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管理毕业论文范文十篇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8768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管理论文,广义的管理是指应用科学的手段安排组织社会活动,使其有序进行。其对应的英文是Administration,或Regulation。狭义的管理是指为保证一个单位全部业务活动而实施的一系列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决策的活动,对应的英文是Manage或Run。(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硕士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篇一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党的十六大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的尊重和保障”。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逐步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是内在统一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的重要根基,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力量源泉。而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可以有效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观点,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这些都有助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发展。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全面贯彻落实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与此同时,党中央和国务院也日益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2005年10月,逐步建成比较完备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第一次正式提出。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再次明确指出要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又将建成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要求。2011年10月,中共十七届六中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到2020年,实现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由此,加快建设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诉求,对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建成民主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的意义。

1.1.2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有助于拓展公共文化均等化理论与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财政政策的理论空间,促进财政激励理论的综合与深化。本文从公共文化均等化的视角出发,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现行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实证分析。在构建相应指标体系、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力求找出我国目前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的对策。

(2) 现实意义

有助于为我国制定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财政政策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本文从公民公共文化均等化的角度考察我国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财政政策,通过构建一定的指标体系进行实证分析后,提出改进目前公共文化服务不均等现状的对策建议,力图给有关研究和决策部门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评价

1.2.1 国外研究综述

由于行政体制和环境的不同,国外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大多侧重于公共文化的公共产品属性、政府对公共文化管理与供给中的定位研究以及相关支持公共文化发展的财政政策方面。

(1)公共文化的公共产品属性研究

Michael Huth (1996)指出在公共文化特性分析中,应考虑公共物品在消费中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准则[1]。Landry (1999)通过分析文化产品的公共物品属性和私人物品属性认为,文化部门总的来说是一个混合型经济部门,在一些领域由政府直接供给文化产品和服务,另一些由商业性机构、或者志愿者或非营利性组织供给[2]。国外学者普遍认为部分文化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这种特性使得在这部分公共产品的供给上存在市场失灵。由于公共文化这一公共产品属性,国外学者大多相应结合公共文化的公共产品属性指出政府应参与公共文化的供给,即对公共文化予以财政支持。Tos(2003) 指出由于公共文化具有部分公共物品特征,市场的价格机制无法产生合意的公共文化产品,文化产品的公共性越强,政府就越有可能直接供给文化产品或者提供补贴[3]。BobbyMoore (2006)对政府干预文化产品供给提供了分类依据,指出如果文化产品产生正的外部性,政府就应当增加文化产品供给,从而允许社会及其成员获得正外部性收益[4]。

第 2 章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财政政策理论分析

任何观点的提出都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本章理论分析从对公共文化、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及构成等相关概念界定入手,进而从均等化角度分析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财政政策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公共文化

文化“是一个极为宽泛的概念,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本文将“文化”一词表述为一种狭义的文化概念,主要包括知识、观念、艺术、娱乐、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等范围,即日常公共管理过程中主要接触的文化产品,以便于实现研究的针对性。“公共”一词,通常解释为“公有的、公用的、公众的、共同的”。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概念,其产生的基础是清晰的产权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此外,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性”还决定了两点:一是以公共利益为目标,实现合法公民的利益而不是某一阶层的利益;二是要求民主、公平和参与价值在公共管理过程中的实现。所谓“公共文化”,即“公共”与“文化“的有机结合,是文化的一种特殊范畴,它区别于普通意义的文化概念,具有公益性和普及性的特点。积极的公共文化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谐、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并能有效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减少成员间的矛盾和冲突,实现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本文所指的公共文化,是指由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通过采用传播先进文化理念和普及先进文化知识等方式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的各种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和。

第 3 章 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实证.............. 17

3.1 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指标体系的构建.................... 17

3.2 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实证分析方法........... 21

3.2.1 山东省概况 ........................21

3.2.2 山东省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21

3.2.3 山东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对比分析 ....................23

3.3 山东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实证分析................ 24

3.4 山东省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问题......... 35

3.5 本章小结...................... 37

第 4 章 国外促进公共文化发展的财 ............. 38

4.1 美国.......................... 38

4.1.1 美国文化政策概述 ..................38

4.1.2 美国促进公共文化发展的财政政策 ...............38

4.2 法国.......................... 39

4.3 英国.......................... 40

4.4 西方各国促进公共文化发展的.......... 41

4.5 本章小结...................... 43

第 5 章 促进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 44

5.1 促进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财政政策...... 44

5.2 促进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46

5.3 本章小结...................... 48

结论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社会结构和利益主体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矛盾问题日益突出,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是这样一个新形势下的重要命题。它对于转变政府职能和观念、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维护社会安定和谐、促进经济发展繁荣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贫富、区域和城乡差距的制度保障。2010年7月,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近年来,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也不断深化完善,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政治体制、地理环境以及历史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决定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为深入探索目前我国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使研究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文章选取山东省作为实证分析的样点省份。采用均等化综合指数法对山东省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进行分析,发现存在以下问题:山东省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处于起步阶段、政府财政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水平低下、人才匮乏等。根据上文发现的问题,文章尝试由点及面,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入手,提出针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普遍性政策建议。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过程,其复杂程度也使得研究难度不断加大,并且由于自身知识水平有限、相关统计分析资料不足,从而使得研究并未深入详细展开;另外在数据统计中由于一些重要指标数据的缺失,导致本文的量化分析并不全面,这些不足都有待于进一步的调查研究,以提出更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Michael Huth. A Fiscal Need Approach to Equalization[J]. Canadian Public Policy&AnalyzeDepolitiques,1996: 607-654

[2]A.C.Landry.The economies of welfare[M].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 1999:518-519

[3]Neil Tos.Fiscal Incentive Effects of the Australian Equalisation System[J].EconomicRecord ,2003:247-249

[4]Bobby Moore.Politicians and Providers:The Latin American Experience With Service De--liveryReform[N].Draft report of Washington,D.C,2006

[5]Harry Chartrand and Claire McCaughey.The Arms Length Principle and the Arts: An IntemationalPerspective Past,Present and Future,in Milton C.Cummings, Jr. And J.Mark Davidson Schuster,Whopsto Pay for the Arts? [M].New York: ACA Books,1989

[6]Mouliner Pierre. Politiquesculturelles et la decentralisation[J]. LpHarmattan,Paris, 2002

[7]John Myerscough. National Cultura1 Policy in Sweden:RePort of a European Group of Experts[J].Stockholm:Allmanna Forlaget,1990(13).

[8]Anthony Everitt .The Governance of Culture: App roaches to Integrated Cultural Planning andPolicies[J].Cultural Polici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Unit Policy Note,1999,18

[9]SaezGuy. Institutions etvie culturelle[J].La documentation franoaise,Paris,2004

[10]迈克尔•加利.美联邦及各州对纽约市文化组织的资助概述.转自林拓等主编《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2003~200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年 4 月第 l 版:251~258

硕士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篇二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财政论文范文是一个政权巩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不可或缺的支撑。中国自古财权集中于中央,向无地方财政。前清布政使司为各省之财政最高长官,关于全省租税之征收、钱谷之出纳,均归其执掌。这一制度由明初脱变而来,清朝原封不动采纳了明朝《赋役全书》中规定的赋税原则,并将它作为自己财政的基础。赋税中起运与存留的划分,以及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拨款份额,都继承明制。在清初长达近一百年的时间里,满族统治者执行的最重要的经济措施是旨在提高生产力与恢复农业生产,而这些措施无一涉及财政体制的改变,当然也就没有所谓的地方财政。太平天国运动以后,督抚擅权,尤其以湖南为突出。太平天国运动带来的破坏,使晚清的封建财政体制逐渐崩溃。湘军的兴起很大程度上导致湖南地方财政的兴起。各种地方筹款机构的涌现和地方收支的扩张,在给人民带来负担的同时,也为湖南自身取得独立的财权提供了契机。此后的清末新政使得湖南开始了地方财政近代化的尝试,在税制、金融体系与财政制度等方面均出现了近代化的创新。虽然这些尝试以今人的眼光来看杂乱无章,收支结构问题也存在许多问题,但这些都为后来的民国时期的湖南地方财政奠定了基础。

本文选取近代湖南省的财政作为研究对象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第一、财政历来是政府关注的焦点,它反应了一个政权的性质,为观察和研究社会发展提供了素材和视角。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传统经济思想与西方现代财政思想混杂,是中国财政制度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对我国当今的财政制度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民国财政史研究是一个典型的具有“经世致用”性质的史学研究课题。第二、湖南省地处中南,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近代的湖南,财政状况大抵收不抵支,财源枯竭,但也有财政整顿、改革的进步方面。湖南与沿海的江浙等省相比,算不上富裕之省,但也并非贫瘠地穷、民不聊生。从时间纵向观察,湖南这一阶段的收入和支出规模,大致还是在逐渐扩大的。湖南省财政这些特点以及作为内陆城市所具有的代表性和潜力,可以作为一个合适的个案进行研究。第三、目前学术界关于这一时期湖南省财政的研究,虽有不少成果,但是没有系统深入的研究,缺乏整体性思考。为此,笔者选取近代湖南地方财政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试图对当时湖南的财政制度、收支状况的演变进行如实客观的考查,对政府在财政收支、制度演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以弥补民国湖南财政研究中的不足,为今天的财政研究提供一定的历史借鉴。

二、 近代湖南地方财政研究综述

在近代,由于政治体制的急剧转型,经济体制的快速变迁,与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紧密相连的财政体制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时期中国战乱频发,国家财政危机不断,导致民国时期的财政问题在当时就成为研究重点之一。贾士毅的《民国财政史》(商务印书馆1917年版),与它的续编《民国续财政史》(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是关于民国财政经济发展历史的奠基之作。杨汝梅的《民国财政论》(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初步论及民国财政经济相关部门和相关问题的发展过程、线索及其原因,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其他诸如金国珍的《中国财政论》(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罗介夫的《中国财政问题》(上海太平洋书店1933年版),朱俊的《中国财政问题》(国立编译馆1934年版)、《中国租税问题》(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等,都是对中国财政进行宏观论述的著作。对地方财政进行单独研究的著作,在民国时期也已经出现。现就民国至今对湖南地方财政研究的状况作一梳理和分析。

第一章1927年以前的湖南地方财政

财政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国家政权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关系。君主专制政体支配下的财政管理体制,必然会充分体现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特点。甲午战争前,清朝的财政政策、措施,一律由中央制定,各直省按照中央规定的财政法令和政策办理有关事宜,不得各行其是。清朝财政法令、法规的解释权和修改权均由中央掌握,主要的财政管理制度,如收支管理等不仅要由中央决定或批准,而且所有财政活动均由中央集中统一管理,全国税收的支配权统归于中央。地方必须按照中央规定组织安排具体负责的征收、转运等事宜,必须定期把各地有关财政收支数字汇总报中央,中央再利用解款、协款制,统一支配各直省的收支。所以说,清朝地方财政没有独立地位,清朝国家财政的各种权力都是完全高度集中于中央,而中央财政大权最终由君主一人把持。

一、清末传统解款制度在湖南的崩馈

(一) 湘军的兴起与湖南地方财政的肇始

湖南自明代起,全省均属于湖广布政使司,直隶中央。清初袭明制,湖南仍属湖广行省。直到1724年,湖南才正式成为中国本部18行省之一。①从湖南建省开始,其管辖地区的行政区划不断演变、扩大,至1895年基本固定。湖南建省后,省级政权机构同全国各省一样,巡抚以下,民政、财政设布政使司管辖,其地位略低于巡抚,掌管政事钱谷、专司出纳。湖南完全被纳入清朝的封建财政体系之中。太平天国运动以后,督抚权力大增,这种现象以湖南最为突出。巡抚专擅地方财政,导致中央财权的下移和地方财政的肇始。

1、 清末的财政困境及财权向地方的转移

清代中央财政全依靠“解款制度”仰给于各省。所有税收,理论上完全属于中央,再由中央指拨用度。②庞大的国家预算,又都仰赖于“冬估”,哪些该“解”,哪些该“协”,哪些做“存留”,都由中央统一支配。“冬估”实际上隐含现代财务行政的岁计制度作用。③湖南属于“有余”的省内,除解款之外,还要协助他省。在“起运”项下,包括中央的解款及对他省的协款,“存留”才是地方经费。由于清末财政的扩张能力十分有限,实际上“冬估”只是一种形式,每年只讨论新的用度,而解款、存留各项,一般参照往年,已成定额。清末湖南的“起运”项,大约占75%至79%,存留仅占21%至25%,地方经费极其有限。?以有限的地方经费去应付地方各项官俸经费支出,地方用度不足,又必须向中央请求补助,不得私自做主。②地方无可奈何之下,只有加重耗羡,中央虽不正式承认,也不得不默许。但是动用耗羡“五万两以上,仍须中央批准”。

第二章湖南地方财政制度的建立........... 33

一、1928年的国地收支划分........... 33

二、财政管理体制的建立........... 34

三、财政审计监督系统与独立金库........... 39

第三章1927-1937年的湖南地方财政收支........... 42

一、1927—1937年的湖南财政收入........... 42

二、1927—1937年的湖南财政支出........... 62

第四章1927-1937年湖南地方财政收支........... 65

一、1927-1937年湖南省级收支平衡的原因........... 67

二、1927-1937年湖南省级财政赋税结........... 67

三、1927-1937年湖南省财政建设........... 69

结论

1927-1937年国民政府仿效西方财政模式,建立了一系列现代化的财政制度,湖南省在这一时期内也采取了很多改革措施,试图利用财政手段来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活动。1928年的国地收支划分案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地方政府的角度而言,它使得地方正式有了自己的收入来源和保证,省级财政制度也得以建立,省地方事业的开支有了保证,地方财权的扩大也使得国民政府对地方的影响力削弱。1927-1937年是南京国民政府政权统治的初期。从财政来说,这一时期是中国财政急剧变动的一个时期,也是中国近代财政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转折阶段。国民政府时期的财政不仅是集古今中外统治者敛财手段之大成,而且也是中国近代财政制度比较完备、财政政策最为复杂多变、财政管理形式幵始具备近代资本主义财政形态的一个时期。至于当时的的地方财政,民国建立后,虽曾一度对国家税、地方税有个划分,但由于军阀割据,形成了一个自收自支的混乱局面。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为了改变造一状况,重新规定了国地收支的划分标准,明确实行中央和省两级财政,将县、市级的财政附庸于省,因此在这一时期内的所谓地方财政,基本是以省级为主的地方财政,县、市级财政始终是省级财政的附庸。当时省级财政的状况是:省内各税如田赋、契税和厘金,早已归省自收自用。省级财政同中央财政的关系,除关、盐两税外,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即使是盐税,也是从1929年起,才统一改由中央核收,并明确盐税附加仍准由省保留改由中央代收转拨。此外,烟酒牌照税由中央收入改为省地方收入。这样,当时湖南的省地方税体系就逐步形成,主要的税种是田赋、契税、厘金、营业税(为原有牙税、当税、屠宰税的扩大),这些税都具有比较浓厚的封建性和反人民性。

从1929年幵始,周期性的世界经济危机爆发。此次危机长达四年,席卷所有资本主义国家,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37%。为摆脱和转嫁危机,帝国主义在提高进口关税、防止外国商品流入的同时,放弃金本位和使货币贬值以增强本国商品的竞争力,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大量倾销商品,湖南省是受害地区之一。湖南新军阀统治建立后,为支持蒋介石集团进行内战,层层搜括民脂民膏。官僚、地主大量集中土地,加剧封建半封建剥削,促使许多农民日益趋向少地和无地,生活状况恶化。在民国时期,湖南主要是以矿砂和农副产品等原料,换取外商在国外、省外制造的工业品,也就是由湖南提供廉价原料给外商加工制成商品,再向湖南高价倾销。其实,像占进口总数40%的棉货、染料、纸张等洋货,湖南本也可制造供应,只因帝国主义利用在华特权,垄断市场,强制倾销,才造成洋货充斥市场。又如棉花子仁等出口货,原本可由本国工厂加工制成增值商品出国,只因洋商利用特权和资金优势,操纵价格,迫使湖南省廉价输出。帝国主义转嫁经济危机的恶果是,湖南的农业停滞,民族工商业不能利用廉价原料和劳动力优势,难于独立发展,人民的膏脂外流,总之,使湖南经济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综上所述,1927-1937年的湖南财政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从财政收入的扩张性来看,湖南省财政规模仍然较小,由此导致省内经济建设并没有得到充足的资金用以可持续发展。从财政支出的分配比例来看,湖南省当局将大部分财政收入用于维持行政单位的日常费用而忽视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得不到发展,又反过来制约了湖南省财政收入规模的扩大。

参考文献

1彭雨新:《清末中央与各省财政关系》,中国近代史论丛第3辑第5册。

5罗玉东:《光绪朝补救财政之方策》,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卷1,期2,1934年5月。

3邓青平:《清雍正年间的文官养廉制度》,《新亚学报》卷10,期1,1973年7月。

4盛强:《民国湖南商业银行货币》,《金融经济》2008年第14期。

5郑自军:《明国湖南华洋筹赈会研究》,《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25卷第6期。

6刘云波:《论近代湖南的集中外销型手工业》,《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9卷第5期。

7曾桂林:《岳、长开埠与近代湖南社会经济的发展》,《湖湘论坛》2003年第3期。

8余建明:《交通方式的演进与近代社会变迁述略——以湖南地区为例》,《文史博览》2010年第2期。

9钟兴永:《近代湘米(谷)贸易考察》,《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卷第3期。

10宋钻友:《熊希龄与近代湖南瓷业发展》,《史林》1998年第3期。

硕士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篇三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贫困是发展存在的问题,财政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经济发展、改善贫困状况起着重要作用。财政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的物质基础,政府通过调整财政政策,增加贫困群体的收入,提高其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十八大提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 1997 年十五大首次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相比,十八大重点强调了“全面”二字。全面就是要求在发展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的同时,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努力缩小发展差距,同时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贫困地区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木桶”中最短的一板,能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贫困地区的发展是关键。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深入推进贫困地区发展,体现了我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由此可见,只有贫困地区全面实现小康,才能认为我国真正步入了小康社会。在河北省第八次党代会中,张庆黎同志明确提出“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战略目标。要实现“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奋斗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打好扶贫硬仗,坚定不移地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河北省认真贯彻“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新世纪头 10 年扶贫开发纲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全民动员、合力攻坚,在财政的支持下,河北省贫困现状得到了良好的改善。具体体现在贫困户少了,农民的口袋鼓了,村里修了公路,家里通了自来水……点点滴滴的变化折射出了河北省反贫困工作取得的成就。但是,我省扶贫开发任务仍十分艰巨。我省现有 39 个县列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7 个县为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按照 2300 元的新扶贫标准测算,河北省贫困人口在 870 万左右,其中扶贫对象近 700 万,约占乡村总人口的 13%。据测算,河北省贫困县人均 GDP、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全省平均水平的49.5%、26.2%和 66.4%。

根据中央精神,结合河北实际,我省新一轮扶贫开发的主要目标是:到 2020 年实现贫困地区生产条件有大改变、生活条件有大改善、社会事业有大发展、社保水平有大提高、生态环境有大改观,具备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掌握创业本领、走上致富道路,缺乏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享受农村低保、确保基本生活。①实现这一宏伟蓝图,离不开相应的财政政策支持。本文以促进河北省贫困地区发展为目标,在研究反贫困理论及河北省贫困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相关反贫困财政政策经验,提出河北省促进贫困地区发展的财政政策。

1.1.2 研究意义

本文的研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为政府治理贫困提供了参考。随着经济的加快发展,贫困问题并没有解决。政府面临着解决贫困的各种压力,财政也越来越重视对贫困地区的倾斜。河北省和其他省份一样,贫困形势严峻,本文对河北省贫困地区的规模和现状做了详细的介绍,鲜明的指出了河北省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非常艰辛。本文通过回顾近几年为促进河北省贫困地区发展采取的财政政策,分析了反贫困面临的新形势和困难,并借鉴国外财政反贫困的经验,提出优化的财政政策,文中提出的优化的财政政策为政府促进河北省贫困地区发展提供了参考。

2 反贫困理论基础

2.1 反贫困理论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反贫困的历史,因此消除贫困也是世界各国努力的目标和人类共同的历史使命。但成功的实践离不开先进理论的指导,回顾、梳理和分析历史上不同时期产生的具有代表性的反贫困理论,不仅能够指导我们更好、更深入地理解贫困和推动反贫困理论进一步发展,而且对当下我国的反贫困实践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反贫困理论是指“探讨贫困产生的原因以及消除贫困途径的理论”。

2.1.1 马尔萨斯“抑制人口增长”的反贫困理论

从理论渊源上讲,真正把贫困作为特定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并从反贫困视角纳入理论研究领域的,当首推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英国的经济学家和人口学家马尔萨斯。1789 年他在《人口原理》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人口剩余致贫论”。马尔萨斯认为,社会人口按几何数列增加,而生活资料因土地有限而只能按算术数列增加,因人口增长速度快于食物供应的增长速度,随时间推移,最后因食物不足导致人口过剩,必然导致贫困出现。进而指出,要解救工人、消除贫困的唯一办法不是革命,不是实行平等的社会制度,而在于直接“抑制人口增长”。并具体提出了解决人口问题的“两类抑制办法”,以达到人口增长与食物供应间的平衡。一是“道德抑制”,即用节育、晚婚等方法减少人口的增加,以保持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资料的增长相一致;二是“积极抑制”,即通过提高人口死亡率来减少人口数量,如通过战争、饥荒、疾病以及瘟疫等办法达到抑制人口增长和消灭现存的多余的人的目的。

由于马尔萨斯的“抑制人口增长”反贫困理论产生于 18 世纪末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劳动人民日益贫困化时期,社会历史时代的制约和马尔萨斯的资产阶级本质立场,使马尔萨斯的“抑制人口增长”的反贫困理论存在着很多片面甚至反人类的观点。作为人口学的理论先驱,尽管由于生活时代和阶级的局限,马尔萨斯关于贫困的认识以及反贫困措施的设计存在明显片面甚至是极端错误的,但辩证地来看,该理论也存在合理的因素和一定的积极意义。在西方工业革命蓬勃发展时期,马尔萨斯关注到社会中广泛存在的贫困问题,并试图从对社会经济的表面现象认识中阐述贫困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和消除贫困的措施,不仅吸引了更多的人来关注社会贫困问题,而且也为后来反贫困的理论研究开启了先河。

2.1.2 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理论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是最早从制度层次上对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困产生的原因以及反贫困的道路进行科学系统研究的理论,为世界的反贫困理论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世界反贫困理论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理论立足于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指出贫困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就是生产剩余价值,就是资本吮吸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私有制度下资本家的生产不是为了满足社会和人的需要,而是为了追逐和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而剩余价值的形成和占有关系必然要求工人劳动的时间超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就是说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仅仅是必要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工人全部劳动时间内创造出的价值的剩余部分及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则被资本家无偿占有。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明确指出,无产阶级摆脱贫困的唯一出路,只有“剥夺剥夺者”,通过暴力革命在政治上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用建立新社会制度的办法来彻底铲除这一切贫困”。

3 河北省贫困地区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12

3.1 河北省贫困地区现状................. 12

3.2 河北省贫困地区的成因分析........... 14

4 近年河北省促进贫困地区发展采取..... 18

4.1 河北省促进贫困地区发展采取的财政政策........... 18

4.2 河北省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取得的成绩及经验......... 20

4.2.1 河北省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取得的成绩........... 20

4.2.2 河北省运用财政政策促进贫困.............. 21

4.3 财政反贫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22

5 国外财政反贫困的经验借鉴............... 24

5.1 美国财政促进西部贫困地区发展的经验............. 24

5.2 德国财政促进贫困地区发展的经验..... 25

5.2.1 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25

5.2.2 实行补贴.... 25

5.3 巴西财政促进贫困地区发展的经验..... 25

5.4 国外财政反贫困的启示与借鉴......... 26

结论

贫困作为一个世界性难题,各国政府一直都致力于反贫困工作。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也相当严重,河北省是我国贫困面积较大的省份之一。中央和河北省政府为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制定并实施了许多政策措施。本文主要是关于促进河北省贫困地区发展的财政政策的研究,旨在为促进河北省贫困地区发展、构建“经济强省、和谐河北”提供一些建议。财政作为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在政府促进贫困地区发展的工作中具有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与发展的职能。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河北省为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的财政政策,如倾向于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各种补贴政策等,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如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经济综合实力提高,社会事业水平提高等等。目前,河北省的反贫困工作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转为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反贫困工作面临着新的困难和问题,如扶贫标准提高到 2300 元,贫困人口仍然较大;返贫加剧,相对贫困问题突出。

面对新的形势和困难,要促进贫困地区发展,进一步改革完善反贫困财政政策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在研究国外一些国家的财政反贫困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河北省实际情况,提出了几条反贫困财政政策的优化建议,包括:完善财政优惠政策,完善转移支付政策,整合财政扶贫资金,创新资金管理方式,完善财政保护政策,加强对教育的投入力度。由于促进河北省贫困地区发展的财政政策这一课题的研究成果比较少,可供参考的文献不多,再加上本人知识水平和能力有限,文中对有关问题的论述比较肤浅,没有进行深入分析,因此,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还要对有关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李元江,财政扶贫政策之拓展[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4).

[2]温来成,中外反贫困财政政策比较研究[J],兰州商学院学报,1997年(3).

[3]刘进宝,王艳华等,中国欠发达地区贫困现状及扶贫对策分析,北京林业大学学报[J],2009年(3).

[4]束凡纬,中国农村反贫困的财政政策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年(7).

[5]南月省,周志平等,河北省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1年(5).

[6]本杰明•西伯姆•朗特里,贫穷:对城市生活的研究[M],1901.

[7]世界银行,1980年世界发展报告,1980.[8]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1990.

[9]童星,林闽刚,我国农村贫困标准线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1993(3):86-98.

[10]魏后凯,邬晓霞,中国的贫困问题与国家反贫困政策[J],中国经济时报,2007(5).

硕士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篇四

第 1 章 绪论

随着硕士论文范文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关注的焦点逐渐从生活水平的提高转移到生活质量的提升。近年来,频频发生的气候异常、自然灾害,引起了全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开始思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是否应该将环境破坏作为牺牲品。在现代社会领域的经济发展中,政府财政政策在引导社会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愈发重要。国际社会中通用的“绿色配置”机制是指通过碳金融引导资金和其他生产要素流入与温室气体减排相关的经济体系中,从而实现资金和资源的有效匹配,大大促进了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而其中政府职能也显示出重要的作用。碳金融是随着世界各国发展低碳经济、创建低碳社会应运而生的。而要发展低碳经济、创建低碳社会,就离不开资金的支持。金融是经济的核心,也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碳金融不但能够给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利支持,也能够给金融体系提供新的发展空间。

目前,各国学者对碳金融的概念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世界范围内所指的碳金融,即是一切旨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制度和金融交易的活动机制,它是由《京都议定书》规定的低碳经济投融资活动。它既为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等项目服务,也会直接参与碳权交易或者银行信贷等的投资或融资。可以说,国际上气候政策的变化是“碳金融”的源头,更具体的说是关联《京都议定书》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这两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首个在全球范围内明确规定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指出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社会发展造成不良后果的国际型公约,同时,该框架公约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也提出各国应该进行国际合作;另一项重要公约《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旨在建立减排温室气体的三个灵活合作机制——国际排放贸易机制、清洁发展机制和联合履行机制,它是人类发展史上第一次将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决议以法律的形式规范出来,这对全球的环境和经济发展都具有里程碑意义;“低碳经济”第一次进入人们视野,是在2003年英国政府发布的《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能源白皮书中。 2007年9月,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五次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要“促进碳吸收机制的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接着,2010年8月,国家发改委将广东、湖北、辽宁、云南、陕西5省以及重庆、杭州、天津、深圳、厦门、贵阳、南昌、保定8座城市作为低碳产业发展的试点。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发展“低碳经济”,我国政府提出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二者并重,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变革为经济、法律、技术等手段多管齐下。所以,如何实现稳定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们首要研究的问题。

1.1 研究背景

金融业的发展及其产品的创新,不应该仅仅局限在现有的市场。在全球变暖的大环境下,低碳经济越来越受到全球各国的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意味着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至于国家权益的全球性变革,随着低碳经济的提出和发展,碳金融应运而生。碳金融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和信息支撑,已逐渐成为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全球大部分国家在工业化时期都是以高能耗、高排放的“高碳经济”发展为主,他们为了完成国家工业化、经济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历史任务,大量消耗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在能源大量消耗的同时,也给国家乃至世界带来了很多严重的环境问题,如光化学烟雾、酸雨等的危害。除此之外,能源消耗等各种人为因素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引起了全球气候变暖。这些危害反过来又影响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造成恶性循环。在国际社会上,全球气候变暖这个事实也日益引起各国政要、学者和各阶层的广泛关注,气候问题被认为是人类在21世纪面临最困难、最复杂的挑战之一,成为国际上各国合作与博弈的焦点。随着不可再生能源的过度开采,人类使用这类能源的经济成本越来越高,对开采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强。因此,发达国家出于资源可持续利用、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考虑,逐渐重视气候问题,把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放在节能、开发利用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化石能、核能等可再生能源等领域上。在这个大背景下,低碳技术、低碳经济、低碳发展、低碳社会、低碳世界等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

低碳经济也成为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趋势。低碳经济是通过新型清洁能源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方式,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减少高耗能能源的使用方面,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最终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是低碳经济的三个基础。碳金融理念的提出和实践是人类社会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以后的第三次重要的变革。从2003年“低碳经济”概念问世,就明确界定低碳经济就是通过减少自然中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实现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白皮书中提出的低碳经济本质其实是通过清洁能源开发达到能源高效利用,最终实现绿色 GDP,其中,它的核心是减排技术的创新。低碳经济覆盖的行业十分宽泛,仅从技术层面分析,就涉及建筑、化工、冶金等众多行业。以及在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高碳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的勘探发掘的新技术。低碳经济会在低碳技术、低碳产品、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等领域带来许多投资机会,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经济增长点。

第 2 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1.1 财政收入对碳金融的支持

在研究企业成本减少方面,巴雷特(1998)通过研究各国碳减排成本的不同,指出《京都议定书》规则下的减排机制能够促使世界各国碳减排分配产生成本效益,企业的收益和成本将会发生改变,此时,政府为了避免企业逆心理的出现,可以按比例的对碳排放达到标准的企业给予财政支持,例如减少这类企业的能源税收等;斯特恩、纽厄尔(2006)等人认为,将外部成本内在化是企业减排的动力所在,能否获得政府财政支持从而找到利益相对平衡点,同时将结果作为对环保团体、其他消费者及投资者的回应。在研究利用碳税收方面,加西亚和罗伯茨(2008)的《碳金融——应对气候环境变化的市场解决方案》中,认为碳交易如今已成为能源密集型产业和电力制造商之间的一个热点问题,同时气候变化不仅在实体经济上有影响,更在金融资本层面上影响到许多经济部门的运行。因此,寻找碳金融发展的最佳路径成为近年来经济学家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而在碳交易出现之前,各国碳排放的主要手段是征收碳税以提高企业排放成本。但是,碳税只是一个单一的价格调节机制,并不能够起到高效的减排目的。因此,学者们研究出使用碳交易的手段来代替碳税,以达到优化配置的目标;福尔默(Folmer,1995)提出把碳税用碳许可证替代,这样就可以通过许可证的买卖来达到二氧化碳的边际减排成本在各国间达到统一,由此奠定了碳交易的重要性;在索雷尔(Sorrell)和斯穆(Sijm)(2003)对《京都议定书》碳交易问题复杂性的研究中提出了“总量管制与交易”的碳排放制度可以和碳税共同起到有效的作用,并为高能源政策提供了支持;罗伯茨(Roberts)和苏明(Thumim)(2006)对私人碳交易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比较了 EU-ETS 和碳税收两种方案在私人碳交易市场上发挥的作用及存在的不足,认为碳交易是一个基于市场的数量控制机制,且具备发现价值、降低成本和规避风险的功能,这意味着全球发展低碳经济是必然的趋势。

第 3 章 国外碳金融财政政策分析 ..........................11

3.1 发达国家碳金融财政政策分析........................ 11

3.2 发展中国家碳金融财政政策分析...................... 16

第 4 章 我国碳金融财政支持政策及对策建议 ................20

4.1 我国碳金融财政政策................................ 20

4.2 我国碳金融存在的问题.............................. 21

4.3 我国碳金融财政支持的对策建议...................... 23

结论

国家财政制度和政策是经济发展新模式的强大后盾和重要手段。特别是对于碳金融制度的确立与具体实施,国家财政制度的具体规定决定这一新兴经济增长方式能否予以顺利推广和展开。通过比较分析其他国家碳金融制度的发展经验,不管是建立碳金融交易市场还是通过基金制度促进碳金融交易,都离不开国家财政政策的支持与保障。因此,可以说,国家财政制度的确立与政策支持,是确保碳金融制度在中国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比较分析国外政府对碳金融发展的财政政策支持的特点可以看出,我国的碳金融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财政政策对碳金融发展的支持方面,还需要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不断进行制度完善。这些经验要结合我国社会主义体系的自身特点,通过国家财政政策与制度加强对碳金融具体制度实施的扶持力度,逐步完善碳金融交易市场体系。因为,只有进一步健全碳金融财政制度和政策,才能拓宽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融资渠道,充分开发出碳金融的利用价值,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我国经济步入低碳、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应该说,配合碳金融制度进行的国家财政制度的适当补充与调整,通过国家财政制度保障碳金融制度的发展,也正体现了国家财政政策与制度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这一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 Agger Ben.Western Marxism.An Introduction,California:Goodyear,1979,p.273.

[2] Ben Pearson.Market Failure:Why the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won'tPromote Clean Development,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Vol.15,2007.

[3] British Crown.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economy[R].Working Papers,UK DTI-Department for Trade and Industry.2003.

[4] Barrett.S..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Kyoto Protocol,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Policy,Vol.4,1998.

[5] Carr.C.,Rosembuj.F..Flexible Mechanisms for Climate Chance Compliance:Emission Offset Purchases under the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N.Y.U.Environmental Law Journal,Vol.16,2008.

[6] Carraro.C.,Favero.A..The Economic and Financial Determinants of CarbonPrices,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Vol.5,2009.

[7] Daly Herman E Beyond Growth:The Economic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M].Shanghai:Shanghai Yiwen Press,2001.

[8] Ecofys.Opportunities for Renewables under the Kyoto Mechanisms,2002.

[9] Jose Salazar. Environmental Finance:Linking Two World[R].Presented at aWorkshop on Financial Innovations for Biopersity Bratislava,Slovakia 1998.

[10] Marcel Jeucken. Sustainable Banking and Finance:People-The Financial Sectorand the Future of the Planet [M].London,Earthscan Publications Ltd.,2001.

硕士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篇五

绪 论

(一)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为了加强领导和社会管理,财政权力得以不断集中,逐渐形成了中央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一体化管理体制。而这一管理体制直接导致了权力过分集中、党政不分、政企不分的现象,从而滋生出官僚主义严重、权力职责不明、行政机构庞杂、办事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进而致使社会经济发展缺乏活力,使地方、企业和职工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体制的极大束缚,也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受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官本位的观念根深蒂固,以政府财政权力为特征,由于缺乏有效地监督制约极容易导致权力滥用和政治腐败。而财政腐败和权力腐败不仅会直接增加公共财政支出,而且会不利于财政预算管理法治化、民主化的推进。当前,国家政府在社会管理和政治经济生活领域仍然具有重要的核心地位,也掌握和行使着最重要的政治权力,也逐步形成了庞大的财政权力,从而加剧了财政预算管理的负荷。但繁杂多变的财政权力活动信息还远远不能为社会公众所知晓,因而导致财政权力决策随意性较大、政策多变、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等问题不断滋生。不仅如此,随着财政预算民主化的不断加快、社会管理法治化的不断推进,各级政府财政权力呈现管理约束的明显特征。而且,作为一个具有有限理性和充满经济人动机的政府财权,就决定了各级政府不可能获得财政预算管理的全方位信息,也不可能处理好复杂形势下的财政预算管理问题。各级政府财权庞大 ,严重制约了财政预算管理绩效。这是中国财政预算管理亟需突破的一个内在约束条件。

(2)社会管理资源稀缺,制约财政预算管理绩效

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公司企业、普通公众等主体等社会管理资源稀缺,尤其“独立—自治”意义上的社会管理资源更为稀缺。财政预算主要影响社会公共利益、公司企业利益和公众权益。多元利益如何达致公平合理的均衡点,既有效推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又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中国财政预算管理能否取得绩效的关键所在。在侧重政府主导型的财政预算管理活动中,行政机关的角色在财政预算管理过程中多为绝对的领导者、监督者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者、裁判者,而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公司企业、普通公众等主体往往参与不足或作用不明显。然而,存在诸多价值争议的财政预算问题往往都关涉到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公司企业、普通公众等主体的切身权益,也降低了财政预算管理的有效性。在侧重政府主导型的财政预算管理中,财政预算管理主体通常将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公司企业、普通公众等主体排除在外的制度设计,容易降低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公司企业主体参与财政预算管理的积极性,也滋长了财政预算管理问题的频繁发生,我国现行财政预算管理的合法性和正当性也已受到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公司企业、普通公众等主体的质疑和追问。财政预算的编制、修改、调整和落实是一个复杂过程,涉及的问题很多,由于社会公众专业知识的欠缺,看不懂财政预算草案、听不懂财政报告、审查监督无从下手等问题导致的社会组织和普通公众参与中的作用不明显都是制约中国财政预算管理绩效的重大障碍,也严重制约了财政预算管理绩效。这也是中国财政预算管理亟需突破的一个重要外在约束条件。

2.研究意义

以参与式财政预算切入,基于政府财政权力庞大集中、社会管理资源相当稀缺和公众力量参与不足的约束条件,在中国财政预算管理实践中引入参与式管理模式,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意义:

1. 有利于提升财政预算管理绩效

在制度设计上根据不同政府主体的财政预算边际成本选择有针对性的约束工具。借助信息公开、透明,参与式财政预算创设的约束机制能够及时启动社会舆论式约束对财政预算问题进行“问权—问政—问责”,深刻影响政府财政权力的核心利益,有效预防和阻却政府财政权力的违法行使,是一种讲求效率的财政预算管理机制。基于其相对的信息资源整合优势,政府机关应当在参与式财政预算的信息基础上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建立全程整合信息记录—发布—披露—甄别—更新—传播—反馈的信息公开制度架构,以此弥补社会公众的认知局限,促使社会公众有效参与政府预算编制—审查—批准—执行—调整—监督—审计—问责,从而保障约束机制顺利运转。参与式财政预算与财政权力监督制约的有机链接,也有利于推进财政预算的公开透明,催动“鲶鱼效应”,激活财政权力约束机制,提升财政预算管理绩效,为破解当前的中国财政预算管理困境打开一片新视野。

2. 有利于推进政府权力规范运行

在中国,由于政府肩负着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就必须置身于社会公众的长期重复博弈关系之中,借助财政预算信息公开、和参与式预算管理,就可使政府的活动不仅能被社会公众看得见,还可以被有效监督和制约,即参与式财政预算管理影响政府目前或将来的权力决策。如果政府的权力活动和财政预算预算信息能够传播畅通,尤其能够迅速进入社会公众的认知结构,这对于政府的形象评判和公信力考量有着重要密切关联。正是基于政府对自身利益受损、追求将来更高收益的顾虑,政府才有可能真正做到对人民负责,权力为民所用。政府的本质在于为人民服务,执政为民。如果政府的违法信息在社会公众和网络媒体之间迅速传播,一旦使社会公众形成强有力的舆论约束机制,那么来自社会公众的联动问责将极大地影响政府的无数个权力决策,进而对政府的公信力及其权力的合法性产生质疑,有利于推进政府权力的规范运行。

一、 中国财政预算管理的本质和特点

财政预算的管理过程不仅是财政预算信息记录—发布—披露—甄别—更新—传播—反馈的全过程管理,也是一个涵盖财政预算编制—审查—批准—执行—调整—监督—审计—问责的系统性管理范畴,更是一个财政权力依法行使、社会管理资源充分展现和公众权利真正落实的政治民主实践过程。财政预算的有效推行和管理关乎社会公共利益、公司企业利益和公众权益,也有着它的深刻本质和特点。

(一) 财政预算管理释义

财政预算管理是根据国家各级政权的职责范围划分各级财政管理权限和责任、财政预算收支范围的制度,是各级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制度,是国家有计划地组织财政分配的基本形式10。有学者指出,财政预算管理是这样一种预算管理,它阐述请求拨款是为了达到目标,为实现这些目标而拟定的计划需要花费多少钱,以及用哪些量化的指标来衡量其在实施每项计划的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完成工作的情况11。根据这一定义,这种财政预算管理关注的重点是产出和结果,而不是投入和过程;是要达到的成果和要完成的工作,而不只是单位和开支对象12。也有学者认为,财政预算管理是一种以目标为导向、以项目成本为衡量、以业绩评估为核心的一种预算体制,具体来说就是把资源分配的增加与绩效的提高紧密结合的预算系统,财政预算管理并不是单纯的一些措施或方法,而是一个非常广义的概念。财政预算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利用预算行使工作任务的成效和效率,成效是指应该做的事,效率是指要合理、高效地做事13。笔者认为,财政预算管理作为政府预算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以支出结果为导向的现代预算管理模式,它不是单纯地对财政支出进行事后绩效评价,而是在预算管理事前、事中和事后各个环节融入绩效理念,实现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与绩效评价的有机统一,逐步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项目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财政预算管理机制。

二、中国财政预算管理的约束条件 ....................................17

(一)财政权力的庞大集中,制约财政预算管理绩效...................17

(二)社会管理资源稀缺,制约财政预算管理绩效.....................19

(三)公众力量参与不足,制约财政预算管理绩效.....................20

(四)财政预算透明度低,制约财政预算管理绩效.....................21

(五)缺乏社会监督,制约财政预算管理绩效.........................22

三、中国财政预算管理的突破之道 ....................................23

(一)探索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原则...................................23

(二)推进财政绩效预算精细化、法治化管理.........................23

(三)强化财政绩效预算管理的执行力度.............................25

(四)构建参与式财政预算管理机制.................................25

(五)积极探索财政预算监督、审计和问责机制.......................27

结论

财政预算管理是一个全方位、多环节的实践活动,也是每一个国家都面临的一个国际性难题。在中国,庞大集中的财政权力结构和约束力不强的社会权力、公众权利深刻影响财政预算管理绩效,而财政预算管理绩效的提升又取决于一系列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国民要素,既要求对财政权力、社会权力和公众权利有最佳的结构优化设计,更要求在反腐技术上有新的突破。如果在现有约束条件的限制下,这些要素在短期还难以达到预期理想效果,那么,通过制度设计来强化约束力,则可以提升财政预算管理绩效,有效预防和阻却潜在财政权力的机会型违法,以此弥补现行财政预算管理模式的先天不足。财政预算的管理在任何国家都是无法回避的现实挑战。对于财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何以有效?这是破解财政权力监督制约困境的关键所在。基于庞大集中的财政权力和相当稀缺的社会权力以及分散薄弱的公众权利,财政权力监督制约迫切需要创新治理形式。参与式财政预算管理创设的约束机制充分虑及政府的长期财政收支,借助信息公开深入作用于财政权力结构的核心部分,因而能够对财政权力施加有效约束,是一种颇有效率的约束机制。但是,参与式财政预算的关键在于信息透明,而当前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社会公众很难自发形成强有力的约束机制。应当以参与式财政预算管理为基础,强化财政预算信息公开,确保财政权力活动信息迅速进入社会公众的认知结构,为社会公众及时启动约束机制和联动问责奠定基础。同时,应当以参与式财政预算管理的推行为契机,积极探索财政预算管理的中国道路,回应“谁来监督监督者”的制权困境,实现公共治理。绩效激励和参与式管理与财政预算管理的有机链接,恰好回应了财政预算管理所蕴含的困境,是一种以社会多元力量推进财政预算管理的公共治理之道。

中国基层财政最有压力,也最具创造力。各地公共财政管理改革如火如荼而且各具特色29。随着时间的推移,财政绩效预算的可持续性与赋予人民切实权利、社会公众对其重要性及其带来的利益的深化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各种社会力量能够看到财政绩效预算代表着一种服务于自身价值和利益的机会,即政治家能够增强其合法性、技术官僚和官员能够改善其工作效益、国际组织可以看到他们提供的资源得到很好的利用,以及公民能够有助于政府的决策和管理,那么,财政绩效预算必将持续下去30,而且大有可为。我国财政预算管理规范的设计和完善,不是财政预算管理研究的终点,也不是财政预算管理相关治理活动的最终目标,这一领域的探讨,仍将会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审视、建立、健全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历程,需要依据财政预算管理的实践和理论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对相关的管理制度及时作出修改和完善。在当前我国财政预算信息公开面临的最严峻的透明问题是缺乏财政预算管理系统的自身适应能力。所以,财政预算管理需要运用公共治理的多元视角,如果引入社会公众参与财政预算管理过程,构想中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能够有效预防和阻却潜在财政预算的机会型违规操作,那么其将成为一个有效率的制度安排。为了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我们必须不断进行财政预算管理的自我评价、反思和改进。虽然这是目前应对频繁发生的财政预算管理问题最有效的途径,但是管理风险的客观实在性和社会建构性的双重特性需要规范制订者加以综合考量,而我国财政预算管理复杂问题的特殊性则还需要有针对性的制度创新。而财政预算管理规范的进一步创新更需要深刻透视我国当下的具体国情和处理好我国社会转型中社会公德、企业社会责任、利益观念、商业道德、法律机制、人性、诚信等诸多因素的纠缠,以稳步推进我国财政预算管理制度的完善。

参考文献

[1][美]A•普雷姆詹德:预算经济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

[2][美]B.J.理得,约翰•W•斯韦恩.公共财政管理[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1.

[3]项怀诚.中国财政管理[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1.

[4]罗伯特•D•李,等.公共预算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5]王雍君.公共财政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6]财政部财政司.预算管理国际经验透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7]孙开.财政体制改革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8]王卫星.政府预算管理程序与方法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9]王加林.发达国家预算管理与中国预算管理改革的实践[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10]胡怡建.上海财政运行实证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硕士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篇六

第 1 章 绪 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鹤岗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资源型城市。近年来鹤岗以煤炭等资源为基础,经济建设取得了较快的发展。鹤岗市以煤炭产业为主体,黑龙江省龙煤集团鹤岗分子公司坐落在辖区内,鹤岗市红旗、东兴、检顺实业等地方性煤炭有限责任公司不断壮大,煤炭产业向着集团化、专业化、高能效的趋势快速发展。截止 2012 年年底,60 年来原煤开产量累计约为 5 多亿吨,为当地经济累计创造收入 1000 多亿元。鹤岗现在正在进行煤电化能源工业基地的建设,中海油投资36亿元建设的华鹤煤化工鹤岗有限责任公司、河北征楠投资 18 亿元建设的鹤岗分公司均已在东部地区积极筹建,预计 2015 年将全面投入生产,仅建设初期就为地方财政贡献了将近 1 亿元的税收收入。鹤岗的经济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态势,利用外资建设新型产业链,英属(维尔京)雄亚集团投资建设了风力发电项目,新加坡联合税务公司投资建设了城市污水处理项目,多家外资投资建设的石墨项目也在鹤岗市萝北县快速建设。鹤岗经济产业结构的升级,加大了地方税务局税收征管工作的难度。现阶段,鹤岗市地方税收规模不断攀升,2012 年共组织税费收入 36.1 亿元,同比增长 17.6%,再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税收收入质量稳步提高。重点行业收入结构发生变化,房地产、建筑业税收占全部税收的 45%,采矿业税收占全部税收的 26%,重点税源支柱作用突出,税收管理成果斐然。同时,优化纳税服务,严格规范税收执,征纳关系融洽和谐,地方税务局形象得到提升。但是,鹤岗地方税务局征管工作还存在有待改善的地方。在思想观念上,部分干部满足于工作过得去,创新动力不足、工作思路不宽、执行力不强;在管理手段上,省局管理模式还没有完全落实落靠,税收跑冒滴漏现象还客观存在;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地税事业科学发展。

地方税务局税收征管对当地经济发展贡献巨大,直接影响着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诸多民生工程。另一方面税收工作反映着当地经济发展的现状,客观分析支柱性产业、新型产业、转型产业的发展走势,有助于当地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鹤岗市的经济形势、产业结构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地方税务局的税收征管工作也要随之变革。地方税务局的税收征管必须是高效的管理制度,以尽量低的管理成本发挥最大的执法效率。地方税务局的税收征管必须是能够获得较高纳税人遵从度的管理制度,在征纳博弈的过程中,获得最广泛纳税人对税收工作的支持。地方税务局的税收征管必须是严格按法律行事的管理制度,可以帮助税收干部有效防范执法风险。新形势就会有新问题,新问题就要有新思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完善地方税务局税收征管制度,使之与经济发展相匹配,成为了当务之急。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论文在绪论中提出了研究鹤岗市地方税务局征管制度的背景和意义。第二章对决定征管制度制定的三个核心理论进行阐述,税收征管的过程其实就是征纳双方博弈的过程,税收征管难易直接受到纳税人遵从度高低的影响,好的税收征管制度一定是征管效率较高的制度。同时,还介绍了荷兰和美国先进的征管制度,从中找到了值得我国地方税务机关借鉴的经验。第三章从管理制度和服务制度两个方面对鹤岗市地方税务局的征管模式进行介绍,提出税源监控、税务稽查、纳税服务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剖析找到原因所在。第四章提出了完善鹤岗市地方税务局征管制度的四个措施,即完善税源管理制度、提升纳税检查力度、建立纳税服务长效机制、税收执法的系统化。第五章简单提及了鹤岗市地方税务局在税收征管制度健全过程中面临的诸多挑战。论文运用了实证研究与描述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有步骤地对鹤岗市地方税务局现有的管理模式给予阐述,并提出问题,揭示管理弊端,分析本质原因,最终解决问题,提出可行性办法。论文还运用了定性分析法,运用归纳与演绎、分析和综合以及抽象和概括等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分析鹤岗地方税务局征管制度存在问题的目的。论文在对西方征管制度介绍过程中,还运用了经验总结法。通过对荷兰、美国具体征管制度的介绍,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值得我国基层税务机关借鉴的经验。

第 2 章 税收征管理论研究

2.1 税收征纳博弈研究

博弈论又被称为对策论(Games Theory),是研究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理论和方法,它既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新分支,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学科。税收博弈是税收征纳双方基于税收这一经济利益而发生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一系列决策与决策均衡问题。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一切经济行为者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这一条件下,纳税人总是尽可能地少缴税,以减少自身记得利益的损失或经济行为的成本。税务机关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多收税,形成了税收征纳过程中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的税收博弈。在税收征纳过程中,对税务机关而言,其策略是采取什么方式、方法,有效地获得税收收入;对纳税人而言,依法纳税或偷税、骗税、欠税、节税等都是可供选择的行为方式和策略。税收收入是税务机关履行其职能,满足公共需要的财力保障,通过其策略的实施而取得相应规模的税收收入。虽然税收用于公共支出,纳税人也是受益者,但是从具体的纳税行为来看,纳税人只有支付一定的税款、相应减少其既得利益,才能获得公共商品中的福利[ 1 ]。纳税人这种自身利益的退让与所获得的社会权益不相匹配。由此可见,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各自利益是一种此消彼涨、此起彼伏的关系。这正是税收领域多层博弈持续存在的根本原因。

在征纳双方博弈过程中,征管主体税务机关存在着执法风险。税收执法风险是指税务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在行使税收执法权过程中潜在的、因为执法主体的作为和不作为可能使税收征管职能失效,或在行使权利或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因故意或过失,侵犯了国家或税务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从而引发法律后果,需要承担法律责任或行政、民事责任的各种危险因素的集合。根据承担税收执法风险责任主体的不同,税收执法风险可以分为税务机关的执法风险和税务人员的执法风险两类。税务机关的执法风险主要有两种:一是纳税人提起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具体税收行政行为被撤销或者被变更;二是给予纳税人行政赔偿。税务人员的执法风险主要有四种:一是被追究过错执法责任;二是受到行政处分;三是受到行政追偿;四是承担刑事责任。

第 3 章 鹤岗市地方税务局税收征管模式 ........13

3.1 征管模式介绍..................... 15

3.1.1 管理模式介绍................15

3.1.2 服务模式介绍.................................20

3.2 现行征管模式存在的问题......................21

3.2.1 税源监控存在的问题.....................22

3.2.2 税务稽查存在的问题.....................24

3.2.3 纳税人服务上存在的问题.............25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28

第 4 章 完善鹤岗市地方税务局税收征管的建议 ..................29

4.1 完善税源管理制度...........31

4.2 提升纳税检查力度 ............ 32

4.2.1 大力清缴欠税...............32

4.2.2 深入开展税务稽查 ........................33

4.3 建立纳税服务长效机制 .........................34

4.4 税收执法的系统化 .................................35

4.4.1 建立全方位执法监督体系 ............35

4.4.2 规范基层执法行为 ........................35

第 5 章 总结..............37

结论

税收自国家产生就有,税收管理工作与国家经济命脉息息相关。作为地方税局管理机关,扮演者为当地经济保驾护航的重要角色。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不管改变,地税的管理方法也随之推陈出新。对鹤岗市地方税务局税收征管制度的研究,从各个管理制度入手,对其加以剖析,找出地方税务局税收管理的新趋势。不断完善管理制度,用更好的管理模式去指导地方工作,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新时期新问题,鹤岗市地方税务局在税收征管方面依然面临着挑战:一是减收因素相互叠加。国家继续实行结构性减税政策,营改增等政策性减收将会体现的更加明显;宏观经济下行带来的需求减弱给全市资源性产业带来巨大压力,煤炭、石墨价格低位徘徊,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国有煤矿经过两轮专项检查,增收潜力已经不大,地方煤矿恢复生产面临着行业整合和关井压产等诸多不确定因素;房地产市场尚未企稳回暖,成交量低迷。二是增收动力有所减弱。伴随着鹤名公路、名山旅游名镇、农垦小城镇、灌区水利工程的陆续竣工,主要靠房地产和建筑业税收拉动的县级税收收入很难维持高幅增长,面临巨大减收压力。三是税源结构不尽合理。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二产煤炭业独大的问题依然存在,新增税源项目大多处于建设期或政策优惠期,短期内还不能有效改善全市税源状况。

鹤岗市地方税务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税收征管工作:一是巩固工作模式,稳固收入主体。省局陆续出台的 22 个行业、项目和税种管理模式基本覆盖了地税部门的主体收入,要突出重点,在抓模式落实上狠下工夫,拉动主体税收实现新增长。二是提升创新水平,强化自转能力。创新是地税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干事创业的激情和活力,以提升自转能力为重点,稳健扩展工作领域,挖掘新的增收潜力。三是深化征管改革,推进试点运行。鹤岗市地方税务局征管改革基本思路是:以构建现代化征管体系为目标,以明晰征纳双方权利和义务为前提,以重点税源为重点,以信息化的税收分析、纳税评估为风险管理载体,建立“省、市两级监控、县(区)级重点实施”的专业化管理模式,不断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四是强化执法监督,保证工作质量。努力构建“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与问责”并重的全方位执法监督体系。五是优化发展环境,和谐征纳关系。牢固树立地方税收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理念,营造优良的税收政策、法治和服务环境。

参考文献

[1] 刘小兵.中国税收实体法研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2] 刘志城.社会主义税收理论若干问题[D].中国财征经济出版社,2008.

[3] 唐腾翔.比较税制[J],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4] 谢贤星,杨喜凡著.面向 21 世纪纳税与征管[M].中国财征经济出版社,2008.

[5] 许善达,潘静,李学军,潭衍,腾学瑞,欧然著.中国税收法制论[J].中国税务出版社出版,2000.

[6] 胡微波,袁胜华著.现代税法实用辞典[M].法律出版社,2003.

[7] 戴国晨著.财税体制改革[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

[8] 余国信,陈秋华等著.地区间财力差异与调节[D].中国财征经济出版社,2009.

[9] 徐忠艳,刘群.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几点思考[N].中国财征,2001.

[10] 赵越,施洪发.西方发达国家分税制的比较[J].辽宁财税,2009 .

硕士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篇七

引言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改革开放遵循渐进主义制度变迁方式。在全国“两个大局”战略的指导下,我国改革是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到政治;开放是从东部到西部,从沿海沿江沿边到内陆。这样不同地理区位的地区,在中央的渐进制度安排下,就会有不同的制度和政策来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更多地呈现出了政策制度的烙印特征。而资源型地区在计划经济和转型经济中,大多数并未占有区位政策优势,它们在国家现代化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而由于国家“工业剪刀差”、“资源诅咒”等原因导致这些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却未得到相应的增长。这些地区在新时期均面临或将面临资源枯竭的隐患和威胁,地区本身存在经济转型的困境和难题。山西作为全国煤炭资源老工业基地,基于其历史贡献和历史成本,以及山西争创全国资源型经济转型政策试点基本落实的历史机遇下,国家应更多地从财政上支援扶持资源型地区山西实现经济转型,也为其他资源型地区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0.1研究背景和意义

1.新时期资源地区发展急需中央政策扶持

(l)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两个大局”政策的延续

改革开放后,中央出于全局考虑而提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两个大局”战略。一个大局,是东部沿海地区通过率先深化改革开放,优先实行特殊区域制度和政策以实现先发展、先富起来,此时中西部地区要做好原材料供应及能源供应,中西部要顾全这个大局;第二个大局,是指当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程度和水平,东部地区要拿出更多力量来支援、帮助和带动中西部地区实现发展与进步,东部地区也要必须服从这个大局。改革开放30年,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基本达到先富水平与标准,而同时我国东西部地区差距不断拉大,中西部地区自身发展面临较多问题与困难,此时已进入国家扶持中西部资源地区后富的时期。

(2)资源地区“资源诅咒”不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完成

山西、东北黑吉辽、内蒙等资源地区,都拥有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但这些资源地区都似乎陷入了“资源诅咒”,即资源的丰富与财富增长的悖论:经济发达地区没有丰富资源,而有丰富资源的地区却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相对缓慢,资源地区不能用丰富的资源来创造出相应的财富增长,带动经济和社会的良性快速发展。如在2009年的全国GDP排名中,资源地区山西名列21,青海名列33位①,这些资源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都比较落后。而更为严重的是,在诸多资源地区中,短期功利GDP主义、粗放式的资源发展方式,致使我国出现了数量不少的资源枯竭城市。2008年,国务院确定了盘锦、白银、大兴安岭等首批12个资源枯竭城市;2009年,国务院又确定了第二批枣庄、铜陵、抚顺等32个资源枯竭城市。这些资源地区主要是因为“资源诅咒”,因采取原始、粗放掠夺式开采资源来发展经济,最终导致重工业轻工业发展比例严重失调,经济的发展过多地受到资源和环境的严重约束与影响。而许多资源地区,都是全国老工业基地,它们为共和国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今,这些地区,尤其是那些已经是或将面临成为资源枯竭的地区,它们能否实现经济转型和良性发展,都直接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完成和实现与否。

(3)21世纪资源成为战略资源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都面临资源紧张的状况,资源成为战略资源。哪个国家和地区,谁拥有能源资源,谁就掌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当资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和栓桔时,在全球经济追求低碳经济时,如何实现资源的良性、高效、可持续使用,如何促进资源地区经济转型、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问题。中央与资源地区如何处理、分配资源的“利益饼块”,如何协调处理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无疑是当前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中央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和着力点。

2.资源地区山西的现状与机遇

(l)资源总量大,老工业基地贡献多

山西因其资源而被称为全国的“煤铁之乡”,其不仅矿产资源特别丰富,而且种类繁多,尤其煤、铝、耐火粘土等总储量居全国前列。其中煤炭作为山西最大的矿产资源优势,内含的动力煤、无烟煤、焦煤稳居全国主导地位。山西现己探明的煤炭总储量约为2000亿吨,占到全国煤炭总储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山西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山西煤炭工业的发展关系到全国能源的正常供应和能源安全的切实保障,在我国现代化工业化建设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同时,在全国现代化工业化建设过程中,山西不仅提供了大量煤炭等廉价资源作为原材料来充分、有力地支援和保障国家工业化建设,而且通过利税等形式为国家积累了大量财政资金以保证现代化建设。

第一章统收统支财政制度下山西与中央财政关系

建国后,在国际国内各种政治经济环境影响下,我国实行了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在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制度影响下,中央与资源地区山西在1949-1979年间的财政制度,实行的是总体统收统支、部分时期试验分权的集权统一财政体制。这样,在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制度结构和统收统支的财政制度安排下,山西仅是中央政府下发任务的一级执行、落实组织,山西没有独特的自身经济、政治利益,山西因其丰富资源的秉性而在整个国家现代化工业化建设过程中,不仅财政自给及上划中央,而且以能源供应基地源源不断地为工业化建设无偿奉献大量煤矿能源,而山西自身却承担了产业结构单一和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各种资源型发展的“后遗症”

1.1计划经济式制度结构

计划经济体制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由国家按照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统一计划和安排来管理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在建国初,我国生产力水平低,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各种工农业生产百废待兴。在这种经济社会历史条件和背景下,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和进度,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安排国民经济各生产部门的发展关系和发展比例,最大效地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以达到集中力量办大事,尽最大可能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第三章 分税制下山西与中央财政关系.......... 29-35

3.1 市场经济式制度结构 ..........29-30

3.2 分税制路径选择 ..........30-31

3.3 分税制经济性分权绩效分析.......... 31-35

3.3.1 山西预算内财政收支落差较大..........31-32

3.3.2 山西公共财政承担资源地区发展..........32-34

3.3.3 山西新能源与化工基地贡献 ..........34-35

第四章 完善分税制,加强中央财政扶持..........35-45

4.1 山西经济转型中分税制财政政策现状.......... 35-38

4.1.1 分税制财政政策现存问题 ..........35-36

4.1.2 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 36-38

4.2 借鉴西方国家中央扶持资源地区发展的经验.......... 38-40

4.3 加强中央扶持山西经济转型的财政政策对策.......... 40-45

4.3.1 中央财政政策扶持机制..........40-41

4.3.2 财政收入上进一步调整税费政策.......... 41-43

4.3.3 财政支出上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43-45

结论

进入21世纪,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正在稳步推进。而与此同时,如何切实解决资源地区经济转型问题,也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资源地区经济转型问题,即是一个带有一定普遍性的课题,也是一项世界性难题。我国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资源型城市和地区达300多个,而煤炭资源城市就有60多个。因此研究这一课题,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而且也是实践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本文通过分析财政制度变迁中,资源地区山西与中央财政关系变化演进过程,结合德国鲁尔和法国洛林等四地区经济转型的经验,研究探讨中央扶持资源地区山西经济转型的方向和主要措施,以期为全国煤炭资源产业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创新之处在于:(1)用财政制度变迁理论完整分析了山西省财政制度变迁个案,全面呈现了各个时期山西省与中央的财政关系。(2)详细探讨了中央财政扶持山西经济转型的具体措施,为其他资源地区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但由于笔者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有限,如山西省财政制度变迁中国有煤炭企业改革的作用等很多问题,还只是一个框架性的初步构想,本文还存在着许多有待完善的问题,笔者将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继续努力,争取使论文更加充实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编辑部.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0-2007.

2山西年鉴编辑部.山西年鉴.北京,方志出版社,1985-2007.

3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山西通志-第二十九卷财政志.北京,中华书局,1997.

4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编辑部.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社,2001-2005.

5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

6科思.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

7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8姚国庆.博弈论.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9杨光斌.制度变迁与国家治理—中国政治发展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汪洪涛.制度经济学—制度与制度变迁性质解释.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硕士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篇八

1.绪论

1.1研究背景

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转轨时期,财政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对于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在目前的制度环境和约束机制下,经济增长的目标和地方政府的政绩工程却是以财政风险的不断增加为代价的。最近几年,我国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可能存在的财政风险越来越受到关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地方债务课题组”的调查认为:中国县乡公共财政面临严重危机,中国地方政府财政风险己经超过金融风险,成为威胁中国经济安全与社会稳定的“头号杀手”。特别是在最近几年房地产业迅猛发展的情况下,房地产价格飞速上涨,“地王”频现,“房价成本清单”中地价占房价的高比重,土地出让金收入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高比重再一次暴露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状况中存在的问题,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所形成的土地财政现象逐渐加重。在房地产业存在一定泡沫的情况下,本文从房地产业的角度,探讨土地财政对地方政府财政风险的影响。为了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为了降低地方政府的财政风险,理论界和房地产业界对改革土地出让金的征收管理问题和开征房地产物业税的相关问题一直在不断探讨。2003年底《中共中央关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实施城镇建设税费改革,条件具备时对不动产开征统一规范的物业税,相应取消有关收费”。2005年11月19日,时任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和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谢旭人在“中国财税论坛2005”上均表示,在“十一五”期间将大力推进税制改革,完善税收制度体系,稳步推行物业税。在2008年和2009年的“两会”期间,房地产物业税都成为代表们关注的热点。

12研究意义

改革土地出让金征收管理制度可以改变当前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中土地收益分配的不合理,矫正我国现行地方财政收入的某些缺陷,消除房地产价格波动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为政府提供稳定的可持续性财政收入,从而降低土地财政对地方政府财政风险的影响。征收房地产物业税可以通过改变房地产保有条件,增加房地产保有成本,从而抑制房地产的过度投机行为,从一定程度上减少房地产泡沫,促进土地和房产资源的优化配置,维持经济的良陛增长;通过发挥量能课税的原则,深化我国的财税制度改革,促进社会的公平分配与再分配,作为经济杠杆来调节贫富差距。

13研究现状

理论界对地方政府存在土地财政现象是持肯定态度的,但是由于隐性或有债务的存在,其严重程度却没有准确的定论。而且关于房地产价格上涨中谁是最大受益者的问题,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商界一直各持己见。土地出让金、房地产税费、房地产价格与地方财政收入之间的关系问题的争论一直在继续。同时,理论界对开征房地产物业税是消除土地财政的有效方法基本上也是持肯定态度的。目前构建我国房地产物业税制度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如何确定我国房地产物业税制度的课税范围和税率、税制结构的设计问题、房地产价值评估等。

2.财政风险与土地财政理论

2.1财政风险的主体理论

尽管目前理论界对财政风险的界定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统一说法,但是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财政风险理论从传统的片面性显性债务理论到全局性的财政风险矩阵,从单一的政府经济主体理论到政府双重主体理论,从当前的财政赤字危机到未来的政府政治经济危机,整体上朝着一个趋同性的方向发展。

2.1.1财政风险的债务主体理论

我国传统财政风险理论的主要代表是王美涵,他在传统的财政风险定义框架下,将财政风险分为“财政收入风险”、“财政支出风险”、“财政赤字风险”以及“财政债务风险”,同时根据我国国情,还具体到国企财务风险、国有资产管理风险、财政投融资风险、社会保障制度风险等’。这一理论主要是从政府负债的层面进行研究分析,根据财政的收入、支出、收支平衡以及管理等思路,认为财政风险就是政府当前所存在收支不平衡的债务风险。但是,从更深层次来看,债务风险只是财政风险的基本表现形式,这种研究没有对财政风险的内在形成机理进行联系分析,缺乏全面性和长期性的认识。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白海娜对财政风险进行了深入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财政风险矩阵理论,创新性地把财政风险分成四类,其主要成果在于对财政或有负债和隐性负债的界定与区分。财政风险矩阵理论将对政府债务的研究视角从局限于现期的显性负债和直接负债放大到未来的不确定性下的隐性负债和或有负债。它扩大了对政府债务的认识范围,更加真实全面地反映了政府债务的情况,克服了传统债务理论片面性和短期性的缺点。但是,该财政风险矩阵主要反映的仍旧是政府债务,只是将作为财政风险重要来源的政府债务按性质特征的不同进行分类研究,仅仅停留在就债务论债务的层面,并不能全方位地反映出政府财政风险的状况。只有将政府所拥有的公共资源与所需要清偿的债务联系起来,债务分析才具有实际意义。

3. 我国地方政府财政风险的状况及产生原因.......... 23-32

3.1 我国地方政府财政风险的状况分析 ..........3-27

3.2 我国地方政府财政风险的产生原因.......... 27-32

3.2.1 现行财政体制中财权与事权.......... 27-29

3.2.2 现行土地制度中土地收益.......... 29-32

4. 土地财政对地方财政风险的影响分析.......... 32-46

4.1 我国土地财政收入的结构分析.......... 32-37

4.1.1 土地资产收益 ..........32-35

4.1.2 土地税收收入 ..........35-36

4.1.3 行政性收费收入.......... 36-37

4.1.4 其他隐性收入.......... 37

4.2 我国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中存在的问题.......... 37-40

4.2.1 土地出让金占地方财政收入.......... 37-38

4.2.2 土地出让金征收管理制度.......... 38-39

4.2.3 房地产税费中费重税轻的现象.......... 39

4.2.4 房地产税负结构不合理的现象.......... 39-40

4.3 我国地方政府财政风险与房地产业.......... 40-44

4.4 我国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不可持续性..........44-46

5. 降低土地财政对地方财政风险影响的建议.......... 46-57

5.1 改革地方政府财政体制的政策建议 ..........46-48

5.1.1 建立合理划分财权和事权.......... 46-47

5.1.2 建立合理的地方政府绩效.......... 47

5.1.3 发行地方公债.......... 47-48

5.2 改革土地出让制度的政策建议.......... 48-51

5.2.1 改革土地收益分配制度.......... 48-50

5.2.2 建立地方财政稳定基金.......... 50-51

5.3 建立房地产物业税体系的政策建议.......... 51-57

结论

综上所述,从房地产行业的视角来看,降低我国土地财政对地方政府财政风险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财政体制、土地出让制度和房地产物业税三个方面进行改革。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可分割,一起通过市场手段和财税政策进行协调,保证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可持续性。财政体制是根本,土地出让制度和房地产物业税是两翼。

首先,从公共资源途径,调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收入分配格局、土地收益分配体制以及房地产税收体系。目前中央政府在整个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很高,而公众所需要的大多数公共产品与服务却由地方政府供应。合理调整财税分配结构,不仅可以缓解地方政府的财政缺口,而且可以优化整个财政体制。合理调整土地出让制度能够调整不合理的土地收益分配,规范土地出让金的征收管理,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合理征收房地产物业税既能够抑制房地产投机行为,减少房地产泡沫,有利于稳定房价,又能够扩大地方政府财源,减少地方政府对土地出让金的过度依赖,保证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可持续性,从而有效降低地方政府财政风险。

其次,从支出责任与义务途径,改变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实行预算管理。由于房地产价格波动对地方财政的不对称性影响,地方政府往往会出现财政赤字偏好的问题,从而引起财政失衡。通过预算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进行约束,维持地方财政的可持续性。

由于土地与其附属的房地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土地出让金与房地产物业税的关系问题成为目前开征房地产物业税的焦点问题。笔者认为,不能简单地将土地出让金全部并入房地产物业税进行征收,而是将土地出让金中未来预期的增值部分并入房地产物业税征收。具体的操作方法则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王美涵:《中国财政风险实证研究》,中国财政出版社,1999年。

2. 王军,2005年:《土地财政的动力结构》,《缭望》,第37期。

3.张晓洁,2004年: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夭津市土地资源的公共财政调控》。

4.刘尚希,1999年:《论公共风险》,《财政研究》,第9期。

5.刘尚希、于国安:《地方政府或有负债:隐匿的财政风险》,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

6.侯荣华、欧林宏,2003年:《中国财政风险的理论思考及实证分析》,《财政研究》,第6期。

7.刘尚希,2003年:《财政风险:一个分析框架》,《经济研究》,第5期。

8.傅志华:《国家财政安全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

9.张志超,2003年:《财政风险及其定性、定量分析》,《经济学动态》,第4期。

10.刘尚希、赵全厚,2002年:《政府债务:风险状况的初步分析》,《管理世界》,第5期。

硕士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篇九

1. 绪论

1.1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的发展一直萎靡不振,具体表现为学校条件差、生源紧张、巩固率下降、师资力量缺乏,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职业教育的经费一直得不到有效保障,可以说职业教育经费不足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主要因素。据统计,职业教育生均教育成本约是普通高中的3倍。但是,政府对于职业教育的财政拨款无论是从总量上还是生均教育经费数量上都低于普通高中,而生均学费却大大高于普通高中。在现阶段的职业教育发展中,职业教育经费的相对短缺已成为阻碍职业教育发展的“绊脚石”。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整体向高等教育倾斜,而在中等教育中又向普通教育倾斜,导致中等职业教育投入比例过低。以2006年全国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为例,高等教育学校投入占31.150k,中等专业学校占3.08%,技工学校占0.7%,中学占29.67%,职业中学占2.85%,小学占24.43%,特殊教育学校占0.27%,幼儿园占1.27%,其他占756W0。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包括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经费只占全部教育经费的6.64%,远远低于对高等教育、普通中学的投入比例。

国际上,在发达国家,虽然职业教育经费来源多渠道以及主体多元化已成为各国筹措职业教育经费的基本模式,但政府依然是职业教育经费的主要提供者。如澳大利亚来自于政府的职教经费占职教总经费的比例为500k左右;美国约为75%(其中45%来自地方税收)。对职业教育的私立办学机构,一些国家的政府也给予了一定的经费资助。这些举措为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财力保障,也为这些国家培养出大量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级技工创造了条件。为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在新时期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必须在研究职业教育与政府投入关系的基础上,认清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进而探索出保障职业教育经费的长效机制,使职业教育在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2文献综述

作为众多教育现象的一种,职业教育也己经有了300多年的历史,期间对职业教育的研究文献也可谓汗牛充栋,但从公共财政与职业教育关系的角度进行切入的国内外文献并不多见。在近几年有关职业教育的出版物中,2009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黄尧《职业教育学—原理与应用》一书较多地谈到了政府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关系以及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究竟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从中得到不少启示和借鉴。其中关于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调整、人力资源开发以及社会就业等的关系论述更是贴近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另外,财政部教科文司的一些调研成果也很好地把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结合了起来,其中介绍了许多国外发达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经验,如《德、美、澳职业教育筹资模式》一文,就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发达国家如何通过合理的筹资模式来保障职业教育的发展经费,无疑对完善我国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机制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此外,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还参考了其他国内外的相关文献,附于后面的参考文献中,在此也就不一一列举了。为取得丰富的一手资料,我还尝试翻译了许多专业的英文文献,后来证明对写作过程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3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首先从职业教育和公共财政的内涵入手,具体涉及各自的概念、功能和特征,第三章主要讨论现阶段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社会经济意义,第四章研究政府为什么要介入职业教育的发展,具体从经济原因、政治原因、社会原因和文化原因分别加以论述,第五章介绍了德国、美国、澳大利亚三个发达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筹资模式以及对我国的启示,第六章主要论述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第七章则针对目前职业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措施,以期对实践能够有所帮助。

2职业教育与公共财政的概念

2.1职业教育的概念

职业教育作为一类教育现象存在,已有300余年的历史。现在,绝大多数国家都存在这一类型教育。时间跨度上的长远性和空间分布上的广泛性,决定了对其概念认识上的复杂多样性。事实也印证了这一点,古今中外有许多关于职业教育概念的认识和讨论。对于职业教育概念的界定,中外职业教育决策者、研究者、实践者己经作过回答。由于时代不同,国度不同,所取的价值观和思想方法不同,教育制度存在较大差别,对什么是职业教育的回答就很不相同。因此,职业教育的概念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认识。首先,作为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与普通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更侧重通过对学生的专业培训,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技术工人;其次,从教育的目的来说,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更加明显,一般采用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操作技能,从某种程度上说,从学生踏入校门的第一天起,就与未来要从事的某种职业发生关联了。与普通教育侧重逻辑思维不同的是,职业教育尤其关注形象思维的培养,它的内容也不完全是一般意义上的学科知识,而必须是针对某一个或某一组特定职业进行组织的、反映其工作过程的学习材料。能否开发出符合教学实践要求的课程,进而形成具有普遍应用价值的课程模式,就成为职业教育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个关键环节;再次,从教育的层次来讲,职业教育是介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一种教育,这样的教育地位不仅要求它能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技能工人,而且需要它能架起一条连接普通高等教育的通道,以满足学生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需求;最后,从教育的功能来看,职业教育更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它为许多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尤其是农村贫困学生提供了接受技能教育的途径,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社会机会,从而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通过对在职员工的针对性的培训,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2.2公共财政的概念

公共财政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政府收支活动模式或财政运行机制模式,是国家以社会和经济管理者的身份参与社会分配,并将收入用于政府的公共活动支出,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充分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保障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公共财政的基本功能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法制规范和宏观调控。‘从这个基本含义可以看出,公共财政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适时提出的,与计划经济时期的“生产性财政”或“建设性则政”是有着明显区别的。公共财政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己任,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就是要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这是由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公共需要是有着质的区别的,取决于特定历史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文化意识形态以及社会总体局势。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也是各种社会矛盾的凸显期,这一时期诸如三农、就业、社保、住房、生态环保、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问题成为映入大众眼帘最多的词汇和受到普遍关注的话题,而市场在这些方面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失灵,那么,公共财政能否很好地在这些方面做足文章,拿出切实有效的举措来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成为检验财政公共性的实践标准。因此,公共财政在本质上就表现为服务于民生的财政。

3 现阶段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意义................... 16-22

3.1 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本积累.................................... 16-18

3.2 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调整.................. 18-19

3.3 职业教育与经济波动中的就业问题 ..................19-22

4 政府介入职业教育的原因 ..................22-26

4.1 经济原因.................. 22-23

4.2 社会原因.................. 23

4.3 政治原因 ..................23-24

4.4 文化原因 ..................24-26

5 财政保障职业教育发展的国际经验 ..................26-30

5.1 德国.................. 26-27

5.2 美国.................. 27-28

5.3 澳大利亚 ..................28-30

6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取得的成就.................. 30-38

6.1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取得的成就.................. 30-31

6.2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34

6.2.1 社会观念 ..................32-33

6.2.2 压缩学制.................. 33

6.2.3 师资水平整体不高.................. 33-34

6.3 原因分析.................. 34-38

结论

经费不足严重制约着职业教育的良险发展,当前形势下,应当优化财政教育支出结构,增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重。同时,合理引导社会资本增加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共同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一是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包括对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技能型紧缺人才、农业等艰苦专业的投入,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二是要在深入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抓紧研究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分学科、分专业的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逐步建立中等职业学校经费投入的稳定增一长机制。三是继续加大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按照“政府导向、多元筹资、集中财力、择优扶植”原则,重点建设与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相关的职业教育公共实训中心,以引导职业院校转变办学模式,加快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四是继续实施支持职业教育的重点工程,主要包括职业教育示范学校建设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等。五是重点支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进一步完善涉农专业及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学费资助政策。

通过内部师资培训挖掘教师资源显然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外派教师进入高校进修、读研,也需要一定的时间。面对学生人数的激增,一条便捷有效的通道便是向社会招聘人才‘。此时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优先招聘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丰富的教学经验的兼职教师和能够快速掌握新技术、新工艺的“知识型“高级工。那种在企业里靠长期反复操作的“经验积累型”高级工,并不符合“双师型”的根本要求。二是择优招用有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工程师或技师。引进这些专业人才后,需要集中对他们进行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的培训,以尽快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通过这种方法,可以物色到更多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双师型”教师,这样就有效缓解了职业教育师资力量的不足。

参考文献

1黄尧,《职业教育学—原理与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高培勇:《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涉外税务》,2000;

3邓子基、韩瑜,《公共财政与民生》,《当代财经》,2008;

4乐传永:《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及其启示》,《中国成人教育》,2001年第7期;

5翟海魂:《试论现代职业教育的思想源泉和早期实践》,《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6李春根、李建华,《以公共财政理念促基本民生事业发展》,《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09;1

7吕勇:《对民生问题的几点认》,《财政研究》,2009

8潘国红:《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本开发》,《职业教育》,2006;

9财政部教科文司,《德、美、澳职业教育筹资模式》,《中国财政》,2009年第2期;

10 黄静潇,《国外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的特点及趋势》,《基础教育参考》,2005年第4期;

硕士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篇十

第一章 绪 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腐败与反腐败是人类政治生活中永恒的主题之一。如何有效遏制腐败是一个非常艰巨的课题。党的十七大强调,要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工作领域。这些重要思想,指明了新时期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基本思路和工作方向。总书记在中纪委五次全会上明确指出,“要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排查廉政风险,健全内控机制,构筑制度防线,形成以积极防范为核心、强化管理为手段的科学防控机制”。广东省委汪洋书记在省纪委四次、五次、六次全会上多次提出,要积极防范和化解廉政风险。国家税务总局肖捷局长自 2009 年以来,连续四年在全国税务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上都对廉政风险防范提出明确要求。2012 年初,中纪委、监察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的指导意见》,国家税务总局也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内控机制建设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的意见》。2012 年 8月,中共广东省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我省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意见》,要求全省各地各单位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这表明,加强廉政风险防范,是当前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方向和重点任务。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是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实践中,探索出来的预防腐败的新途径、新方法。这一新的探索,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的方针,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将风险防范理论和质量管理方法应用于反腐倡廉工作实践,以防范廉政风险为核心,对防范工作实施质量管理,形成预防腐败工作的长效机制。开展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找到在业务工作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切入点,克服党风廉政建设与业务工作“两张皮”的现象,体现反腐倡廉建设“三个更加注重”的基本要求,实现创新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有机统一,是我们在新形势下建立健全预防腐败长效机制的有益探索。

1.1.2 选题研究的意义

税务部门作为国家行政执法部门,代表国家行使征税权力,税务人员难免会产生腐败行为。因此,税务部门反腐倡廉建设同样任重而道远。税务部门一直非常注重税务廉政风险防范工作。广东省地税局多年前就率先提出了“税务是高风险行业”,并下发《关于加强全省地税系统廉政风险防范工作的意见》,启动了廉政风险防范工作。对于税务部门来说,开展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开展税务系统廉政风险防范,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一个坚决、三个更加注重”的重要举措,是在反腐倡廉建设中落实解放思想的具体表现,是建设开放、动态、创新惩防体系的有效载体。2008 年以来,我省各级地税部门按照省地税局党组关于“完善内控机制,防范廉政风险,构建惩防体系”的部署,大力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实践证明,紧紧围绕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加强廉政风险防范,做到“两权”行使到哪里,风险防控工作就跟到哪里,重在预防,防在源头,控住要害,可以有效防范权力滥用、以权谋私等腐败风险,最大限度地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开展税务系统廉政风险防范,是提升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加强作风建设的迫切需要,是强化反腐倡廉源头治理和保护干部的有效手段。开展税务廉政风险防范,把制度建设贯穿于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的各个方面,针对容易产生腐败的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通过排查廉政风险、制定防控措施和深化相关改革,逐步消除腐败现象滋生的土壤和条件,从根本上消除腐败。税务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大多掌管着一定的权力和资源,不同程度地面临诱惑和考验,面临着走向腐败和不正之风的风险,权力越大,掌控的资源越多,风险就越高。******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与领导干部作风密切相关的关键环节的监督,拓宽监督渠道,增强监督的合力和实效,促进领导干部作风建设。①开展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就是把监督工作做在前面,把更多的精力、财力和资源用在防范腐败和不正之风的各个环节上,督促广大公务人员树立风险防范意识,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腐败和不正之风发生的概率,降低损失,是从根本上爱护和保护干部的重要手段。

开展廉政风险防范,是税务部门行业特性所决定的,税务部门作为经济管理部门,经常与钱财打交道,面临的诱惑很多,容易成为被拉拢腐蚀的对象,是廉政风险行业。当前税务领域廉政风险依然居高不下。2011 年全国税务部门职务犯罪案件数量列各部门第 5 位,廉政风险可以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近年来,外部对税务部门的监督越来越严。一方面,监督机构对税务部门的监督力度不断加大,审计单位每年都要对税务系统税收征管工作进行审计,审计内容越来越广、要求越来越高。各级人大非常关注财政预算及执行情况。各级检察机关明确将税务部门作为反渎职侵权工作重点。另一方面,广大群众对税务部门的关注度和监督意识不断增强。针对税收工作的网络问政、申请政府信息公开、媒体曝光等层出不穷,纳税人信访、举报、投诉也呈多发之势。所有这些表明,必须十分重视和扎实开展廉政风险防范工作。

第二章 关于廉政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

2.1 风险管理的起源

风险管理最早起源于美国,在 20 世纪 30 年代,由于受到 1929-1933 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约有 40%左右的企业和银行破产,经济倒退了约 20 年。美国企业为应对经营上的危机,许多大中型企业都在内部设立了保险管理部门,负责安排企业的各种保险项目。可见,当时的风险管理主要依赖保险手段。1938 年以后,美国企业对风险管理开始采用科学的方法,并且逐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上世纪 50 年代风险管理成为一门学科;1970 年到 1990 年是风险管理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开始面临种类越来越多、危害越来越严重的风险。美国一些大学的商管学院开始讲授一门涉及如何对企业的人员、财产、责任及财务资源等进行保护的新型管理学科,这是风险管理正式在学术领域传授的开始。1990 年以后,风险管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全面风险管理阶段。其主要内容就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运用多种分析手法进行分析,然后针对各种风险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同时,采取风险监督措施,将风险降低到最低点。

2.2 风险管理的概念

风险管理是指由管理层和其他相关人员实施的,通过识别、评估风险并用科学方法制定、实施和改进应对风险的策略,达到降低风险、促进管理目标实现的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在税务系统,风险管理的实质是要以现代风险管理理念来处理税收业务、管理、廉政建设等各方面问题,实现税务系统资源最优配置的理念、方法、工具的总和,是一个有机的体系。

第三章 税务系统目前存在的廉政风险............. 23-33

3.1 税务系统目前存在的廉政风险............23-27

3.2 税务廉政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27-31

3.3 税务廉政风险发生原因剖析............ 31-33

3.3.1 思想道德原因............ 31

3.3.2 制度机制原因 ............31-32

3.3.3 岗位职责原因 ............32-33

第四章 当前税务系统廉政风险防范措施............33-38

4.1 针对思想道德风险的措施............ 33-34

4.2 针对制度机制风险的措施 ............34

4.2.1 加强税收立法 ............34

4.2.2 建立风险评估预警机制............34

4.3 针对岗位职责风险的措施............ 34-35

4.3.1 建立责任机制 ............34-35

4.3.2 加强监督制约............ 35

4.4 税务系统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的成效............ 35-36

4.5 税务系统当前廉政风险防范管............ 36-38

第五章 税务系统廉政风险防范管理体系构建............ 38-44

5.1 建立实施税务廉政风险防范机制............ 38-39

5.2 完善税务系统廉政风险防范建设的对策 ............39-44

结论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社会转型时期,反腐倡廉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只有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构思反腐的各项制度和措施,并使得这些制度得到切实的贯彻执行,才能逐步形成预防腐败的体制机制,达到预防腐败的效果。在此过程中,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的实施为预防腐败工作探索了一条新路,这是一种从机关小环境入手,在微观层面对预防腐败工作进行宏观管理的方式。这种管理方式充分体现了“预防”二字的辨证关系,通过“预”的方面,来判断腐败现象发展变化的趋势和规律,并进一步判断出具有廉政风险的环节和领域;通过“防”的方面,寻找有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将“预”到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实现“防”的目的,最大限度地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经过全国一些地区的实践,这种方法被证明是可行的、有效的。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的理念并不是本文首次提出,本文只不过是在全国很多地区试点实施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并结合对照风险管理理论,对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的一个提炼、总结和分析。作为一个纪检监察战线的新兵,笔者对预防腐败领域的很多问题认识尚不深刻,对于腐败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分析尚不够透彻,对廉政风险防范的评估也较简单,在廉政风险防范的研究过程中更多的只是“纸上谈兵”,对如何确保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有效实施等很多实践中的问题,尚需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学习和改进。最后,税务系统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要创新工作机制,整合有效资源,形成工作合力,进而推动和促进税务系统反腐倡廉建设的不断深入推进。

参考文献

[1] 张岚.实施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建立健全预防腐败工作新机制[J].学习与研究,2008,(12)

[2] 许瑾良主编.风险管理[J],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23—35

[3] 石艳红、师长青.廉政风险防范:预防腐败的一条新思路—北京市崇文区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方法的实践与思考(上),中国纪检监察报,2008,2(28),2.

[4] 石艳红,师长青.廉政风险防控,预防腐败的一条新思路一北京市崇文区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方法的实践与思考(下) [J].中国纪检监察报,2008,2(29),2.

[5] 吴志扬,福州:以科技手段助推惩防体系建设[J],中国纪检监察报,2009,12(15),4.

[6] 霍现虎、申占涛,从廉政风险点入手,完善腐败预防体系[J],党史博彩,2008(3),3

[7] 朱庆来.创建“三色预警”机制实现廉政风险有效防控[[J].工商行政管理,2009,(14),67 一 68.

[8] 石见元.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有效防范廉政风险和监管风险的调研思考[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9,(2),4 一 6.

[9] 游正茂.建立廉政风险预警机制做好预防腐败工作[J].基层政治工作研究,2008,(12), 10 一 11

[10] 李苏亚.浅谈领导廉政风险及其防范[J].民航政工,2005,(6),28 一 30.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