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意义
1.1.1 研究缘起
我国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也是一个精耕细作的农业大国,兴建水利是做好防洪减灾的前提,也是发展农业的基础,更直接关乎统治者的统治能否长久稳固。因此,发展水利成为历代统治者兴国安邦的一个重要任务。我国古代人民曾兴修过许多引以为傲的水利工程,有润泽成都平原的都江堰,有使关中成为“八百里秦川”的郑国渠,也有被誉为“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灵渠,还有沟通中国南北的京杭大运河等等,都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汗水和治水成就。然而,在这些浩大坚固工程中,郑国渠断流了,灵渠消瘦了,大运河几近废弛,而惟有都江堰——这座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著名水利工程跨越了漫漫历史长河,仍独步千古,经久不衰,越来越发挥着造福人类的作用,向世人传承着它灵动悠远的璀灿文明。这难免不引起我们的好奇,这些堪称世界奇观的水利工程,为何翻越不过悠悠岁月,唯独都江堰能经受住岁月的洗礼,并持续不断的呈现出欣欣向荣之态呢?几经思考后,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都江堰之所以能留存于历史长河之中,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都江堰在创建过程中,遵循因势利导,顺应自然法则;二是都江堰在管理过程中,重视维修管理,逐渐形成一套完善的以岁修为代表的维修制度,终使都江堰永葆青春,历久弥新,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水利史上的旷世杰作。
回望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都江堰虽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但在 1935 年前,都江堰灌区水利工程管理一直沿袭古老而又传统的做法,管理理念上仍属“人治”,维修仍采用杩槎、竹笼、羊圈等传统技术,因此灌区扩灌面积十分有限,历经二千多年的漫长发展始终未能突破灌溉 300 万亩大关的瓶颈。1935 年后,都江堰灌区维修工程管理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管理方面,由“人治”转向“法治”;技术方面,在继承传统技术基础之上,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混泥土结构以及水文监测技术;加上四川成为抗战大后方,远离战场,政府重视,不少水利专家向川内转移。在这些综合因素的促成下,灌区水利发展有了政策、技术、人才和资金做支撑,真正实现了“引水以溉田,分洪以减灾”的综合效益,满足了农业灌溉用水,增加了粮食产量,带动了四川水利事业向现代化发展。据史料记载,1936 年张沅采用新材料混凝土结构改建鱼嘴,直到 1974 年修建外江闸门时才对其进行改建,但都保持了原有位置,只是向内江一侧加宽了 10 米,在此期间一直完好无损的被使用。由此可见,民国时期都江堰维修工程管理转变对当时农业的发展和水利现代化转变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者对都江堰相关问题的研究是比较重视的,取得了一些成果,时间主要集中在 20 世纪 80 年代及之后。著作方面有:《灌县都江堰水利志》①、《都江堰志》②和《都江堰史》③这三本书主要阐述都江堰创建史、工程管理、治水经验、以及水文化和神话传说。此外,还有两本论文合集,即《都江堰史研究》④和《纪念都江堰建堰 2260 周年国际学术论坛论文选编》⑤,
前者收集了近 30 篇关于研究都江堰建堰人物和管理理念的论文,通过阅读会对都江堰的创建者、李冰与蜀国国君之间关系产生颠覆性的认识,尤其是关于都江堰创建者是谁的问题,作者们各持己见,言人人殊;后者是关于“纪念都江堰创建 2260 周年组织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的中外论文,里面的主要内容是水文化、水资源的保护等。论文方面集中在 20 世纪 90 年代及之后,这些成果主要是关于清朝时期都江堰工程、管理经验、民国时期灌区水费及水利纠纷的研究,而鲜有谈及到民国时期都江堰维修管理研究。如,1992 年郭声波⑥对都江堰渠首系统及技术特点进行了介绍。2002年周九香⑦分析了清朝时期岁修状况、经费开支、审计情况和报销过程。2003 年李映发⑧强调都江堰文化保护遗产要加强对都江堰水利工程专业技术管理。2005 年谢继华⑨分析了都江堰灌区工程经费以及因缺水引起的水利纠纷,并对产生水利纠纷的原因进行了分析。2006 年邹礼洪⑩通过研究都江堰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石刻碑铭,分析了岁修有利于保护都江堰正常运行和周围自然环境。2013 年周旋对都江堰灌区经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同年,曹玲玲从水利遗产的角度对都江堰进行了研究,强调保护都江堰工程刻不容缓,并对如何保护提出了实用性建议,这是一个比较新颖的角度,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都江堰工程本身上,但这篇文章却从一个新的角度出发,表达了加强保护都江堰这一世界水利遗产的要求,值得引起我们大家的重视。
国外学者对都江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都江堰工程特点,工程技术,都江堰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与探索上。著作方面主要有冀朝鼎的《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和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水利卷),前者分析了都江堰对于欲统治四川的统治者来说是其重要的支撑点,后者主要分析了都江堰工程的传统技术。论文方面有 Qu Zhaosong,Walter H.Graf,Wang Xingkui《Study on the Bed-load Transport in Dujinagyan》,Qu Zhaosong,Li Danxun,peng Shuming and Wang Xingkui(1999)《A Study on the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of Bed Material andBed load transport rate in Dujinagyan Reach if Min River》,Liu Shihong,Chen Yulin《Mount Qincheng and the Dujiangyan Irrigation System》,前两篇研究了都江堰河段沙砾推移质的输送率,为后期治理都江堰河段含沙量提供了参考作用;后一篇论文研究了都江堰灌溉系统,指出都江堰灌溉系统保护了周围的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部分。
...........................
2 都江堰灌区自然环境与历史概况
2.1 都江堰灌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都江堰被称为四川的“镇川之宝”,是泽被“天府之国”的源流,它的创建为内外江流域各县提供了稳定而充足的水源,这些被都江堰水源惠泽的区域历史上称为灌区。都江堰灌区(以下简称“灌区”)位于四川省盆地西部,介于东经 103°29'~105°24',北纬 29°48'~31°29'之间,地跨岷沱二江,东临涪江。灌区人民为提高流经灌区各县的水资源,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在各县修建了星罗棋布的小型堤堰工程。笔者为更清晰的表达维修管理对水利工程的重要性,在此对灌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作一简要介绍。
2.1.1 地质与地势特征
地质方面,灌区主要是由渠首、平原地区(位于成都平原)和龙泉山以东的丘陵组成。都江堰渠首位于川西龙门山地槽边缘山前凹陷地带中断,地壳活动强烈,多地震,因而渠首附近地质多以红色砾岩和石英砂岩为主,离堆至外江一带的中部以砾岩为主,夹少量砂岩,砾岩粒径一般为 3 至 7 厘米。成都平原地质,上面覆盖着深厚的堆积物,平原中心地段冲积总面积厚度为 200 至 300 米,边缘地区厚度为 15 至 20 米。丘陵地区地质多为红色砂岩、泥页岩,岩层近水平分布,表面分化强烈。
2.2 都江堰灌区历代维修工程管理概况
2.2.1 都江堰灌区范围历史回顾
灌区灌溉面积的扩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国,逐渐扩建而成。据史料记载,汉晋灌溉面积最初为“溉田万顷以上”到 1943 年发展到 265 万亩左右。为了更好的把握民国时期灌区管理的转变趋势,根据灌区扩展面积及技术与材料运用的变化,在此将都江堰水利工程分为创建期、扩建期、曲折发展期和承前启后期。
首先,创建期。一个地区的水利发展与政府重视程度有着莫大关系,因为封建社会历朝历代都把利作为社会政治斗争中的必不可少的政治手段和有效武器。作为公共工程代表的水利工程,通航主要是为国家之利,灌溉则是为农民之利,都江堰在创建初期就是为了通航为了国家之利而建立起来的。秦国在征战中原统一六国的战争中,蜀郡作为秦国的战略后方,需要源源不断地为秦国输送粮食和兵源,在这样的特殊条件下,秦昭王五十一年(前 256 年),命蜀郡守李冰主持兴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
关于都江堰在史书上最早的记载是在《史记》里,司马迁在“西瞻蜀之岷山及离碓(即堆)”后,在史书中记录了“于蜀,蜀守并凿离碓(今都江堰),辟沫水之害;穿二江于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以万亿计。”可以推断出,李冰创建都江堰为成都平原水利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优越的灌溉条件,加之这里人民勤奋、自然资源丰富,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其后,随着居民的增加,灌区不断扩建。
其次,扩建与成熟期(汉至唐)。从西汉至唐朝,都江堰在历朝统治者的重视下,渠首逐渐完善,灌溉渠系不断向成都平原南部和岷江中游延伸,到处皆可看到沟渠纵横,具体记载如下。
西汉景帝末年(约公元前 141 年),文翁任蜀郡太守,开发湔江,扩建了都江堰灌区内的灌溉体系,灌溉“江北则左对繁田,文翁又穿湔腴以溉灌繁田一千七百顷,”约合今 12 万亩以上。此次开发郫县也获得了大量的水源,故曰“郫繁曰膏腴。”
...........................
3 维修工程的时代背景与必要性及前期准备 .............................. 19
3.1.1 维修工程的时代背景 ..................................... 19
3.1.2 维修工程的必要性 ....................................... 21
4 维修工程管理的经过与结果 ................... 34
4.1 维修工程管理经过 ............................ 34
4.1.1 维修工程的第一阶段——查勘与实施 ....................... 34
4.1.2 维修工程的第二阶段——监督与验收 ....................... 43
5 维修工程管理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 50
5.1 维修工程管理取得的成效 ....................................... 50
5.2 维修工程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55
5 维修工程管理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5.1 维修工程管理取得的成效
水利工程的作用是兴利避害,防洪减灾。兴利主要表现在灌溉、航运、发电等综合效益的发挥;避害就是防洪抗旱,不同的社会背景作用大小会有所不同。民国时期,都江堰因受到西方技术的影响和高水平人才的聘用,逐渐改变了传统管理方式,与时俱进,呈现出向近代转变的趋势,对都江堰发挥综合效益产生了积极影响,具体影响如下。
首先,保护了都江堰正常运行,减少了洪涝灾害和水利纠纷。一方面,都江堰的正常运行必然以日常维修工作为前提,只有日常维修工作做好了,才能促使都江堰的正常运行,从而抵御洪涝灾害的发生。民国时期,都江堰得到正常维修的时间大致在 1936—1945 年期间,而这几年恰好是四川洪涝灾害发生次数比较少的时候。据相关史料记载,民国时期水旱灾害频繁,平均每两年有一次轻重不一的水灾,其中较大的水灾时间有 1933 年 10 月、1943 年 7 月、1947 年 6 月、1949年 7 月①。从这些发生年份中便可知,在都江堰得到维修正常运行时期,基本没有出现大的水灾。
另一方面,灌区发生水利纠纷的原因可以理解为水利人员管理不到位,但追本溯源还是因为灌区没有充足水源供沿线居民使用而导致的。缺水原因多样,工程失修绝对算是其中最大因素。在工程失修时期,导致灌区水源缺乏和遇洪涝灾害无力抵抗,百姓只得靠天吃饭。而维修管理则可保证水利工程正常运行,起到防旱防洪作用,调节水源时空分布不均状态,发展农业、经济,人民安居乐业,自然水利纠纷就减少了。通过查阅史料显示,灌区水利纠纷发生年份多集中在 1935年、1947 年,可以明显看出,都江堰正常维修运行期间,水利纠纷是比较少的,
发生次数多集中在失修期间。所以,工程维修保护了都江堰工程的正常运营,减少了洪涝灾害和缓解了沿线居民用水困难问题,相应的水利纠纷问题也随之减少。
............................
6 结语
都江堰灌区在四川防区制时期基本处于失修萎缩状态,川政统一后进行了民国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修,抗战时期逐步恢复发展,特别是 1935 开始到抗战时期的维修,对于灌区水利事业向现代化转变以及恢复农业发展经济,保障抗战时期粮食供应起了重要作用。虽取得了以上成绩,但在维修过程中仍然出现了一些层出不穷的问题,诸如管理松弛,贪污腐化等。纵观民国时期都江堰维修工程管理历史,为了今后更好发展灌区以及促进水利事业的发展,笔者有如下几点认识。
首先,稳定的政治环境是水利事业发展的前提与保障。历史表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兴衰,和政治的兴衰、人民的安危息息相关。每当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都江堰工程管理就严格、治理就勤、灌溉范围也愈广、效益也愈好;反之则堰废堤溃,灌溉萎缩。宋末时期,成都遭受元兵三次杀戮、手段残酷,“十年兵火万姓愁,千万中无一二留”,“无线苍生临白刃,几多华屋变青灰。”战乱后,四川人口剧减,都江大堰(宋时名称)因长期无力治理,几致颓废。待元朝政局稳定后,统治集团中不少人士关心水利事业的发展,经多次大修,都江堰又恢复到原有的生机。历史又总是惊人的相似,民国时期,四川 1918 年开始实行防区制,军阀混战,都江堰连年失修,灾害频仍。川政统一后,政治相对前期较为稳定,再加上政府的重视,号召灌区十四县民众献财出力,加强都江堰的维修,经过大修后,都江堰逐渐恢复原有灌溉面积,虽没有完全恢复到清朝时期的灌溉面积 300 多万亩,但至少比民国初期时有所恢复。由此可以清晰窥见,想要水利事业得到发展,国家就需建立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水利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前提与条件。
其次,国家加强水利事业的维修工作,是保证水利工程正常运行关键因素。都江堰水利工程同其他任何一项工程一样有其产生与发展,创造与再创造的历史。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民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①这个产生与发展、创造与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对都江堰管理不断继承与完善的过程。从都江堰维修实践证明看,只有国家加强维修重视工程管理,才能维护都江堰工程的完整性和正常运行,从而发挥综合效益。我们今天欲发展水利事业,也应该继承工程维修管理这一优良传统,而不是一味去新建水利工程,新建水利工程不仅需要大量迁徙移民,还需要考虑生态环境等问题,所付出的代价远比维修一个水利工程代价大。所以,国家应该重视水利工程的维修管理工作,保护好现有的水利工程正常运行,为农业、防洪、工业、渔业、航运业等行业提供充足水源。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