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管理论文范文精选十篇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8780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管理论文,管理论文将以现实案例为基础,依据相关理论模型,得出研究结论,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解决方案,既能从微观角度上帮助企业良性发展,又从宏观角度上有助于整个社会经济正常运行,对国家和社会的管理者和公司企业的决策者以及对学术界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优秀管理论文范文精选篇一

第 1 章 导论

1.1 研究的意义

我国法学界对商业特许经营领域相关法律制度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因而在此领域的法学理论研究呈现为零散化、碎片化,缺乏深入而具有权威性的法学理论研究成果,远未形成一个视阈宽阔、论证深入、纵横交织的较为完整的法学理论研究体系。在商业特许经营实践中,对各方当事人课以合同责任的法律依据或正当性基础、以及对权益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可采取的救济措施等方面的系统理论研究更是付诸阙如。本论文旨在通过对商业特许经营中合同责任及救济制度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形成系统化的理论成果,为繁荣我国商业特许经营制度的法学研究提供原创性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根据商务部商业特许经营管理办公室的统计,到目前为止,在我国备案的特许经营企业达到 3343 家,加盟店总数超过 40 万家。在我国商业特许经营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在商业特许经营领域的法律制度建设却明显薄弱。与美国等西方主要国家已经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商业特许经营制度相比,我国在商业特许经营领域的专项性立法仅仅有国务院制定的《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和商务部制定的《商业特许经营备案管理办法》《商业特许经营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这 3 个规范性文件。首先,这些法规的效力等级较低;再者,立法的薄弱难以满足商业特许经营领域法律规制的需求。笔者注意到,伴随着商业特许经营活动在我国的迅猛发展,商业特许经营合同纠纷在我国也大量涌现。法院在审理相关合同纠纷时,主要适用《合同法》的一般性规定。但商业特许经营合同具有一些自身独有的特点,导致对合同纠纷的处理往往难以在《合同法》的一般性规定中找到适法依据。因此,有必要对商业特许经营合同进行专门立法。本文正是以商业特许经营合同专门化立法为研究的着眼点,对商业特许经营合同制度中的法律责任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论文将综合运用比较法学、制度经济学、实地调研和规范分析等方法,在借鉴美国等西方主要国家在商业特许经营方面的制度经验和法理学说的基础上,提出并不断完善我国在商业特许经营方面的立法建议,以便为商业特许经营中合同责任的承担提供法律依据和正当性基础,并对权益受到侵害的权利人提供切实可行的救济途径。这样,使商业特许经营各方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都得到维护,实现他们的利益最大化,落实公平与效率兼顾、创新与诚信并举。因而,这一选题研究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

.......

1.2 文献综述

Harold Brown(1982)介绍了善意和公平交易义务如何引入到商业特许经营合同的履行之中,指出将善意和公平交易义务引入商业特许经营领域的原因在于一些明示的合同条款通常并不能独立地确定所要求的令人满意的合同履行的范围。Patrick F. Mc Gowan 和 John M. Vernon(1991)介绍了 Texas 州高等法院对商业特许经营关系中是否存在信义义务的讨论,并对信义义务与善意和公平交易义务的区别加以阐明。Robert W. Emerson(1994)分析了特许人对受许人的谨慎义务,主要从信义关系的要求、特许关系终止的正当理由要求以及暗示的善意和公平交易要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讨论,指出特许经营当事人对相互之间权利义务的了解有助于促进双方公平交易。Jeffrey C. Selman(2000)主张将商业判断规则引入到商业特许经营关系中。依据该规则,商业特许经营关系中应存在暗示的善意和公平交易义务。作者进一步讨论了商业判断规则在商业特许经营案例中的适用问题。Frank J. Cavico(2006)从普通法与制定法、联邦法与州法和合同与法律规定的角度详尽地阐释了现代商业特许经营中善意和公平交易条款的含义与规制,指出即使特许经营合同的起草是详尽和周密的,善意和公平交易条款也能为合同当事人设定合同中未明确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依善意和公平交易条款的内涵,处于优势地位的或者被赋予合同自由裁量权的一方当事人,在行使权利或自由裁量权时既不能独断和任性、也不能存在滥用、压制或歧视性行为。

.......

第 2 章 商业特许经营合同及其合同责任概述

2.1 商业特许经营合同概要

就广义层面而言,特许经营的含义可以在两个领域展开:一个是基础设施与公用事业领域的特许经营,另一个是商业领域的特许经营。两者的内涵和外延差别很大,适用的法律也迥然不同。 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是指政府部门将本应由政府投资建设、经营管理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通过特许经营许可协议的方式,委托给境内外的法人或其他组织投资建设并经营管理,来满足社会公众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其运营理念是民间融资建设——政府监管——公众受益。其主要运营模式为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在 PPP 模式之下,具体又可以分为 BOT(建设——经营——转让)模式、BOOT(建设——拥有——经营——转让)模式和 BTO(建设——转让——拥有)模式等等。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虽然形式上表现为通过特许协议的方式来确定双方的权利义务,但特许经营者的权利来源在于政府的行政授权,实质上属于政府的一种行政许可行为,更多地受行政法的规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和中国人民银行于 2015 年 4 月 25 日联合颁布了《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专门对其加以规制。因而,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的特许经营不属于本文的研究对象,作为民商法专业的学术论文,本文的研究对象仅限于商业领域的特许经营。

..........

2.2 商业特许经营权

商业特许经营的核心是特许经营权的授予。受许人只有在取得特许人特别授权的情况下,才具有进行特许经营业务的资格。因此,特许经营权的许可使用是特许经营的前提和基础。为了更好地研究商业特许经营的有关问题,首先必须对特许经营权有个准确的理解和把握。通过对国内相关文献的整理发现,国内一些学者对商业特许经营权含义的理解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往往不能将特许经营权与特许经营本身明确加以区分,经常在特许经营的自身范畴内来理解特许经营权的含义,甚至将两者混同。事实上,虽然特许经营权与特许经营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且特许经营权也由特许经营合同产生,但二者仍存在本质上的区别。特许经营为一种商业运营模式,体现着一种合同关系;而特许经营权是一种财产权利,是受许人经特许人授权而享有的使用特许人的商标、商号、专利、专业技术等知识产权以及经营模式的权利。二者属于不同的范畴。 根据欧洲特许经营联合会(European Franchise Federation)所作的表述,特许经营权是指受许人在直接或间接的财产对价交换的基础上,有权使用特许人的商号、商标、服务标记、专有技术、商业和技术方法、经营体系,以及其他工业产权、知识产权,并获得双方基于前述目的所达成书面特许协议的框架和条款内的持续性的商业和技术支持。而国际特许经营协会(International Franchise Association)将特许经营权理解为特许人和受许人之间的一种许可合同关系。在这一合同关系下,受许人有权使用特许人的商标和技术方法来向顾客分销产品或服务,并获得特许人的经营性支持与控制。

........

第 3 章 商业特许经营中的违约形态 ......... 25

3.1 特许人对受许人的违约形态..... 25

3.2 受许人对特许人的违约形态..... 52

第 4 章 商业特许经营中的违约责任 ......... 64

4.1 实际履行与禁令....... 64

4.2 损害赔偿.......... 73

4.3 惩罚性赔偿...... 86

4.4 终止或解除特许经营合同......... 92

4.5 商业特许经营中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 99

第 5 章 商业特许经营中违约责任以外的合同责任 .......... 102

5.1 商业特许经营中的缔约过失责任.... 102

5.2 商业特许经营中的附随义务责任.... 124

5.3 商业特许经营中的后合同责任........ 129

第 5 章 商业特许经营中违约责任以外的合同责任

5.1 商业特许经营中的缔约过失责任

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当事人在缔结合同的过程中因违反依诚实信用原则所产生的先合同义务所应承担的责任。因缔约过失责任是违反先合同义务所产生的责任,故也有学者将其称为先合同责任或前合同责任。缔约过失(culpa in contrahendo)学说最早是由德国学者鲁道夫·冯·耶林(Rudolph von Ihering)根据自己的认识于1861 年发展起来的,在此之后则被建构在不同的罗马法基础之上。247依耶林的观点,债法上的关联并非仅随着合同的订立而发生,其在当事人开始合同接触之时,即已发生。这就是先合同的债务关系(Vorvertragliche Schuldverh?ltnisse),或者称开始合同接触的法律关系(Rechtsverh?ltnis der Vertragsanbahnung)。侵害由此种先合同债务关系产生的义务,同样引起损害赔偿的责任,这就是缔约过失的责任制度。248耶林当初创设缔约过失责任的主要目的在于防止缔约一方当事人成为他方疏忽或不注意的牺牲品。249但经过 150 多年的发展,即使在德国,缔约过失责任的内涵和制度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如学者所指出的:迄今为止,缔约过失责任发展已远不是耶林当年所论述的“契约未臻完善”。在合同法领域,它基本是解决缔约过程产生的损害问题的不二法门:欺诈、错误、无权代理、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等。250也就是说,当前的缔约过失责任已经不再局限于因合同他方的疏忽或不注意而引起的损害赔偿问题,而是将对合同当事人在缔约阶段的信赖利益保护也纳入进来。 在英美法上,并不存在缔约过失责任制度,与此类似的是“允诺禁反言”规则。即英美法对缔约阶段当事人利益的保护主要依诚实信用原则,通过对信赖利益的直接保护而进行。英美法系国家的信赖利益制度不仅适用于缔约过程中产生的信赖损失赔偿,而且适用于合同履行阶段产生的信赖损失赔偿。

........

结论

商业特许经营活动在我国开展的时间并不太长,但发展迅速,伴随而来的就是合同纠纷的大量出现。因我国在商业特许经营方面的立法还比较薄弱,对于大量出现的新型合同纠纷的解决难以找到适当的法律依据。因此,对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关于商业特许经营方面的法律制度与司法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借鉴其先进经验以完善我国在商业特许经营合同领域的相关制度,具有重要的学理意义和实践价值。 合同责任是违反合同义务的结果,对合同义务的违反也构成了商业特许经营合同当事人的具体违约形态。因此,要研究商业特许经营中的合同责任,首先要对当事人的合同义务有一个全面、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在商业特许经营过程中,当事人的合同义务基本上都可以用诚实信用原则加以统领和贯穿。特许经营合同当事人的善意行事和公平交易义务就是其最典型的体现,这一义务也是当事人其他合同义务的派生基础。例如,特许人保护受许人的排他性特许经营权、特许人无正当理由不得限制受许人转让特许经营权、当事人不得随意终止或解除特许经营合同、受许人保护特许人的知识产权、受许人不得擅自转让特许经营权和不得从事与特许经营相竞争的业务等义务都是合同当事人善意行事和公平交易要求的体现,而特许人拒绝受许人转让特许经营权以及终止或解除特许经营合同须有“正当理由”更是诚实信用和善意行事原则的要求。

.........

参考文献(略)

优秀管理论文范文精选篇二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为企业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同时,也对企业的运营管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世界经济脉络的密切相连,督促着企业要“内外兼修”,全面审视自己的优势与劣势,通过持续地变革创新适应环境的改变,提高竞争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成长。如何充分发掘自身潜力,培育创新意思,提高创新能力,是企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经济环境瞬息万变的今天,无论国家还是企业,固步自封只会被环境所淘汰,唯有不断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对于企业来说,也是如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的生存需要创新的维系,创新意味着改变,不局限于现有的制度、技术等,不满足于现有的成绩与收获,勇于尝试新措施、新方法,不断为企业发展带来新鲜的血液。 东北地区企业经历了辉煌的过去,为新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随着资源的枯竭,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的转型,东北企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过去盛行的粗放式生产方式,已经难以适应中国在世界经济中逐步提高的产业定位。粗放式的生产方式,意味着资源配置错位,资源利用不充分,这降低了企业利润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组织冗余,这些冗余也是企业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总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冗余,适当的冗余能够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益处,但是如果冗余过量,会浪费企业资源,降低企业绩效,造成企业经营困难,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的阻碍。创新与组织冗余,也是相关学者研究的重点课题,关于组织冗余与企业创新间到底存在何种关系,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研究。

.........

1.2 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较早地对组织冗余进行了相关研究,并且也形成了相对成熟的观点。Barnar 在组织理论研究中提出了与组织冗余类似的概念,之后由 March and Simo 在其著作《组织》中首次提到了组织冗余的概念。组织冗余的相关研究在国内开展的要晚一些,其中最早进行相关研究的是方润生,他认为,组织冗余是超出满足生产所需“最低要求”所投入的资源,并对组织冗余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与分析。总的来说,近十年来,组织冗余尽管受到了国内学者的一定程度的关注,但是相关理论较少,也没有形成体系,本文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东北地区企业组织冗余与企业创新进行实证研究,主要介绍以下几个方面。在组织冗余的分类方面,学者们根据自己研究的需要,进行了不同的界定。Sharfman 等(1988)6以冗余的可用状况的高低为依据进行分类,认为冗余资源主要包括可利用、可开发、潜在资源三种。根据冗余能否被多方面使用,有的学者将其分为“高可恢复性冗余”和“低可恢复性冗余”。Singh(1986)7根据冗余是否被组织的生产过程所吸收而将冗余资源分为“已吸收的冗余”和 “未吸收的冗余”。“已吸收的冗余”是已经应用于组织的生产运作的过程之中,很难再次使用。”“未吸收的冗余”是没有使用,能够快速调动的冗余资源。

......

第 2 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企业组织冗余理论

理性经济人假定是西方经济学家在进行经济分析过程中有关人类经济行为的假定,具体内容为进行经济决策的主体都是足够的理性,不含有感性的因素,也就是追求的目标都是让自身利益能够实现最大化。这个理论一开始是由亚当·斯密所提出的。亚当·斯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经过了深刻地思考后提出,自利原则不单单是个人经济思想出现的直接因素,还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在进行经济交易时,人们所注重的并非是是社会利益,而是自己的利益;而若想获得足够的私人利益,在目前的市场机制调节中,人们就需要把资源使用到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方面。斯密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提出了将自利心当做行为动机和一般人性特征的“经济人”假设,并因此建立起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体系。 这个假设简单来说即人们希望效益最大化;厂商希望盈利最大化;要素所有人希望收入最大化;政府希望决策方式最佳化。理性经济人假设是近代经济学开始拥有分析力的主要标志,若是假设没有被提出,分析力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

2.2 企业创新相关理论

整合创新即将价值增值当做主要目的,采用并行的方式将企业中不同的创新要素(如观念、规划等)、能力以及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并利用高效的创新管理机制,促进企业中形成一种人人创新的氛围,进而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创新模式。它与我们所提到的技术创新所不同,需要将用户需求当做源动力,而非仅仅注重技术方面。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中,整合创新对我国企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企业采取这种方式的重点就是要不断推动创新的融合,利用并行的方式,把各方面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有效的发挥出团队合作的作用,打造出一个开放、规范的创新机制最终推动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加。系统创新是一种较为独特的组织管理技术,是针对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系统框架、系统流程等实施动态的、整体性规划的一个过程,最终推动系统功能的持续改进和丰富。

.......

第 3 章 东北地区企业组织冗余与创新发展现实考证 ..... 17

3.1 东北地区企业创新发展现状 ............ 17

3.2 东北企业组织冗余现状 ............ 26

第 4 章 研究设计和实证分析 ............ 31

4.1 假设提出 ........ 31

4.1.1 组织冗余对创新的影响 ..... 31

4.1.2 公司属性的调节作用 ..... 32

4.2 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 ........ 32

4.3 变量设定............ 32

4.4 模型构建 ........ 34

4.5 实证分析............ 35

第 5 章 东北地区企业运用组织冗余实现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 39

5.1 正确认识基于冗余资源企业创新发展的特性 ......... 39

5.2 提高创新资源识别能力 ............ 42

5.3 推进冗余创新资源优化配置 ............ 43

第 5 章 东北地区企业运用组织冗余实现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正确认识基于冗余资源企业创新发展的特性

基于组织冗余的创新发展,往往是企业成员自发性的行为。公司治理框架被大量的的契约所规范,此类契约一般包含两种,一种为正式契约(正式机制),一种为非正式契约(非正式机制)(张维迎,1999)。所谓的正式机制,意味着企业在创新活动中,通过制度保障,综合调度企业资源,为其记性相关支持,确保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为了确保此技术创新的成功展开,企业务必要设立正规的业务流程,利用正规的机制与组织确保创新计划的进行,且使创新资源的利用率得以提升。企业的正规机制本质上为人为制定的标准与限制企业职员的互相行为的准则,此类准则有助于其产生对他人行为的预期,在 2000 年林毅夫提出,体系最基础的职能即为节约,所以,合理的企业正规机制一定会把企业职员的行为约束于达成企业目标与使命的极其必要的业务行为,认为企业应该采取相关措施,降低非正式活动的发生频率,从而节省企业资源,避免其在公司计划之外的使用造成与目标不相关的浪费,从而使得资源的利用效率得以提升。所以,从资源利用率的角度出发,为了让资源能够优先利用于企业创新活动中去,实现企业的创新目标,就要通过制度保障,消除员工对资源的随意调度,也可以理解成,在企业新增资源基础上的技术创新活动,是依赖企业的正规的机制与组织进行的活动,其具备正式性与刚性制约特点。 目前企业竞争愈演愈烈,虽然大部分企业大力鼓励创新,然而因为资源的束缚,企业经过正规审批的创新项目方案仅仅可以是企业认为价值最高的方案,单单有此类正规计划的创新方案还不可以使企业发展的需求得以满足,所以,企业将大力鼓励正规计划之外的技术创新,尤其为方案的早期探索。

.........

结论

若企业拥有过多的冗余,需加强对代理人辨别、获得冗余的行为与使用其展开创新的激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技术创新的发展。反之,企业需要控制创新激励,将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同时企业新加资源的边际成本、收益不一样,代理人的“技术创新”行为与“获得冗余”行为二者的成本方程式的互相依存性不一样,那么对代理人创新行为的最佳激励机制不一样,企业创新资源的分配方式不一样。代理人“获得冗余”行为的最佳激励因素为新加资源投入的边际成本与收益的增函数与减函数;企业能够采取静态分配形式展开创新资源分配,此时新加资源的边际成本与其收益相同,冗余资源和新加资源二者互不干扰、均实现最优分配;企业同样能够利用改变对代理人“获得冗余”行为的最佳激励因素从而动态分配创新资源,此时其边际成本与收益二者不相同。在两行为的努力成本方程式互相代替时,假如其边际成本大于收益时,那么企业需要对代理人的“技术创新”行为展开大力的弱化激励、而对“获得冗余”行为展开适度弱化激励,假如其边际成本小于收益时,那么企业需要对代理人的“技术创新”行为展开适度弱化激励、而对“获取冗余”行为展开大力弱化激励。冗余资源让企业在创新资源分配上存在大量优良方案以供选用。企业需要从创新扶持制度与创新的收益配置体系两方面进行考虑,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与政策,以制定出高效的创新激励制度,推动职员利用冗余资源进行创新,提高冗余资源转变为创新产出的速率,最终使企业创新绩效得以提升。

.........

参考文献(略)

优秀管理论文范文精选篇三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创业教育之父,美国 Timmons 教授(1999)在其经典著作《创业学》中指出:“我们正处在一场静悄悄的大变革中——它是全世界人类创造力和创业精神的胜利,我相信它对 21 世纪的影响将等同或超过 19 世纪和 20 世纪的工业革命。”上世纪 60 年代至 90 年代,伴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兴起,传统大规模资本主义企业纷纷走向衰落和灭亡,而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创建、成长。到 2000年,美国 10%的成年人(18-64 岁)准备创建新企业(Reynold 等,2000),美国超过 95%的财富都是创业一代自 1980 年创造的(Timmons,1999)。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员戴维·佰奇的研究结论是:1969 年-1976 年,新创建的小型成长企业为美国经济创造了 81.5%的新就业机会。据美国促进小企业管理司(U.S.Smal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s Office of Advocacy)统计,自 1980 年以来,小企业(雇员少于 500 人)占企业总数量的 99%之多,提供了大约 75%的新增职位(Timmons,1999)。《2015/2016 全球创业观察报告》(GEM)研究报告也指出,在许多经济体中,年轻的创业者比例较高,尤其是 25-34 岁的年轻人,他们是大众创业的主力军。这正如温斯顿·邱吉尔在他的诗集《当英格兰沉睡之时》中写道,“这个世界一定是由年轻人来追求梦想并获得胜利的。”在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年轻人通过创业来实现着自已梦想,20 多岁许多年轻人就已经事业有成(如表示 1.1 所示),他们肩负着历史的责任、推动着国家及世界的科技、文化、经济等众多方面的发展。在美国,大学承担着学生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这三大使命,因此,美国的大学是整个国家创业发展的引擎。

........

1.2 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当前,中国经济处于新常态时期,大众创业对中国经济的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文深入分析创业学习机制,剖析潜在创业者的创业自我效能、创业机会识别能力和风险感知的差异,这些变量是本文研究创业学习对创业意向作用机制的关键要素,也是当前非常具有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的重要研究课题。当前,有关创业学习对创业意向的研究文献,更多应用计划行为理论(如Bird,1988;Ajzen,1991;Krueger 等,2000; Souitaris 等,2007)解释创业学习对创业意向的影响作用。本文在总结和回顾国内外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创业学习理论视角出发,将创业自我效能、创业机会识别作为中介变量,风险感知作为调节变量引入到“创业学习与创业意向”这一关系中,试图构建“创业学习——创业自我效能、创业机会识别——创业意向”这一概念模型。通过对中国广州、杭州、武汉、长春、银川、兰州六个城市已参加工作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应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对 351 个样本进行数据分析,实证检验创业自我效能和创业机会识别在创业者学习与创业意向之间的中介作用,风险感知在创业机会识别与创业意向之间的调节作用,厘清其内在关系,丰富和完善当前创业学习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

..........

第 2 章 文献综述

最近十多年,有关创业意向的研究日益成为创业研究领域感兴趣的主题。尽管之前众多学者对影响创业意向的个人特质或人口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研究效果并不是很好(Krueger等, 2000)。从静态的创业者特质理论视角对创业意向的解释力是非常有限的,动态的创业学习逐渐成为驱动个体创业意向的主导因素,尤其是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背景下,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将是中国创新力的重要标志。然而,“创业学习能否促进大学生创业意向的产生”成为悬而未解的难题。基于此,本章从创业意向、创业学习,创业自我效能、创业机会识别和风险感知五个方面,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详细回顾和系统分析,为构建创业学习对创业意向作用机制的理论模型,研究假设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2.1 创业意向

最近几年,有关创业意向的研究已日益成为创业研究领域下很感兴趣的话题。创业意向是链接创业信念到创业行为发生的桥梁。Krueger(1993)的研究指出,创业意向是将“创业行为”作为一个目标,它是预测创业行为发生的最佳指标。本节主要从创业意向理论、创业意向研究现状的相关文献方面进行回顾和分析。Bird(1988)将意向定义为有意识的精神状态,引导个体将注意力转向为特定的对象(目标)或实现它的途径。Katz(1992) 将创业意向定义为“关于个体决定从事领取薪资的职业或自主创业的职业决策过程”。 Thompson(2009)指出,创业意向是指个体打算即将创建新企业的一种信念,并且相信自已能够在未来会付出一定的实践行动。Bullough 等(2014)将创业意向描述为认知状态:个体的自我认知决策,他们的目标是建立和拥有自己的企业。在 GEM(2016)研究报告中,创业意向是指 18-64 岁年龄群体中,期望在未来三年内创业的人群比例。

..........

2.2 创业学习

创业学习在创业情景中的突出作用已经得到众多学者的认同。2005 年,《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曾于发表专刊对这一研究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虽然创业者可以在生活中任何时候创建新企业,但是 GEM 的研究表明,许多新企业由 25 岁和 35 岁之间的创业者创建。东北师范大学发布了《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发展报告 2015-2016》,相关数据则显示,2016 届全国高校毕业生中 51.47%的毕业生认为“工作 1-3 年后”是创业的最佳时机。因此,许多人在完成学校的教育后开始创业。一些学生可能会决定在创业之前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积累更多的创业资源,才开始创建自已的企业。因此许多创业者在未创业之前已经深入系统地学习了“创业”,即使在创业过程中他们仍然不断“创中学”,使新创企业不断成长壮大。

..........

第 3 章 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57

3.1 理论模型....... 57

3.2 研究假设....... 58

3.3 本章总结. .........72

第 4 章 研究设计.......75

4.1 访谈设计.......... 75

4.1.1 访谈对象.........75

4.1.2 访谈的实施过程....76

4.1.3 访谈结果.........77

4.2 问卷设计.......... 78

4.2.1 问卷设计过程........79

4.2.2 问卷结构.........79

4.3 变量设计与测量.....80

4.4 问卷调研和收集.....87

4.5 数据分析方法.........89

第 5 章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91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91

5.2 信度和效度分析.....97

5.3 方差分析. .......100

5.4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101

5.5 假设检验. .......101

5.6 研究结果.........110

第 5 章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本章在先前理论综述和理论模型构建、研究假设、研究设计的基础上,对已调研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对第三章所构建的研究模型中各个假设进行检验。首先,我们对收集来的调研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其次,我们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信度、效度、方差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分析;再次对前文提出的所有研究假设进行验证性统计分析;最后对实证结果进行归纳总结。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来获得相关数据和信息,主要使用统计软件 SPSS 19.0 和 Excel2010 进行分析验证。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文第四章已对研究问卷的发放和收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由此可知,本研究共获得的有效研究样本数为 351 份。以下,我们将对样本中潜在创业者的个体特征、个体所在的企业特征、创业学习、创业自我效能、创业机会识别、风险感知和创业意向等进行更为丰富的描述性统计。本文受访的潜在创业者性别分布如表 5.2 所示。其中男性潜在创业者占到了61.8%,女性潜在创业者比例为 38.2%,男性比例高于女性。根据 GEM(2016)的研究,中国参与早期创业活动的个体女性/男性 TEA 比率为 0.7,在全球 60个经济体中排名 21 位。本文研究的样本性别分布与全国特点基本一致。

........

结论

大学生创业已受到政府及学者们的共同关注,大学生通过大学系统化的创业学习,不仅仅掌握了专业知识和创业知识,而且提高了创业机会识别能力和创业自我效能,进而极大地提升了个体的创业意向。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创业学习与创业意向之间的理论逻辑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了创业自我效能和创业机会识别这两个重要解释变量的中介作用,风险感知在创业机会识别和创业意向之间的调节作用,通过上述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本文的研究发现,创业教育学习对创业意向和创业自我效能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假设 H1a 和 H2a 均得到了支持。本文的研究结果为中国政府、大学、学院及相关机构带来令人振奋的好消息,这证实了当前中国大学的创业教育是有效的。这与一些学者得出的研究结论所不同,例如,Charharbaghi和 Willis(cited in Adcroft, Willis 和 Dhaliwal, 2004)的研究指出,他们认为“企业家不能被打造,只能被识别”;Souitaris 等(2007)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创业教育课程和创业行为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关系。Smallbone(2001)等人的研究指出,在已有研究中,创业教育不能得出令人满意的统一结论,其根本原因在于不同的学者是基于不同的制度背景下,研究创业教育对创业行为的影响。Mat-hijs 和 Vranken(2001)的研究也进一步指出,在转型经济背景下,提高教育水平能够激发个体的创业动机。因此,在本文看来,中国经济面临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机会型创业比例在逐年提高,教育对于创业的作用日益加强;另一方面创业教育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正如,Kolvereid 和 Moen(1997)的研究指出,创业教育在 8 年后影响随后的行为。因此,制度背景的差异性和研究者忽略了创业教育对个体行为影响的滞后性,从而导致了学者们无法得出令人满意的统一结论。而本研究一方面是基于中国转型经济背景下所得出的研究结论;另一方面,创业教育对创业意向的影响也不存在长达 8 年时间的滞后性,因此,本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是“创业者是可以教育的”。

.........

参考文献(略)

优秀管理论文范文精选篇四

第 1 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各方维权意识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把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企业日常经营的一项重要工作。但仍存在不少企业目光狭隘,仅把社会责任的履行看作企业的一种负担,造成经济利益的流失,而不会带来任何好处。他们为了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惜以牺牲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利益为代价。因此就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如消费者权益的损害、环境的污染以及社会安全动荡等问题,这不仅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不利,对于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更是产生了巨大的阻碍。 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能否履行好社会责任是件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但事实表明,房地产业的现实做法令人不尽满意。虽然近年来国家纷纷出台房价调控政策,但房价一直居高不下,已经远远超过人们的收入水平,为经济社会的稳定和谐埋下了隐患。一些房地产开发企业为追求高利润,不惜偷税漏税、随意堆放建筑材料、污染环境,更有甚者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给消费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房地产行业因其产业链条长、涉及行业广泛的特点而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因此,如何引导企业提高社会责任意识,正确的认识社会责任的履行与财务绩效的提高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企业和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

1.2 研究意义

从理论层面上讲,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但是,通过研究不难发现,不同的学者由于研究角度、所处环境的不同往往得出不同的结论。并且研究主要局限于规范研究层面;另一方面,专门针对于某一特殊行业研究两者关系的文章本身就很少,而对于房地产上市公司的研究更是屈指可数。本文将选定房地产行业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探究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也更加丰富了两者关系的理论支撑。从实践层面上讲,房地产行业可能涉及立项和规划、获取土地、项目设计、资本运作、项目销售、项目施工、物业管理等过程,从而就决定了相关联的行业范围的广泛性,这就要求房地产企业承担好各个角色的职责,履行好相应的义务,把社会责任的贯彻到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这样才能够提高房地产企业的财务绩效,为企业的长期发展贡献不竭的动力,进而促进整个产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

第 2 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社会责任理论基础

社会责任一词最早提出可以追溯到 1924 年 Oliver Sheldon[1]公开发表的《管理的哲学》。文章认为,社会责任不仅仅体现在企业对于经济利润的追求,更体现在企业对于社区服务的贡献程度,对企业社会责任在道德层面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不仅是对企业仅注重利润最大化观点的否认,更为之后学者对于社会责任的研究提供了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 Bowen[2](1953)在《商人的社会责任》一书中指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每个企业发展过程中承担的义务,这就要求企业本身不仅应当遵循国家政策和公司的规章,更应该对社会价值和社会的总体目标负责。同时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不仅包括自身,还包括股东、债权人、消费者等直接利益相关者和政府、社区等间接利益相关者。 Carroll[3](1979)提出企业社会责任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描述,分别是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自觉责任,1991 年又把自觉责任改为慈善责任,这就是著名的“企业社会责任金字塔”模型。该模型认为四种责任权重不同,从下到上逐渐增加,经济责任是基础,所占的比重最大,企业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获取利润,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发展的直接目的;法律责任要求企业发展必须在法律约束的范围内进行,所占比重次之;伦理责任对于尚未成为法律的社会规范提出了要求,所占比重更少一些;慈善责任所占比重最少,也是社会责任的最高层次,反应了社会对于企业的一种期许。

.........

2.2 企业社会责任衡量方法

社会责任自诞生之日起,国内外学者对它的研究就从没终止过,但是多年来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一直没有确定的结论,究其主要原因是对于社会责任的衡量方法存在差异[32][33][34],在总结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种。声誉指数法是最早对社会责任进行衡量的方法。是由美国经济优先委员会于 1971年提出。衡量企业社会责任的标准是企业的声誉,而声誉的获取则是通过各专家、学者或者权威机构对企业的政策、制度等相关事项进行主观评价打分,最终依据综合得分高低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评价。之后诸多的学者开始运用声誉指数法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评价,例如:Moskowitz[29](1975)经过长时间的研究,选择符合企业的社会责任指标,通过声誉指数排名,得出社会责任排名高的公司更加适合投资。虽然声誉指数法简单易懂,但是由于完全取决于专家等的主观意志,且选取样本的数量存在局限性,因此,适用面比较窄。

........

第 3 章 房地产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履行状况 ..... 15

3.1 房地产行业定义及特点 .......... 15

3.2 房地产行业发展历程 ....... 15

3.3 房地产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内容 ..... 16

3.4 房地产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 ...... 19

3.5 社会责任缺失成因分析 .......... 21

第 4 章 实证研究设计 ..... 22

4.1 研究假设 ...... 22

4.2 样本及数据选取 ........ 23

4.3 指标衡量与模型构建 ....... 24

4.3.1 指标衡量 .......... 24

4.3.2 模型构建 .......... 27

第 5 章 实证结果分析 ..... 28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28

5.2 主成分分析 ......... 29

5.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32

第 5 章 实证结果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描述性统计表格5.1可以看出,总资产净利率最小值为-0.05465,极大值为0.09553,可以看出,不同的房地产上市公司在获利水平上存在较大的差距,但是由于标准差0.02182183相对来说比较小,说明用该指标来衡量企业的财务绩效是非常合理的。每股净资产的极小值为0.80380,极大值为12.80320,标准差2.37441935;每股营业收入的极小值为0.17140,极大值为15.55560,标准差为3.26616310,说明房地产企业对股东承担社会责任时存在较大的差距。已获利息倍数的极小值为-0.51040,极大值为426.14820,标准差为52.39200977,说明对债权人履行社会责任情况差,并且不同企业差距相当大。应付账款周转率极小值为0.19190,极大值为55.95540,但标准差为7.48469260,说对供应商履行社会责任总体上差距不大,但存在个体差异。纳税贡献率的极小值为0.00915,极大值为0.13008,均值为0.0495973,说明房地产行业对于政府的纳税水平整体来说非常低,履行情况差。社会捐赠额极小值为0,最大值3700.00000,说明企业间差距极大,有些企业没有对社会进行捐赠。资产规模的极大值、极小值、均值相当且标准差比较小,表明选取样本的规模相当,不存在极端值情况,同时选取的国有企业占比大约是50%。

.........

结论

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对于国民经济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房地产企业怎样去承担社会责任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大多数的学者研究停留在理论阶段,进行实证分析并不多见,本文选取房地产行业进行研究,试图对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进行论证。通过大量的文献综述、理论分析、规范研究以及实证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房地产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履行能够提高企业的财务绩效。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理论上论述房地产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履行对于财务绩效的促进作用。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的文献概括分析,得出不同行业对于社会责任的定义和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两者的关系得出的结论不同,但总体来讲两者正相关,这为下文理论研究指明了方向。对于房地产行业的研究,本文根据利益相关者对社会责任进行分类,选取恰当的指标对社会责任衡量,选取总资产净利率对企业的财务绩效进行衡量。分析房地产行业履行社会责任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从理论上证实承担社会责任对提高企业财务绩效的重要作用。

第二,实证上论证房地产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履行对于企业财务绩效的促进作用。相比理论分析,实证分析更有说服力,通过主成分分析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对于股东、债权人、供应商、社区以及政府的社会责任的履行与财务绩效显著正相关,但是对债权人、供应商和社区捐赠的影响程度相对小一些,因此,房地产上市公司应加大对债权人社会责任的履行,维护好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与供应商建立长期高效的合作机制,促进双方共同发展,同时提高社区服务意识,加大对社区的服务力度。对员工和消费者社会责任的承担与财务绩效之间负相关,说明房地产企业对于两者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比较差。尽管房地产企业建设周期较长,日常生产经营中资金投入需要量大,但仍应加强对两者的重视程度,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控制变量企业规模与财务绩效负相关,说明房地产企业应把企业的投资规模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规模效益发挥最大的效用。企业性质的不同虽然对财务绩效没有产生直接影响,但也说明了无论是国有还是非国有企业都认识到了社会责任的重要作用。

.........

参考文献(略)

优秀管理论文范文精选篇五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银行业也经历了蓬勃发展的过程,特别是股改之后的黄金时期,我国的商业银行发展势头相当迅猛,数量和体量都得到了极大提高,利润也经历了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然而随着经济增速下调,传统行业产能过剩影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隐性风险暴露问题,同时还要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寻找新的增长点。商业银行大发展时期金融产品同质化严重,主要精力大都放在了同类产品拼抢市场份额上,提供差异化的服务较少,导致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传统业务增长愈发软弱无力,在这一背景下,商业银行“以市场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正逐渐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以客户为中心”的关键是能够为客户提供合适的产品和服务,并得到客户的正向反馈,即客户满意度水平高。在新形势下,商业银行应当重新捋顺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把满足客户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水平放在重要位置,这是巩固商业银行市场地位,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客户是商业银行的重要资源,提高客户满意度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力量源泉,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新形势主要表现在如下三方面:据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 2015 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法人机构 4262家,从业人员 380 万人。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 3 家政策性银行、5 家大型商业银行、12 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33 家城市商业银行、1 家邮政储蓄银行、5 家民营银行、859 家农村商业银行、1373 家农村信用社、71 家农村合作银行、1 家中德住房储蓄银行、1311 家村镇银行、48 家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增长,我国商业银行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增长态势,不管是商业银行的数量还是体量都发展迅速,特别是股改以来的黄金十年。然而各家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和业务结构虽然有差别,但总体上来说还是趋于相同的。大型商业银行实施诸如“批发与零售并重”、“线上与线下并重”、“公司客户与个人客户并重”、“传统业务与新兴业务并重”的战略,这些战略既大又全,属于多管齐下的状态。大多数股份制商业银行等中小银行也积极参与到铺摊子、抢地盘的大潮当中去。虽然一些银行也形成了较为优势的业务领域,但没有一家银行明确提出不做哪项业务,导致各家银行的特色业务精细化不够,特色化不明显,导致银行业务中的多数业务价格战不可避免。比较有特色的如建行的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和基本建设贷款、中国银行的外汇业务、工商银行的大零售业务、民生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业务、招商银行的银行卡业务、平安银行的贸易融资业务等。很明显,这些业务大多数银行都可以经营。

...........

1.2 研究意义

商业银行转型发展意义重大,商业银行体系内部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不管是从政策层面还是人力支持、财务支撑方面。理论界对商业银行转型也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有从互联网金融角度分析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也有从利率市场化视角研讨商业银行转型的,还有从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结构变革和外部经济发展新常态来探讨商业银行转型变革的。本文通过多角度分析商业银行转型,以网点转型为突破口,将转型因素与商业银行客户满意度有机结合,重构商业银行客户满意度评价体系,进而形成适应新形势下商业银行的客户满意度考核体系。这一研究方向目前还比较少,但前景看好,为商业银行考核体系的重构和优化有积极现实意义,同时也为新形势下提升商业银行客户满意度提供有力指导,为提升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地位提供帮助。

........

第 2 章 理论综述

2.1 客户满意度与客户满意度指标

Phihp Kotler [18]认为满意是一种感觉,是感知效能与期望值之间的比较之后形成的高兴或沮丧的状态。结合专家学者对客户满意的研究,本文主要从客户满意的对象、标准和实效性进行分析。客户满意的对象即产品和服务所展示出来的各个属性。客户从产品或服务提供者那里进行消费后,将与以往预期进行比较,比较过程中必然会将比较对象的具体属性进行细分,进而作出评价,然后进行综合感知,最后将综合感知与预期进行比较,判断是否满意。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判断:客户满意是对产品和服务具体属性的综合分析评价。显然,商业银行客户满意也遵循这一原则。 显然,客户的预期即客户满意的判断标准,客户对产品或者服务进行消费之前,心中已经有了明确的预期,这种预期就会形成对产品或服务的判断标准。标准在前,评价在后。因此,客户满意的评价一般发生了消费之后,但客户满意可以在任何时点发生。例如,客户得知某项产品或服务的负面消息,内心产生了不良印象,那么就不会有高的满意度。因此,客户满意可以发生在任何时点,但客户满意度评价通常发生在交易行为之后。 综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客户满意度就是客户消费产品或服务时的满足程度。这种满足程度会对以后是否继续消费进行判断,主要是衡量和评价客户的心理感受和心理状态。一般用满意或不满意进行描述。商业银行客户满意度是指商业银行的客户在商业银行进行产品或服务消费后,对商业银行的产品、服务环境、服务态度、价格、品牌因素等具体属性做出的综合评价,进而感知是否满意。

........

2.2 商业银行转型与发展

根据银监会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2015 年报》数据显示[19]:截至 2015 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法人机构 4262 家,从业人员 380 万人。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 3 家政策性银行、5 家大型商业银行、12 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33 家城市商业银行、5 家民营银行、859 家农村商业银行、71 家农村合作银行、1373 家农村信用社、1 家邮政储蓄银行、1 家中德住房储蓄银行、1311 家村镇银行、48 家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政策性银行,即有政府创立、参股或保证,不以营利为目的,专门为贯彻政府社会经济政策或意图,在特定的的业务领域内,直接或间接地从事政策性融资活动的机构,3 家政策性银行即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国有商业银行是指有国家(财政部、中央汇金公司)直接管控的商业银行。虽然数量不多,但是体量大,占到中国银行业总盘子的 40%左右。

..........

第 3 章 转型视角下的商业银行客户满意度指标构建 .......... 19

3.1 商业银行网点转型分析 ............ 19

3.1.1 网点转型概述 ............ 19

3.1.2 当前网点转型的背景 ............ 20

3.1.3 当前网点转型分析 ...... 21

3.2 网点转型与商业银行客户满意度的关系 ....... 22

3.3 商业银行客户满意度指标体系构建 .... 23

3.4 本章小结 .......... 29

第 4 章 转型视角下的商业银行客户满意度评价模型构建 .... 30

4.1 转型视角下商业银行客户满意度评价的目的 .......... 30

4.2 转型视角下商业银行客户满意度评价的方法 .......... 30

4.3 层次分析法在商业银行客户满意度评价中的应用 .... 30

4.4 本章小结 .......... 34

第 5 章 F 银行 HD 分行客户满意度评价的案例分析 ......... 35

5.1 F 银行 HD 分行基本情况 ...... 35

5.2 F 银行 HD 分行客户满意度评价 ...... 36

5.3 优化 F 银行 HD 分行客户满意度的建议 ....... 43

5.4 本章小结 .......... 45

第 5 章 F 银行 HD 分行客户满意度评价的案例分析

5.1 F 银行 HD 分行基本情况

F 银行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国有五大商业银行之一。F 银行 HD 分行成立于1954 年,1990 年开办储蓄业务,目前全辖共有营业网点 65 个。经过六十余年的不断发展壮大,在当地经济建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以其精良的客户服务、齐全的业务品种、先进的同业技术、完善的业务功能、严密的内控管理,逐步成为当地同业中一支现代股份制金融劲旅。本着以“支持地方经济为己任”的发展方针,多年来,F 银行 HD 分行致力于提供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方面的优质金融服务。首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大对当地基础建设方面的金融支持力度。其次,针对信用状况良好的优质客户,提供融智增值型的财富资金管理服务,力争实现银行、企业、投资者等多方的共赢。再次,努力推进当地民营经济发展,尤其是中小企业发展,先后开发创新了多款适用于当地中小企业的供应链融资产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另外,在满足居民消费、投资、理财需求等方面,下大力气,以提高客户服务能力为中心,实施零售网点转型,不断提高客户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改革创新发展,如今 F 银行 HD 分行已经建立一支可以充分意识市场竞争要求的员工队伍,在全辖员工的共同努力下,F 银行 HD 分行以其良好的业务素质、过硬的工作作风、严明的劳动纪律,在当地市场树立了有口皆碑的企业形象,营业网点遍布,业务辐射全市各区县,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F 银行手机银行是目前最具市场竞争力的移动金融工具,曾先后荣获“金融渠道创新突出贡献奖”、“杰出手机银行创新奖”、“年度大数据最佳金融机构 APP”、“2015 中国最佳手机银行奖”,2016 年 9 月,F 银行手机银行用户突破 2 亿,市场份额国内第一。近年来,随着上级行“移动优先”战略的实施推广,F 银行 HD 分行辖内网点正在逐步向电子化、智慧化转型,大部分业务通过电子渠道办理,智慧柜员机代替传统柜员,更多的柜面人员分流至营销渠道,从事客户拓展与维护工作。

..........

结 论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客户成为商业银行的核心战略资源。利润增速放缓、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以及利率市场化的基本实现,无不考验着商业银行的经营能力和转型变革水平。客户满意度水平反映商业银行的综合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当前对商业银行客户满意度评价的研究较多,但针对当前转型背景下客户满意研究较少,缺乏与当前新形势的有机结合,进而影响到商业银行客户满意评价的实用价值。本文首先从新的视角分析商业银行客户满意,阐述了网点转型与商业银行客户满意之间的互动关系,构建了依托转型视角下的商业银行客户满意指标体系,并建立层次分析法在转型视角下商业银行客户满意度评价的应用模型。最后,运用该模型进行案例分析。 本文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可以归纳如下: (1)系统阐述客户满意度相关知识体系和商业银行转型相关内容。 (2)分析商业银行转型特别是网点转型与客户满意度的互动关系,将网点转型与客户满意度有机融合,为商业银行客户满意度研究开拓新的视野。 (3)以转型视角融入转型指标重新构建了 6 个一级指标和 22 个二级指标的商业银行客户满意度指标体系。 (4)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整体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5)结合案例分析的结果对新形势下如何提升客户满意度提出建议。

.........

参考文献(略)

优秀管理论文范文精选篇六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自 1998 年个人住房按揭政策实施以来,房地产市场蓬勃发展。伴随着房地产的迅猛发展,建材市场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许多陶瓷企业在地产高温的刺激下进行了疯狂扩张,每年还有大批新的竞争者加入。据统计,从 1991-2014年的 20 多年时间里,中国的建筑陶瓷产量从 2.72 亿㎡猛增至 102.3 亿㎡,平均年增长率 17.1%。此增长速度远高于中国 GDP 和瓷砖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到了 2011 年,建筑陶瓷行业开始慢慢显露出产能过剩的迹象。2014 年更是被称为陶瓷销售的“史上最淡季”,其原因就在于行业产量增长过快,终端需求却因为房地产消费受到抑制出现下降,供需矛盾更加激化。业界普遍认为这种供大于求的局面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据了解,全国建筑陶瓷企业已达到 4000 多家,建陶品牌更是不计其数,其中不乏斯米克、新中源、东鹏、诺贝尔这样的知名品牌,然而大部分陶瓷企业的品牌意识还很薄弱。科技的进步使建陶行业的技术日趋成熟,产品、技术和价格等都已经无法构成竞争的差异化因素,随着社会发展,中国居民的消费观和价值观也在发生变化,人们对建陶产品的需求从功能和使用方面转向文化和价值诉求,品牌显得愈发重要。建陶市场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厂商间的品牌竞争。对建陶行业来说,品牌已经成为引导顾客,识别和辨认不同厂家、销售商的产品和服务并与竞争对手区别开来的唯一利器。在当前市场整体供大于求的局面下,建陶企业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获胜,就必须构建和实施正确的品牌战略。

............

1.2 研究的内容、方法、框架及创新

本文以 A 陶瓷公司的品牌战略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大量文献,介绍品牌及品牌战略的相关理论,研究分析了建陶行业的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结合 A 陶瓷公司的内在资源,在此基础上分析 A 陶瓷公司的品牌战略并提出一些建议。全文共分七个部分论述。第一章是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撰写本文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以及本人的研究方法和思路;第二章是相关研究理论综述,包括品牌、品牌战略的相关理论和建陶企业的品牌战略研究;第三章是对 A 陶瓷公司品牌战略的实施环境进行分析,包括宏观环境和行业现状及趋势的外部环境分析、企业经营情况及品牌现状的内部环境分析;第四章采用 SWOT 分析法分析了 A 陶瓷公司当前采用的品牌战略及其不足;第五章是制定 A 陶瓷公司的品牌战略,包括战略目标的设定、品牌定位、渠道策略、品牌推广和品牌维护;第六章提出了 A 陶瓷公司品牌战略的实施保障,包括企业文化建设、组织结构创新和人力资源部署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七章分析了建陶行业实施多品牌战略的适用条件并对其推广提出了一些建议。

...........

2 相关研究理论综述

2.1 品牌

品牌(brand)一词来源于古斯堪的纳维亚语“brandr”,意为“燃烧”,是指所有者燃烧印章烙印到牲畜身上,从而起到识别和证明的作用。[3]它很形象地表达了品牌的真谛——“在消费者心中留下烙印”。 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A)把“品牌”定义为用于识别商品与服务的名称、标记、术语、设计、符号或是上述元素的组合,借助品牌,这些商品或服务可以和它们的竞争对手区分开来。[4]在这个定义下,品牌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构成要素,其作用是区分和识别不同的产品和服务,然而这仅仅是对品牌最基础的功能的诠释。广告大师 David Ogilvy 认为,“品牌是一种错综复杂的象征,它是商品属性、名称、包装、价格、历史、声誉、广告风格的整体组合。品牌同时也因消费者对其使用的印象及自身的经验而有所界定”。[ 5 ]品牌战略大师David A. Aaker 给出的定义是:品牌是和品牌名称和标志联系在一起的一套资产(或负债),它们可以增加(或减少)一个产品或服务的价值[6]。 综上以上观点,可以发现品牌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它覆盖了许多有形和无形的内容,它是目标消费者及公众对于某一特定事物心理的、生理的、综合性的感知和理解的集合 [7]。

..........

2.2 品牌战略

品牌战略就是公司以品牌为核心来构建战略规划,通过提升品牌竞争力,来获取产品的差别利润。品牌战略是市场经济中竞争的产物[13]。从实际操作来看,品牌战略就是选择、包装、培育、宣传和保护某一品牌,使之逐步享有盛誉,并充分发挥名牌效应来促进品牌和企业本身发展壮大的过程[14]。品牌战略主要包括品牌定位、品牌识别界定、品牌模式选择、品牌传播、品牌管理等内容。 品牌定位是品牌定位是指设计公司的产品形象及服务,从而在目标客户的心中占据独特的价值地位[15]。通过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的“合适的”、独特的形象,将产品与需求关联起来,当某种需求突然产生时,消费者自然会想到该品牌。品牌定位是品牌建设的基础,是品牌战略的首要任务,是品牌战略成功的前提。合适的品牌定位可以阐明品牌的内涵、独特性、与竞争品牌的相似性,以及消费者购买并使用本品牌产品的必要性。 品牌识别界定是企业在品牌定位的基础上,建立品牌的标识以及品牌标识所蕴含的内涵,它是品牌战略的核心。品牌标识包括品牌的名称、符号、形象等,它是一种产品和消费者的视觉沟通。企业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形成消费者认可和信赖的品牌形象。 品牌模式选择解决的是如何选择品牌运行模式的问题。企业的品牌运行模式主要有四种:单一品牌模式、多品牌模式、主副品牌模式和复合品牌模式。 企业应当根据行业性质,结合企业自身特点,选择合适自己的品牌模式。 品牌传播是指企业通过特定渠道以及特定的传播方式将有关品牌的信息传播出去,以此让消费者了解品牌,进而促进产品的销售。 品牌管理是指企业通过组织和管理为品牌建设提供保障,从而使品牌战略得以顺利实施。

............

3 A 陶瓷公司品牌战略环境分析 ..... 13

3.1 A 陶瓷公司概况 ....... 13

3.2 A 陶瓷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13

3.3 A 陶瓷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21

4 A 陶瓷公司品牌现状的 SWOT 分析 ..... 24

4.1 A 陶瓷公司 SWOT 分析 ...... 24

4.2 SWOT 综合分析 ......... 31

4.3 A 陶瓷公司的品牌战略选择 ..... 32

4.4 A 陶瓷公司在实施品牌战略上存在的问题 ........ 34

5 A 陶瓷公司的多品牌战略制定 ..... 35

5.1 多品牌战略目标的设定 ............ 35

5.2 多品牌定位与塑造 ........... 36

5.3 多品牌的渠道策略 ........... 40

5.4 多品牌的推广 .......... 42

7 建陶企业多品牌战略适用条件及推广建议

7.1 适用条件

一个企业就算资源再丰富也不可能满足所有消费者的需求。多品牌战略就是区分不同需求的消费者,给他们提供不一样的品牌。建陶企业在实施品牌战略之前首先应当进行市场细分,根据公司的资源和能力,提升产品和服务的有效性及指向性。但是,国内很多建陶企业对自己的研发实力及管理能力认识不足,盲目进行多品牌经营战略,结果导致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建陶企业要实施多品牌战略,首先需要具备一定的企业规模。一个企业建立一个新品牌,需要经过市场调查、品牌塑造、品牌推广等一系列过程,还要建立不同的销售渠道和销售队伍,面对更加复杂的品牌经营和品牌管理等,可以说多品牌战略对一家企业的资金和管理都是巨大的挑战。因此,多品牌战略并不适用于那些规模较小、管理水平较低的建陶企业。 有人说,企业不盈利就是犯罪,利润对一个企业的重要性可谓不言而喻。在建陶行业日益严峻的市场环境下,价格竞争已经成为常态,一家成功的企业的利润主要来自品牌带来的附加值。可以说,品牌决定了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利润空间。但是,当某个品牌的产品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之后,根据边际收入递减效应,要将此品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再往上推升就会变得非常困难,甚至得不偿失,这时如果另立品牌,获得相应的市场占有率就容易得多。

...........

结论

由于房地产市场增速放缓,瓷砖的需求受到抑制,建陶市场供需严重失衡,在这种背景下,品牌成为建陶企业参与竞争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对 A 陶瓷公司实施品牌战略的环境分析和 SWOT 矩阵分析,得出 A 陶瓷公司应当采用多品牌战略,并对相应的战略实施策略和实施保障进行了研究分析。通过论文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品牌定位时要注意发挥公司优势,抓住市场机会 虽然建陶行业整体产能过剩,但是广大的农村市场以及不断推进的城镇化进程给低端品牌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空间,在这种背景下,A 陶瓷公司应该发挥生产能力强的优势,填补公司在这个市场上的空缺,对旗下三个品牌进行重新定位,将品牌覆盖范围从原先的中高端和中端市场扩展至高、中、低市场。

(2)多品牌战略的品牌定位应该体现差异性 A 陶瓷公司旗下的两个品牌“优加”和“嘉豪”目前定位重合,造成公司内部过度竞争,经过品牌再定位,“嘉豪”把目标瞄准农村及三四线城市的中低收入群体,这样不但可以避免内耗,还能大幅提高产品总体销量。

(3)不同品牌的营销推广应当有所区别 不同的消费群体对产品的诉求不同,在对不同品牌的营销上,要体现出这种差异,以免造成资源浪费。例如,在专卖店的装修上,对于公司的形象品牌“名邦”来说,要强调奢华和高格调,而“嘉豪”只要做到统一整洁。

.........

参考文献(略)

优秀管理论文范文精选篇七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各行各业的竞争也随之愈演愈烈,水库建设项目的管理部门也在思考如何在竞争中取得优势,控制管理成本。成本管理并不一定意味着减少了管理成本,它不以节约和执行节约表示,成本管理应该是一系列的方法和该项目的措施,以获得所取的竞争优势[1]。成本管理,包括成本预测、决策、成本规划、消耗成本的核算、花费的控制、分析等等,在这些方面,成本的预测、成本的花费的决策和规划,在为了提供成本控制的基础上,成本控制是非常必要的,用来确保成本目标,而且还参与到成本预测阶段、成本的规划和决策。现代成本管理的控制成本,注重形式的整个过程成本。生产经营活动和管理水平水库建设管理,对行政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然而近年来,随着国有机构内外部因素的变化,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也是普遍存在的困惑,有些水库建设工程造价管理问题凸显。 一方面由于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生产成本显著上升,另一方面由于成本管理成本控制意识薄弱,只讲经济利益,不注重成本,在有限的领导任职期间,疏于管理,短期行为泛滥,财政,审计监督不力,造成巨大的损失和浪费。 水库项目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项重要工程,所以加强对水库项目管理的成本控制,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通过项目成本管理以避免资金流短缺、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无论是对我们的国家还是对老百姓都是有好处的。

......

1.2 研究意义

基于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以及现今水库成本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如何实施水库建设项目管理成本控制,降低管理成本,实现服务效益最大化稳步推进水库项目发展是摆在当前的一个长期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以某水库为例,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在实践层面,本文将着眼于整个水库运行管理应该如何控制管理的成本,实现了成本的优化控制,使水库步入良性发展的道路,为人民服务,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理论层面,实现了相关的理论梳理和总结,在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某水库具体成本控制的工程实例相结合,充分体现了成本控制过程,同时对理论的研究有一定的意义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对于今后的项目管理的成本控制提供参考的作用。

........

第 2 章 相关理论评述

2.1 成本控制基础理论

成本是指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如材料的采购、工程的建设、劳务的供应)过程中,所用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和工人的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也可以解释为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耗费的货币与资金的总和[2]。 建筑施工企业项目作为成本核算的对象在施工过程中,生产材料和工人的价值通过劳动创造的形式的价值的货币,建设施工项目成本的特殊性在于主体为建设施工企业[3]。换句话说,它是项目施工过程中费用的总和,其中包括易损件,设备,材料和施工机械,摊销费用或租赁费用,包括工资支付给工人的施工过程中的总成本的所有奖金的总和,建设和其他费用的总和。成本控制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是从 20 世纪 50 年代,第二个阶段是从 20 世纪 50 年代到 60 年代末,第三个阶段是从日 1970 年以后年。然后,在第三阶段中,当人们的注意力已不再是该产品的成本,而是导致运行成本的发生阶段。为了企业实现他们的业务目标,我们必须站在整体角度,利用准确的眼光对企业活动链战略分析。除此之外,公司已开始注重管理控制和新产品开发的全过程。在此期间,成本控制主要是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基于活动的成本核算,成本控制策略。

...........

2.2 成本控制的特点与原则

建设项目是施工企业产生于施工建设过程中的,也就是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对象。建设项目管理有很多方面,包括项目质量管理、项目进度管理和项目成本管理。它可以是一个建筑建设项目或项目工程。战略性管理的方方面面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在这个阶段建设施工项目成本的战略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 战略性的成本管理是在这方面对创新管理的最有效和成本管理方法,除了企业本身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资源,产业特点,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一起。企业国际化和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企业管理成本管理也应创新和改造,来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其他地区和内部凝聚力的变化。目前在很多成本管理体系中,目标都是以适应广泛的目标成本管理和责任成本管理办法为依据。目标成本管理责任通常结合的是目标和责任,企业的每一个事件,每个人的每一个环节的落实都需要明确。项目成本是指项目的主体和整个项目会计的对象,在施工过程中消耗所有成本的总和。包括由主辅材料所消耗材料费用发生,劳动力成本由于劳动力的消费发生,购买设备同时使用设备的花费以及资金和营业额的财务成本。根据不一样的用途或分类的创新管理,建设施工项目的全部成本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

..............

第 3 章 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 14

3.1 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 14

3.2 成本控制中存在问题的改进措施 .... 16

3.2.1 完善成本管理体系 ....... 16

3.2.2 重视质量成本控制和管理 ......... 17

3.2.3 合理规划施工组织设计 ...... 18

第 4 章 某水库建设项目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 19

4.1 某水库输水工程项目简介 ......... 19

4.1.1 某水库概况 ..... 19

4.1.2 某水库项目成本控制概况 ......... 20

4.2 某水库项目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 21

第 5 章 加强某水库项目成本控制的改进措施及建议 ....... 27

5.1 建立科学有效的成本管理制度 ........ 27

5.2 加强物资集中采购 ....... 27

5.3 加强材料质量管理 ....... 28

5.4 加强劳务成本控制 ....... 30

5.5 加强责任成本督查 ....... 32

5.6 有效管理工程设计变更 ...... 33

第 5 章 加强某水库项目成本控制的改进措施及建议

5.1 建立科学有效的成本管理制度

建立一套与施工项目概况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关键的是从根本上合理有效地控制好水库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的成本,只有当两个条件相适应才能正确的成本管理的模式。该水库施工公司当前生产情况不稳定、人员结构不固定、施工方案复杂、设计深化不够,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该水库项目施工企业应做出以下改进: 第一,建立一个完整,高效的成本管理体系。一套有效的成本管理系统不需要有太多复杂的规则和法规。必须向所有参与的员工严格按照成本管理体系建设成为管理活动的领导者。强化学习施工规定的合约制度并严格执行,使部门工作有理有据;积极推行合同文本标准化,使合同更加严谨,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加强部门文件工作规范化,规范文档管理、规范评标报告管理、规范内部文等。 第二,实现成本管理理念的创新。成本管理不光是建设单位或者施工的单位中某一个部门的任务,而是每一个参与其中的部门和人员的共同任务,每一个员工在水库建设的过程中心中都应该有一个成本管理的理念。方案的选取有问题,共同探讨选取最优的方案;设计的深化程度不够,重新规划设计。争取在施工的前期把成本预算做到精确、详细。

............

结论

本文以某水库建设项目为例,对成本控制进行了研究,结合对成本控制理论的学习与深入研究,探求了水库建设项目成本控制的新思路,为水库项目建设安全健康的为居民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撑。 基于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以及现今水库成本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如何实施水库建设项目管理成本控制,降低管理成本,实现服务效益最大化稳步推进水库项目发展是摆在当前的一个长期的重要课题。在实践的层面,着重分析了整个建设施工项目经营管理应该是如何优化管理的成本,实现了成本优化控制,一方面可以减少资金和不必要的开支浪费,同时保证质量,在施工项目的质量没有下降的前提下,由于成本控制,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水库步入良性发展的道路,为人民服务,可以有效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理论层面,实现了相关的理论梳理和总结,对理论的深度把握,根据某水库的具体的调查和研究,对某水库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性建议,得出成本控制的一些基本结论,这对于管理层对于其他水库项目研究得出的结论管理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并且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以管理成本控制理论为基础,得出的主要结论有:

第一,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贯彻控制成本的思想,包括从项目设计阶段到招投标阶段到工程保修期结束,使成本控制在整个项目活动中体现出来。同时,成本控制也是一个技术、经济、管理等方面相结合的综合性问题,它同项目全过程、项目组全体成员也有密切联系,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应得到全方位的控制。

第二,施工前期阶段、施工阶段、竣工结算阶段的三个成本控制是施工项目成本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过程中,把施工前期阶段成本控制作为前提,施工阶段成本控制作为重点与核心,竣工结算阶段成本控制作为基础,是十分重要的。

.........

参考文献(略)

优秀管理论文范文精选篇八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

从21世纪初开始,可以用速度快一词来形容当时的世界电信市场,不仅发展快,变革也很快。伴随着客户需求量的剧增,网络规模开始加速扩张,致使一些主流电信市场的系统容量慢慢开始出现过剩。当电信业发展到巅峰时期,通畅的融资渠道,充裕的网络服务人员,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服务提供商对外反应缓慢和效率低下的弊端。运营商本来寄希望于能更加深入快速的推动网络使用量,但面对现实,他们需要面临提高运营效率和增加经济收益等客观的现实要求。快速发展之后的缓慢时间,导致运营商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就是要知道如何能投入最少的人员和资源去应对上述挑战,从而达成运营收益的最大化及和总体成本的最小化。而在这样严苛的运营商即通信市场中的客户要求之下,通信设备及服务提供商的生存压力就变得越来越大。在2006年6月,诺基亚宣布与西门子合并,联合组建了诺基亚西门子通信网络公司(Nokia Siemens Networks)的新公司,双方各持股50%。通过此次合资公司的建立 ,诺基亚成功实现了在通信市场中,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1。同年12月,著名的法国电信设备制造商阿尔卡特公司在巴黎,与美国朗讯公司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两家公司已经通过签署合并协议,成立了阿尔卡特朗讯公司。阿尔卡特公司采取换股方式收购了朗讯公司股份,在合并生效后,阿尔卡特和朗讯分别拥有60%和40%的股份2。2009年的爱立信以11.3亿美元收购了加拿大北电网络无线网络部门;2013年,诺基亚公司花费17亿欧元(约合22亿美元),全盘收购了诺西的50%股份。当前电信市场已经逐渐从单纯的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传统运营商大包大揽信息服务的日子在当今社会已经一去不复返,单个企业的竞争已经转向企业生态系统和价值链的竞争,没有一个完整生态系统链的企业只能成本别人链条中的一环。为了能在日渐复杂又变幻无常的市场环境中建立,并能保持着综合竞争优势,各个通信设备及服务提供商都在试图在一次次的竞标中胜出,而前提就是如何才能更有效的做到成本和技术的竞争优势。

..........

1.2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随着LTE的市场发展的白热化,技术领头羊的爱立信公司,也在面临着如何应对严峻的市场竞争。做为一家百年老店,爱立信在内部管理上有着明确和细化的部门设置和流程设计,像一部精密的仪器,有些林林总总的零件来支撑它的运转一样。但是同时,如何有效的并流畅的让各个零件有序的转动起来,是需要贯穿其中的流程管理来实现。在本文中,通过在公司内部展开成熟度模型的推广,让身为主人翁的员工懂得:企业内部有哪些事务,都由谁在执行、怎么执行以及执行好的标准是什么。通过信息的传达,做到权责明确,能有效的提高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反应能力和竞争能力。成熟度模型旨在创建维系全球服务交付的架构和文化,贯穿于员工日常工作的每个细节当中。运营成熟度模型(OMM)是用来帮助技术服务及运营组织评估和改进自身流程管理水平的一种方法和工具。运营成熟度模型的核心三要素:人员管理,交付执行和商业驱动文化。其中任何一个要素出现问题,都会对运营的效果产生影响,运营成熟度模型是一个模型,以促进过程的坚持和内部评估的服务交付组织在爱立信和如何这些组织可以发展到支持爱立信实现的企业目标。应用本模型不但可以评估组织目前的流程执行情况,及确定组织所处的能力管理水平,还可以为企业提供一个提升流程管理水平的演进路径。成熟度模型的应用目标是促使公司成为客户的首选合适合伙,执行“端到端”的成熟度评估服务交付地供应部门的业绩;通过使用爱立信改进流程来创建一个不断提升的工作环境。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运营,运营管理,品牌管理

企业组织管理过程是一项复杂而又精密的过程,包括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这些活动就是运营。运营管理指的是如何去有效的管理这些活动,即如何对企业组织中生产和服务的系统进行设计、运行、评估和改进的管理工作3。现在的管理概念中,趋向于将生产的活动和提供服务的活动均称为运营。以下是运营涵盖的内容:1. 新产品研发——新产品的研发工作对于企业组织来说,是需要格外关注的方面。新产品生产的部署工作、需要的相关技术要求、如何正确估算成本预算、如何安排对于员工的培训的决策等问题,运营经理都需要参与其中。2. 质量管理——生产场的环境要求也是高层次的质量要求所涵盖的内容。在质量问题的分析和改善中,运营经理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3. 资金——预算永远都是各个部门非常重要的部分。预算是一层一层的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计算出来的,运营经理需要将各个阶段的成本估算出来,从而形成最终的运营预算,并依据这些数据,预测运营执行会实现的损益情况。只要跟运营相关的估算都要被计算在内,固定资产维护的费用也要被考虑在内。

.........

2.2 运营成熟度模型

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Review,1943)指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这5个逐渐递升的需求构成了人类需求的5个层次,这就是早期的管理学领域中成熟度模型。基于成熟度模型本身非凡的管理理念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总结,在企业实际管理中,成熟度模型被企业广泛应用。不仅在管理领域,在基础设施管理、软件测试和企业评估职能管理等各个方面都能发生成熟度模型的应用。20世纪80年代,在Mitre公司的协助下,美国卡内基· 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的软件工程研究院(Software Engineering Institute)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正式宣布研发成功一套能力成熟度框架 (Capability Maturity Framework)和一套成熟度问卷(MaturityQuestionnaire)。这套问卷的问世,被推崇为最早的CMM模型,但究于使用用途来看,是对软件过程的成熟度研究。真正对于能力成熟度的模型是经历长达四年的研究和积累后才推出的。在总结了使用者对成熟度框架和初版成熟度问卷的实施结果后,向公众第一版的CMM。由于该模型提出来的角度是基于软件开发过程能力,所以也会被称为软件过程成熟度模型。随着模型的应用,改进,总结,陆续的推出了CMM l.1、CMM2.0,并且开始并入ISO体系等。被学者最早称为成熟度模型的是由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提出的软件过程成熟度模型(CMM)和软件过程成熟度模型(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For Software),由于它的客观合理的评估标准,被全球广泛使用和实施。

...........

第三章 运营成熟度模型的应用研究.........12

3.1 研究企业介绍.... 12

3.2 运营成熟度模型的实施.......14

3.2.1 运营成熟度模型的演变......14

3.2.2 实施成熟度模型的步骤......15

3.3 模型应用研究-评估报告....19

3.4 数据分析...........22

3.4.1 整体评估情况分析......22

3.4.2 具体流程评估报告分析......26

3.4.3 启示和改进建议...........27

第四章 运营成熟度模型的研究结论和展望.....28

4.1 研究内容总结..........28

4.2 研究结论..........32

4.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33

第三章 运营成熟度模型的应用研究

本文选用的研究对象是从事通信服务提供商的瑞典爱立信公司。爱立信成立于1876年,总部设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是全球著名的移动通信解决方案提供商和专业的通信技术服务的供应商。它不仅拥有移动和固定网络基础设施的业务,还包括宽带和多媒体解决方案。爱立信支持的网络涵盖了所有移动通信技术,即2G、3G和4G及正在发展的5G领域,总计服务的客户已经超过10亿用户。

3.1 研究企业介绍

创业之初的爱立信公司(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起步于修电报机和电器仪表。而两年后,基于对电话机的维修和研究的经验后,爱立信先生首次生产并推出了自己的第一台电话机。爱立信公司在长达130多年的成长发展历程里,起起伏伏,即有高速增长的巅峰时期,也有饱受多次危机的洗礼。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随着电话的慢慢普及,电话市场一片红火,爱立信公司抓紧商机,先于其他竞争者推出了纵横制系统,无可置疑的成功的占领了市场,名声大扬。随着电信业在20世纪70年代进入数字时代,经过长期不懈坚持和努力,爱立信公司推出AXE交换机,在当时,引起市场的广泛欢迎。10年后,爱立信的数字交换技术越来越强,在业界已经处于领先地位,但爱立信从未停止过对移动通信市场的信心,并一直专研通信技术,爱立信凭借技术优势开始占据更多市场份额。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高速增长的数字时代的到来,爱立信适时的将业务重心做了转移,从固定电话转向更高速发展的移动通信系统,并成功的占据GSM/GPRS网络世界的重要地位。孜孜不倦的技术创新精神和大量的研发投入,拥有业内最强大的专利组合,包括33,000项获批专利,使爱立信不仅成为拥有2G/GSM市场40%,2.5G/GPRS市场近50%的份额之外,在3G和4GLTE国际市场也居于领导者位置。4G标准,即LTE(Long Term Evolution)就是爱立信最先提出并为国际标准组织3GPP所确认。130多张4G LTE网络,已经在爱立信的工程师的手中在全球成功部署,其所有受益的用户已经超过3亿人,全球40%的移动呼叫通过爱立信的系统进行。

..........

结论

基于上述理论及数据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 通信市场的竞争速度已经越来越快,运营商的要求也越来越细,越来越独特,对于业绩目标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而做为卖方的设备提供商则必须要实时的跟进自己的内部流程管理,提高对客户的反应速度和供应速度,来持续坚守并提高自身的竞争力。2. 运营成熟度模型的存在,给组织加强和改善流程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依据,并成为组织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备工具。逐级提升的要求和标准,为组织指明了一条清晰提高运营管理能力的方向和途径。这个路径可以让组织更有效的认清自己现实的地位,发现不足,并制定提升改善的策略和方法。3. 通过对爱立信的运营成熟度模型的数据和信息研究表明,这个模型在公司内部是有一定的适用性。根据层次和阶段的不同定义,企业是能够清楚认知自己处于哪个层次和阶段上。通过内部统一规范运营管理的标准化,通过对项目服务的打分,提高员工的工作专业化,提高了员工的服务标准,并与个人业绩挂钩,达到外部客户的满意度提升,忠诚度加强,进而巩固和加强爱立信在通信市场中的地位。

.........

参考文献(略)

优秀管理论文范文精选篇九

第一章、绪论

1.1 选题背景

2014 年百威啤酒 AB 集团通过收购四平金士百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在吉林省啤酒市场占有率达到第一。百威啤酒 AB 集团在加速产业并购的时候采用百威+哈啤+区域品牌(金士百、冰川 2 个第二品牌)的战略,保留所并购的金士百并推动其品牌的升级,同时强化金士百渠道管理,利用百威强大的品牌运作能力及其在高端市场的运作成功经验,发展其全国性品牌百威的策略。 华润雪花采用的战略为利用单一品牌从低到高发展策略,运用其核心优势:降低单位运作成本战略,其在产品生产工艺原材料消耗低于行业水平近 30%;从而支持了它在营销战略上的从低端突破,逐渐向上渗透的指导思想,最终达到低端市场到高端市场爆发式的增长。 青岛啤酒在 2008 年之后开始全面进入吉林省市场,采用“1+1”的品牌发展策略,即主品牌青岛啤酒+第二品牌崂山啤酒。主品牌的使命是全面盈利,第二品牌的战略使命是争夺市场份额、开拓渠道,同时主品牌依托第二品牌建立的渠道和客户平台进行嫁接,通过品牌的国际化、年轻化、时尚化提升品牌溢价能力,最终实现全面盈利。 吉林省市场格局呈现百威英博和雪花啤酒针锋相对、各占半壁江山现象,雪花啤酒以品牌忠诚度及根深蒂固的渠道掌控能力保持着局部地区的霸主地位;青岛啤酒由于进入时间晚,市场竞争激烈,在夹缝中在中高档及听装酒取得了快速增长。有研究指出,啤酒行业竞争正在从中低端份额争夺向中高端利润的争夺升级,从而竞争焦点从渠道的比拼转变成为品牌的比拼和消费者满意度的比拼。

........

1.2 选题意义

从现阶段整个中国及吉林省啤酒产品发展来看,局部区域及细分市场的胜利,必定会影响一个品牌及一个企业在整个市场的发展。特别是用中高端啤酒的运作将决定任何一个啤酒企业在行业的话语权。中高端啤酒在理论上可以任意定价,但问题是高价位未必能取得高例如,同时价位高促销费用就会增加。另外价位与需求成反比,一般来说,价位越高,消费人群越小,购买频率越低,销量在整体占有率较小。吉林省当地消费习惯较为特殊,整理市场呈现“葫芦状”,即低端和高端销量相对较大、同时终端加价率较高。本文结合产品定位、促销活动、品牌传播等营销策略,通过对比分析百威 AB 集团、华润雪花和青岛啤酒,总结出在吉林省啤酒行业特别是中高端啤酒的可操作性策略。 本文结合作者在青岛啤酒吉林省市场实际营销工作,在相关营销管理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实地调研、参阅文献资料、借鉴历史经验,就啤酒行业经营环境、吉林省啤酒市场环境、企业营销活动等方面开展实证研究,并提出具体可行的营销策略改进方案以及支持策略。

..........

第二章、啤酒行业经营环境分析

2.1 我国啤酒行业发展历史及现状

中国古代的原始啤酒可能有 4000 至 5000 年的历史,最早的“醴”酒就近似啤酒,但真正的啤酒是到 19 世纪末随帝国主义侵华一起进来的。在中国建立最早的啤酒厂是俄国人在哈尔滨建立的乌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此后五年时间里,俄国、德国、捷克分别在哈尔滨建立另外三家啤酒厂。1903 年英国和德国商人在青岛开办英德酿酒有限公司,生产能力为 2000 吨,这就是现在青岛啤酒厂的前身。1904 年在哈尔滨出现了中国人自己开办的啤酒厂——东北三省啤酒厂。 1914 年哈尔滨又建起了五洲啤酒汽水厂,同年北京建立了双合盛啤酒厂, 1935 年广州出现了五羊啤酒厂 ( 广州啤酒厂的前身 ) 。1958 年中国在天津、杭州、武汉、重庆、西安、兰州、昆明等大城市投资新建了一批规模在 2000 吨左右的啤酒厂,成为中国啤酒业发展的一批骨干企业。到 1979 年,全国啤酒厂总数达到 90 多家,啤酒产量达 37.3 万吨,比建国前增长了 50 多倍。我国啤酒业快速发展是在 1979 年后的十年,中国的啤酒工业每年以 30% 以上的高速度持续增长。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的啤酒厂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 遍及神州大地,到 1988 年中国大陆啤酒厂家发展到 800 家以上。现在,中国的啤酒总产量已接近 5000 万吨,已跃升为世界第一大国。进入 21 世纪后,中国啤酒行业发生了大的并购与重组,特别是跨国公司与财团的介入,中国的啤酒工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啤酒工厂数逐步减少,而工厂规模不断扩大,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青岛、华润、百威三大集团,成为中国啤酒业的航母,正在进一步推动中国啤酒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

2.2 我国啤酒行业经营环境分析

2014 年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 636463 亿元,比上年增长 7.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58332 亿元,增长 4.1%;第二产业增加值 271392 亿元,增长 7.3%;第三产业增加值 306739 亿元,增长 8.1%。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9.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 42.6%,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 48.2%。价格水平涨幅较低。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 2.0%,其中食品价格上涨 3.1%。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 0.5%。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 1.9%。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 2.2%。农产品生产者价格下降 0.2%。消费者对啤酒的接受程度也越来越高。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啤酒生产国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啤酒消费国,2010年,我国啤酒产量 4483 万千升,连续 9 年居世界第一。啤酒年产量的复合增长率达到了 14.57%,居全球第一。从年度增长的趋势和增长的稳定性看,中国啤酒行业销量每年都有所增长,优异的成长性和增长的稳定性,使得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啤酒市场。

.......

第3章青岛啤酒吉林市场营销活动分析......15

3.1产品销量实现.......15

3.2各品牌销量完成情况....16

3.3分区域销量完成情况....17

3.4细分渠道占有率第一营销策略.......19

第 4 章 青岛啤酒吉林省中高端产品营销设计方案.........29

4.1营销方案的设计过程....29

4.2青岛啤酒吉林省中高端产品营销方案....29

4.3青岛啤酒吉林省中高端产品营销案例....30

第 5 章 青岛啤酒吉林省营销改进的关键战略举措.........35

5.1吉林省战略指导方针....35

5.2吉林省区域布局关键战略举措.......35

5.2.1中线关键战略举措..........35

5.2.2北线关键战略举措..........35

5.2.3南线关键战略举措..........36

5.3重点产品关键战略举措..........37

5.4经销商关键推进举措....40

5.5品牌管理关键推进举措..........41

第五章、青岛啤酒吉林省营销改进的关键战略举措

5.1、吉林省战略指导方针

(1)调整产品结构,聚焦 2 瓶 2 听快速突破(2)聚焦明星产品,建立中高档酒基地(3)打造细分市场基地, KA 夜场占有率第一(4)村屯连片滚动突破,县级市场占有率第一 (5)培育战略经销商, 专业、专营网络第一(6)终端精准营销,打造专业狼性团队

5.2、吉林省区域布局关键战略举措

中线持续聚焦长春-吉林一线,稳固纯生基地市场,培育经典新基地,(长春高档酒占有率 82%,吉林高档酒占有率 83%) ,培育长春经典新基地市场。打造 KA 及夜场细分市场占有率第一,长春 KA 占有率 45%、长春夜场占有率 50%,持续提升盈利能力。聚焦竞品基地市场开展差异化营销,打造便利店听装酒占有率第一,四平突破经典 500 听、延吉突破经典 500 听,占有率 60%打造北线崂山品牌基地市场,打通长春-松原-白城一线,打造松原(目标 10000 千升)、白城(目标 6000 千升)、德惠(力争目标 10000 千升)为大区级基地市场;聚焦 3 个县级市场进行突破,3 年时间实现综合占有率超过 50%;扶余力争崂山 60 万包、乾安力争崂山 30 万包、德惠力争崂山 120 万包等县级市场,崂山塑包力争 230 万包聚焦其中 13 个重点乡镇进行突破,乡镇聚焦 1 瓶 2 听进行突破;德惠打造 5 个重点乡镇目标,重点突破朝阳乡,占有率 51%,菜园子镇占有率 42%,岔路口乡力争占有率 45%,松花江占有率 36%,朝阳乡占有率 51% 乾安打造 4 个重点乡镇目标,重点突破大布苏镇占有率 50%,让子镇占有率 43%,安唱镇占有率 60%,道字乡占有率 50%.

............

结论

基于中国目前人口现状,快速消费品行业竞争压力急剧增大,而在世界啤酒行业中,中国啤酒市场又是增长最快、产销量最大和大众消费品市场化程度最高、竞争最为激烈的产业,在这种情况下,国内的啤酒行业产销不均衡,啤酒产量供大于求日趋严重,中国啤酒行业品牌知名度低是现有啤酒企业的集中表现,恶性竞争在此种环境下表现的亦是尤为明显,要摆脱产能扩张、低价竞争的传统模式,打造有影响力的品牌、引进先进的管理机制、成功营销模式、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当前啤酒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能否从众多的同行业中脱颖而出也是传统行业即将面临的最大挑战。 面对着啤酒行业产能过剩,总体经济效益下滑并经营环境不景气的局面,靠价格战的恶意竞争已经远远无法适应国内啤酒行业的竞争,当前国内的啤酒市场,塑造优秀的品牌,建立绝对的品牌优势,扩大品牌差异化来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势在必行,由于快速消费品的可替代性强,仅靠低利润啤酒大幅的提高产量,而整体价值链运营能力下降,无法视为国内外啤酒市场驻足的长久之策。而国内的啤酒行业缺少品牌影响力过硬的企业,提升品牌形象,丰富品牌内涵,体现品牌独特个性,建立消费者心中的不可取代地位,在行业竞争尤为重要,开展产品变革来顺应市场需求,顺应啤酒企业围绕啤酒低度化、多样化、精品化、个性化的发展特点进行产品变革,而不是通过价格战厮杀造成恶性竞争的局面;塑造优秀品牌的同时,良好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是为其保驾护航的关键点,而成功营销模式、先进的管理机制在啤酒企业打破弱势局面当中更是缺一不可。论文结合青岛啤酒吉林省办市场营销工作的实际需要,在相关营销管理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实地调研、参阅文献资料、借鉴历史经验,就其行业经营环境、吉林省地区啤酒市场环境、本企业营销活动等方面展开实证研究,并提出具体可行的营销策略改进方案以及支持措施。

.........

参考文献(略)

优秀管理论文范文精选篇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法制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依法治税工作得以推进。在世界各国,税收作为支撑政府财政的核心力量,历来关注最重要税源的培育和管理。而最重要税源往往都集中于企业纳税人,特别是生命力旺盛持久、发展空间巨大、市场稳定、资本运营创利能力强的企业,成为国家税收中流砥柱。这类企业资产和经营规模未必首屈一指,其在同行业中也不一定是“龙头老大”,但却成为地地道道的纳税大户,被税务机关认定为纳税领军的“大企业”。正是因为大企业税收在各级税务机关税收任务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旦其出现风险干扰,将直接威胁到税收收入的稳定性,并进而影响到国家金融资金需求。所以,国际通行做法就是加强对“大企业”的纳税服务,藉此掌握大企业发展和涉税经济脉搏活动规律,了解大企业纳税风险所在并及时采取化解措施,以免造成税务征收风险。绝大多数国家的通行做法就是对纳税大企业实施单独税务管理,即在税务机关设立专门机构,履行对纳税大企业的纳税服务和税收风险管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我国于2008年开始率先在国家税务总局设立了“大企业税收管理司”,并号召县以上税务机关根据客观实际设立大企业税务管理机构。所设立的大企业税务管理机构,专司对辖区内纳税大企业提供特定纳税服务和实施税收风险管理职能。目前,全国各地国税和地税机关都基本完成了大企业税务管理机构设立和人员选配工作,其基本职能和主要工作任务基本明确。但是,由于大企业税务管理机构是国家借鉴外国税务管理经验设立起来的,国内从主要工作任务安排部署、人员素质和具体工作开展等方面,尚处于努力摸索和积极探索阶段,亟需税收学界结合本国税务管理传统和客观实际需求,研究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税情的规范操作办法。2012年国家税务总局曾经对全国下达大企业纳税服务与税务管理规范研究课题任务,引起各地税务机关和科研机构的广泛关注,由此掀起对大企业纳税服务和税收风险管理的研究热潮。本文正式基于这种特殊背景下确立选题开展研究,以期巩固和扩大该领域研究成果,为我国健康开展大企业税务管理工作贡献一份力量。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文通过对大企业纳税服务内容、以及纳税服务对税收风险管理的影响进行论述,进而提出了纳税服务视角下的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策略。通过本论文已达到二个研究目的:一是论证纳税服务对税收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有促进的作用,为税务机关完善纳税服务提供理论支持,进而为优化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方案提供新的视角;二是完善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策略,以提高税务机构的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水平,从而保证国家税收,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鉴于大企业面临诸多如:业务量大、流程复杂及涉税面广等难题,这就迫切需要有针对性的对大企业进行税收风险管理。一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税务机关创新征管的有效手段。二是以纳税服务的视角来进行税收风险管理是经济高度发达的必然。近些年来,各个部门逐渐将纳税服务纳入税收风险管理的工作进程中来,通过制定导向性的纳税服务事项为税务机关开展大企业税务相关管理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并进一步推动纳税服务理念创新。三是基于纳税服务的税收风险管理工作也是税务部门自身发展与完善的内在需求。为了有效提升税务机关针对集约化程度和人员素质较高的大企业的税务处理水平,税务部门开展大企业的相关税务管理工作应当基于服务角度展开专门的风险管理工作。这样才能让更好地促进大企业的发展满足其特殊需求。因此,研究税务机关开展以纳税服务角度的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依据

2.1 大企业的含义及其特征

从传统观念理解,大企业应是指注册资本和投资额较高,生产经营和资产规模大,社会经济地位显著的企业。也就是按照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暂行)》规定标准(如工业企业同时满足销售额3亿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亿元及以上且从业人员2000人及以上的即为大型企业)确立的企业规模类型。但本文所述大企业,则属于财政税收的定义范畴,是国家为实施专门税务管理而着重从“纳税规模”角度进行的界定。所以,税务管理意义上的大企业,特指纳入税务机关专门联系和重点管理范畴的对本级财政税收收入有决定性影响的“纳税大户”。 定义看出,税务管理层面的大企业与统计口径的大企业,既有共同之处又有显著差别。两者共有的基本特征体现为五点:一是经营规模庞大、资产总额巨大,一般是多元化跨行业、跨地区经营;二是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程度高;三是内部管理结构和会计核算方式复杂,关联交易频繁;四是企业内部控制机制较为健全,人力资源较为雄厚;五是在社会上具有较高的经济社会地位,具有一定的参政话语权[34]。但税务管理角度的大企业还有其独到特征,一是涉税业务种类多样,税源结构复杂;二是税企关系紧密,纳税遵从性强;三是税收贡献举足轻重,税收风险对国家财政具有巨大威胁性,因此备受税务管理关注。

………

2.2 纳税服务的含义及类型

广义的纳税服务,应该包括税务机关依法开展的一般性纳税服务和个性化纳税服务。从税收的本质上讲,税收是国家凭借其政治权利取得税收收入,进行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主要形式,其来源是纳税人的收入和所得,去向主要是公共权力和社会经济事业的建设支出,即满足社会公共需求,或者说国家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为纳税人提供公共产品。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家成为公共产品的供应商,而纳税人是公共产品的消费者。因此,为纳税人提供良性运转的纳税环境和培植税源的服务,成为了国家税务机关的法定职责和应履行的义务。个性化纳税服务作为一个完整的纳税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该体现出税务机关征管机构对纳税人提供的具有针对性的纳税服务措施。因为常规性纳税服务是税务机构根据以往的经验为纳税人提供的规范的、统一的纳税服务内容,没有根据纳税人的不同需求进行差异化区分,这样既不利于税务机关合理分配税收征管资源,也不利于对税源的管控,同时也不能满足纳税人的具体需求。因此,税务机关应整合现有的纳税服务资源,专注纳税服务质量的优化,具体分析纳税人的个性化信息,根据纳税人的不同需求,反映在税务机关征管部门的动态管理中。如将纳税人按照纳税水平区分为纳税大户、一般户和零散户等;按照经营规模分为特(超)大企业、中小企业等。在此基础上,对纳税人实行户籍管理、分类管理、税收信用评级等其他措施,为纳税人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纳税服务。

……..

第三章 大企业纳税服务内容及对税收风险管理的影响.......15

3.1 大企业纳税服务工作的内容......15

3.2 大企业纳税服务工作潜力..........16

3.3 纳税服务对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意义..........17

3.4 纳税服务对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影响..........18

3.5 本章小结..............19

第四章 纳税服务视角的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策略.......21

4.1 大企业税收风险定位..........21

4.2 大企业税收风险类型及成因......21

4.3 健全和完善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策略......24

4.4 制定大企业税收风险预警系统和应急预案......31

4.5 本章小结..............33

第五章 结论...............35

第四章 纳税服务视角的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策略

4.1 大企业税收风险定位

大企业税收风险,通常被片面认为源自大企业纳税遵从对国家税收产生负面影响的可能性。事实上,税务机关对大企业的税收风险还应该包括由于征管人员执法不当或纳税服务缺失而导致大企业纳税遵从度降低从而削弱国家税收的可能性。由于大企业税收的“二八法则”,即所属税收管辖区内仅占纳税群体总数20%的大企业却承担了本级税收总额80%的纳税义务。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国家税收对大企业税收具有绝对依赖性。这不仅在于大企业税收高低影响着国家税收的规模和结构,更重要地还在于大企业纳税遵从度直接反映出税务机关征管手段的先进性和方向的正确性。所以,大企业纳税风险决定着税务征管方向和税收风险目标,直接威胁到税务征收任务。所以,税务机关优化税收执法环境和水平,竭力为大企业提供优质的个性化服务,促进大企业提高纳税遵从度和纳税质量,努力培育大企业优质税源,降低或化解大企业税收风险,是税务机关的首要工作任务。

……..

结论

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是同大企业服务相依相融的,税收风险管理不能孤立地进行,而必须借助优质的纳税服务层层渗透。否则,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充其量同往常的检查控制无异。大企业纳税服务是为了更好地加强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而大企业风险管理的关键是大企业风险控制。不论是大企业纳税遵从风险还是税务执法风险,都是一把“双刃剑”——大企业可能面临财务损失、法律制裁和声誉损失,国家可能面临税收流失甚至税务人员可能承担相应的政治、经济责任。可见,大企业税收风险绝非企业单方的利益损害问题,还直接牵涉到政府利益及税务公职人员的责任问题。正是由于大企业之“大税收”特性,其单笔业务潜在的风险一旦表现为现实,对国家和企业双方所产生的利益威胁都将十分严重,所以对其加强风险管理才至关重要。这也是国家倡议大企业内部设立税务风险管理部门和岗位允许企业聘任社会中介和专家维护纳税业务系统安全,以及建立大企业税收风险管控长效机制的重要理由所在。受研究时间和调查范围的局限性,本文在基于纳税服务的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效果预测及应用测试等方面,没能进行更加系统和深入的研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期望在未来的大企业税收服务管理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探索创新服务管理内容,以便为更深入地研究积累第一手资料。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