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理论分析
第一节 公共物品的内涵、分类及供给模式
一、公共物品的内涵
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最早涉及公共物品这类相关性问题,他认为:“邻人之间容易达成的协议,同样一件事在 1000 人之间却难以成功,那是由于每个人都试图坐收渔利。”①因此协议和物品的提供只能归于政府和集体。亚当·斯密是最早从经济学领域涉入的,早在 1776 年,亚当·斯密就曾谈到君主必须执行三个职责和功能:保护本国社会的安全、保护人民在社会中的安全、建立并维护某些公共机关和公共工程。②此后在 1954 年,美国经济学家保罗·A·萨缪尔森首次明确使用了“公共物品”这个概念。之后萨缪尔森在定义公共物品是可由所有人共同消费,且增加一个人消费该物品并不会减少其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③公共物品的理论由他得以完善,继而对政府和市场的发展政策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而后不断有人丰富并完善这一理论,以求达到更好的政策使用效果。
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大相径庭,因为从定义上来说他们是两个相对立的概念,公共物品于私人物品在供给上,一个以集体行动为主,另一个可由市场反应并提供。阿特金森和斯蒂格利茨说:“公共物品具有这样一种特点,增加他人对它的分享并不导致成本的增长,而加入禁止个人对它的分享的话,那么花费将是巨大的,成本将上涨”。④这就使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和非排他的性质。
............................
第二节 农村公共物品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
一、农村公共物品的内涵
农村公共物品在基本含义上指的是一区别于农村私人物品,二是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用于农村生活和生产的物品。农村公共物品具有公共物品特有的特征,消费上的非竞争性使得市场机制无法对其发挥调节作用,而某一农民即使消费物品对其他人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的。②总而言之,消费上的非排他性则表现在无法阻止别人对其消费,因为不论是消费物品的人数边际费用,还是公共物品价格都几乎不存在。任何成员都可以自由进行消费,如水利设施、义务教育、医疗卫生、道路建设以及社会治安这些与农村居民生产及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虽对居民有利但农村居民很难通过自身去供应,一般具有这类性质的物品称为农村公共物品,这些农村公共物品被提供的目的在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二、农村公共物品的特征
1.供给不统一,地域性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以农村群体为主,内容多数为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关的区域公共物品,然而,多年来我国不平衡的供给结构、农村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差别,产业结构差异大,使公共物品的供给始终存在着不统一性。除此之外,我国一直在供给上因地制宜,各地区公共物品的提供依据每个地区发展和需求的现实情况而定,因而对公共物品种类需求和要求不同,因此地域特征十分明显。如经济落后地区,道路、农田水利等设施迫切需要,而东部沿海地区,则更在意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等公共物品的提供。
2.投入高、效益慢。农村公共物品的提供要面对大量农村人口,因而在数量上是巨大的,对于主要提供的主体政府来说,效益也并不是首先考虑的因素,因而农村公共物品具有具有成本投入高,效益回收时限长的特征。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农村公共物品需求与日俱增,过去的种类、内容难以为继农村发展,致使政府压力过大,供给难度加大,改革迫在眉睫。政府虽然尝试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其中,但是社会上企业第三方的加入也面临投入高,收益慢的局面。
.....................
第二章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供给雏形显现—新中国成立初期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进行空前巨大农村改革,整合农村资源,加快结构改造,经济和政治上进行了前所未有的重构。在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社会进行经济关系变革运动,即“农业合作化运动”,由此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的雏形开始显现。同时,政府和农民合作组织作为供给主体开始为农村提供生产生活所需的公共物品,并发挥着各自的重要作用。
一、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雏形
新中国成立后,为实现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中国农村开始社会经济关系变革运动,即“农业合作化运动”。农业合作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属于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步兴起阶段,该阶段以生产互助组为中心,由几户组成,其中生产工具、土地和产品私有的临时互助组和共享劳动、技术、生产资料的常年互助组相互配合,前者独自经营,实行季节性互助,后者共同劳作,财产部分共有。第二阶段稍有变化,社员实行入股模式,坚持经营和分配统一合并原则,这一阶段被称作初级农业合作社为中心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也叫土地合作社。最后一个阶段是以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为中心的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涨阶段,合作社实行财产共有,土地和生产工具等非社员私有,在产品分配上,取消以生产资料为依据的分配原则,土地、耕畜和农具不再作为分配报酬的的标准。伴随着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这三种农业合作化的组织形式的演化,与此同时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雏形开始萌芽。
二、农村公共物品主要供给主体单一
1. 政府和农村合作社共同提供公共物品。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百废待兴,我国开始着力开展农业复兴之路,首抓农业生产,积极进行土地改革,在土地改革实施中政府作为供给主体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政府为恢复生产按照一定的标准把土地分给无地和土地很少的农民,使人手有田。同时分配给农民所需的生产资料,按一定人口和地数分等级划分,具体内容多以基础生产物品为主,例如种子、农具和牲畜这些生产必须品。土改工作队、驻军等方面的人员,也参与水利设施修建工作、着力修缮农村道路等,是人民的修理好手,人民的好警察,因此这一时期为农业生产的恢复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期农业生产恢复的目标。①农村合作社在供给发面也起到很大作用。国家从 1953 年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此来解决长久以来小农经济薄弱,生产工具落后的现状,在改革中,国家成立农业生产互助组、初级合作社和高级合作社,这些兼具提供公共物品的职责,共享工具和牲畜等生产资料,在该时期帮助恢复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弥补了许多供给缺陷。所以在国家实行“划分收支,分级管理”的集中统一的财政体制下,面对地方政府财力紧缺无法较好的为农村发展提供公共物品的现状,这一时期农村合作社和农民成为重要的供给主体。
......................
第二节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投入不足—人民公社时期
一、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种类单一
人民公社时期,水利设施的构建成为主要供给内容,而农村教育、卫生医疗事业、基础道路和农村农技站等也是政府承担供给的一部分,除此之外,政府补贴社会救济费用、公社行政管理费用等。从公共物品供给的构成和层次上来看,人民公社时期,供给内容以生产和消费性公共物品为主,农业生产上促进和支持了基本农村农业发展,生活上满足了农民基本生活所需,从而这一时期,农村得以稳定,农业生产发展得到保障,但面对农民占全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村,这些供给内容杯水车薪。
二、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模式不合理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模式的不合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上而下的决策程序。二是因为决策程序导致的农民需求表达权得不到保障。首先,公社制度下 实质上国家垄断经济资源,产品由政治方式强制提供 政府作为决策主体,自上而下进行决策,纵贯始终,村民无权参与,虽然在改革恢复初期,这种自上而下的公共品供给决策程序,使一些迫在眉睫的问题得以解决,但长远来看,缺乏全面性。第二部分不合理是农民缺少需求表达权。在人民公社时期,各种政治事务统一调度统一实施,管理严格,本应作为经营者的农民身份转变,而是作为劳动者而存在,农民的各种权利被剥夺,索取和压榨,手里没有权利无疑相当于劳动的行尸走肉,更不用提需求的表达权,这就导致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民,根本没有供给需求的差异性的概念。
.............................
第三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28
第一节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现状......................28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初见成效.........................28
二、农村人居环境物品供给加大.............29
第四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完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对策................44
第一节 构建多元化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结构.........................44
一、政府履行主体作用,建设服务型政府......................44
二、积极引入市场化供给模式........................... 44
第四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完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对策
第一节 构建多元化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结构
一、政府履行主体作用,建设服务型政府
当今社会,领航人作用举足轻重,在我国,中国共产党履行这个角色,政府担当领航人,身兼政策制定者,法律的裁定者,物品的供应者,而这些责任也明确了政府的主体地位,也只有明确政府的主体定位,政府承担起社会的政治经济职能,减少政府责任和权力不对应的情况。但是如何发挥好政府主体职责?首先起好带头作用必不可少,其次在社会各界的监督下去完成各项法律法规的制定,从人民利益出发,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始终坚定自己的主体地位,并且从具体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来说,要因地制宜,保持决策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推动供给的多主体供给进程,稳定社会秩序、实现相对公平。在具体供给过程中,做好供给前准备工作,秉持原则,明确供给范围和区域划分,在供给中要协调好各部门的工作,合理调整分配关系,明确地方供给权利,让政府主导作用毫无保留的得以发挥,使社会充满公平与正义,正如罗尔斯而言所说收入和财富等平等地分配,加大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力度,完成公平分配,缩小城乡差距,最终真正实现社会公平,从而构建服务型政府。
二、积极引入市场化供给模式
聚焦我国农村,大部分已经经过改革实现供给多元化,但仍有一部门北方农村,目前的公共物品供给方式仍以政府为主导,且市场私人都很少参与其中。但是这种政府垄断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局面,为农村供给带来了一定问题,由于其强制性,很少倾听农村居民的意见,因此很难满足农村居民多样化发展需求。所以要想使农村物品更好的供给,一方面要完善那些存在收益的物品价格机制,创造条件,吸引投资,加强市场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例如垃圾排放、污水处理等和政府做好协调和后续管理工作,弥补政府遗漏的不足。另一方面,采取一定的激励方式,明确产权,推动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从而吸引企业参与供给。或者退而求其次采取优惠及补贴方式,吸引企业供给。但是,不能放任市场,使其随意进行供给,要建立监督体系及约束机制,保证市场供给物品的质量和价格,后续进行跟踪控制,确保农村基本需求及公共物品供给相适应。总而言之,采取农村公共物品市场供给与政府供给模式相融合方式,对降低财政压力具有很大的作用,我国应该推进这种供给模式的执行。
..........................
结论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我国党中央先后多次发布了一号文件,在一号文件中,农村基础设施、农村水利建设、教育医疗情况等公共物品供给始终是国家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任务艰巨而巨大,工程浩大,所以耗时较长,只有耐心、立足当下、脚踏实地去完成供给,提高它的供给效率,三农问题才能切实有效的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圆满完成。本文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下物品供给这个巨大的工程,以公共物品和农村公共物品等理论分析为基础,贯穿整个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主线,深入分析某乡村在乡村战略提出后几年中公共物品供给的现状,并指出物品供给仍然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应解决对策。本论文虽然从一定程度上简单概述了完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方法,但是立足现在,各个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经济、教育条件、医疗卫生差距也在不断增大,所以,当前我国能做的就是保障农村公共物品的有效性供给,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稳定性发展。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复杂而艰巨并极具挑战性,对于如此庞大的农村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因地制宜,兼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对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全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