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本文考察的大连地名对象为人文地理实体名称中村级以上的行政区划名称。不包括人文地理实体名称中的其他类别,自然地理实体名称亦不在本文考察范围之列。本文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考察大连地名,考察的具体范围如下:大连市所辖的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甘井子区、金州区、旅顺口区六个市辖区,普兰店市、瓦房店市和庄河市三个县级市,及长海县一个县。市区县级行政区划地名 11 个,六区、三市、一县所辖街道办事处、乡、镇行政区划名称地名 161 个,街道办事处、乡、镇所辖社区居委会、村委会行政区划名称地名 1550 个,共计地名 1722 个。笔者利用自己是大连本地人之便,通过查阅大连地图、大连年鉴、大连市志、地名志等现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实地考察,结合自己所学的语言学知识,对大连地名的现状进行描写和研究。
第一章 大连地名的基本结构
大连市现行行政区划地名共 1722 个,本章运用语言学的方法,对这 1722 个地名进行统计整理,进而分析大连地名的音节构成特点和词语组成规律,从而体现出大连市现行行政区划地名的基本构成情况。
一、大连地名的音节构成状况
地名是一定的社会群体为特定的地域所约定的专有名称。地名在语音方面,有单音节地名和多音节地名,古代地名中,大多都是单音节地名,如“秦”、“汉”、“鲁”等,现代地名中,大多数都是双音节或多音节地名。“现代汉语的词汇在数量上是以双音节占优势的,但是从历史上看却有一个从单音节发展到双音节的过程。这个过程从历史地名也可见一斑。商代和西周的地名大致以单音节占优势,春秋战国时期的地名也还是以单音节占优势,到了汉代,单音节地名已属罕见了。”[2]据笔者考察,大连地名多形成于明清两代,以双音节、三音节构成情况居多,其中,位居第一的是双音节地名,所占比例为 70.01%;位居第二的是三音节地名,所占比例为 20.16%;位居第三的是四音节地名,所占比例为6.74%,五音节及以上地名所占比例为 3.08%,所占比例很少。[3]例如:双音节地名:林景、春德、向阳、西苑、兰亭、梅山、新园、张家、南山、柳树、宁海、红旗、九里、青山、和平、苏屯、桃源、后海、永丰、古台、莲花、李沟、兴隆三音节地名:刘家桥、丝绸路、龙鑫园、土城子、夏家河、羊圈子、郭家沟、牧羊城、羊头洼、太平沟、黄泥川、鲍鱼肚、三家子、荞麦山、英歌石、董家沟、大孤山、交流岛四音节地名:星海人家、水芙山竹、亲亲家园、金龙寺沟、大有恬园、新科硅谷、南鸦户嘴、北鸦户嘴、古城甲区、古城乙区、建兴花园、盛滨花园、前半拉山、四道河子五音节地名:大长山岛镇、乐甲满族乡、杨家满族乡、后三十里堡、三台满族乡五音节以上地名:桂云花满族乡、太平岭满族乡、屹馨漫谷华尚、屹馨大山中心从大连市各辖区地名音节构成比较图中可以看出,双音节地名在整体中占有绝对优势,双音节地名简单明快,容易记忆,在大连地区的双音节地名中,社区居委会地名占据了很大比例,这些双音节地名多形成于建国后,历史沿革较短,具有新时代的气息,同时也体现了现代汉语词汇音节结构以双音节为主的规律。大连地名中三音节地名所占比例位居第二,且大多为村级行政区域所使用,三音节地名的区别性和指示性作用明显,同时它还符合汉语抑扬顿挫的特点以及具有音乐性的特点,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大连地名中四音节及四音节以上地名所占比例较小,大多是带有行政区划通名的地名,如“三台子满族乡”、“杨家满族乡”、“太平岭满族乡”等,也有一部分地名是以住宅区或是楼盘的名字来命名的,如“建兴花园”、“建滨花园”、“亲亲家园”等。
二、大连地名的语词构成状况
现代地名一般由专名和通名构成。“地名的专名是指专用的名称部分,它是识别个体地名的主要标志;地名的通名是指通用的各种部分,它是识别个体地名所属类型的标志”。[1]大连地名语词构成形式如下:1.“专名+通名”形式这种结构形式是由专名加一个地名通名组成的。“专名+通名”这种构词形式,是经过漫长历史岁月的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理想结构形式,也是地名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产物,它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地名的指位和指类的功能,便于区分和识别不同位置不同性质的地理实体。[1]这也是大连地名中最常见的一种语词构成方式,例如:李洞 东滩 前洼 谢屯 倪家 李沟 吕店 郭屯 工人村 龙王庙 太平沟 长兴路 广宁寺 三家子 永宁镇 二道岭 三道湾 赞子河 栗子房 半拉山 石城乡 磨盘山 老虎山 靴子沟 三官庙 龙王庙 横道河 大郭屯 黄贵城 土城子 星台镇 鲍鱼岛2.“专名+零通名”形式这种结构的形式是只有专名而没有通名,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地名在使用的过程中通名被省略了,但是可以把通名补充出来;另一种情况是地名原本就没有通名,可能在最初命名时就没有起通名,例如:德兴(街) 和顺(街) 迎春(街) 大华(街) 友谊(路) 新华(大街) 大辛(寨子) 小辛(寨子) 新风 复兴 新兴 光华 和平 东义 前发 福宁 光明 三胜 新民 解放 元和 大兴 春满 红旗 甘欣 金源 向阳 文化 自由 高尚 幸福
第二章 大连地名的特点
为各种事物和概念命名,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这种认识活动的成果。[1]地名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所以,为某一地命名是社会群体集体智慧的结晶。可以想象,远古时期,语词贫乏,人们只能用极少的词汇为某地命名,也没有形成一定的命名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词的逐渐丰富,人类已经有了明确的抽象思维,因此,从古至今,地名的命名类型可以说是纷繁多样的,综观大连地名,可以得出以下特点:
一、方位地名占优势
中国人对方位词自古就有特别的喜好,中国这个名称本身就带有方位的含义,意为“中央之国”。古人认为自己的国家居天下之中,因此自称中国,而把周围的其他地区叫做“四方”。[2]以方位命名表现了汉民族重方位的社会心理。方位词主要包括东、西、南、北、中、上、下、前、后等,用来表示地名的方向和位置,在大连地名中,有 169 个地名包含方位词,可以把这些地名称为方位地名。方位地名的结构形式通常是在地理实体或人工建筑物的前后冠以方位词,在大连的方位地名中,冠以“东西南北中”作通名的地名,如“范东社区”、“范西社区”、“中和村”、“南尖村”、“北海村”等;冠以“前后”作通名的地名,如“前夹山村”、“前关村”、“后关村”、“后三羊村”等;冠以“上下”作通名的地名如“下川村”、“岭上村”、“庙上村”、“下吴村”等。地名最明显的特点是具有指位性,以方位得名的地名,一种情况是因为人们常常以地域中的自然地理实体或人工建筑物等为基准点,把这些自然地理实体或人工建筑物冠以方位词来表示位置和方向,从而具有了直观性,人们一望便知,方便群众交际,如位于庄河市青堆镇的“东街社区”和“西街社区”,是因为两社区位于青堆镇老街(现青海路)的东、西侧而得名;位于瓦房店市杨家满族乡的“台前村”和“台后村”,是因为村子正好位于台子山前后而得名;又如位于庄河市荷花山镇的“河东村”,因位于碧流河东岸而得名。以方位得名的地名,另一种情况是聚落人数渐多,导致聚落扩大,所以在原地名的前后冠以一定的方位词,派生出新的地名,以便人们交际交往,如位于普兰店市三十里堡街道“东山后社区”和“西山后社区”,原聚落因位于山岭之北得名山后屯,后因住户渐多,沿公路两侧各形成聚落,所以位于东部的叫东山后,位于西部的叫西山后;位于金州区大魏家街道的“前石社区”和“后石村”,清代,此处有烧制石灰的土窑,以此得名石灰窑,后来沿古窑遗址附近有一道山岭,形成两个聚落,按当地习惯,岭南谓前,岭北称后,故取名前石和后石;又如位于甘井子区大连湾街道的“前盐村”和“后盐村”,清康熙末年,王姓由山东来此地居住,当时无人家,只有王姓一户,海南边叫大盐岛,而这里就起名小盐岛,后来人数渐多,就定居在小盐岛的后面,于是就把小盐岛改为前盐,小盐岛后面的聚落就叫做后盐。
二、地名用词文雅化
从雅俗的角度考察大连地名,发现大连地区存在许多体现俗文化地名。“汉民族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形成了对客观事物的具象思维的特征。它不像欧美民族那样注重缜密的分析、论证、推理,而是从整体上对思维客体进行直接把握。在思维过程中从直接感受体验出发,运用形象、联想、类比等思维方式进行具象化,所以直观性、形象性和具体性是汉民族的具象思维核心。”[1]这种思维方式也体现在人们的命名行为中,在为某地命名时,人们可能首先受到对象外部特征的制约,往往凭着自己的直观感受,运用联想、比喻等方式来命名,力求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生动形象的印象,这类地名大多是一些历史悠久、延续下来的地名,也许是早期时,人们的认知力和见世面有限,所以在命名时,以人们所熟悉的事物特征为基础来为某地命名,这些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通俗性的象形地名是劳动人民自己创造的,也是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类地名,如:青堆镇:位于庄河市,因位于河入海口处,古称“青口”,由于这里从海上看去是一片迷蒙的青色,犹如一个巨大的青色土堆,因而在唐贞观年间,改称“青堆”,当地人叫“青堆子”。荷花山镇:位于庄河市,因辖区内有座山,山形象荷花,故取名荷花山,镇名以山命名。鲍鱼肚村:位于旅顺口区龙王塘街道,因该村海口地形形似鲍鱼肚子而得名。圈龙山社区:位于普兰店市铁西街道,辖区内有座山,蜿蜒起伏连绵不断,如蛟龙似地头朝南,尾巴一卷向东,像真龙一样。后来人们根据地理特征和自然环境叫圈龙山。社区以山名命名为圈龙山社区。香炉礁街道:位于西岗区,明代,该辖区曾是一片海,海上突起一块十五六米高的礁石,因形状像香炉而得名。桂云山村:位于庄河市桂云花满族乡,清朝同治之前称“背阴花”,系本地最高山峰桂云花山背坡每年春天盛开的映山红花(杜鹃花)。同治年间念其名字不雅,依“背阴花”谐音改今名,以盛开的映山红与高入云端的桂云花山缭绕云雾相衔接的美丽景观而得名。与俗地名相对,大连地区还有大量的文雅地名,人们在为某地命名时,同时也会受到心理活动的制约,因为地名也是人类精神文化活动的成果。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逐渐提高,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因而人们的审美意识也在发生着变化,陈建民说过:“地名由粗俗变文雅是现代社会的象征。”[2]随着时代的发展,地名上的“避俗求雅”是人们审美情趣提高的结果,表现了汉民族求雅求美的社会心理,同时地名也承载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心理,追求幸福吉祥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的普遍心理,因此,在地名中经常可以看到诸如“宁”、“福”、“兴”、“寿”、“禄”、“昌”等字眼,在大连地名中,诸如“幸福”、“永宁”、“宝宁”、“福兴”、“福全”、“富民”、“民盛”、“民兴”、“永顺”等地名比比皆是。人们总是追求安宁、幸福、富裕的生活,因此,地名便承载了人们的这种美好期望。大连地区还有一些地名雅化的案例也值得注意,最初给某地起名往往是一种自发的行为,人们常常用最直观性的词汇来命名,简单而随意,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地名日益显得不雅和粗俗,于是,人们有意识的对这些地名进行更改和雅化,最常见的一种更改方式是谐音改名,即用音同、音近的词替换旧有的名称。这种改名的方式在要求地名典雅的同时,又保持了地名一定程度的稳定,不致于影响地名的指称定位功能。因此,更改后的地名既保持了与原来地名的某种关联,又消除了原名里面人们不愿意接受的意义。
第二章 大连地名的特点............12
一、方位地名占优势............12
二、地名用词文雅化............13
第三章 大连地名与社会文化(上)............17
一、大连地名与地理风貌............17
(一)大连地名与大连地形............17
(二)大连地名与大连水文............19
第四章 大连地名与社会文化(下)............27
一、大连地名与军事活动............27
(一)大连地名与唐朝军事活动............27
(二)大连地名与明朝军事情况............28
结论
通过对大连1722个村级以上各级行政区划地名的田野调查与定量定性分析,本文从大连地名的基本构成、大连地名的特点、大连地名与社会文化三个方面论述了大连地名的独特特点。从大连地名的基本构成上看,音节构成以双音节和三音节居多,其中以双音节地名为最多;语词结构有专名加通名、专名加零通名、专名加通名加通名、通名加专名四种形式,其中以专名加通名、专名加零通名两种形式为主。大连地名的特点方位地名占优势、地名用词文雅化以及地名体现了滨城特色。地名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的一个个记号,记录着人类探索自然、征服自我、创造世界的辉煌,所以,地名是一种社会现象。本文最后一部分以地理风貌、移民文化、宗教文化、军事活动、经济活动、历史文化和政治变迁七个方面为切入点,参考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通过系统的分析与整理,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大连地名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参考文献
[1] 陈原.社会语言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
[2] 陈建民.中国语言与中国社会[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3] 长海县地名办公室.长海县地名志[M].大连:长海县印刷厂,1993.
[4] 董志正.旅大史话[M].大连: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5] 《大连通史》编纂委员会.大连通史·古代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6] 大连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大连市地名办公室.解读大连市区道路名称[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4.
[7] 大连市史志办公室.大连之最[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7.
[8] 大连市史志办公室.大连市志·文化志[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7.
[9] 大连市史志办公室.大连市志·民俗志[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7.
[10] 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