读为 s,韵母 u 介音未丢失;3.宕摄入声开口三等端见系字、江摄入声开口二等见系字,宜城方言中老派读 io,新派读 ye;4.东冬韵与帮端系(除精组)相拼时,老派读??,新派读 u?;5.蟹摄开口二等字,老派读 ai,新派读 i?;6.中古时期的开口呼,到现在在宜城方言中老派分化出“开齐合”三呼,无撮口呼(撮口呼整体归入齐齿呼),新派读“开齐合撮”四呼。宜城方言中 ts?音节在轻读的情况下读舌尖颤音。r 颤动的强弱和时长根据其在语流中所处的位置不同而有所差异。ts?音节做词尾时,r 颤动的强弱和时间的长短受到前音节主元音的影响,在词中时受到前后音节的影响颤动的强度较大但是时间较短。但是,宜城的颤音类化现象在减弱,反而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宜城话中的颤音正在逐渐消失。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