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公司与JD学院企校合作范文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8385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笔者为了解决该问题,校企双方必须认清合作对自己与对方的利弊影响,借鉴国内外的成功案例,扩大党组织、加深情感交流、推进文化融合、规范实践基地、健全教学制度、加强教师团队的引导、强化制度保障、挖掘内在潜力、优化考核机制、实现专业个性化、创办创业型课程,从而实现企校合作的长足发展。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推进和发展,行业和技术领域对于学生的知识和专业能力培养有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的职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中,要往专业综合的方向进行发展。尤其是在机电及电子工程专业的教育中,改变传统职业教育模式,采用创新技术创业和综合教育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在毕业离校后更好、更快地融入就业市场。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有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产量占据世界第一的制造行业产品多达 80 余种。但是,我国的制造行业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其根源就是可持续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匮乏。北京市人力资源研究中心指出,北京区域的高新科技行业人才供给与需求间的矛盾非常突出,企业对技师的需求高达 14%,但实际的技术类工作者供应仅占的 4%,其十个百分点的缺口实际人数高达14.7 万人。高新科技行业技术类人才的缺口开始成为我国人力上的巨大瓶颈,老龄化与低龄化问题同时加重,仅北京地区的高职院校教师团队中,就有近一半的教师平均年龄在 45 岁以上。
为了改善现有问题,人力相关部门以加强企校合作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加速探索和其从高职技术教育转向人才培养管理模式的结构性变化,大范围、多层系地发展我国现代制造业急需的创新型人才,全面提高现代制造业的国际综合竞争力。新世纪以来,高职教育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宏观背景下,确立了一种有服务社会和就业为主要目的的校企双方合作协同办学的新模式,模式的初步确立基本解决了当前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方向的重大问题。然而,保障合作模式得以持续、有效深入实施的企业体制还没有真正建立和完善发展起来,校企之间合作中逐渐显露出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即企业体制保障机制建设问题,已逐渐成为企校合作中诸多困难和矛盾问题的重心,成为企业解决困难和矛盾问题的关注焦点。
企校合作办学高度符合当下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学校可以拿到一手的企业资源,从而更针对性地培养专业人才,并及时结合市场导向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出更有利于社会发展、符合市场需要的高精尖人才。此外,企校合作还能实现双赢互惠。在学校与企业的信息共享和资源互通中,学校可以使用企业提供的设备和资源,企业也得到学校提供的人才储备和低价场地,学生可以将课堂知识和工作实践经历有机地结合,同时学校和企业的硬件设施、技术水平能够优势互补,大大节省了教育成本和企业发展成本。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竞争激烈,职业教育信息化行业为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都在大力推进企校合作,以培养更多定向的专业化人才。
在理论上,本文将讨论企校合作作为一种双赢模式的经济社会效益,同时融入了国际视角,对职业教育信息化行业的发展创新提出建议。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全面地贯彻和落实党的十八大教育方针,落实大学生立德修身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大学生素质教育,推进经济社会教育公平。由此可见,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国家的新一代人才、为国家事业培养继承人,因此高职院校培养的专业化技术型人才就必须能够适合当前社会之需,面向社会,面向市场。
在实践上,目前高等学校的一些人才培育理念和形式仍旧重基础理论而轻实战经验,培育的毕业生的很难以适应当下经济市场的高速进步。传统教学过于死板,教学内容一成不变,教学经验普适性不强,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没有真正培养出教师和学生自主动手的能力,忽视了人文关怀教育,没有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目前,各地陆续涌现的各类大中专职业教育院校,特别是民办的职业教育试点院校,在对教师和学生的成长进行了技能培养的素质教育同时,也对教师和学生的成长进行了素质教育。这种企校合作教育模式,就是我国传统职业教育中,实践者探索发展出来的一条新教育道路。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高职教育
2.1.1 概念界定
韩夙愿(2016)将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定义为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袁玉娟(2005)通过研究分析将职业教育进行了分类,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两类,其中职业学校教育又包括各种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职业中学)等。而马欣(2019)又从新的维度将职业教育分为了初等、中等和高等三类。关于职业教育的目的与意义,张慧玲(2019)指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2.1.2 研究现状
关于职业教育的特征,我国许多学者也有自己的研究。王道勋(2012)指出,职业教育的立足点只能是现实中的“个体存在”,从事职业教育的主体、接受职业教育的主体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他们的现实生活的需要和能力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教育目的、内容、方法、形式、水平等。宾晓亮和张晓军(2014)指出,相对于基础教育而言,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性。总结起来,职业教育的本质至少应该包含四个方面:一是以人为本;二是因材施教;三是科学管理;四是文化塑造。林克松和石伟平(2015)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的特征主要是研究问题紧扣改革主题,但未形成整体架构;研究领域不断扩张,但缺乏系统性协同;研究范式体现多元,但结构主义范式仍未为主导。庞世佳(2015)指出,职业教育具有中介性,也即职业教育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教育和职业之间的特殊位置。王艳(2018)指出,职业教育是历史性与超越性的矛盾统一体,职业教育的历史性为它的无限开放性提供真实的可能,职业教育就是不断在有限性中超越有限性并不断敞开自我超越的空间的过程中发展的。杨娇(2015)提出,职业教育的实用理性注重教育方法、技术和经验,注重职业教育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关注学生个体的现实存在,立足和回归现实生活。尹伟民(2015)指出,职业教育的诗意理性则强调以“以人为本”、“终极关怀”等。具体来讲,就是注重人的“潜能”是否得到充分发挥,人的个性是否得到充分张扬,人的主体人格是否得到自由发展等,可以说是职业教育的最终理念。
............................

2.2 企校合作
2.2.1 概念界定
黄霖(2016)将企校合作教育界定为一种联合办学的模式。范灵(2016)将现代化企校合作的基本理念和内涵定义为产学研的合作,指出企校合作是工学结合的重要理论基础,工学结合教育是我们实施现代化校企专业合作人才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和基本方法。随着我国企校合作模式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企校合作的领域研究。王淑萍、孔庆仪(2010)认为,企校合作需要内外共同推动,其主题机构和外部的政策、资源必须共同联动,才能实现真正的深入合作,从而实现其社会意义。叶继强(2015)提出应该从建立企校合作法规制度保障、校企双方合作动力驱动机制、企校合作管理机构、企校合作经费保障机制、搭建企校合作交流沟通平台等方面建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保障机制。刘林山(2018)认为,随着我国高等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行,国家、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更加密切,共同致力于推进高职教育的体制结构改革和优化,解决职业教育人力资源与供给测结构性矛盾的问题,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跨越和竞争力提升。
2.2.2 研究现状
臧志军(2014)指出,校企之间的合作不是某个企业或者学校和某个政府私下的事情,而是当前国家政策倡导下的一种企校合作办学管理模式。石建平(2015)指出,目前中国的高职教育院校正在开展的企校合作办学模式,主要包括与政府和企业合作共建二级专业实训学院,共同建设实训基地,研制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企业制定接收学生的课程和见习。张舰、李伟、金英姬(2015)指出,通过“订单式”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即安排所属企业技术人员安排学生来校兼职、安排学生到所属企业进行顶岗培训实习、毕业期间安排企业技术人员来学校集中培训招聘专业学生,来成立企校合作培训,建立自己的培训服务中心,通过企校合作中“校中厂”、“产业园”等经营模式的建立,发展自己的经济实体。

............................

第三章 TF 公司与 JD 学院合作背景介绍.................................12
3.1 TF 公司...............12
3.2 JD 学院..........................12
第四章 TF 公司与 JD 学院合作中存在问题分析...............................19
4.1 TF 公司与 JD 学院企校合作问卷调查...............................19
4.1.1 问卷设计.................. 19
4.1.2 问卷发放与抽样..........................19
第五章 国内外企校合作成功经验借鉴.......................28
5.1 国内——华为大学................. 28
5.1.1 培训管理制度......................... 28
5.1.2 导师招聘制度.................................. 29

第六章 TF 公司与 JD 学院合作的对策建议

6.1 对企业方的借鉴
6.1.1 扩大企业文化宣传,夯实企业文化建设基础
从对新生始业实习教育工作开始,学院就要注重对广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加大对优秀入工会积极分子的选拔培养的力度,实习期间的考察也要保障其连续性,对于正在实习的优秀干部,所属的学院应和其工作企业积极协调,组织一致的培养方案和考察体系。可以通过与学校与企业基层组织的交流,推进企业创新型的人才的培育,组织开展周期性的大型交流活动,建立起学校与企业资源互通的平台,完善两者在教育、产出及经营时各自所需的专业智力人才资源和技术支持,以思想文化为联结点,推进双方互通,通过开展各类文娱、评比活动,激发广大员工争当优秀、争创第一的潜力和信心,大力地提升广大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积极性。民办高职院校由于自身的特点,企校合作单位以中小微企业为主。这些大学生与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很不平衡,企业文化宣传组织的覆盖率低。民办高职本科院校大学生基层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重点就是要紧紧围绕大学生,服务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这个战略中心,把在校大学生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有机地融入到民办企业基层经济工会组织活动之中,实现学校、企业、社会的互利共赢。
6.1.2 企校情感交流,加强文化融合
学校在合作中首先要充分学习企业在其管理、技术、企业校园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自身优点和其长处,院校文化的建设要与政府和企业的文化进行紧密融合,加深彼此间的沟通和理解,实现校企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景。组织召开周期性的大型校企双方战略研讨会、总结会和表彰会,开展各类国家传统、重要节日的互访交流活动,增进与企校合作双方的感情,密切合作伙伴关系。同时,要充分发挥学校对政府、行业的政策引导作用,发挥企业、院校的综合优势,实现职业教育与相关产业、学校、政府、企业的紧密衔接,成立大型行业性职教合作集团,高职专科院校也要积极地组建或选派人员参加综合性职业教育合作集团,并努力在其集团化的办学中充分发挥职业教育骨干的带头作用,开展多种方式的企校合作集团化办学。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企校合作模式是高职院校提升自身教育水平和就业率的有效手段,也是企业为自己储备人才的重要环节。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与企业的实践教学共同发力的模式下,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到对创新技术的学习中,也能够将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充分运用到专业技术的操作中,从而实现理论与技术实践的完美结合。在 JD 学院和 TF 公司的案例中,可以看出企校合作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教学模式,其背后潜在的矛盾不在少数。中国作为近两年才大力推行企校合作的国家,更应当积极借鉴国外的成功案例,解决人力资源方面的缺口问题,通过教育水平的提升,为国家制造业的发展输送更多人才。
通过文献归纳、案例分析和数据分析,本文深入探讨了企校合作的概念和分类,通过对TF 公司与 JD 学院企校合作的研究,进一步挖掘了企校合作的可能性。无论是产教融合的深化还是教学机制的完善,无论是实训基地的建设还是现有合作的稳定,无论是建设管理的加强还是理论创新的推进,都深入推动了企校合作的产学研就,拓宽了其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通过问卷调查,本文收集了企业方对企校合作的意愿和能力,也认识到企校合作的问题。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校企与社会关系的不紧密、企业转型的升级阵痛、校外合作平台的匮乏、合作稳定性的缺失、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阻碍,都成为企校合作亟待解决的共性问题。
为了解决该问题,校企双方必须认清合作对自己与对方的利弊影响,借鉴国内外的成功案例,扩大党组织、加深情感交流、推进文化融合、规范实践基地、健全教学制度、加强教师团队的引导、强化制度保障、挖掘内在潜力、优化考核机制、实现专业个性化、创办创业型课程,从而实现企校合作的长足发展。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推进和发展,行业和技术领域对于学生的知识和专业能力培养有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的职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中,要往专业综合的方向进行发展。尤其是在机电及电子工程专业的教育中,改变传统职业教育模式,采用创新技术创业和综合教育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在毕业离校后更好、更快地融入就业市场。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