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与越南语“建议”言语行为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2333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相关的理论基础

1.1言语行为理论
1.1.1言语行为的概念
言语行为(speech acts)理论的奠基人为牛津大学哲学家约翰·兰索?·奥斯汀(J.L.Austin)。从1955年起,Austin在美国哈佛大学做了一系列讲座,题为“How to dothings with words”(如何以言行事),言语行为理论就源于这一系列讲座。到了 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言语行为就得到了世界各位语言学家的关注。
他认为“言”就是“行”,即人在说出话的同时就实施了一个行为(to say is to dosomething)。这样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强调的是语句的本质,是以“人的因素”为中心环节,阐述交际单位不是句子,而是表达说话人一定意图的语句,将语言的使用与一定的说话人联系起来。根据这一理论,一个语句的实施是要通过一个言语行为,这一言语行为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行为,即“语谓行为(locutionary act)、语用行为(illocutionary act)、语效行为(perlocutionary act) ”其区别点表现为:
语谓行为(locutionary act):是使用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等因素来说出一句话,造成命题内容。
语用行为(illocutionary act):是说某件事并如何实施该事,该行为要在说出那句话时实施的。例如,“你们不能出去。”中的语用行为是建议别人现在不要出去。这样,语用行为就是以某种语力来实施某个交际目的的言语行为,是言语行为的核心。言语行为的目的和语力都是界定语用行为的标准,因为同一个言语行为的目的又可以用不同的语力来实施。例如越南语中的“Con an com ai”和“Con Sn com nh广都具有同样的一个目的,即说话人要求听话人实施“吃饭”这一行为(都可以译为汉语的“孩子,你吃饭吧”)。但是在第一句,祈使行为的目的是以强语力来实施的,说话人要求、强迫听话人实施。而在第二句,祈使行为的目的却是以弱一点的语力来实施的,说话人建议听话人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实施该行为,不强迫。再如,汉语中的“过来! ”和“过来吧! ”,前者强硬、后者委婉。因此,言语行为的目的是概括语用行为的分类标准,而语力用来将概括语用行为分为更细的、更具体的小类。比如在概括祈使行为中,可以分为更小的、更具体的“请求”、“命令”、“建议”、“准许”……
语效行为(perlocutionary act):是通过说出一句话,说话人影响到听话人的思想、感情。引起语效的也许是语效行为但也可能是非语言之手段,如举止、姿态等。此时,举止、姿态不属于言语行为。使用一个语效行为,听话人虽然明白语用行为但不一定马上识别出来。一个语用行为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语效行为。例如,一个语用行为是说话人不想再接待听话人并直接要求:“你回去让我睡觉吧。”语效行为可以是以下的情况:
a.现在几点了?
b.明天我要起得很早。
C.哥啊,妈妈常常嘱咐我要早点睡觉。
上述的三个行为中,语用行为可以从语言形式和意义确定的。在意义方面,那就是言语行为的目的和语力。在形式方面,那就是语力显示手段,如各个结构;语调和/或专用情态词等。
语用行为与语谓行为和语效行为的区别在于它可以改变对话人的资格,同时也使交际色彩更加丰富、多样,因此,该行为一直得到现代语言学家特别是语用学家的关注,他们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新成果。然而,语用学几乎只关注语效而其表达手段却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将对这两个方面都加以关注。
.................................

1.2祈使行为
1.2.1祈使与祈使行为
“祈使”是“祈求”和“使令”之意,因而相应的就包括“请求”和‘‘命令”,前者是说话人地位较低,有求于人,后者是说话人地位较高,施令于人。不过仔细说来,这只是“祈使”的两极,两极之间还有非常丰富的内容,例如:建议、劝告、商量、提醒等等。
“祈使”是语言的一种功能。语言有许多功能,至少有如下一些:陈述功能、疑问功能、寒暄功能。语言中的陈述句最基本的功能就是陈述,即对内容进行叙述或报道,疑问句的最基本功能是疑问,从而获取信息和求证信息。寒暄语的基本功能是寒暄,从而传递情感,建立和维持一种人际关系。语言中还有一种句子,即祈使句,一般而言,它的最基本功能是祈使,要求他人做某事或不做某事。当然,祈使并不是祈使句的唯一功能,祈使句也不是表达祈使功能的唯一句子,后文我们将做详细论述。
同时,“祈使”并非语言特有的功能。许多副语言比如表情、身势等也都具有祈使功能。例如:招手让人靠近,竖起食指放到嘴唇中间示意“不要出声”,打出租车时伸手挡车,裁判做手势示意“暂停”,交警做手势示意“可以通过”,舞会上做邀请动作请人跳舞,平常使眼色让人离开等等。除此之外,一些旗语等也具有祈使功能,比如部队吹号要求集合,学校打铃要求上下课,甚至公路上的禁停标志、公共场合的禁烟标志等也都具有此类功能。这些都不属于本文的研究范围,本文所说的祈使都是限定在语言范围内的。
祈使行为是用语言要求对方或他方行使某种行为的言语行为。任何言语行为都是通过言语活动实现的。言语活动由说话方、听话方和言语构成。祈使言语行为就是说话方通过语言向听话方传达特定祈使内容的言语活动。
根据言语行为的分类系统,祈使行为被理解为:
狭义的祈使行为:是说话人实施某一行为,以强迫听话人釆取自己所希望的、为自己带来利益的行动,说话人常常使听话人受损。
广义的祈使行为:是说话人想通过某一行为改变听话人的行动,不管其对听话人和说话人带来利益或损害。
可以说,各位语用学家己经十分强调话语的语用行为并认为祈使行为存在面子威胁性。因此,在交际中一定要注意到祈使方式和祈使效果等问题。比如,想让别人开窗户,可以使用下面常用的表达方式:
5) 今天很热,是吧?
6) 今天很热,请您帮忙打开窗户,好吗?
7) 请您帮忙打开窗户,好吗?
8) 您能不能把窗户打开?
9) 请您打开窗户。
10) 打开窗户吧!
11) 打开窗户!
12) 给我打开窗户!
13) 我命令你给我打开窗户!
以上九个例句的委婉度依次减弱,而语力逐渐增强,使用了不同的策略,交际效果也会有所不同。
.....................................

第二章汉语和越南语"建议"行为的直接表达手段

Austin认为“行事语力”(illocutionary force)就是说话人的意图,说话人希望通过一些词语和句子根据语境的实际需要对其涵义和指称进行一些调整,从而表达自己的意义,他将其简称为“语力”。陆检明、沈阳在《汉语和汉语十五讲》中介绍“言语行为理论”时,也使用了 “语力”这个概念。他们指出:"每句话都是说话人在一定的场合做出的一个'言语行为",这种言语行为的作用或者叫言外之意就是一种‘语力’ 。语力是句子的言外之意,是句子的言语行为。语力不同于句子的意义,语力可以通过会话含义推导出来。那么一句话的语力又是通过哪些手段显示出来的呢?
Austin认为语力显示手段(illocutionary force indicators)主要包括语气、情态动词、语调、副词、连接词语、手势等伴随语言特征或相关的语境因素。这些手段既有语言内成分又有语言外内容。Searle在讨论施事行为的构成规则时,从构成规则中抽取出有关“语力显示手段”,也就是施为动词(如“命令”、“请求”、“建议”等等)、语调、语气等语言手段。可见,Searle更强调语言内的显示手段,或许他认为把言语行为看做是话语意义的一种功能。下面我们就汉语和越南语“建议”言语行为的语力显示手段进行探讨。

2.1显性"建议"行为的语力显示手段
所谓显性语力的显示手段是指使用施为动词的言语行为,因为施为动词明确地表示行为种类。汉语显性"建议”行为的语力显示手段是用施为动词“建议”,越南语显性“建议”行为的语力显示手段是用施为动词‘‘Mnghl”。
2.1.1汉语的施为动词“建议”动词“建议”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向集体、领导等提出自己的主张”。要满足1.7.2.1部分所述的各个条件,动词“建议"才是“建议”
言语行为中的施为动词。施为动词“建议”明确地表达说话人的主观立场和态度、表明整个句子所表示的“建议”行为的性质,施为动词“建议”后的小句与其语义是一致的。带有施为动词“建议”的句子的全型模式为:

注释:
Ml:第一种模式
D1:第一人称代词或名词/名词短语
D2:第二人称代词或名词/名词短语
V:谓词(表示建议内容)
(P):修饰/补充成分,如宾语、补语等(可有可无)
.................................

2.2隐性"建议"行为的语力显示手段
隐性的语力显示手段是指不含有表示行为种类的施为动词,在“建议”言语行为中,这种语力显示手段主要表现于一些情态副词、句末语气词、情态副词与句末语气词连用等情况。
2.2.1情态副词
2.2.1.1汉语的“请”
如1.7.2.1部分所述,本文所涉及的“请”是个祈使敬辞,一般用来表示礼貌地请求、拜托、建议某人做某事的意思,例如:
274) “我向丁言乐陪礼,丁言乐的医药费我认了,明天把钱凑齐交给你,请你放了我的儿子吧!…… (中国农民调查)
275) “我不会让这种事情发生的。对了,请帮我把剑放在我的家里。”(翻译作品:《罗德岛战记》)
276) 请你好好考虑后再下这个决心。 (1994年报刊精选)
可见,敬辞“请”所出现的典型模式为:
M2 =请 + (D2) +Vp
这里,“请”是一个由动词“请”(有“请求”义)虚化而来的语气副词它只表示说话者对对方的尊重、客气,并不是句子中的核心动词。因此,去掉副词“请”,句子仍旧成立而且其原意不变。表示“建议”行为的“请”也不例外。
我们试比较:
277) 记者:请你谈谈贵公司与中国的合作与业务?(人民日报,1995年)
277') 记者:你谈谈贵公司与中国的合作与业务?
278) 这本属此文的后话,在此,请你先作一个简单的调查。(人民日报,1995年)
278') 你先作一个简单的调查。
显然,不用“请”的例(277' )、(278'),句子仍然成立,意思也基本相当于例(277)、(278),但“请”的使用添加了正式和礼貌的语用色彩。以例(277)为例,这里主持人(说话人)建议被访谈人(听话人)谈谈贵公司与中国的合作,他用了 “请”显得非常必要和得体的。
什么时候带“请”的M2表示“建议”行为,还要根据其语用条件(1.7部分)。但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符合“建议”行为的各个条件的所有情况都可以用上副词“请”。祈使敬辞“请”本身含有比较严肃正式的语用色彩,对于‘‘建议”行为,‘‘请”多用于比较正式的场合。例如:
279) 你说的教材指的考前复习资料。请直接与出版社联系,由出版社与作者联系。(社会科学《MBA宝典》)
280) 请有关的公园和游乐场所,认真探查好冰面的情况,设立"安全”或“危险”的标志。 (人民日报,1994年)
.....................................

第三章汉语和越南语“建议”行为的间接表达手段..................................... 113
3.1隐含“建议”的疑问式..................................... 113
3.1.1识别的标记..................................... 113
3.1.2隐含“建议”的疑问类型..................................... 115
3.2隐含“建议"的其他句式..................................... 128
3.2.1隐含“建议"的陈述式..................................... 128
3.2.2隐含“建议”的感叹式..................................... 130
3.3影响间接“建议”行为理解和使用的语境因素..................................... 131
3.4 小结..................................... 133

第四章实施“建议"行为的礼貌策略

4.1汉语和越南语"建议"行为中的礼貌策略类型
Leech指出:在进行言语交流时,为了达到交际目的,双方都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即尽量避免失礼的表达方式,增加礼貌的表达方法。礼貌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态度,所以它必须涉及到双方,这双方主要是说话人和听话人。言语行为中的祈使行为,其中包括“建议”行为,是一种容易给听话人造成面子威胁的行为,因此实施此行为时更需要讲宄礼貌。对语料进行分析统计时,我们发现不管汉语还是越南语,采用礼貌策略的建议话语都比不用任何策略的建议话语多得多。在汉语1687条建议话语中,有1450条用上各种礼貌策略,占总数85.95%;在越南语1071条建议话语中,有846条用上各种礼貌策略,约占总数79%。
根据R.Lakoff、G.N Leech、Brown和Levinson的礼貌理论,结合中越两国的文化因素、社会心理,下面我们就汉语、越南语实施“建议”行为时所采用的礼貌策略进行描述,进一步揭示同一个文化圈中具有的大致相同的社会特征和基本相同的礼貌规范。
4.1.1对听话人表示尊重
顾曰国所提出礼貌的第一个要素就是尊重他人在中国人和越南人的日常交际中,我们经常听到“给……留个面子”、"爱面子”或“nlm^anh”(给你留个面子)、“x4u mjtchua"(真没面子)等说法。可见,“面子”和“留面子”这两个重要概念是离不开会话中的礼貌原则的。对对方表示尊重,就顾及了对方的面子。通过考察实际语料,我们发现,为了尊重听话人、减轻对听话人面子的损害、减少“建议”话语的强加性,实施汉语和越南语中的“建议”行为可以通过以下的话语策略。
4.1.1.1模糊表达
模糊表达就是不清楚的表达。在交际中,用直言当然比较清晰,但为了达到委婉表达的目的,可以使表达变得模糊一点。在汉语“建议”行为中,为了有效地表达自己的主张或意见,说话人往往会使用一些模糊表达词语。在搜集语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汉语中包含模糊词语的“建议”例句所出现的比例相当高,但在越南语语料中我们几乎找不到这种表达方式。汉语的这些词语主要为“看”、“想”、“觉得”。汉语中的“看”、“想”、“觉得”常常与“我”构成比较固定的说法"我看”、“我想”、“我觉得”,用于建议话语的开头,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让听话者更容易接受。例如:
457) 我看,明年各校在招生简章中应把奖学金、助学金的发放办法多写上几句。(1994年报刊精选)
458) 毛泽东病危期间,王震去看望叶剑英,闲聊中谈起四人帮。王震说:“我看,干脆把他们几个抓起来,问题不就解决了! ”叶剑英正有此意。(吴思《陈永贵沉浮中南海》)
459) “我想你还是应该让他去受训。”达硌士最后开口,一面小心的用词。(翻译作品:《兄弟之战》)
460) 现在,我想咱们可以开始彻底检查那间屋子了。(翻译作品:《福尔摩斯探案集》)
461) 我觉得,把它们作为原始素材,重新创作,可能是一个比较切合实际、也比较…… (报刊、读书)
462) 我觉得你一定要去试。 (《北京人在纽约》)
这些例子中的“我看”、“我想”和“我觉得”的意义比较模糊,其中的‘‘我”由表达指称意义的代词变为表达说话人观点的言者主语,“看”和“想”、“觉得”分别由行为义、心理义到和“我” 一起表达程序性意义。结构中的动词脱离原来的行为义、心理义,和“我”作为一个整体表达功能意义(程序性意义)。“我”和“看”、“想”、“觉得”由原句的主语和谓语成分逐渐演变,在使用过程中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固定的整体形式,作为整个句子的背景成分,表达功能意义,而后面的成分上升为主句,表达主要的命题内容,即“我看”、“我想”、“我觉得”这一结构演变成了话语标记。它们表明说话人自己对某事情的主观看法或建议,但以之加强话语的分量,其语气比较委婉、谦虚,听话人听了也没有感到明显的强加意图。即使听话人没有实施这些行为,也不会给说话人带来任何的不高兴。可见,这些模糊词语的运用使“建议”话语显得非常礼貌、得体,可以降低“建议”话语的强加性、增加了对听话人的尊重、给听话人留下了一定的面子,从而保证了 “建议”话语交际目的的顺利实现。与显性建议话语“我建议……”相比较,这种表达就留给听话人一定的回旋余地,即使不接受说话人的建议,也不会对他造成太多的尴尬,同时也给听话人留下足够的空间,有利于他更愿意接受和实施建议。
.....................................

结语

一、本文的主要结论
第一,初步界定了汉语和越南语中的“建议”言语行为
“建议”言语行为是一种指令类言语行为,其相对于其他行为在概念界定上存在一定的难度。根据各不同的界定标准和界定方法,本文初步指出了汉语和越南语中“建议”言语行为与其周围的其他行为(命令、请求、劝告、嘱咐、拜托)的基本异同点,同时突出两种语言中“建议”言语行为的特征。汉语和越南语中的“建议”行为的语用条件分布情况比其他行为都复杂,其没有明显的专用词语或专用结构。
语用条件和形式标记是确定各祈使行为的重要标准。“命令”行为、“请求”行为、“嘱咐”行为、“拜托”行为等根据该两个标准就可以区分。但对于“建议”行为,情况却不那么简单,除了上述两个标准之外,有时我们还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才能辨别。
从语用角度来看,对于“命令”行为、“劝告”行为、“嘱附”行为说话人的地位非常重要,可以决定这些行为的成败。对于“建议”行为,这一要素比较灵活,即说话人的地位可以高于听话人,也可以低于听话人,还可以跟听话人相等。实施X行为的利益是支配听话人确定行为的重要条件:“命令”行为中,利益完全属于说话人;“请求”行为或“拜托”行为中,利益也属于说话人但一般此时说话人和听话人有亲密关系;如果利益属于听话人,那是"劝告”行为或“嘱附”行为。对于“建议”行为,利益可以属于说话人,也可以属于听话人,还可以属于双方。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在我们考察的语料范围内,这种分布情况在汉语中和越南语中正好相反。我们发现,汉语显示出利益属于听话人的建议语句占优势;但越南语语料中,占比例最多的则是利益属于说话人的例句。这点直接跟两种语言“建议”行为所表达的意义范围有关系的。
听话人的拒绝权是以上两个条件的结果:当说话人的权力、职务高于自己,听话人不会或者很少拒绝,即使X行为的实施对自己不利(“命令”行为、越南语的“建议”行为);当说话人的经验比自己丰富、专业能力比自己强,X行为的实施对自己有利,听话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及自己的条件来决定接受还是拒绝(“劝告”行为、“嘱咐”行为、“建议”行为);当说话人的地位低,附于自己的决定,X行为的实施结果对自己不利,听话人完全可以拒绝(‘‘请求”行为、建议”行为)。这一条件对听话人实施X行为的决定具有非常大的影响。
第二,揭示汉语和越南语中“建议"言语行为的含义
不论汉语还是越南语中,“建议”言语行为都是说话人不同程度地致使听话人实施某事。根据Searle.从命题内容条件看,“建议”是提及听话人的将来行为;从准备条件看,在提出建议时,说话人认为有理由提出建议,但不认为该建议行为是听话人通常所要做的;从诚意条件看,说话人明确其建议行为对自己还是听话人有益;从基本条件看,说话人想办法使听话人实施该建议行为。综合本文所提出的界定标准和界定方法,我们认为汉语和越南语的“建议”行为都是指:
说话人认为自己有一定的理由向听话人提出某个意见、看法、要求;
说话人的地位可以高于听话人、可以低于听话人也可以跟听话人对等;
说话人希望听话人实施合乎自己所欲的建议行为;
听话人不一定要按照说话人所说的进行实施,即听话人可以拒绝说话人所提出的建议。
但是,对两种语言中的“建议”行为进行深入的研宄,我们发现其含义还存在着不同点:
汉语"建议”言语行为的重心主要在听话人,说话人提出“建议”行为的首要目的是对听话人提供主张,让听话人实施某个行为,这一行为是有利于听话人的。换言之,汉语“建议”言语行为更倾向于给听话人提供启发。
越南语的“建议”言语行为除了给听话人提供主张之外,其重心很多情况下却在于说话人,说话人提出建议是要求听话人实施某个行为,这一行为却有利于说话人的。换言之,越南语“建议”言语行为更倾向于向听话人提出要求。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