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美《宪法》语言对比下语言文化研究框架之初步建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2402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著名的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曾说过:“语言有一个底座。说一种语言的人是属于一个种族的,也就是说,属于身体上具有某些特征而不同于别的群的一个群。语言是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的”(萨皮尔,1985:186)。普通语言学奠基人洪堡特也说过:“语言是一个民族生存所必须的呼吸,是它的灵魂之所在。通过一种语言,一个人类群体才得以凝聚成民族,一个民族的特征只有在其语言中才能完整地铸刻下来,所以,要了解一个民族的特性,若不从语言入手势必会徒劳无功”(洪堡特,1999:39)。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关系密切。一方面,语言记录、表述、象征着与这种语言相联系着的民族文化,另一方面,语言本身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可以说,不存在没有语言的文化,也不存在没有文化的语言。语言浸透了民族文化的精神,两者水乳交融般的关系,促使着一代又一代学者在语言与文化的交互研究领域前赴后继,上世纪 90 年代以申小龙为代表的语言文化学更是在语言学领域掀起了一场革命。由此可见,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已经成为现代语言学研究面临的一个极其深刻且意义深远的课题。正因为语言和民族文化有如此紧密的联系,所以研究一种民族文化离不开对这个民族语言的研究。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美国《宪法》两篇立法文本的原文为研究对象,在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对比语言学以及语言文化学为理论框架的指导下,利用系统功能语法的三大元功能理论作为主要研究手段对两部宪法进行语篇分析与对比,包括经验功能中及物性过程类型、人际功能中语气和情态、语篇功能的主位结构、语态特征等方面,并在宏观层面上进一步分析两个语篇的衔接手段及语序的不同特点。研究表明,英汉法律语篇的表达形式具有较多不同特点。而文化正是决定语篇构建方式的主要因素,基于这一认识,笔者从文化学的角度,以中西文化基本差异为切入点,对两个语篇的不同语言结构特征进行文化阐释,力求挖掘出蕴藏在语言差异背后的文化因素,确定语言有其内在的“文化功能”,从法律语篇的跨文化对比层面上探讨“语言——文化”之间的关系,旨在找到语言表现法在文化参数下的依据,从而指出“语言——文化”对比研究框架的构建是具有可操作性、可实现性的。本研究采用整体观照的宏观研究与特定角度的微观剖析相结合的办法展开论述,以定性分析为主,辅之以一定的定量分析,后者主要以表格计算的方式体现在第四章两个法律语篇文本的语言结构分析当中。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语篇分析

本节首先对语篇分析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进行简要的梳理,包括语篇的定义、语篇的性质、语篇分析形成与发展、步骤与方法等内容。然后对语篇分析的国内外研究进行分类综述,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同时指出不足之处,为今后的语篇分析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2.1.1 语篇的定义和性质

2.1.1.1 语篇的定义

语篇通常指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它是一种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但必须语义连贯(包括与外部语义、语用上的连贯以及语篇内部在语言上的连贯)并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关于语篇的定义以及英文词 text 和 discourse 的区别在学界仍然没有普遍认同的看法。英语中 text 和 discourse 的中文译名分别为“篇章”和“语篇”。换言之,“语篇分析”就是从英语discourse analysis翻译过来的。然而也有不少学者把discourseanalysis 译成“话语分析”,同时,既有人把 text linguistics 译为“篇章语言学”(胡壮麟 1994,《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13),也有人译为“语篇语言学”(陈慰 1998:259,《英汉语言学词汇》,北京:商务印书馆)。造成国内学者对两个术语使用比较混乱的原因之一是国际上对 text 和discourse 并没有统一的看法。

2.1.1.2 语篇的性质

一个语意连贯的语篇必须具有组篇机制(texture)。Halliday 和 Hasan (2001)认为,“组篇机制”的概念用来表达语篇的性质是十分合适的。语篇有组篇机制,而其他互不相干的一组句子则没有。语篇在周围环境中体现出的整体性反映了它的组篇机制。也就是说,如果某个含一个以上句子的片段被认定为语篇,那么在这个语篇环境中就可以找到某些使它具有统一性、赋予它组篇机制的语言特征。例如段落中两个词汇或词组之间的衔接关系可以为语篇提供组篇机制。在此基础上,Halliday 与 Hasan 对英语中的衔接(Cohesion)展开了详尽的论述,包括语篇衔接纽带、组篇机制与结构、语篇和情景、不同类型衔接与其意义等方面。奥地利学者Beaugrande和Dressler (1981)提出了构建语篇的七大基本要素,即篇章的衔接性、连贯性、意图性、可接受性、信息性、情景性、跨篇章性。衔接性是使表层篇章成为互相连接的一个序列方式,衔接产生于语言成分之间的关系。衔接与篇章的其它标准一定要相互作用才能使交际有效进行。连贯性被看作是将语义用于篇章使之成为有意义的心理操作过程。作者认为,篇章所描绘的事件和情景的线性排列会激活篇章接受者的心理操作,并以此还原或创造连贯关系(Beaugrande & Dressler, 1981: 84)。意图性指说话者的意图,即说话者说出某一段话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意图。可接受性涉及篇章接受者的态度,指一连串事件应构成一个对接受者有用或与之相关的衔接、连贯的篇章。从某种程度上讲,由于接受者认为某一篇章是连贯的,即使碰到不连贯的语篇时,他也会采取容忍的态度,默认为语篇是连贯的。信息性指对于接受者而言篇章信息超越或低于期望值的程度,即篇章事件在多大程度上是预料之中的还是出乎意料的,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或不确定的。情景性指将篇章意义与事件情景关联起来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篇章本身、篇章实际发生时的环境和场景、篇章发出者和接受者的共有知识等。跨篇章性指对一个篇章的运用和理解要依赖对已接触过的一些篇章的了解和认识。这七大要素共同彰显语篇“篇章性”(textuality)的内涵,构成了篇章的基本特性,也是对篇章进行分析的根本依据。

2.1.2 语篇分析的形成与发展

语篇分析可以说是一门非常古老的学科,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那时的修辞学可以说是语篇分析的前身。然而,它又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这是因为人们到了 20 世纪下半叶才开始对语篇进行研究分析。因此一般我们认为,自 1952 年 Zellig Harris 在 Language 杂志上发表了题为“DiscourseAnalysis”论文至今,语篇分析已经走过了 60 年的历程,一批又一批的研究人员相继进入这个领域,从各个方面进行着探索性的研究。Harris 在文章中明确指出:“语言不是在零散的词或句子中发生的,而是在连贯的话语中发生的。”他认为语篇分析有两种方法,一是可以超越句子界限描述语言,二是研究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关系。但他对语篇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形态音位结构和句法结构方面,而缺乏对语篇与文化、意义和内容的联系等方面的关注,因此他的研究方法至今没有被研究者所重视。我国学者朱永生(2003)将语篇分析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萌芽阶段、起步阶段和兴盛阶段。萌芽阶段从上述 Harris 发表论文起至 20 世纪 60 年代末结束。其中比较活跃的研究者除了 Harris 以外,还有 T. F. Mitchell (1957)的买卖对话特点研究。他根据弗斯(Firth)的理论在文中提出了一个语义分析方法,详细描写话语者和情景的联系,并对买卖过程进行步骤分类。进入 60 年代后,社会学家 Hymes (1964)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了社会环境中的言语使用问题,他提出了指导语篇分析的言语社区话语模式的描述方法、概念、术语和理论框架,并总结了各种话语规则,这些研究随后逐步发展成为人类学中的“话语文化学”,该学说反过来对语篇研究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语言哲学家 Austin (1962)和 Searle (1969)等人从言语行为理论和会话含义等角度对语言使用进行研究,对语篇分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个阶段研究的显著特征是研究者各自为战、缺乏联系,各人所作的研究是零星的,缺乏计划的,没有系统的,影响也是有限的(朱永生,2003)。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现代语篇分析从一开始就运用符号学和语言学的方法进行篇章结构和交际活动研究,因此它注定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

2.2 对比语言学

2.2.1 对比语言学的源起与发展

比较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也是语言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正如吕叔湘先生(1982)所言,“只有比较才能看出各种语言表现的共同之点和特殊之点。”如果说语言学的根本任务是对语言的某种现象加以阐述的话,那么可以说,语言学的所有分支都是某一种类型的比较,因为对某一语言现象的阐述,总是要涉及和包含对这一现象中的各种表现的比较 (Hartmann,1980:22)。因此,“所谓语言学理论,实际上就是语言的比较,就是世界各民族语言综合比较分析研究得出的科学结论(王力,1983a:40)。”语言学中的对比研究,一般称为“对比分析”(ContrastiveAnalysis)或“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的比较研究,描述它们的异同,尤其是不同之处,以促进人们对所比对语言的研究。关于对比语言学的定义,国内学者的意见略有不同,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三种:一、“对比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个分支,其任务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的对比研究,描述它们之间的异同,特别是其中的不同之处,并将这类研究应用于其他有关领域(许余龙,2010:3);二、“英汉对比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兼有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性质,其主要任务是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共时和历时的研究,描述并解释英汉语之间的异和同,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语言和其他相关的研究领域(杨自俭,2004:6-7);三、“对比语言学是在语言哲学指导下的一门语言学学科,具有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不同层面,旨在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或方言进行对比研究,描述其中的异同特别是相异点,并从人类语言及其精神活动关系的角度进行解释,以推动普通语言学的建设和发展,促进不同文化、文明的交流和理解,促进全人类和睦相处”(潘文国、谭慧敏,2006:253)。我们发现,第一、第二种定义都强调对比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个分支,不同点在于后者指出对比语言学的任务是进行共时和历时两类研究,而第一种定义并没有说明。相比之下,第三种定义着眼于宏观层面,把对比研究提升到人类精神与哲学的高度。

2.2.2 国内对比语言学的研究状况

在我国,赵元任于 1933 年就发表了汉英语调对比的论文(A Preliminary Studyof English Intonation and Its Chinese Equivalents),1933 年林语堂和黎锦熙分别出版了以对比为主要方法的《开明英文文法》和《比较文法》。1942 年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以及 1943 年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1983b)等语法名著也都是通过汉语和外语的对比研究产生的。而对比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还是 70 年代末的事情了。根据潘文国(2002),我国对比语言学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可以分为“以对比实践为主的时期(20 世纪 20 年代起至 70 年代)”和“有自觉学科意识的时期(20 世纪 70 年代末至今)”。在“以对比实践为主的时期”,学者并没有明确的学科意识,可以说是各自为战,但却大家辈出。我们知道《马氏文通》是汉语语法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最早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汉语语法的著作。20 世纪 20 年代初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是继《马氏文通》后极为重要的一部著作,它既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奠基之作,又是第一部将现代汉语与英语作对比的著作(潘文国,2002)。林语堂的《开明英语语法》(1933),采用了叶斯帕森的“从内到外”亦即从意义到形式的语法研究思路,是世界上这种写法的语法书的第一次实践。

第二章 文献综述...........6

2.1 语篇分析...........6

2.1.1 语篇的定义和性质...........6

第三章 理论框架...........35

3.1 系统功能语言学...........35

3.1.1. 作为适用语言学的系统功能语言学...........35

第四章 中美《宪法》语篇对比研究............88

4.1 对比语料简介及对比范围............88

4.1.1 对比语料简介...........88

结论

笔者认为,既然语篇分析是一门交叉学科,具有跨学科的显著特性,在理论框架或研究方法上受到了诸如理论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语用学、应用语言学、心理学、语言哲学、人类学、社会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等众多学科的影响,那么它也必定受到文化学的影响。因为语言蕴含在文化之中,某一社会的语言乃是其文化的一个方面。人类所生存的文化、社会以及心理思维环境本身就是高度程式化的,这也就证明了某一社团广大成员的行为必须与这些高度程式化的内容模式保持一致,这些模式,亦即社会文化,塑造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决定了我们的行为习惯,语言也被包含其中。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大的符号系统,而语言符号是人类符号系统中最重要的符号。

参考文献

1.爱德华·萨皮尔. 语言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北京大学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 古希腊罗马哲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3.柏拉图. 法律篇[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4.柏拉图. 理想国[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5.陈保亚. 语言影响文化精神的两种方式[J]. 哲学研究,1996(2): 28-34

6.陈平. 话语分析说略[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3): 4-18.

7.陈慰. 英汉语言学词汇[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8.程雨民. 英语语体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
9.从迎旭. 名物化英汉对比研究[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4): 89-92.
10.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