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级次
级次现象广泛存在于客观世界中,也存在于语言系统中。我们日常接触到的大量现象,像事物的特征、数量、状态等,都表现出一种级次关系①。如物体颜色的深浅和发出声音的高低都呈典型的级次关系。我们常走的台阶、生活中使用的量尺和温度计等事物也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级次的具体的形象。级次现象普遍存在于语言的各个层面:如语音层面的音位级次对立关系,词汇语义层面的同义、反义聚合关系,语法层面的一些过渡性语法范畴等等。就语义层面而言,级次概念依然保留着客观世界的某种等级特征的含义,即根据某种标尺的一系列刻度来确定的等级关系。标尺一般指测量用的工具,其上面的刻度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并表示特定含义的测量值②。标尺可以指示各种内容(如某种等量数值、乘方、对数等),这些内容被称为标尺的参数。语义单位的级次关系与作为测量工具的标尺上的单位(刻度)关系同理,其参数是某种特征,各单位在这种特征上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等级(程度或强度)就构成我们所说的级次现象。例如,对于不同的地貌来说,可以有高度、绵延的广度、植被密度、陡峭程度等等各种参数作为观察级次的角度。如果我们选择了高度这一参数,那么山体的不同位置就给了我们一种有关高度的级次体验。
二、标准/偏离标准
标准与偏离标准相对立。世界万物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标准与偏离标准的现象。自然界的标准表现为大自然的一种平衡状态,海水涨潮、火山爆发、电闪雷鸣等这些异常现象就是对自然界标准状态(即常态)的偏离。社会标准表现在人们所制定或遵守的法律条文、道德准则和规章制度中。离经叛道、违法犯罪等行为就是对社会标准(或社会规范)的偏离。标准与偏离标准构成的对立统关系也普遍存在于语言的各个层面:如词汇体系中的各对立词层之间的关系,词法层面上动词未完成体(在语篇中表示事态背景)与完成体(在语篇中表示事变前景)之间的关系,句法层面上表达联合关系的并列复合句与表达对别关系的并列复合句之间的关系等等。另外,语言系统中的语法规则也是一种标准,各种特例是对标准的偏离。如副词表示特征的特征,可以说明形容词、动词、副词,这是标准;语义学中的标准经常受到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与标准现象不同,偏离标准的现象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无论是在自然现象、社会现象,还是在语言现象方面都是如此。
第二节 级次与标准问题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有关级次与标准的论述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在《范畴论》中对关系范畴和数量范畴的讨论涉及了级次和标准问题,他甚至还直接使用了“外在标准”这一概念。本文同意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把级次的本质属性视为“关系”,而“标准”则是这种关系结构中的一个参照项。首次明确提出级次是一种“对立 ”关系的是布拉格学派。该学派在他的、也是布拉格学派的代表作《音位学基础》中,独创性地提出了三种音位对立类型:否定对立、级次对立和等值对立。级次对立是多元对立,指对立成分分别拥有同一特征的不同程度或等级地位。俄语元音音位按照舌位高低区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各层次元音音位之间的对立关系就是级次对立关系。在确立这几种对立关系时,并没有把级次对立放在重要位置,而是特别强调了否定对立对于音位结构系统的重要意义。他特别指出:“级次对立关系比较少见,重要的程度不如否定对立”。,在他之后很长时间,人们都没有对级次对立现象予以关注。美国语言学家 Sapir的论文《级次划分:一种语义学的研究》是研究级次问题的奠基性著作。他首次在语义层面研究级次现象,提出了级次与标准理论的许多重要思想,如“级次划分”、“隐性分级”、“可分级性”、“分级词”、“级次划分的方向”和“标准”等问题。在这篇论文中,Sapir 特别强调了心理因素和逻辑因素对于意义的制约作用。Sapir 对于级次问题的研究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第二章 级次理论
第一节 级次的概念
级次现象广泛存在于客观世界之中。我们日常接触到的大量现象,像事物的特征、数量、状态等,都表现出一种级次关系。如在颜色、声音等物理现象中,物体颜色的深浅(红:暗红-深红-浅红),发出声音的高低(高音-中音-低音)就被记录为一种级次关系。数学中的自然数列,笛卡儿坐标系上的刻度,都呈典型的级次关系。与我们生产和生活关系十分密切的测量工具——量尺和温度计等也给了我们形象、具体的关于级次的印象。语言中有哪些级次现象?级次现象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如何理解和定义级次概念?这些就是本章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我们首先将对国内外学界有关级次问题的研究成果做出回顾和评论,然后给出本文关于级次概念的语言学定义,确定级次理论解释的范围。
一、国内外学者对级次问题的研究
应该说,语言学对级次现象的论述由来已久。试比较俄语形容词的原级、比较级和最高级:英语形容词的原级、比较级和最高级:。在语言学研究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提到级次概念的不仅仅是语法学中的形容词比较等级范畴,音位学、韵律学、修辞学、词汇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等现代语言学诸多研究领域都涉及到了级次问题。但总体上,国内外学界对于级次问题的研究还不成系统,许多有关级次的论述都是散见于各种专题(如关于形容词语义、反义关系和修辞辞格等方面的论述)的研究中,级次也一直未被作为一个核心的概念提出和定义。只是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才陆续出现了几部专门研究级次问题的著作,从词汇语义学角度,从功能语法角度,从修辞辞格角度,分别对英语、俄语中的级次现象进行了专门研究。从国内的情况看,就笔者视野所及,李宇明大概是汉语界最早提出级次概念的人,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量范畴和形容词的语法范畴方面。这说明,级次现象已经开始受到学者们的重视。而以莫斯科语义学派、自然语言逻辑分析课题组为代表的俄罗斯当代语义学家们的一系列研究工作,尽管也没有把级次问题放在醒目位置,但已经把它推至语义学、语用学研究领域的前沿。国内学者对级次问题的研究在国内语言学界,对级次问题的研究也分“专门研究”和“附带讨论”两种情况。前一种仅有李宇明的研究,后一种包括石毓智、张国宪的研究,以及许多以副词的语义和功能为对象的研究,如吕叔湘,陆俭明、马真,马真,沈家煊,张谊生,陈小荷,齐沪扬,陈立民,屈承熹等。以上学者在讨论级次现象时,除李宇明使用了“级次”概念外,使用的都是“量级”、“级差”等其他术语。
二、级次的定义
在前面的叙述中,我们回顾了由远及近各个时期的学者对级次问题的讨论。这些讨论有的是在哲学层面(如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论),有的是在语言学层面。在语言学层面,直接论及级次问题的有间接论及级次或涉及到级次现象有莫斯科语义学派、功能语法学派、修辞学家。在对级次理论的贡献方面,亚里士多德,思想为确立级次的范畴属性指明了方向,根据他们的观点,我们可以把级次定义为一种“关系”,即对立关系。Sapir 的研究为建立完整的级次理论做出了奠基性的工作。我们可以吸收他研究成果中许多与级次有关的概念,如级次划分,隐性分级,分级词,级次化语词等来完善级次理论。“意义的相对性”思想发展了Sapir 的级次观。至此,我们建立完整的级次理论体系就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而完整理论体系的建立可以使我们对语言中的各种级次现象做出系统、一致的解释。从以上叙述中还可以看到,级次是量范畴的一个次范畴,前者认为级次是一种量,即级次量;而后者明确地指出级次是一种非离散量(即连续量——引者)。我们认为这种观点需要进一步明确。诚然,世界万物都有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量又可分为离散量和连续量。离散的量用数字表达,离散量的集合通过量词来实现,而连续量可以切分为级次。
第二章 级次理论.............15
第一节 级次的概念.............15
二、级次的定义.............36
第二节 对级次意义的专题研究.............57
一、级次意义与语气词 даже.............57
二、级次意义与形容词语义.............71
第三章 标准理论.............90
第一节 标准的概念 .............90
第二节 对标准意义的专题研究.............120
第四章 结论.............150
一节 级次与标准的关系.............150
第二节 级次、标准与世界、语言的关系.............156
结论
通过本文前面各个章节的分析,我们基本上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论文的研究做出总结:一、级次与标准的关系;二、级次、标准与世界、意识、语言的关系。从本文前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就度量(或参数)标尺、评价标尺而言,级次与标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级次反映了特征标尺上各单位间的对立关系,而标准本身就可以代表该标尺上的一个单位。一方面,标准也能与其他单位构成级次对立关系,另一方面,它还具有参照点的特殊功能,是判断其他单位意义的基础和依据。以反映度量形容词和评价形容词特征关系的标尺为例,大致可以区分出以下三种经典的标尺类型。在这三种标尺上可以看出具有级次对立关系的各个单位和标准的分布情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最后要强调的是:级次与标准概念广泛存在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说不同语言的各民族的意识之中,但对具体事物或现象而言,级次与标准的含义又具有民族性和个体差异性。基于级次与标准概念的意识活动过程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模式,借助级次划分和选择标准等手段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思维活动的基本特征。
参考文献
[1]陈立民 .也说"就"和"才" [J] .当代语言学,2005 年,第 1 期.
[2]陈小荷.主观量问题初探——兼论副词就、才、都 [J].世界汉语教学,1994年,第 4 期.
[3]储泽祥、刘街生.“细节显现”与“副+名” .语文建设[J],1997 年,第 6 期.
[4]刁晏斌.语义功能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史研究.新时期新语法现象研究[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年 9 月,第一版.
[5]段益民.句法规约与反义形容词 [M].合肥: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6]冯志伟.现代语言学流派 [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年版.
[7]冯志伟.汉语句子描述中的复杂特征 [J].中文信息学报,1990 年,第 3 期.
[8]冯志伟.Martin Key 的功能合一语法 [J].国外语言学,1991 年,第 2 期.
[9]郭 锐.衍推和否定[J].世界汉语教学,2006 年,第 2 期.
[10]郭聿楷,何英玉.语义学概论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