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层过度自信对商誉减值的影响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8361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本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与非过度自信的管理层相比,过度自信的管理层会确认较高的商誉减值损失。本文使用薪酬最高的三位管理层薪酬占所有管理层薪酬比例来衡量过度自信,实证检验结果显示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商誉减值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过度自信的心理使他们乐观地高估了企业价值,低估了被并购企业负面信息所导致的风险,在并购子公司业绩良好的情况下,管理层不会减值,而在业绩表现不好的时候,过度自信的管理层醒觉非理性的支付了过高的溢价,在没有达到自己心理预期的情况下进行减值。

1 引言

1.1 硏究背景及意义
从 2018 年年底到 2019 年年初,多家 A 股上市企业发布 2018 年业绩快报,预计公司业绩将出现大幅下滑,年度亏损将达到数亿元,少数企业亏损超过企业市值。部分企业亏损背后的主要原因是计提了大量商誉减值准备,其中以传媒、生物医药以及计算机等轻资产成长性的企业为主。A 股上市企业披露的最终年报显示,2018 年,共有 871 家上市企业计提了高达 1658.6 亿元商誉减值金额(见图 1),分别为 2017 年、2016 年的 4.5 倍和 14.5 倍。原因是 2015-2016 年期间,企业并购行为活跃,很多企业在并购中支付了高额溢价,合并方与被合并方会协商达成 2-3 年的业绩承诺,所以在这段时间承诺到期,被并方不能够实现预期收益,所以并购方确认了大量商誉减值损失。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公司的实质是由多个利益相关者构成的契约,而公司的经营也是依赖着人,所以人的各种行为都会对企业的经营产生一定的影响,有些微不足道,有些可影响企业的经营盛衰。传统的经济学和财务理论基本上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来开展研究,在理想化的情景探讨人的行为对经营活动的影响。但这个假设前提受到了许多现实方面的制约,比如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人类认知的局限性等,使得决策无法完全按着这个理论假设来进行。基于此,在资本市场中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人为理性人的假设受到抨击,便派生出了行为金融理论,而过度自信只是人其中一种非理性心理的存在。当面临不确定性时,人类往往根据自身过往的经验或者自我感觉熟悉可靠的信息来进行判断,其中的判断主观性比较强,致使实际的行为与理性预期有所差异。在中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因为管理者拥有着职位权力、声誉权力等等,管理者比普通人更容易产生过度自信的心理。
许多学者们从实际出发,得出以下结论,虽然过度自信的管理层依然重视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没有违背投资者利益的动机,但也会在投融资决策时发生不合理的投资和融资决策,最终使得企业经营及其成果与理论上的最优方向不一致。在经营决策中,过度自信的管理层预期项目会带来较高的盈利,会推迟损失的确认,以达到与自己的预期一致,同时还有减少对坏账准备、资产减值损失确认的可能。管理层过度自信心理影响企业范围甚广,涉及到各项决策,本文从财务报告的角度出发,探讨管理层过度自信是否会确认巨额的商誉减值损失?
解决委托代理问题一直是公司治理的一个重点,而公司治理机制和内监督能够有效处理投资者和高管的利益冲突。拥有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的企业,管理者损害股东利益的一些行为得到遏制,过度自信心理同样会受到完善公司治理的制约,最终管理者的目标和股东的目标一致,都是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在中国,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壮大使得公司治理水平得到大幅提升,机构投资者的参与也使得委托代理矛盾得到缓解,随着公司治理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使得机构投资者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

2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是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核心,出发点是委托代理关系,最终是为了解决委托人和代理人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利益冲突。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企业的管理需更加要专业的人士,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提高了经营效率,但同时也带来了委托代理问题。首先,代理人(管理者)作为理性人,天然的追求自身的效用最大化,由于代理人并非企业的所有权人,并不享有企业发展所带来的全部收益,自身利益并非与企业利益一致,加之代理人享有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的决策权,甚至能够利用职位权力为自身谋取利益,从而不可避免的与委托人(投资者)的利益产生冲突。其次,信息不对称导致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矛盾进一步加大,代理人会刻意隐瞒对自己不利的信息,而委托人由于无法接触到一手信息,无法得知企业经营的信息,只能通过报告等方式获得信息。委托-代理问题是现代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经由多位学者的发展、完善,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的实务治理与学术研究的逻辑起点,是契约经济学中最主要的内容之一(Ross,1973;Holmstorm,1979;Fama 1980;Grossman,1983)。后续的学者们拓宽了委托-代理理论的范围,将大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Shleifer andVishny,1997;Khanna,2000),内部人 和债权人之间的代理问题( Smith andWarner,1979)也被纳入了研究范围。
代理人与委托人利益不一致,会导致委托人代理成本的产生。(JensenandMeckling,1976)认为代理成本包括监督成本、担保成本和剩余损失,降低代理成本是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让代理人和委托人的利益一致,才能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其基本逻辑是设计一份最优的薪酬契约,同时满足激励相容与参与约束两个条件,使得代理人能以委托人的利益行事,最大化公司价值。同时通过建立内部监督约束机制,如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独立的董事会等,以最大限度的降低代理成本、缓解代理问题。
..........................

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信息不对称理论,即信息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不是完全公开的,合同双方所掌握的市场信息是有差异的,那么对信息获取较多的一方则主动占据了有利的地位,而对信息掌握较少的一方则处于下风。更确切的说,信息不对称理论是建立在经营者与所有人之间的信息掌握的差距上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出现了社会化分工,这就导致人们只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化能力的加强,这就为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应运而生埋下了伏笔。信息不对称会产生一些问题,最主要的就是如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精通某方面信息的一方会根据自身的专业性能力来损害对该方面信息很贫瘠的一方,从而对市场产生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当信息不对称的优胜方发现可以钻一些法律漏洞而对竞争对手做出一些损害性行为,此时便产生了道德风险问题。两权分离出现后,所有者将管理权让渡给管理者。管理者作为参与日常决策的人,他将比所有者对公司各方面情况更加了解。相比之下,所有者对企业的状况的了解大部分是通过管理者得知。当管理者处于自身的利益而做出对一些坏消息的避而不谈或者模糊描述时,所有者便处于一个很被动的地位。尽管企业存在监督机构,但是所有者也无法对管理者做到完全监控,时时监督。所以,代理成本与信息不对称理论均为管理者的机会主义行为提供了滋养的沃土,令其做出对企业有所损害的行为,从而降低企业绩效。

..........................

3 研究假设.................................16
3.1 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商誉减值的影响分析...........................16
3.2 机构投资者持股对管理者过度自信调节作用的机理分析.........................18
4 研究设计................................20
4.1 样本选择..................................20
4.2 变量定义.............................20
5 实证分析...........................25
5.1 描述性统计.........................25
5.2.实证结果..........................27

5 实证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
表 5-1 是本文相关变量的数据特征,接下来将按照因变量、自变量、调节变量、控制变量的顺序对各个变量的数据特征进行初步分析。从因变量角度看,商誉减值(gwloss)值之间差异较大,商誉减值金额占总资产百分比(gwloss)的平均值为 0.037,最小值为 0,最大值为 1.267,发生商誉减值损失的样本占总样本的 11.67%。管理者过度自信(con)的均值为 0.41,说明管理者过度自信程度较高。调节变量机构投资者持股(IO)的最大值为 0.88,最小值为 0.001,平均值为 0.39,说明机构投资者持股占比存在较大的差异,参与决策的权利差异也比较大。分组变量分析师跟踪(analyst)的平均值为 9.27,说明上市公司平均有 9 位分析师关注。
从控制变量来看,产权性质的平均值为 0.042,其中 2895 个观测值是国企。市值账面比(mtb)平均值为 2.25,最小值为 0.19,最大值为 10.85。总资产回报率(roa)平均值为 0.05,最小值为-0.11,最大值为 0.21。公司规模(size)的标准差为 1.31,反映了不同公司之间相比规模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负债水平(lev)最大值为 0.88,最小值 0.05,平均值为 0.45,说明虽然由于行业特性不同,公司间的资产负债水平差异较大,但是整体上我国企业负债水平处于合理范围之内。二职合一(ezhy)均值为 0.22。研究样本中董事会的规模(board)介于 5 到 15人之间,其中独立董事占比(board)的均值为 0.37,接近我国要求独立董事比例不能低于董事会总人数三分之一的要求。

.......................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本文选取了 2007-2015 年 A 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样本观测值,基于过度自信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研究了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商誉减值之间的关系,因为管理者的行为受到内外部监督的影响,因此引入机构投资者持股这一调节变量,探究机构投资者持股对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商誉减值的调节效应,最后研究了不同分析师跟踪下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商誉减值的影响,本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与非过度自信的管理层相比,过度自信的管理层会确认较高的商誉减值损失。本文使用薪酬最高的三位管理层薪酬占所有管理层薪酬比例来衡量过度自信,实证检验结果显示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商誉减值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过度自信的心理使他们乐观地高估了企业价值,低估了被并购企业负面信息所导致的风险,在并购子公司业绩良好的情况下,管理层不会减值,而在业绩表现不好的时候,过度自信的管理层醒觉非理性的支付了过高的溢价,在没有达到自己心理预期的情况下进行减值。其次,因为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会盲目看好自身的能力以及会持乐观态度,对投资者作出乐观估计或制定较高的盈利目标,当实际的经营业绩无法达到预期时,在资本市场压力下,过度自信管理者可能会通过商誉减值来盈余平滑动机和洗大澡。
第二,机构投资者持股数的上升有利于制约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商誉减值的正向影响。随着机构投资者的力量逐渐变大,在公司战略制定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其本身具有专业性和信息等优势,监督管理层的成本较低。一方面机构投资者通过参与经营决策监督了高管,增加了管理层操纵商誉减值被发现的风险,另一方面机构长期持有本公司的股权使得缓解了管理层完成短期盈利目标的压力,因而抑制了过度自信管理层利用商誉减值方式调整盈余的动机。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