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管理硕士论文范文十篇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8762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管理论文,管理是一个连续进行的活动过程,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就是管理者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的过程。由于这一系列职能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从而使得管理过程体现为一个连续进行的活动过程。(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优秀管理硕士论文范文篇一

第 1 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房地产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对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影响到经济运行和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2015 年,全国 GDP 达到 67.7 万亿元,比上年增长 6.9%;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 95979 亿元,比上年增长 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2.8%),同比回落了 9.5 个百分点。由此可见,随着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效果日益显现和各地限购、限贷政策继续发挥作用,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有所放缓,后阶段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或难再现往年的火热态势。国家统计局指出,2015 年,全国住宅投资 64595 亿元,增长 0.4%,同比回落了 8.8 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 128495 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 6.5%,同比增加了 14.1 个百分点。2015 年 12 月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为 93.34,比上月回落 0.01 点。 房地产项目具有投入资金大、投资周期长、不确定和风险程度高等特点。房地产项目投资是一项极为复杂而又充满风险的经济活动,不仅能为投资者带来丰厚的收益,而且也有可能使投资者遭受风险而导致损失及至破产[1, 2]。项目决策是整个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核心,正确与否将正确影响整体项目的完成[3]。项目的经济效益评价和可行性分析是项目决策的基础,是综合考虑市场、资金、风险等各方面因素后,选取的最优方案。但是,现在国内大部分房地产开发商在没有对政策、行业、市场进行研究和分析的前提下,盲目投资房地产项目,市场一旦出现波动,一些中小房地产企业就会因销售不畅、库存增加等造成资金链断裂,烂尾楼、开发商跑路等现象也会发生,进而造成银行贷款沉淀,影响社会稳定。虽然有些项目具备完整的经济效益评价和可行性研究报告,但它们大多是一堆用于争取政府审批立项的文字游戏和数字游戏,钻政府审批环节把关不严格的空子,结果在这场游戏中,开发商往往套牢了自己[4]。因此,为有效规避房地产项目风险,提高项目收益,在项目开发投资前期进行科学的经济效益评价和可行性分析研究是项目成功的关键。 本文以长沙市洋湖景苑房地产开发项目为对象,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分析项目的投资价值,为洋湖景苑房地产项目的合理开发提供依据,为湖南洋天房地产有限公司的投资决策提供参考。

..........

1.2 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项目静态投资指标通常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一般适用于建设工期比较短的小型项目,而大型项目在投资机会研究以及初步的可行性分析阶段也应用较多[7, 8]。常见指标主要包括投资利润率、资本金利润率和资本金净利润率三个指标。投资者最关心的一个指标是资本金利润率,它反映了投资者出资所带来的净利润。房地产项目投资者通常关注的动态指标主要有两个,即净现值(NPV)和内部报酬率(IRR)[9]。净现值是指用一个设定的贴现率,将一个项目投资期内各期所发生的净现金流量折现到投资期初,并将这些折现后的现值进行汇总求和。当 NPV>0 时,说明项目资金产出大于资金投入,或者说,项目在满足基准收益率要求的盈利外还能得到超额收益,因此该方案可行;反之,当 NPV<0 时,说明项目不能满足基准收益率要求的盈利水平,项目亏损,该方案不可行。该指标的优点在于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并全面考虑了项目在整个投资期内的经济状况,直接以货币额表示项目的盈利水平[10]。

.......

第 2 章 洋湖景苑房地产项目投资环境分析

2.1 洋湖景苑房地产项目投资背景

湖南洋天房地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南洋天公司”)成立于 2013 年 9 月,企业类型为有限责任公司,营业执照号:430000000092452,组织机构代码证号码:58094009-X,贷款卡号 4301010000039745,公司注册地址为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坪塘镇三环路 80 号镇政府机关大院内,法定代表人张益堂,房地产开发暂定资质,公司经营范围为房地产投资开发、经营、物业管理、房产中介服务。湖南洋天公司经湖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于 2013 年 9 月 2 日成立,注册资本为人民币 3000 万元,实收资本为 3000 万元。公司的股权结构及出资比例如图 2.1。 湖南洋天公司组织架构为股东会、总经理及监事会,其中股东会为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 湖南洋天公司下设综合管理部、财务部、工程技术部、成本控制部、营销策划部等职能部门。公司组织结构较为完善,设置合理,内部管理制度健全,员工队伍精干,业务素质较高,是一家具有一定综合实力的房地产开发企业。 楼永良是东天发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法人代表、第三大股东、第一大自然人股东,也是浙江东天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第二大股东、第一大自然人股东。1954 年 1 月出生,浙江省东阳人,本科学历,高级工程师,中国共产党员,建设部劳动模范,浙江省第十届人大代表。建筑工人出身的楼永良,20 世纪80 年代初挑着扁担,带着一队人马从浙江东阳挺进大上海,从百把号人小打小闹建个菜场、修条马路到打造除国内最先进的证券卫星地球站;和他的老乡们凭借浙江人特有的勤奋和适应能力,从上海一路摸爬滚打,走向全国,连年拿下上海建筑业最高荣誉百玉兰奖、鲁班奖,而 2004 年更是荣获全国质量管理奖。楼永良十分注重企业管理和发展规划,2002~2004 年发展规划取名为“三年再造一个新东天”,并提前一年完成;2004~2006 年发展规划被称为“竞争力工程”、2007~2009年发展规划称为“可持续发展报告”。

.........

2.2 洋湖景苑房地产项目周边环境

拟建项目所处区域洋湖片区是长沙市大河西先导区起步区的重点建设区域,位于二环线、三环线及潇湘大道围合区域。片区用地东至湘江、南抵城市三环线,西至长潭西线,北至城市二环线,规划总用地面积为 1915.27 公顷,其中城市建设用地 1859.9 公顷。规划区总人口约 26 万,规划区内居住人口规模 24 万。洋湖片区距市中心五一广场 8 公里,距长沙火车站 12 公里,距黄花国际机场 27 公里,对外交通条件成熟,可通达性强。拟建项目南侧与湖南最大的湿地公园洋湖湿地公园仅一墙之隔,该公园拥有7000 亩湿地,数千种动植物、百鸟争鸣,被誉为全长沙 PM2.5 最低的地方。 洋湖片区总体功能定位是集酒店、办公、商业为一体的总部经济区;集生态保护与体育休闲为一体的洋湖生态体育休闲公园和湿地公园;彰显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示范价值的绿色宜居区。片区位于先导区的科研文化产业发展轴和创新创业发展轴,将形成“一心二轴三片”的规划结构。 “一心”指城市湿地公园,城市绿心是城市最重要的生态支撑及空气净化的绿肺,它将保证区域内的生态平衡及物种迁移通道的畅通。“两轴”分别是沿含浦大道的科研文化产业发展轴和潇湘大道的创新创意产业发展轴。“三片”分别是西部的教育科研组团及配套居住区、位于东北角的总部基地组团及配套居住区、位于东南角的居住组团。环绕生态体育休闲公园和湿地公园布局等。目前已有万科地产、中海地产、华润地产、阳光 100 等国内著名开发商纷纷在该片区投资开发项目。

.........

第 3 章 洋湖景苑房地产项目投资效益评价..........29

3.1 洋湖景苑房地产项目投资估算及资金运用............29

3.1.1 项目投资估算......29

3.1.2 项目资金来源分析........30

3.1.3 年度资金来源及运用....31

3.2 洋湖景苑房地产项目偿债能力分析....32

3.3 洋湖景苑房地产项目综合评价............37

3.3.1 社会效益....37

3.3.2 环境效益....38

第 4 章 洋湖景苑房地产项目投资风险管控..........41

4.1 洋湖景苑房地产项目风险分析............41

4.2 洋湖景苑房地产项目风险控制方案....43

4.3 洋湖景苑房地产项目风险控制实施....46

第 4 章 洋湖景苑房地产项目投资风险管控

4.1 洋湖景苑房地产项目风险分析

房地产项目风险是指在房地产项目的投资开发进程中,由于许多难以事先确定的内部和外部干扰因素的存在,导致项目的实际利润与预期利润之间出现的偏差,从而使房地产开发商在经济上遭受严重损失。房地产开发商要充分认识项目投资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将其作为可行性研究的重点工作[38]。政策风险是指一个国家所处的国际国内政治环境变动及相应的政策法律调整,造成房地产开发商经济上的损失,主要包括宏观政策风险和产业政策风险两个方面[39]。 政府对房地产企业金融政策的变化,直接影响公司的经营,限购政策、国家差别化信贷政策、降息和定向降准等金融政策、公积金和财税支持政策等一系列调控政策对房屋未来的销售具有较大影响。 2015 年以来,政策环境宽松,为楼市稳定回升创造条件。一方面,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提供了流动性支撑。2015 年以来,国家在总体上保持稳健偏松的货币政策和适度积极的财政政策,为房地产行业提供了充足的流动性支撑。从货币政策看,2014 年 11 月起的降息和降准为市场注入了较强的流动性,同时商业银行存贷比考核指标淡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银行信贷的投放空间。2014 年以来,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加大,赤字率由 2.3%扩大至 2.6%;2015 年下半年可用资金明显增多。房地产行业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将从中直接受益。从开发商的角度看,宽松的资金环境有利于降低上游开发融资难度,在行业整体利润率下行阶段缓解开发企业资金链压力。另一方面,房地产行业政策保持宽松基调。除宏观政策外,2015 年起中央和地方层面出台了各类直接指向房地产行业的信贷、财税政策,为需求端持续去杠杆。接下来无论从中央稳增长的角度,还是地方土地财政的考虑,行业政策都将保持宽松的基调,后续可能还会出台松绑政策。

..........

结 论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本文的目的是研究项目的经济效益评价和可行性分析对房地产项目投资决策的重要意义,通过综合考虑市场、资金、风险等各方面因素后,选取最优方案。本文运用项目风险管理和项目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结合长沙洋湖景苑房地产项目的自身特点,对项目的投资环境、综合效益、不确定性和风险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1) 首先对项目投资背景、长沙市房地产市场环境以及同类房地产项目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长沙市房地产企业发展机遇与压力并存。2015 年,继 2 月降准降息后,3 月初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定住房消费的要求,3 月末国家多部委密集出台政策“组合拳”,相继颁发了土地供应、税收、信贷等调控措施,政策面明显宽松,鼓励刚性和改善性需求入市,有利于缓解住房供求矛盾;湘江新区的设立对洋湖片区房地产项目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但是,2016 年房地产市场将十分严峻,广大房地产企业仍面临十分严峻的资金压力,长沙市房地产市场去库存压力不容忽视。

(2) 对项目投资与财务进行了详细分析。在对项目投资环境进行系统有效分析的基础上,对项目投资、资金来源和运用等进行了估算;从盈亏平衡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来看,销售收入降低对项目经济效益最为敏感;对项目销售收入及利润、投资利润率等财务指标进行了采集和测算,得到财务评价基本结论。从洋湖景苑房地产项目的数据分析来看,测算项目总收入 119456 万元,利润总额 18020 万元,本项目投资回收期为 1.97 年,投资利润率为 21.8%,销售利润率为 15.1%,财务净现值 14394 万元(财务折现率为 10%),财务内部收益率 38.8%,该项目可行并可获得比较满意的投资回报,具有较强的抗经营风险能力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3) 对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进行了评价。本项目的建设对提高该区域城市品位、促进该区域经济发展与建设都有显著效果,也将为当地提供大量服务人员的就业机会。此外,本项目在设计与建设过程中,树立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通过采用智能、环保、节能等各项措施,全面落实好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物等各项污染防治措施,力求打造一流的环保与节能型生态社区,为建设环保节约型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可见,洋湖景苑房地产项目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

参考文献(略)

优秀管理硕士论文范文篇二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公务员” 一词是从外文“civilservant”翻译过来的。在我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作为主要工作和供职于政府的权力群体,公务员是国家和社会的组织者、管理者,是公共权力的代理人和执行人。公务员形象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公信力,还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关注公务员形象,把握公务员实际政治形象、思想道德形象、服务能力形象、廉洁奉公形象等,分析公务员思想政治素质现状、优化和提升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持续提升公务员思想政治素质等具有重要意义。公务员形象,作为公务员这一特定群体所表现出的群体精神、行事风格、性格特征、政治素养等方面,是客观状况和主观认识的有机统一。也就是说,公务员形象不仅取决于其实际思想政治素质、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廉洁从政状况等客观因素,同时也受到认知者不同社会身份和所属社会阶层认识理解角度等主观因素影响。应该说,中国公务员群体自改革开放以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的选任标准使知识化程度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有了很大提升。比如,有政治家发现,在中国的公务员当中,“今天中国人拥有一大批精通业务的人才”,“要在欧洲和美国的顶级政治家里面找这样的人还真不容易。”①但同时还应看到的是,从“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神权思想,到“设官为民”、“官民父子”的封建等级关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得“官本位”思想已经成了一种习惯和民情。虽然历经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公仆思想教育,多数公务员已经确立了公务服务的思想,但“以官为本、以权为纲”的“官本位”思想仍然较为严重,贪污腐化现象时有发生。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通过对不同阶层心目中公务员形象的实证研究,把握公务员政治形象、思想道德形象、服务能力形象、廉洁奉公形象等,以期为分析认识公务员实际思想政治状况、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等提供第一手实证资料,并由此针对性提出优化公务员形象、提高公务员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由此,确立了本文的三点研究目的:

1.通过对不同阶层(包括公务员自身)心目中公务员形象的实证研究,从事实层面认识和把握当前社会主要阶层心目中的公务员形象和形成路径。

2.通过分析研究,认识把握公务员实际思想政治状况,以期提高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尝试提出优化策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公务员在社会各阶层心目中的形象,提高公务员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为进一步明确研究目的,抓住主要内容,明晰公务员形象与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在对关涉的各要素进行梳理之后,得到如图 1.1 所示的相互关系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对公务员形象的实证分析虽是本文研究的主体和重点,但作为第一手研究所得结论能够对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起指导作用,为针对性开展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指明方向、提供对策,最终对公务员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发挥积极作用。因为,公务员形象的实际状况不仅反映了群体间的关系和相互认知,同时也反映了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和缺陷,能够反过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并由此形成一个互相反馈和持续改善的动态循环。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研究设计

第一节 形象及其相关理论

形象,释读文义,“形”即样子,“象”即相似,最早出现于《尚书》、《周礼》中,意思是人之相貌,物之形状,因此“形象”一词,即喻义同事物本身原型相同或相似。在心理学中,形象又称为表象,是社会生活中各种外在事物,经过人们的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感受,并在大脑中形成的整体印象。形象不仅是指人的外表特征,更重要的是指通过外表的自然流露和人的内在修养和精神素质的表现。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第 5 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将“形象”解释为:①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或姿态。②文艺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神情面貌和性格特征。③指描绘或表达具体、生动。上海出版社 1994 年出版的《辞海》对“形象”做了如下解释:①形状相貌;②文学艺术区别于科学的一种反映现实的特殊手段,即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选择、总和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审美意义的具体生动的图画。由此可以看出,形象一词的含义也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由最初的单纯外在性及生理特征逐渐加入了社会性,即从外在直观逐步转为内在隐含,突破原先狭小范围的束缚而强调内外联系、部分与整体的辩证联系等。在以往的研究中,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形象进行研究,他们认为从不同的角度,形象可以有不同的含义,如文学艺术角度(形象是指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由主体创造出来的通过审美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交融的艺术成果)、心理学角度(形象是社会生活中各种外在事物,经过人们的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感受,并在大脑中形成的整体印象。)、社会学角度(形象是宇宙以及人类社会“外在秩序”之形状与“内在秩序”之象征的统一)以及传播学角度(形象是指事物内在与外显诸要素的综合,通过一定的信息中介的作用,在公众心目中引起的感知、看法和评价。)等等,使得形象的相关研究不断创新与深入。

………

第二节 社会分层及其相关群际关系理论

社会分层(social stratification)是一种社会现象,同时也是一个社会过程,普遍存在于所有社会形态中。社会分层概念最初由地质学的层化概念(stratify)引入,后来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学,用来指称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因社会资源占有不同而产生的层化或差异现象,尤其是指建立在法律、法规基础上的制度化的社会差异体系。①社会分层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在而不同的社会阶段,社会的具体分层及分层的标准均存在差异是不同的。对于当前中国社会的分层状况,学者们的研究为我们勾勒了基本面貌,也为我们思考社会阶层提供了借鉴。中国自 1979 年实行改革开放后,社会阶层的变化逐渐从以“社会身份指标”为区分标准向以“非身份指标”来区分的方向转化,这是我国当代社会分层的新特征。随着各阶层掌握的政治资源、经济资源、社会公共资源的变化,使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原来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社会结构产生了显著的变化,形成了不同阶级、阶层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错综复杂的社会格局。综合分析各专家学者的“十大阶层说”、“五大阶层说”、“四大阶层说”等不同观点,综合评估社会各群体资源占有、经济收入、政治与社会地位、教育文化水平、政治民主权利、职业特点、自我认同等维度。

……….

第三章 不同社会阶层对公务员整体形象认识的实证分析........ 20

第一节 关于公务员整体形象的总体分析.......... 20

第二节 关于公务员整体形象的差异性分析...... 21

一、不同政治面貌群体对公务员整体形象认识的差异性分析.... 21

二、不同职业群体对公务员整体形象认识的差异性分析..... 22

三、不同受教育程度群体对公务员整体形象认识的差异性分析....... 23

第四章 不同社会阶层对公务员具体形象认识的实证分析.......... 25

第一节 对公务员政治形象认识的实证分析...... 25

第三节 对公务员服务能力形象认识的实证分析..... 27

一、总体性分析.......... 28

二、差异性分析.......... 29

第三节 对公务员思想道德形象认识的实证分析..... 3

第四节 对公务员学习形象认识的实证分析...... 35

第五节 对公务员日常形象认识的实证分析...... 38

第六节 对公务员廉洁形象认识的实证分析...... 41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45

第一节 结论....... 45

第二节 建议....... 46

第三节 研究的局限性....... 49

第四章 不同社会阶层对公务员具体形象认识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对公务员政治形象认识的实证分析

公务员的政治形象不仅指公务员政治理论知识的丰富程度,同时更强调公务员是否忠诚于党的领导,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与党和国家保持一致,维护国家利益,具有国家社会大局为先的政治意识,遵守党纪国法的行为等。对于公务员的政治形象,调查显示,社会各阶层评价相对较好,不同职业、不同家庭所在地,不同主观阶层等对公务员政治形象的认识存在差异,而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收入、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政治面貌的人之间认识差异不明显。数据显示,公务员政治形象的总体得分均值是13.74(总分为20分),社会不同阶层对公务员政治形象的评价相对较好。其中,得分在4—8分的为29人,占6.7%,他们认为公务员的政治形象较差;得分在9—12分(包括12分)的有143人,占32.8%,他们认为公务员的政治形象一般;得分在13—16分的有164人,占37.7%,他们认为公务员的政治形象比较好;得分在17—20分的有99人,占22.8%,认为公务员的政治形象非常好。在具体认识方面,社会不同阶层均对公务员政治理论知识丰富程度、对党的领导忠诚度、遵纪守法等方面给与了较为正面的评价。关于公务员政治理论知识的丰富程度,得分均值为3.60,高于中值3.00;其中认为公务员政治理论知识非常丰富的有82人,占18.9%,认为比较丰富的有152人,占34.9%,认为一般丰富的有162人,占37.2%,三者相加为92%;只有24人和15人分别认为公务员政治理论知识不丰富和很不丰富,分别占5.5%和3.4%。

……….

结论

调查发现,社会各阶层对公务员形象的总体评价一般,他们对公务员形象较为关注,但多数通过大众传媒了解和认识公务员形象,且对公务员形象优化的信心不强。不同职业、不同政治面貌、不同教育程度的人群对公务员总体形象、对公务员形象的关注度等存在差异。其中,差异最显著的是不同职业群体,具体而言,公务员对自身的评价明显高于其他职业群体,也更为关注自身形象,对形象优化信心明显强于其他职业群体。而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收入的人之间差异不显著。对于反映公务员思想政治状况的各具体形象,如政治形象、思想道德形象、学习形象和廉洁形象等,各社会阶层的评价不一。其中对公务员政治形象的总体得分均值是 13.74(总分为 20 分),评价相对较好;对公务员思想道德形象的评价总体均值为 12.77(总分为 20 分),略高于中值,达到一般水平,说明公务员的思想道德形象一般;对公务员学习形象的总体得分均值为 15.57 分(总分为 25分),说明公务员学习形象中等;对公务员廉洁形象,社会各阶层平均得分为 11.65(总分 20 分),标准差为 3.700,说明公务员的廉洁形象相对较差。综合来看,与公务员思想政治状况相关的形象评价得分均分为 53.73 分(总分为 85 分),处于及格水平,说明公务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有待提升。

…………

参考文献(略)

优秀管理硕士论文范文篇三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近代中国城市,城建档案相比明清前,有了较快发展。到了民国时期,由于建立了专门的城市建设管理部门和较为健全的文书档案管理机制,重要的城建档案已随文书档案归档保存,档案的形成与保管,已与当代比较类似,因而有较多的城建档案留存下来,其中一部分已成为各城市城建档案馆珍藏品[1]。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在党和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城市建设事业蒸蒸日上。与此同时,一系列相关政策方针的推出,促进着城建档案事业的发展,经过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初创,八九十年代的迅速发展,已经形成了大量城市建设文件资料及宝贵的城建档案。如今,无论是在城建档案的保存数量及管理手段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为指导今后城市建设和文化建设都做出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发展对城建档案管理的需求,新时期需要新的管理手段。《全国城建档案工作“十五”计划建议》确定我国在“十五”期间内要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城建档案管理要努力向存储数字化、检索自动化、利用网络化方向发展[2]。2004 年,建设部制定并发布了《全国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规划与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城建档案工作的“三网一库”的建设要求。在正确的政府引导和各省市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成果显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现改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发布的《全国城乡建设档案事业“十一五”规划》指出,截至 2006 年 6 月,全国各县、区城建档案工作也取得了较快发展,有 1000 多个区、县建立了城建档案室。.

……………

1.2 国内外城市建设档案收集管理的发展状况

1.2.1 城建档案收集管理的意义

城建档案的收集工作,是维护城建档案完整、准确、系统、安全的保证[7]。收集工作是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先头兵”,直接影响到后续工作即整理、保护和利用的开展。城建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了能更好的提供便利,必须对城建档案进行集中统一管理,避免城建文件材料分散个人或其他部门手里。城建档案馆工作人员应特别重视收集管理工作,对有保存价值的文件资料及时收集,还要对不全的部分继续进行补充收集,保证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健全的城建档案收集工作能将分散的城建档案集中起来、统一管理,避免了遗失和泄露,实现了城建档案的系统性和安全性。城建档案的收集是城建档案工作的开始,是开展各项业务工作的前提。它包括基层档案室(城建系统和非城建系统建设单位)的收集工作和城建档案馆的收集工作。通过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城建档案收集工作存在收集范围界定模糊、收集被动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国内学者在总结他们的工作时间片后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法。福建省舟山市水利围垦局的侯海琴建议从工程项目开展之时就建立由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共同组成的收集管理网络体系[8],为项目的有效管理和资料的完整、系统收集提供了保证。还有,完善档案平时立卷归档制度,就是要在明确档案收集范围、归档时间、部门职能下,制定出适合自己单位的集中统一管理制度。确保档案不会因为收集人员因为工作变动或离职,造成文件材料移交混乱、不清楚等问题。

……………

第二章 城建档案收集管理相关理论

2.1 城建档案管理相关概念

城建档案是城市建设档案的简称。城建档案算是一个新的概念,其定义的形成也有一个发展认识的过程。1987 年这个定义才基本确定下来。当时的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和国家档案局在《城市建设档案管理暂行规定》中是这样表述的:“它是指在城市规划、建设及其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应归档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载体的文件材料。它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真实纪录,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依据”。这个概念放到今天已不能完全适合如今快速发展的城建档案事业,但这基本解释了城建档案的内涵。2011 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行业标准——《城建档案业务管理规范》CJJ/158-2011 中这样定义:城乡建设档案指在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纸、图表、声像、电子文件、实物等各种形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简称城建档案。可见,如今的定义更加强调了城建档案对国家和社会的历史价值和作用。城建档案的含义体现了他与其它档案的不同之处,它具有广泛性、综合性、专业性、地域性、系统性、整体性等特点。城建档案的范围是由城建档案概念的外延决定的。也就是说不管什么单位,不管单位的级别和性质,在城市辖区范围内从事与城市建设活动有关的活动,其形成的各种专业档案都属于城建档案的范围,如上图 2.1 所示。

……………

2.2 城建档案收集工作相关理论

城建档案收集管理工作是实现城建档案集中统一管理原则的重要步骤和措施。城建档案的收集范围是由其专业性和目的性决定的,一般能反映城市建设发展的历史面貌和历史过程。所以城建档案接收范围的确定,要考虑以下三方面要求:1.是否满足当前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维修工作的需求;2. 是否满足城市改建、扩建和发展的需求;3. 是否满足城市处于紧急状态时和遭受自然灾害后恢复重建的需求。一般情况下,城建档案收集工作内容包括基层档案室(城建系统和非城建系统建设单位)的收集工作和城建档案馆的收集工作,具体内容如图 2-2 所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传统档案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石之一,也是指导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理论。在划分文件生命周期阶段这方面,陈兆祦的“四段论”是我国档案界最具影响力的观点,其把文件的运动周期大体上划分为制作、现实使用、暂时保存与永久保存四个阶段[15]。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强调了文件运动的整体性、阶段性和价值性。把文件从产生、移交、保存、销毁看成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生命阶段,并且根据不同阶段表现出的价值作文理论划分和采取实际管理形式的出发点。

…………

第三章 陕西省城建档案管理概述........24

3.1 陕西省各地市城建档案馆基本情况 ....24

3.1.1 陕西省各地市城建档案馆归属及组织机构 ........24

3.1.2 陕西省各地市城建档案馆存在的问题...... 26

3.2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建设电子档案管理规范..... 28

3.3 陕西省城建档案工作指导思想....... 28

3.4 陕西省城建电子档案管理工作原则.... 29

3.5 陕西省城建档案收集管理工作重点.... 29

第四章 陕西省城建电子档案规范化管理实施工作计划....... 31

4.1 陕西省城建电子档案管理面临的问题..... 31

4.2 陕西省城建电子档案规范化管理实施工作计划.... 35

4.3 陕西省城建电子档案管理组织实施.... 37

第五章 陕西省城建电子档案收集管理软件技术实现...... 39

5.1 电子签章的相关概念........ 39

5.2 建设工程电子文件通用格式的选择...... 40

5.3 建设工程电子文件签章系统的应用.... 41

5.4 城建电子档案管理软件开发依据........ 42

5.5 城建电子城建档案管理软件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42

第六章 陕西省城建档案收集管理对策措施

6.1 陕西省各地市城建档案收集对策措施

为了适应新时期城建档案事业规划的新目标与任务,档案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始终坚持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档案工作实践的思想武器,确实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城建档案事业的各项工作中去,通过城建档案会议的深入讨论,各学者和负责人一致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出发,积极推动新时期城建档案事业的发展。争取领导重视和支持,加大对档案事业的投入。城建档案事业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何让领导部门体会到其在经济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就要扩展宣传手段和加大宣传力度,引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把城建档案事业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并将其经费(包括馆舍建设、教育培训、科研、档案收集保护等方面)纳入当地财政预算,确实保障城建档案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加强行政执法力度,推进城建档案法制化建设。各级城建档案相关部门应深入贯彻落实《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陕西省档案条例》及有关法规、规章,将工作中遇到执法困难的情况积极向上反映,充分发挥其执法主体的作用。坚持依法开展档案工作,依法管理档案事业,依法做好档案服务。此外,城建档案部门还要拟定符合本地区的档案管理规章制度,使城建档案事业真正走向“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健康协调发展道路上来。

…………

结论

本文主要通过对城建档案管理工作国内外现状和相关理论研究分析,结合陕西省城建档案实际情况,认真分析了我省城建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并对陕西省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中两个重点即城建电子档案管理和城建档案收集管理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较为合理的实施建议,为指导我省城建档案工作提供了参考。本文创新的地方:

1.通过对陕西省城建档案现状及管理做了深入分析研究,为今后我省的城建档案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也为今后我省的城建档案科研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本文在深入研究我国其他各省和我省电子档案管理的基础上,遵照我国城建档案信息化发展的需求,提出了我省城建电子档案规范化管理实施的三个阶段。

3.为了促进我省城建档案规范化管理,提出通过统一城建电子文件的方式—PDF格式,减少收集、整理及归档过程中的不便,加快了后期管理工作的进度,为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目前,电子签章技术已在渭南市开始使用,对我省城建电子档案的管理起到了强有力的实践作用。还有,以GIS技术为基础新一代城建档案管理软件已经在我国部分主要省市成功应用。相信在不久将来,随着实践经验的增加和理论研究的深入,我省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将会早日实现。

……………

参考文献(略)

优秀管理硕士论文范文篇四

第 1 章 引 言

1.1 选题依据

近年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迅猛。3G 手机的应用,实现了由固定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的延伸;QQ、MSN、微博等的出现,使网络通讯更加方便迅捷;网络已经逐步发展成为各种思潮和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也愈加广泛深刻。高校网络文化是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作为技术依托,以传统高校校园文化为基础,在高校师生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和影响的文化形态。作为校园文化的新形态,高校网络文化极大地丰富了高校师生精神生活。凭借平等开放、时效性强、资源共享等特点,高校网络文化拓展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外延、逐步改变了校园文化的建构模式、增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力与创造力。另一方面,高校网络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带来了冲击与挑战。原有的传统价值观在高校网络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趋于个性化和多样化,导致价值判断标准多元并存,校园文化中原有的共同价值观念受到冲击。网络文化的多样性弱化了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对在校师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削弱了校园文化的规范与育人功能。网络文化的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也给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新问题和新挑战。

1.1.2 理论依据

2006 年 10 月,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这是先进的文化占领高校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客观需要;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与价值取向,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是高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现实需要。因此,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全新视角来探讨新时期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对于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础理论,解决当前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在 20 世纪 90 年代后半期,国外对于网络文化的研究有较多成果。其研究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可分为“流行网络文化”、“网络文化研究”、“批判性的网络文化研究”三个阶段。在 “流行网络文化”研究阶段,各个大众媒体是主要研究者,网络文化的利与弊以及网络文化的未来发展前景是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在随后的“网络文化研究”阶段,研究者关注的是对网络文化本体的研究,研究主要内容为从文化视角出发,如何看待虚拟互联网社群和互联网用户身份区分等相关问题。最后的“批判性的网络文化研究”是对网络文化进行综合研究,这一阶段的研究涉及数字化与信息化的语言、网络平台的互动交往、虚拟互联网空间的构思与建设以及互联网的接受允许与拒绝回避四个领域,并研究探索这四个领域之间相互联系与交织的关系。这一阶段的主要研究著作有:2000 年出版,大卫.贝尔等编著的论文集《网络文化研究读本》是西方网络文化研究的一本代表性著作,以网络作为存在基础而产生的新型的流行文化、女权主义等文化现象作为对象的研究是该读本的主要内容;卡尔拉•G•萨莱特著,以研究网络社区的文化特征为主要内容的《网络人生:网民和他们的社区》;由格尔顿•格赖姆所发表的《互联网:哲学的探求》,从文化哲学层面对网络文化进行了具有较强的批判性的理论探讨。

国外对大学生网络文化所进行的主要是批判性研究,研究内容主要有:网络文化的传播途径与有效性以及网络发展引发的社会问题等方面。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探讨青年的网络使用行为以及网络对青年的影响的论文集《联入网中:青年与电子媒介》;唐•泰普斯科特将美国 20 世纪 80 年代末至 90 年代初的青少年成为“网络世代”,并在其著作《数字化成长——网络一代的崛起》中详细研究了网络世代,将其在网络使用、社会交往、学习方式以及家庭关系等方面形成的新特征作为主要内容。此外,本阶段具有代表性的论文有,凯伊斯•罗伊和丹尼尔•谬伊斯著,关注青少年电脑使用情况的《青少年与电脑游戏一一对重度使用者考察》;乌拉•斯马拉迪等人研究媒体模式发展的论文《芬兰、德国和瑞典青年的新老媒体使用模式》;蔡晓梅(音译)与甘孜合写,探讨隐私权问题的论文《与青少年网站有关的在线隐私议题》等。以上论文主要是作者采用调查研究或社会学的访谈等方法所进行的实证研究。研究虽然比较细致,但其结果多为描述性的内容,较少新的观点,存在着创新不足的缺点,当然,也很少涉及核心价值观的问题。

第 2 章 高校网络文化概述

2.1 网络与网络文化

网络起源于美国的 Internet。拥有最多网络用户的 Internet,其影响几乎遍及全社会的各个领域,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建设规模最大的计算机互联网络。网络产生最早可追溯到 1962 年,美国将军事领域的计算机互联,以保证战争突发状态下政府与军事基地能有效联络。1991 年,第一家商用网络供应商加入互联网,商务行为逐渐在网络上蔓延,互联网随之在全球范围内高速发展。21 世纪是一个网络时代。在这个网络时代中,信息之间的交流、获取和利用将会成为个人与社会发展、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基本要素,并进一步推动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是在全球范围内综合了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传输、控制等多种先进的信息技术,并且还将持续不断的增加各种信息技术的新发展。网络应用功能和系统性能的发展,是 20 世纪各种先进信息技术发展的综合和集中体现,并将在 21 世纪的网络时代中进一步发展成为信息技术的龙头和核心。对于网络的定义,1995 年,国际联合网络委员会所做出的互联网定义指出,网络或者互联网是指全球性的信息系统。1997 年,中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将 Internet 中文译名确定为“因特网”,并指出它是遵守 TCP/TP 协议的网络集合。此外,还有学者从网络的存在方式出发,将网络定义为“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以实现便捷通信和资源共享为目的的虚拟世界”。①综合多种定义,我们认为网络的定义可表述为:网络是基于现代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传媒技术等之上的数字化信息交流系统。

对于网络的本质研究,学者们经历了对网络本质特性的认识与再认识的过程。约翰•佩里•巴洛和托德•拉平是第一代网络理论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将平等、开放、共享和自由与网络本质特性联系在一起,认为作为一个自由生活空间,网络是不需要监管的。美国学者希勒认为网络空间是不同于现实空间的一种社会,在网络空间中有自由却不混乱,存在普遍共识但不存在某一阶层的特权,有管理但没有政府。在对网络的初期研究中,学者们较为关注的是网络积极美好的方面,这是当时受社会限制约束下的结果。早期,互联网作为美国国防部设计投资的研究项目,最初的使用者多为科研及教学人员和学术机构的工作者。

第3章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现状........... 23-31

3.1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23-25

3.2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 25-31

第4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网络文化........... 31-38

4.1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准确理解........... 31-34

4.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 31-32

4.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2-33

4.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价值观........... 33-34

4.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网络文化........... 34-38

4.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导........... 34

4.2.2 高校网络文化是重要载体........... 34-35

4.2.3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35-38

第5章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8-52

5.1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作用........... 38-41

5.2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原则........... 41-44

5.3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途径........... 44-52

结论

高校网络文化是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作为依托,以传统校园文化为基础的一种新型文化形态。随着网络的广泛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高校网络文化成为了大学生获取信息资源、交流个人情感等活动的重要平台,在高校师生学习、工作、生活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与影响。作为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网络文化也以其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在宣传主流文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阵地作用。与此同时,自主开放、多元价值观并存等特点也对传统价值观产生了冲击,削弱了其育人功能,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产生了冲击与挑战。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有利于高校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有利于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提升师生综合素质,促进和谐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引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方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握高校网络文化脉搏,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唱响高校网络文化主旋律,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巩固高校网络文化基础,我们就可以明确高校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创新理论与观念,提升其影响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极大地提升高校师生的综合素质,促进高校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3 卷,2 版)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

[3]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二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

[4] 胡锦涛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2007 年 10 月 15 日.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07 年版.

[5] 张秀荣,韦磊编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热点问题[M].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年 6 月版.

[6] 何独明主编.大学校园文化概论[M]. 成都市: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0 年 5 月版.

[7] 梅荣政,杨军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思潮析评[M].北京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年 2 月版.

[8] 徐建军著.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10 年 1月版.

[9] 黄蓉生主编.改革开放 30 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若干问题研究[M].重庆市: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年 12 月版.

[10] 陈志军,浦解明,左益等编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研究[M].北京市:光明日报: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年 10 月版.

优秀管理硕士论文范文篇五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我国的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取消后,农民和个体商户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农产品物流主体。在农产品物流网络方面,也形成了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以城乡农贸市场为分支的农产品流通体系。随后以加工业和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为支撑,形成了以配送中心为枢纽、连锁超市为末端的新型农产品物流网络。进入21世纪,随着第三方物流的兴起及物流技术的不断提升,农产品物流逐渐向现代物流方向发展。我国农产品物流已经形成了直销型、契约型、联盟型及第三方物流模式四种运作模式,各模式的优点和缺点见表1-2。目前,没有任何一种模式能主导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农产品物流设施逐步完善我国的农产品物流体制已从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发展,并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使农产品物流设施逐步完善。2010年底,全国农村公路里程达到345.50万公里气自2005年以来,各地积极推进农产品"绿色通道"建设。在冷链物流方面,全国有冷库近20000座,总库容量达到880万吨,其中冷却物冷藏量140万吨,冻结物冷藏量740万吨;机械冷藏列车1910辆,机械冷藏汽车20000量,冷藏船吨位10万吨,年集装箱生产能力100万标准箱[2]。农产品物流企业不断涌现中外运、中储粮、宝供等社会化第三方物流企业不断强化与农业产业链上下游的战略合作与资源整合,大力投资农产品物流设施设备,积极拓展农产品物流业务;部分实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快物流业务的整合与资产重组,组建农产品物流公司,积极完善物流网络;大型连锁商业企业、超市等也向产业链的上游延伸,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成立物流公司并建设配送中心,加快发展农产品物流配送。农产品物流企业呈现出网络化、规模化、集团化发展的态势。

1.2相关研究综述

农产品是人类的生存之本,而其"季节性生产,持续性消费;区域性生产、广域性消费"的特点决定了农产品需要经过物流环节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农产品物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成为物流和供应链领域的热点问题。通过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进行梳理和总结,将为本文的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1.2.1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 有关物流的概念

有关物流的研究起源于农产品物流领域,美国学者约翰.F.格鲁维尔(JohnF. Growell)在1901年的美国政府报告《农产品流通产业委员会报告》中第一次论述了影响农产品配送成本的各因素和费用,揭开了认识物流的序幕['4]。 1912年,美国学者阿齐?肖(A.W.Shaw)在《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一书中最早将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到需求者之间的物理性运动明确界定为"Physical Distribution"(简称P.D),学术界一般认为这是"物流"概念的起源。1916年,韦尔德(Weld)在其著作《农产品营销》中,对农产品营销的集中、运输、储存、融资、风险、标准化等职能进行了研究,从而肯定了物流在创造产品的市场价值中的时间价值和场所价值的重要作用[15]。"二战"期间,美国运用运筹学等理念对保障战略所需的运输、补给等活动进行了科学系统的管理,并将军火等物资的供给运输称为"后勤"。显而易见,这时的"后勤"是指保障军事的物资的生产、运输、配送等活动的系统。上世纪50年代,"后勤"一词被移植到经济管理领域,主要指制造业中包含原料的采购、储存、运输、生产时原料和半成品等物料的流动、产品的销售和配送等环节的生产保障系统。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彼得'德鲁克(D.Druker)在题为"经济的黑暗大陆"一文中指出"流通是经济领域里的黑暗大陆",是企业重要的利润源泉,应对流通过程中的物流管理高度重视。、绎济学家丘里默?马蒂尔夫鲁伯将系统的观点和理念引入物流研究领域从而指出物流应将物流、信息刘、人流、能量流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円本早稻ffl大学教授西泽修提出了著名的"第三利润源"学说与"物流冰山"学说,他在《流通费用》一书中,把改进物流系统称之为尚待挖掘的"第三利润源"。英国哈里森(Harrison)等著的《物流管理与战略》(Logistics Management andStrategy)总结了应用物流的竞争方式有五种,分别是质量、速度、可靠性、灵活性和成本,物流就是通过在需要时以最小的成本供应所需的产品与服务满足最终客户的需求来支持整个供应链的竞争能力。哈里森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人人都是购买专家的时代,客户变得越来越挑剔、越来越迫不及待,他们知道他们可以操纵市场。因此,物流是有时间量纲的,而且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能够衡量一个网络响应最终客户需求的速度,"流"的概念就是以时间为基础的,是用时间来衡量的。哈林森研究了物流的价值与成本,并提出"信息代替存货"、"可变成本最大化、固定成本最小化"等物流价值的创造源泉和方式。美国、日本等研究机构对"物流"也作了不同的定义[17][18][19],具体定义见表1-4。

2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相关概念及研究范围

本文基于农产品供应链的主体关系对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涉及的主要概念包括"农产品"、"农产品物流"、"农产品供应链"、"供应链战略协同"等。在展开研究之前对相关的概念进行清晰的界定是研究农产品物流体系和运行机制的前提和保障。

(1) 农产品

农产品是从事农业生产而获得的初级产品,是农业派生的概念,其具体内容和范围由农业的定义和范畴决定。欧美国家是现代农业的起源地。1980年,美国哈尔克劳在《农业经济学》中指出:农业是在生产和销售食物中对土地、肥料、资本、管理和劳动等资源进行组合管理的一种行业。在这一概念中,农业的核心是指作物的种植与牲畜的饲养。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的概念进行了延伸,涵盖了农机制造、化肥生产等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和零售业。后来农业的概念进一步扩大,将政府中的农业管理部门、科研院所、农业信息分析部门、技术推广部门等机构也纳入进来。1985年,法国让?雄巴尔一德络夫指出,法国近代的发展使农业成为包括动植物生产和上下游环节的产业了。以上认识代表了欧美关于农业范畴的流行观点。我国传统的农业定义是: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利用植物的生长成熟或动物的生长发育获得产品的部门。在一般意义上农业包含植物栽培业和动物养殖业。在我国,农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农业包括农(种植业)、林、牧、渔业;狭义农业仅指种植业",这是我国的一种习惯性划分。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2002)和国家统计制度及解释中的农业定义基本采用了我国传统广义的定义,其范围包括农、林、牧、渔。本文将沿用这一定义和范畴。

3 农产品供应链战略协同理论框架................ 59-79

3.1 农产品供应链组织分析 ................59-62

3.1.1 中间组织................ 59-61

3.1.2 自组织 ................61

3.1.3 协同机会 ................61-62

3.2 农产品供应链结构、要素与特征................ 62-69

3.2.1 农产品供应链结构 ................62-63

3.2.2 农产品供应链构成要素................ 63-68

3.2.3 农产品供应链的特征 ................68-69

3.3 战略协同动因................ 69-71

3.4 农产品供应链战略协同体系................ 71-79

4 农产品物流组织机制................ 79-103

4.1 农产品物流运行组织障碍 ................79-90

4.2 农产品物流运行组织的结构................ 90-95

4.2.1 对农产品物流组织的研究................ 90-91

4.2.2 农产品供应链的形成................ 91-92

4.2.3 农产品物流组织模式................ 92-95

4.3 农产品物流运行组织沟通机制................ 95-98

4.3.1 农产品供应链的组织对接................ 95-97

4.3.2 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沟通机制 ................97-98

4.4 农产品物流战略集体决策机制 ................98-103

5 农产品物流合作机制................ 103-125

5.1 农产品物流主体博弈关系 ................103-109

5.1.1 供应链节点非合作博弈 ................103-107

5.1.2 农产品供应链节点间的重复博弈................ 107-109

5.2 农产品供应链信任机制................ 109-114

5.3 农产品物流信息共享机制................ 114-125

结论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事关"三农"工作及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物流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髙,但是还存在着物流环节衔接不畅、运作效率低,物流技术落后,农产品物流损耗率高,农产品物流标准化程度低、物流增值能力弱,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产品物流的进一步提升与发展。农产品供应链节点间的协同程度低是造成农产品物流众多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在分析农产品供应链现状、结构、主体等要素的基础上,构建了农产品供应链战略协同体系。在广泛查阅国内外资料,深入实际调查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对农产品物流过程中供应链的组织机制、合作机制、利益机制和支撑机制进行了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 基于供应链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本文通过对农产品物流市场主体战略类型的分析认为供应链是介于市场和纵向一体化之间的"中间组织",由具有不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组织构成,当他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的时候,供应链则成为最为有效率的组织形式。

(2) 通过对农产品供应链战略协同体系的构建,本文认为农产品供应链的战略协同可形成各节点共同认同并为之努力的共同目标,明确供应链的发展方向和各节点的定位;优化调整供应链组织结构,合理配置各节点的优势资源,充分整合并打造供应链的核心能力,合理协调利益分配,塑造各节点广泛认同的供应链文化,从而达到农产品供应链目标统一明确、组织完善有效、资源优化配置、能力融合提升、利益合理驱动、文化和谐推动的效果,实现农产品供应链的功能倍增和物流的顺畅、高效运行。

(3) 通过对农产品物流运行机制的分析,本文认为农产品物流运行机制主要包括组织机制、合作机制、利益机制和支撑机制四大方面,其中组织机制、合作机制和利益机制是物流运行机制的核心,三大机制可相互推动从而促进节点之间的战略协同。

(4) 通过对农产品物流组织现状的分析,本文认为农户分散经营不适合农产品"大流通"的要求,阻碍了农产品物流的运行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消除农产品物流组织障碍的有效途径。通过以蒜苔为例构建农产品供应链单独决策与共同决策对比模型,得出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联合决策的总收益都大于或等于单独决策下的总收益的结论,因此在农产品物流过程中应通过战略协同推动供应链节点之间的联合决策。

(5) 通过构建供应链节点博弈模型,得出在重复交易中,只要双方都关心彼此的长期利益,就会采取帕累托最优的策略,这样就使得各主体的合作行为取代了不合作行为。即在农产品物流过程中,相对于非合作行为而言,合作行为在理论上可以使企业通过合作获得比自己独立经营的收益更大,合作仍然是他们的最佳选择。

(6) 基于对农产品供应链节点间信任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提高节点间信任程度的途径,节点间的信任能够提高农产品物流的效率。通过分析农产品物流信息共享的重要性和独特性,提出基于战略协同的农产品供应链可采取信息集中模式、电子集市模式和综合模式等方式来进行信息共享。

(7) 价值创造机制是农产品物流运营过程中供应链收益的来源,合理的分配机制是供应链各节点协同运作的保证,科学的激励机制是农产品供应链协同运作的支撑。本文提出了发展农产品敏捷物流、供应链多方投入、农产品物流增值服务等价值创造形式,提出了基于Shapley值的利润分配改进方法。

参考文献

[1] 贺登才.中国农产品物流现状与政策导向.中国物流与采购网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2010 (06)

[3]王树祥.我国农产品现代物流发展战略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5

[4]葛大龙.实现我国农产品现代物流的对策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9 (03) .40-42

[5]庞玉兰.农产品物流发展研究[J].现代乡镇.2008 (04) .22-25

[6]赵敏.农产品物流[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

[7]张京卫.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分析及对策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07 (03) .128-132

8]张景良.加快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对策[J].物流经济.2009 (02) .54-55

[9]王亚妮,王军民.中国农产品物流的经济学思考[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 ( 03) .1-3

[10]李晓锦.现代农产品物流组织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53

优秀管理硕士论文范文篇六

第一章 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行政监管基本理论

第一节 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原因分析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曾在 2003 年 11 月第五次亚洲论坛上的演讲中表示,市场经济中,金融企业应当有生有死,要充分重视市场约束的力量。因此,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是一类合乎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正常现象,概而言之,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原因主要如下:

一、 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

首先是维护金融行业稳健运行的客观需要。金融危机或者金融机构的不稳定具有极大的传染特性和加速扩散特性,因而对整个金融行业的稳定与安全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坚决地让某些陷入危机的金融机构退出市场,可以起到斩断金融危机或不稳定的现实传导机制,这将有效遏制危机及该种不稳定的情况进一步扩散,锁定危机带来的损失,从而维护金融行业的稳定发展。

其次是维护金融行业有序竞争的现实需要。公平、平等、和谐、有序的竞争是金融业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公平、平等、和谐、有序的竞争,可对金融机构形成一种现实的压力或激励,从而演变为推动金融机构提高管理水平和效能,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基本动力。然而,如若是在一种过度保护的制度环境下,缺乏效率、问题丛生的金融机构无法顺利退出市场,甚至还在得到多方救助的情况下与体制健全、运营良好的金融机构展开竞争,这必然会影响到金融机构之间竞争的公平性与合理性,从而从根本上毁坏和抛弃了金融竞争的良性机制,可谓“釜底抽薪”。为使竞争机制能够真正发挥提高金融市场配置效率的作用,就必须让某些金融机构在市场失败的情况下退出市场。

最后是增强市场风险意识,维护市场纪律的整体需要。“市场纪律是市场经济中市场法则的具体体现,它通过投资者的行为选择,对金融机构施以必要的压力,从而维护市场的有效运行。”16市场纪律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与假设就是作为理性的投资者必须具有较为完备的法律规制的遵守意识,并在此种规则基础上形成的较强的金融行业风险意识。只有如此才能给金融机构的股东、经营者、债权人以必要的约束,从而起到加强市场金融资源的重组,为合理调整金融结构或体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创造一系列重要条件。如“我国组建城市商业银行,一家城市商业银行开业,申请加入城市商业银行的城市信用社同时被取消法人资格,退出市场。”

二、 银行业金融机构自身经营问题

根据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主动或被动的特征来看,金融机构市场退出行为可分为主动性市场退出和被动性市场退出。主动性市场退出指的是金融机构因分立、合并或者出现金融机构章程所明确规定的需要解散等约定事由,主动请求失去法人主体资格而退出市场。“其主要特点是金融机构主动地自行向有关金融监管当局提出退出申请,该行为具有内在性,一般不受或较少受外部强制力的影响;非常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金融机构主动性市场退出的案例却极为少见。”18一般当金融机构出现以下两类问题时可以预先考虑退出的问题:一类是根本性问题,存在这类问题的金融机构资产质量低劣,财务上出现严重亏损,从根本上丧失了偿付到期债务的能力,一般应采取果断措施让其退出市场;另一类是临时性问题,一般是金融机构出现一时的流动性风险,主要表现在临时性的支付困难或财务亏损以及短期性的资产质量下降,使资产流动性出现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这种情况虽然要谨慎地考虑退出问题,但是既不能任意退出,也决不能轻言退出。

三、 外在客观环境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退出

这里主要涉及到的是被动性市场退出的问题。如果说主动性市场退出主要是由于约定事由而退出,那么被动性市场退出指的是由于法定理由(丧失资本清偿能力或流动性清偿能力,从而有可能引发金融机构的信用危机,损害存款人利益,破坏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健性等),有关金融监管机构或司法机关依法对其作出予以关闭、撤销或者破产等行政行为,而非金融企业自愿、主动地按照某种协议退出。从本质上说,金融机构会被强制市场退出其中最主要地是因为出现了危害金融安全的重大问题。众所周知,安全是法律的重要价值之一,也是一切法律的基本考量要素之一,“安全有助于使人们享有诸如生命、财产、自由和平等其他价值的状况稳定化并尽可能地持续下去。”19不同的法律追求有不同意义的价值安全。金融安全是金融法安全价值的集中体现,商业银行市场退出的法律制度,同样以金融安全为其价值目标之一。“金融发展主要包括金融资产的发展、金融机构的发展以及金融市场的发展。”20外部性以多种形式出现,其中有些是积极、正面的,我们称之为正外部性;而有些是消极、负面的,我们称之为负外部性,最为典型的负外部性是企业向周围环境排污,造成环境污染和人体健康的损害。不可否认,金融市场上同样也存在着外部性问题:当某一金融机构经过研发出一种新型金融工具时,为追求最大利润,其他银行机构很快学着推出这种新型金融工具,并从中受益,众多的金融工具提高了金融服务水平,也势必提高了金融业的整体效益,但要知道,后起的金融机构并不必向最先开发这种新型金融工具的银行机构支付任何酬金,这对于后发的机构而言是“后发优势”,而整体而言这就是金融市场的正外部性;另外,比如“当有问题银行出现挤兑并传染给健康银行并导致健康银行出现损失时,受害的健康银行不能通过市场交易向有问题银行讨回损失,这就是金融市场的负外部性。”21可见,金融市场的负外部性对金融市场的安全具有极大的危害。

第二章 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退出行政监管法律制度的现状与反思

第一节 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存在的问题现状

如前文所述,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市场退出已走过多年风雨,“退出难”是对这几年政府在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监管工作中的最好的总结。退出难,难在被停业整顿的机构都已负债累累,债务窟窿填补难;退出难,难在清偿责任归责确定成为困扰清算的最大问题;退出难,难在地方财政不出资,央行贷款难追回。总结下来,银行欠下的巨额债务如何圆满解决成为银行市场退出的关键环节。自上世界 90 年代以来,国家已为问题银行机构担负了极大的债务,仅中银信托投资公司一家,国家已动用几十亿再贷款,全额偿付了其欠下的所有债务。我国银行业金融击鼓市场退出机制是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紧密联系的。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而资金供应却成为制约各地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因此,成立各式各样的金融筹集资金成为各级各地政府为寻找资金来源的最大支持,在此时代背景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数量和种类急速增长,但当时国家金融政府监管刚刚起步,相关监管法律法规尚未健全,监管目标与监管手段也不匹配,准入与机构运营监管忽视的现象较为普遍,这犹如一把双刃剑,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由于金融监管的力度缺失,也为今后问题机构市场稳步退出埋下了深深的风险伏笔。

第三章 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34-44

第一节 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退出行政监................ 34-38

一、明确中国人民银行与银监会在................ 34-36

二、明确银行业金融................ 36-37

三、完善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退................ 37-38

第二节 健全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退出行政................38-44

一、构建我国特色的最后贷款人制度................ 38-40

二、启动存款保险制度的行政监管程序................ 40-42

三、建立健全商业银行的风险预防系统................ 42-44

结论

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的基本特性之一,在市场环境下,企业间的合理公平竞争必将产生这一结果,银行业金融机构亦不例外。如本文所述,银行业金融机构因为企业经营产品的特殊性和在国民经济中占据地位的关键性,其因为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而产生的市场退出问题常常产生社会经济方面的问题。为防范和控制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巨大风险,银行业金融监管机构对该领域内的银行业的有效监管是保障金融业稳健发展的前提。可以说,建立健全完备有效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退出行政监管体系是对当前金融行业波动发展的最好回应。西方发达国家在此领域亦为我国创建了良好的借鉴模版。

当前,学界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退出问题的研究多集中于从金融学、经济性及经济法学方面的研究,这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学术理论基础,然而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行政法思考较为缺乏,这也成为本文写作的主要意义与基本动力。金融监管机构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行政监管行为是典型的行政行为,该类监管符合行政行为的基本要件,受行政法规范。因此,从行政法理论的角度,观察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的监管问题,不仅是完善现有金融监管体系的一个关键环节,同时也是促进银行业金融监管体系完善的重要制度保障;不仅是应对金融危机的客观需要,更是反思和检验行政法学理论一个重要契机。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法》、《公司法》、《破产法》等法律法规都涉及到或包含类似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方面的“监管”条款,但这些规定并未系统完整地提及行政监管的具体操作办法,原则性强,可操作性弱是我国相关法律制度的缺憾之一,这也需要今后建立完整的银行业金融监管体系时加以正视的问题。由于笔者学识浅薄,参考资料有限,对该问题未能完全深入展开,这有待于将来继续思考和完善。同时,本文的论文也并非尽善尽美,有些地方显得单薄无力,笔者愿以此鞭策自己,继续研究本课题。

参考文献

1.何仕彬:《银行不良资产重组的国际比较》,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9 年版。

2. 阙方平:《有问题银行处置制度安排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 年版。

3.殷孟波:《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4.韩俊:《银行体系稳定性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0 年版。

5.刘士余:《银行危机与金融安全网的设计》,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6.李豪明:《英美银行监管制度比较与借鉴》,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7 年版。

7.宋清华:《银行危机论》,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8.林平:《银行危机监管论》,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2 年版。

9.杨凯生:《银行风险防范和危机化解国际比较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0版。

10.陈建华:《金融监管有效性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2 年版。

优秀管理硕士论文范文篇七

第一章 绪 论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财务管理软件是论文格式范文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应用之一,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水平的高低和广度是衡量一个地区、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在当今社会具有广阔的应用环境和不可抵挡的发展趋势。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取决于对信息处理和利用的效率[1-3]。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财务软件越来越对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行政决策能力和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4]。财务核算、管理会计、决策支持是财务系统的三个层次要求。财务核算层的结构如下图 1-1 所示。

1.1 我国财务软件的现状

目前,国产财务软件的开发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益成熟,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1、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各个财务软件对的内涵、概念定义不清。在财务上。国产的财务系列软件早在上世纪末就已基本完成了由 DOS 平台向 Windows 平台转变,在此之后,出现了由所谓的纯核算型软件转向管理决策型软件的构思,但管理决策型财务软件的内涵、功能,都没有进行深入探讨。因此,目前在我国,管理决策型软件和核算管理型软件有着非常巨大的市场潜力,但管理决策型财务软件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2、规范和标准不规范,突出表现在数据的交换没有统一标准。大部分财务软件的功能模块独立,没有直接的联系,造成不能共享数据,特别是在不同软件之间,不能够实现数据交换、共享和无缝连接,是目前财务软件存在严重的缺点,这无疑会给企事业单位和广大用户的应用与升级带来严重的困难。

3、质量水平低和软件的重复性开发。数百家财务软件企业相互独立,造成开发出的软件质量参差不齐,功能各异,除个别实力较强的公司如用友公司,金碟公司外,其他软件的主要目标是替代手工帐务处理,也就不能更进一步满足用户的要求。

1.2 财务系统的结构模型分析

最初,财务系统软件一般采用集中式的结构模型,即中心机房的主机完成所有的对数据的处理和计算的操作,而客户端只是被动接收的终端。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信息以及资源的共享和充分利用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进而提出了 C/S(C1ient/Server) 二层结构模型,随着财务系统软件应用的不断扩大, 基于 C/S 二层架构模型的财务软件系统不能满足分布式应用的要求越来越明显,开始由二层 C/S 架构逐渐过渡到三层 C/S 架构。

1.2.1 基于二层 C/S 架构的财务软件

财务软件方面做得较好的金蝶公司、用友公司等,现阶段其主流产品依然是基于二层 C/S 架构,如用友财务软件管理系统 7.x,表明了我国现阶段财务软件的主体仍然是基于 C/S 二层架构。二层 C/S 结构通常把应用分为客户端和服务器[6]两个部分。客户端运行的是表示层和应用逻辑层,数据则通过网络连接,借助API 接口如标准的 SQL 语言来访问。C/S 结构适用于小规模的用户、单一数据库以及较好的网络环境。二层 C/S 结构存在明显的局限性[7]:

① 二层 C/S 结构以单一服务器且以局域网为中心,保持每一个活动的客户必须同时连接到服务器端的数据库,这样不仅耗费了大量的网络资源,而且随着客户数量的增加,系统性能也将会不断下降,从而难以扩展至大型企业广域网或Internet。

② 数据库环境难以适应管理大量的客户机要求,很容易造成数据库的连接死锁和系统崩溃。

③ 二层 C/S 结构下的安全性差。驻留在客户端的基于用户授权的事务处理方式,使用户可能直接操纵数据。

④软件重用性不好。软、硬件的组合及集成能力有限。

⑤软件受限于供应商,造成升级困难。而当应用环境发生变化需要改变事务逻辑时,由于应用逻辑安装在所有客户机,也就造成所有客户机上的应用程序都需更新,从而使得每一次系统的更新、维护和管理都非常困难。

1.2.2 基于 C/S 三层架构的财务软件

C/S 三层架构是把软件的功能自底向上划分为数据层、中间层和表示层三部分。这种划分的方案是:对 C/S 三层架构明确划分,保证其在逻辑上相互独立。由于原数据层作为数据库管理系统单独按划分出来,因此实现的重点则是将表示层和中间层分离成彼此独立的应用程序,而且还要保证表示层和中间层间的接口规范简洁。金蝶 K/3 软件和用友的网络财务软件 8.1 等,都属于较为简单的 C/S三层架构。C/S 三层架构示意图如图 1-2 所示[8]。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事实上,数据库管理系统就是以前台和后台为基础的网络应用程序,它的设计与开发过程同样完全遵循软件工程学的方法,但与桌面系统又有很大的不同,它涉及到了多种技术的和非技术的融合。这就需要开发者掌握大量的知识和技能,这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

2.1 动态链接库(Dynamic Link Library)

动态链接库(Dynamic Link Library ,简称 DLL)[38]是一个包含可由多个程序同时使用的代码和数据的库,自身并不是可执行文件。DLL 是指 Windows 把一个模块中的函数调用与库模块中的实体函数链接的过程,在运行时刻实现应用程序的动态链接,在 Windows 系列软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 Windows 中,动态链接提供了一种方法,在应用程序执行时,被动态链接,这样就可以使进程可以共享地调用不属于自身可执行代码的函数。DLL 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进行编译和加载的,该 DLL 包含一个或多个已被编译、链接的函数,函数的可执行代码位于一个 DLL 中,这些函数不是进程的可执行代码,只是在进程执行时该调用时,才被动态链接,有利于实现数据和资源的共享。比如 MFC编程中用到的 Windows API 函数,在进程执行到动态链接库中的函数时,操作系统只需把 DLL 模块映射到该进程的地址空间中,便可实现动态地加载该 DLL,当进程不再需要该 DLL 时,回收进程映射的地址空间即可。使用 DLL 技术编程,有利于软件的开发和维护。前面提到,DLL 是一个可由多个程序同时调用的代码和数据的库,多个应用程序可同时访问内存中单个 DLL副本。通过使用 DLL,软件可以由相对独立的组件组成,从而实现软件的模块化。允许 Windows 应用程序共享资源,不仅能提高系统运行的效率,还能够节省系统资源[30]。例如,一个计帐程序可以按模块来加载运行,因为模块间彼此独立,所以应用程序能较快地完成加载主应用模块,而其它的模块只在被请求时才加载。另外,也可以更为容易地将更新应用到各个模块当中,而不影响该程序的其他部分。例如,税率可能每年都会更改,而工资计算程序一般保持不变,如果这些更改采用 DLL 技术实现,则只替换该 DLL 就可以应用更新,而无需重新安装整个应用程序。

第三章 系统的分析和总体设计................. 34-55

3.1 项目需求分析 .................34-37

3.2 财务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 37-44

3.2.1 财务处层面设计................. 37-41

3.2.2 下属单位层面设计................. 41-44

3.3 系统功能模块关系图................. 44-48

3.4 实体关系图(E-R 图) .................48-50

3.5 系统数据流图 .................50-52

3.6 工资系统软件结构图 .................52-53

3.7 本章小节 .................53-55

第四章 系统的实现 .................55-80

4.1 系统的组件构成................. 55

4.2 系统组件 .................55-58

4.3 COM 的实现原理 .................58-61

4.4 COM 特性 .................61-62

4.5 COM+新技术................. 62-66

4.6 设置人事结构 .................66-67

4.7 设置工资结构 ..................................67-68

4.8 设置标准工资表 .................68-69

4.9 系统运行和用户界面实现................. 69-79

4.10 本章小节 .................79-80

第五章 总结 .................80-82

5.1 系统特点 .................80

5.2 下一步工作................. 80-82

结论

该系统的核心可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

1. 本系统主要是为行政事业单位设计的。一般来说,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具有明显的级别限制,各种人员的级别,类别,职称,职务的人标准工资数据不同。人事信息与工资信息相互联系紧密。

2. 一致性。基本工资、级别工资、职务工资,这些工资项目需要根据国家指定的标准进行计算,普通人员不可修改标准工资数据。

3. 方便性灵便性。使用者可以自己设计工资和人事部分;如果是可以修改人事部分的用户,可以使用下拉表选择;使用者修改报表。总体来说可以方便的进行系统设计和实现。

4. 平衡性。系统采用的是层分布式 C/S 结构模式的系统结构模型,中间层使用了事务服务器来进行服务器端组件的管理和调度,事务服务器可以和 COM 组件进行组合使之的稳定运行。

5. 安全性。后台使用了 Oracle 9i 数据库管理系统,它可以提供对象安全性、登陆安全性、操作安全性三级安全管理模式。

6. 系统设计界面友好,使用方便,保证了界面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 朱绍文,陈绪君,熊伟,等.COM 及其发展.计算机工程,2001 年 9 期:41-43

[2] 陈绪君,朱绍文,熊伟,等.用 DCOM 构建三层 C/S 结构分布式应用.计算机与网络,2001年 14 期:51-53

[3] 李之棠,信息系统工程:原理、方法与实践. 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121-140

[4] 颜敏,管理会计学.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出版社,1999,24-35

[5] [美] 查尔斯.T.亨格瑞,瓦特.T.哈里森,米切尔.T.罗宾逊.会计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38-55。

[6] 吴雪阳,王洪强,陈英武.信息系统三层结构及其实现技术.电脑与信息技术,1999 年 04期:2-4

[7] 陈华辉,林雪明,钱旭明等.基于三层结构客户/服务器模式的信息系统开发.微机发展.1999 年 02 期:58-60

[8] 李学军,申瑞民.基于 windowsDNA 的三层应用.计算机与通信.1998 年 06 期:15-17

[9] 赵立军,张曙光,唐旭章.用三层 C/S 结构实现数据库应用.计算机应用研究.1999 年 02期:27-29

[10] 陈孝威,陈凌云.三层体系结构的客户机/服务器.计算机应用.2000 年 01 期:26-28

优秀管理硕士论文范文篇八

第一章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在财务风险控制中,设想一些科学化的敏感性财务指标,通过观察这些指标的变化,对可能或将要面临的财务风险进行预测的一种财务分析系统。市场竞争中,一旦财务状况恶化,企业就会面临生存危机。医院也不例外,它虽然不太可能像企业那样出现破产的现象,但是事业单位的流动资金可能会出现短缺,出现拖欠工资、日常运转极度困难等现象。财务状况从萌芽到恶化并非瞬间发生,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影响和产生财务风险的因素会直接或间接地通过一些敏感性财务指标反映出来。那么,如果医院能够通过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及早发现这些指标的变化,便可对财务风险起到预警作用,从而采取措施规避或化解财务风险。因此,我们要在医院现有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基础上,采用合理、可比的原则,设置相关的量化指标,分析和评价医院办公资金使用的合理程度、财务管理水平和真实财力情况:通过对医院财务风险进行评价并建立起医院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找出医院之间存在的差距,及时揭示隐性问题,进而为各级领导的宏观决策提供客观的依据,并对医院财务运行中潜在的风险起到预警预报的作用。近些年来,医院的财务风险也引起了管理者们的高度重视。由此可见,对医院财务风险进行评价并建立医院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进而控制其财务风险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有意义的课题。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政府的卫生投入重点正从医疗服务等个人卫生服务领域向疾病控制、卫生监督等公共卫生服务领域转变,国家对卫生机构的经费投入逐年减少,现代医院管理逐步也逐步由事业单位管理向企业化管理转换。在这一转换过程中,医务管理工作中财务风险的预防和控制显得越来越重要,影响到医院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中,直接关系到医院存和发展。因此,加强医院财务风险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和完善医院防范风险的机制,提高医院在新的市场环境中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己经成为现代医院财务管理的一项内容。

1.2国内外相关研究

财务风险的评价和控制是属于风险管理的范畴。二次大战以后,风险管理迅速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管理科学。在经济发达国家,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早已为广大企业所熟悉,并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在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刚刚开始建立,企业缺乏风险意识,更谈不到风险防范经验。这几年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社会上各种风险席卷而来,不少企业经不住风险的冲击,有的甚至处于十分狼狈的地步。医院作为事业单位,虽然不太可能出现破产的现象,但是医院可能由于政府投入不足等等原因,最根本的表现为流动资金枯竭造成日常运转极度困难,因此,医院的财务风险也应该引起管理者们的高度重视。

1.2.1国外相关研究

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法国管理学家亨瑞•法约尔(Henri Fyaol)在《一般管理和工业管理》一书中把风险管理思想正式引入企业的经营领域,但是长期以来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和制度,直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莫布雷A(HMow bary)等首次提出并使用“风险管理”一词,人们才开始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系统的研究,并逐步形成一门独立学科。但对财务风险的相关研究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美国开始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研究和策略震撼管理研究(更早的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对领导行为有效性的研究)。据统计,美国各公司雇佣了约3000名专业的风险管理人员,美国、加拿大还设有50家独立的风险管理咨询公司,专门进行风险管理咨询工作。此外,财务风险管理的卫生也得到重视和发展,现在美国各大学的管理学院、商学院都普遍讲授财务风险管理课程,并把财务风险管理贯穿于各门经济类课程中。英国也建立了工商企业风险管理部门和保险协会、特许保险学会。在欧洲,日内瓦协会(又名保险经济学国际协会)和由该协会赞助成立的“欧洲风险和保险经济学家团体’,,促进了全球性风险管理运动的发展。在现代西方发达国家,财务风险管理已成为企业中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经济管理部门;在亚洲,日本于20世纪80年代末和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研究企业风险管理问题。1978年,日本风险管理学会成立;1983年,日本学者武井勋在《风险管理》一书中,归纳出风险定义应具有三个基本因素,客观性、可测算性、与不确定性的差异性。并且,日本的一些大学也开设了财务风险管理课程。1956年10月,在新加坡召开的风险管理国际学术讨论会表明,财务风险管理运动己经走向全球,成为一种国际性运动。

第二章财务风险概述

2.1风险的含义

风险是现代财务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财务管理要求企业从动态发展的角度认识和把握风险。风险是自然现象,也是一个社会和经济现象。最早将风险范畴引入科学领域考察的是经济学家。19世纪末,在研究企业利润形成的原因时,经济学家就认为风险是利润的由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商品能否在市场出售,‘曾形象地说:“从商品到货币,这是一个惊险的跳跃”。1895年美国学者HayeS首先从经济学意义上提出风险的定义,认为它是损失发生的可能性,但对风险定义较普遍被学术界所接受的是美国学者A•威廉斯的“结果变动说”,即“在某个特定状态下和特定时间内可能发生的结果的变动”。这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只要某项活动有2种或2种以上的未来结果,就是风险,即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如果结果只有一种就不存在风险。美国经济学家弗兰克.奈特在1921年出版的《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中对风险做了经典的定义,奈特认为风险是“可测定的不确定性”,是指经济主体的信息虽然不充分但足以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给定一个概率值,与风险相对应的是“不可测定的不确定性”,奈特定义为不确定性,奈特指出企业家的利润不能完全归结于在生产经营中所承担的风险,利润的出现主要是企业家处理经济环境中的各种不确定性的经济结果。经济学家黄有光区分了两种风险:一种是和作决策相关的风险,另一种是参与者无法控制的外生的或自然的风险。前者是奈特所说的“风险”,后者是“不确定性”,这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理解的企业风险。美国著名保险学家特瑞斯雷切特勒等四人合著的《风险什理与保险》一书中将风险定义为“未来结果的变化性”,这个定义强调了风险具有不确定性的特征。我国有的学者认为“风险是特定客观情况下,特定期间内,某一事件的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变动程度,变动程度越大,风险越大,反之,则越小。”这个定义也强调了风险具有不确定性。美国学者威雷特则强调了风险的客观性特征,他把风险定义为“关于不愿发生的事发生的不确定性的客观体现”。分析以上的几种风险概念可以得出风险的两个特征,即:客观性和不确定性。

第三章 医院财务风险概述.................. 25-32

3.1 医院财务风险的含义及特征 ..................25-26

3.2 医院财务风险的分类 ..................26-27

3.3 我国医院财务风险现状.................. 27-29

3.3.1 医院财务风险现状.................. 27-28

3.3.2 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28-29

3.4 我国医院财务风险的成因.................. 29-32

第四章 政府投入对医院财务风险的影响.................. 32-38

4.1 调研情况 ..................32-34

4.1.1 政府卫生投入总量分析 ..................32-34

4.2. 政府对三甲级医院投入规模.................. 34-36

4.3、建议政府加大对公立医院发展的投入.................. 36-38

第五章 医改对我国医院财务风险管理的影响.................. 38-45

5.1 医改展望 ..................38-39

5.2 医改对我国医院财务风险的具体影响 ..................39-42

5.2.1 新医改政策对医院财务管理的新要求 ..................39-40

5.2.2 目前医院财务管理工作面临.................. 40-42

5.3 医改所引发财务风险的具体控制措施 ..................42-45

结论

随着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深入,医院在获取自身发生资金的方面,越来越依靠自身经济业务的发展,从最初的政府全额投入,到目前小额投入,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也由原来的无风险管理转变为现在的风险管理。为此,医院的财务管理者们应把财务风险管理工作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医院要提高对财务风险的认识,提高财务决策科学化水平。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种种因素,尽量采用定量计算及分析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切忌主观臆断。要合理确定医院发展资金的需要量,正确选择筹资渠道与方式,力求降低资金成本,要综合分析考虑各种筹资渠道和方式的优劣,研究各种资金来源的构成,选出最佳的渠道和方式,以降低综合资金成本。

对医院资金结构、负债状况和财务杠杆等进行系统分析,以逐步达到优化资金结构的目的。要狠抓资金的回笼,疏通资金活动的主渠道。医院资金充分活化的主要渠道之一是销售货款的回收,加强医院财务管理,必须进行适时的安排,适时的控制,减少直至杜绝因财务管理和控制不严带来的经营困扰。要加强资金管理,必须限储压库,盘活沉淀积压资金。加强存货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率。逐步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监测指标。通过观察财务指标变化,便可以对医院的财务危机发挥监测预警作用。明确贷款指导思想,要从有利于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出发,坚持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眼前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事业发展需要与实际经济承受能力的关系。强化综合财务预算管理,加大政府对医院的投入,特别是公共卫生的投入。

参考文献

1周首华、杨济华、王平.论财务危机的预警分析-F分数模式.会计研究,1996.8

2陈正云、孙幅全.企业破产与破产操作.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3孙铮、王鸿祥.财务报告分析.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

4乔世震.财务管理专题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5卫海英.SPSS forwindows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6韩于羹.应用数理统计.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出版社,1989

7王志坚、曹扬.企业财务失败的预测模型.上海会计,1999.3

8杨维权、刘兰亭、林鸿洲.多元统计分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9尹平、陆宇健.股份制企业财务风险与防范.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10曾忻.企业价值链分析与基于现金流的价值管理[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6)

优秀管理硕士论文范文篇九

0. 导论

0.1研究背景意义

银行是金融体系的基石。银行是如何组织和运作的,不仅有极大的经济意义,还有重大的法律、政治、社会和伦理道德意义(Bearand Maldonad。Bear,1994)。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席卷全球,世界各国的经济开放程度逐渐提高,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受到外部经济环境的制约;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W6ods)崩溃以来,金融服务全球化、银行业务多元化和金敲创新(特别是金融衍生产品)成为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主流趋势,银行业所面临金融风险与日俱增。1995年2月巴林银行的倒闭已经证明:银行多元化经营,产品创新日新月异,以及全息化管理信息平台,使得单个银行聚集风险的行业特质,从未像现在一样传递迅速、影响广泛,引起社会、政府、学者高度关注,银行利益相关者们不得不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考量与管理风险—这个银行业务经营的永恒话题。2008年次贷危机(subprime Mortgage Crisis)再次证明,单个银行的风险累积,会形成社会性系统风险,系统风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可能转化为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如果引发社会政治危机,就不仅会对统治者的政权构成威胁,还会导致经济发展的停滞或严重倒退。正是考虑到银行高度积聚风险的行业特质,实施来自市场、信用、操作等不同层面的全面风险管理己经成为银行业界共识,西方银行业新型的以全面风险管理为基础的经营管理模式逐步出现并不断成熟完善。

面对日趋激烈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中国银行业“走出去、引进来”己经成为自身立足、发展、壮大、成熟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全面风险管理成为贯穿银行经营战略始终的主动脉,是银行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的关键核心,对银行财务管理提出全新要求。本文拟从财务管理视角,将企业价值最大化财务目标定位为风险调整后的银行价值最大化,运用金融学、财务学、管理学、信息经济学理论原理与方法,树立银行内部全面风险管理要以财务模式转变为第一要务的观点,试图寻找银行风险—收益最佳配比的财务均衡盈利临界点,构建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下的现代银行财务模式,整合银行财务“目标流、组织流、活动流、文化流”,并且实际运用到资本预算、财务控制与绩效评价活动中去,从财务视角解构巴塞尔银行监管协议下全面风险、操作风险与信用风险管理的财务方法与策略。

本文研究的学术意义,在于传统公司财务理论主要讨论、研究产业资本的实体企业财务内容与方法,较少涉及金融资本的银行业;而本文认为银行作为配置金融资源的中介,因为承接与积聚来自实体经济部门的风险,天然地成为管理风险的金融企业。传统公司财务理论运用到银行财务管理,本质上有其必然性和同源性,本文试图找到这种同源性,并且借助于国际银行业通用的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框架,探讨银行财务管理理论方法的独特性、规律性。本文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中国银行业管理落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10年之久,不仅应当从一般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中,借鉴总结可以推动银行业发展壮大的路径方法,而且作为至今仍处于中国金融体系基础地位的银行,要完成向现代化金融服务企业的转变,应该借鉴国内外银行业成熟的管理经验与方法策略,建立起适应中国国情特色的现代银行财务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具有创新特征,能够分散、优化由于银行全面风险聚集显现的财务风险,能够指导现代银行资本预算、财务控制与绩效评价的财务管理实践活动。

0.2文献综述

0.2.1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理论研究已经成熟,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解释银行风险来源方面。D.wDiamond and R.GRajan(2002)解释了金融脆弱性可能是金融体系创造流动性和信用的必然结果,认为银行自身高杠杆性质,具有很高的风险特征,而且这种风险是内生的。他们用模型清晰显示银行的非流动资产与流动性负债之间的联系,并显示银行在创造流动性的同时创造了风险。A卫11K.KashyaP,steinandR.G.Rajan(2002)研究的模型显示,存款需求与贷款承诺中均存在协同效应。换言之,只能通过破坏银行自身的功能才能消除脆弱性,获得绝对的安全。二是研究银行风险的社会危害性方面。对银行发挥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进行了评价,指出日本公司与银行之间的关系已经失去了价值,当银行出现困难的时候,降低了公司的投资水平。这种关系不是可反复的因果关系,即并非企业出现投资能力下降,而导致银行危机。对日本的银行危机做了详细的研究,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并指出日本可能会在2005年之前实施银行国家化,以提供足够的流动性。Edward J.Kane(2002)提出,近年导致全球市场不稳定的银行危机是无效的银行监管造成的。银行风险和银行危机不仅导致银行本身破产,还会导致大范围的支付危机。银行部门的风险释放过程,会导致整个经济运行的全面衰退,这是银行风险外部性的表现。

1.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概述

1.1银行聚集风险的行业特征

角色演变:金融风险经营者银行是一个古老的行业。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是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储蓄—投资转化过程,最初就是围绕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中介展开起来的。金融中介存在的基础一直是金融学领域关注的问题。John Chant(1990)认为所谓金融中介,就是储蓄向投资转化过程中,在最终借款人和最终贷款人之间插入一个第三方。Freixas & Rochct(1997)认为金融中介就是从事金融合同和证券买卖活动的专业经济部门。从现实形态来看,金融中介包括银行类中介(它主要包括银行、储蓄机构等存款机构)、保险公司、其他金融中介(包括证券公司和投资银行、财务公司、共同基金和投资基金等)。本文要讨论的银行,也称为吸存类中介机构,是金融中介的最经典模式。银行角色的历史演变,不仅经历了下述四个过程,而且使得现代银行集合了这些功能:

追溯银行的起源,早在巴比伦、古罗马帝国时代就已经存在。但现代意义上的银行,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12世纪的意大利,banca(长凳)表示桌子、柜台或任何可以进行货币兑换的场所。无论现代银行的交易渠道从柜台窗口、营业网点延伸至自动存取款机、电话、互联网络,还是交易手段从现金、票据、信用卡延伸至金融衍生金融工具,银行的banca基本功能仍然存在。早期对金融中介进行研究的是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约翰.穆勒等人的信用媒介论,其基本观点:货币只是简单的交换媒介和一种便利交换的工具,银行充当信用媒介,发挥着转移和再分配社会现实资本的作用;信用仅仅是转移和再分配现有资本的一种工具,并不能创造出新的资本;银行必须在首先接受存款的基础上才能实施放款。作为信用媒介,一银行吸收存款人资金,负债到期必须偿还,因此存款人资金是刚性的硬负债;然后,银行将吸存资金用于发放借款人贷款,借款人能否归还有不确定性,因此借款人贷款是弹性的软资产。银行同时管理着刚性的硬负债与弹性的软资产,存在天然的脆弱性风险。

3. 全面风险覆盖的资本预算管理策略..................... 66-79

3.1 银行资本特性..................... 66-73

3.2 资本预算:全面风险覆盖的财务策略..................... 73-79

3.2.1 上市银行的资本管理压力..................... 73-76

3.2.2 资本预算财务策略 .....................76-79

4. 操作风险管理的财务控制策略..................... 79-90

4.1 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概述 .....................79-83

4.1.1 银行操作风险概述..................... 79-81

4.1.2 操作风险管理的国际经验 .....................81-83

4.2 银行财务控制:操作风险管理.....................83-90

5. 信用风险管理的绩效评价策略..................... 90-102

5.1 信用风险管理概述 .....................90-97

5.1.1 信用风险:银行的核心经营风险..................... 90-91

5.1.2 信用风险计量的财务评价 .....................91-97

5.2 银行绩效评价:信用风险的财务策略 .....................97-102

结论

(1)长效机制涵养税源,完善国家重点扶持产业链条。政策性金融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贯彻政府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战略等宏观经济调控措施的必要工具。基于其贯彻政府意图,着眼于对风险企业、低收益企业、低资信企业融资的特点,例如给予农业、中小企业、某些基础性产业以及边远落后的地区和行业以政策性金融支持,正是商业性金融不愿或不予选择的领域,国家贯彻产业政策时,不仅应给予这些行业税收优惠政策,也应该给予政策性银行优惠政策。2008年国家出台了针对中小企业涉农企业及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虽是解决金融危机一时只需,但需要综合运用财政、税收和货币优惠政策,建立健全政策性银行的政策扶持长效机制,实质就是对国家产业政策的金融扶持政策的具体体现。给予了金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机会和时期,长远来看,就是涵养税源,保证了国家财力的可持续增长。

(2)兼顾税收刚性与弹性,实行有差别的银行所得税政策①随着国家财力日益增加,国家“十一五”规划已经宣布国家现在开始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这就需要转移工业剩余,用工业的剩余反哺农业,其中政策性银行可以在其中发挥作用。国家经济发展的转型,可以为政策性银行提供优惠的财税政策。②为增强税收的刚性,国际经验表明间接式的税收优惠政策,值得推荐。比如直接式税收优惠政策,‘减免政策性银行的营业税和所得税,减免的税收用于充实资本金;或间接式的政策,允许在税前增提呆账准备金,提高农发行的服务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可以给予支出税前扣除政策,如允许在税前增提呆账准备金,或区分政策性与商业性贷款,实行有差别贷款损失的税前扣除比例,增强国家政策对政策性贷款损失的吸纳力,一旦国家宏观目标达到,适时取消或调整税收倾斜政策。

参考文献

1安东尼.桑德斯著,李秉样主译,现代金融机构管理(第二版),东北财经大学,2002年

2巴曙松,《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

3蔡鄂生等,《银行公司治理与控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

4COSO制定,方红星、王宏译,《企业风险管理一整合框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

5陈四清,《银行风险管理通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

6陈忠阳:《金融机构现代风险管理基本框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

7陈秉正,《整体化公司风险管理》,清华大学出版,2003年

8大卫:H费里德曼,货币与银行(中译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年

9菲利普•乔瑞著,陈跃等译,《风险价值》,中信出版社,2005年

10费兰克.H.奈特,安佳译,《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商务印书馆,2006年

优秀管理硕士论文范文篇十

一、 事业单位的设置、职能和财务管理

我国事业单位(Institutional Organization)的设置与管理是中国特有的模式,在功能上对应国外的是非营利组织(NPO)、非政府组织(NGO),国外的这些组织是社会自治组织,在中国的事业单位是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是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与政府的关系比较密切。

(一)事业单位的设置、职能

事业单位是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而设置,由国家出资建立,绝大部分大多为国家行政机关的下属机构,要接受国家行政机关的领导,要有其组织或机构的表现形式,要成为法人实体。也有一部分由民间建立,或由企业集团建立。与企业相比,事业单位有以下特征:一是不以盈利为目的;二是财政及其他单位拨入的资金主要不以经济利益的获取为回报。事业单位分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

1.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也就是全额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是其所需的事业经费全部由国家预算拨款的一种管理形式。这种管理形式,一般适用于没有收入或收入不稳定的事业单位,如中小学校、科研单位、卫生防疫等事业单位,即人员费用、公用费用都要由国家财政提供。采用这种管理形式,有利于国家对事业单位的收入进行全面的管理和监督,同时,也使事业单位的经费得到充分的保证。

2.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是按差额比例,财政承担部分,由财政列入预算;单位承担部分,由单位在税前列支,如医院等。差额拨款单位的人员费用由国家财政拨款,其他费用自筹。这些单位的人员工资构成中固定部分为 60%,非固定部分为 40%。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差额拨款单位要根据经费自主程度,实行工资总额包干或其他符合自身特点的管理办法,促使其逐步减少国家财政拨款,向经费自收自支过渡。

3.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是国家不拨款的事业单位。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不需要地方财政直接拨款,是事业单位的一种主要形式,其特点与企业单位特点差不多 。

(二)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的差别

1.事业单位的特点事业单位一般是国家设置的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质的机构,但不属于政府机构,与公务员是不同的。事业单位参与社会事物管理,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能,宗旨是为社会服务,主要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其上级部门多为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政府职能部门,其行为依据有关法律,所做出的决定多具有强制力,其人员工资来源多为财政拨款。事业单位的登记在编制部门进行。事业单位与职工签订聘用合同。发生劳动争议后,事业单位进行人事仲裁。

2.企业单位的特点企业单位是以盈利为目的独立核算的法人或非法人单位。它是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的生产性单位。企业单位分为国企和私企,通过自身的盈利解决自身的人员供养,社会服务,创造财富价值。企业单位的登记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企业单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发生劳动争议后,企业单位进行劳动仲裁。

(三)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

全额、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会有事业收费收入,要全额上缴财政,财政定期按比例返还,平时不用结转,到年终结转,本年利润只是为了反映收支情况,不用计提各种费用,也不纳所得税,其它的涉及营业税等直接缴纳。

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资产核算方式

目前,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资产核算方式上,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只通过提取修购基金来保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更新和维修。由于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即不能不反映固定资产的净值,实际上是虚增了资产的总量,使资产负债表中净资产数额不能反映资产的真实状况。又由于成本不包括折旧,使成本核算存在明显的缺失和不完整。

(二) 会计核算基础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第十六条规定,“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业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 事业单位实行收付实现制,经常存着会计年度内的收入和支出项目不匹配的情况,由此导致许多事业单位因实行收付实现制,明显不能真实、完整的反映本单位的经济业务。尤其是事业单位在一些非经常性的费用支出方面,在发生费用的当期,支出增大,则造成结余减少,使当期的收入和支出出现严重不匹配的现象,其计算出来的事业结余,也不是真正的事业结余,等等。显然,一个单位同时采用两种核算制,会造成单位财务管理上的混乱。

(三) 成本核算

目前,在事业单位中,作为经营性的事业单位显然存在着经营性业务,同时又存在着非经营性业务,而两者又要分别采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在一般情况下,事业单位对经营性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成本核算;对非经营性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不进行成本核算。由于不计算成本,很难做出对非经营性业务的资金使用效益进行客观评价和考核。此外,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两种业务的界限经常混淆,不好区分,致使发生的费用难以合理分配,导致成本核算很不准确,出现严重的失真。

三、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后................... 15-17

(一) 财务管理目标的双重性.................. 15

(二) 财务管理任务的双重性.................. 15-16

(三) 财务信息的双重性 ..................16-17

四、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转变.................. 17-19

(一) 会计体系逐渐向趋同的方向发展.................. 17

(二) 会计体系具有诸多的相同点 ..................17-18

(三) 会计方法具有一致性 ..................18-19

五、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后其财务制度..................19-23

(一) 实行完全成本核算 ..................19-20

1. 完全成本核算是财务管理的核心.................. 19

2. 完全成本核算揭示经济效益 ..................19

3. 完全成本核算反映经营管理水平.................. 19-20

(二) 实行企业会计体系和会计方法.................. 20-23

1. 构建合理的成本核算模式 ..................20-21

2. 设置合理、统一的会计科目.................. 21

3. 建立科学的固定资产核算方式.................. 21-23

结论

按照本文对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研究的内容,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其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转变不但是可行性的,而且符合事业单位转制的要求和市场经济的需要。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按照本文提出的财务制度改进的措施和各项会计原则,结合事业单位自身经营管理的具体任务,依照本文论述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方法,其财务管理的问题将迎刃而解。这样,作为新生事物的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将会实现规范化和制度化。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于 1999年 10 月 31 日修订通过)

[2]《企业会计制度》(2000 年 10 月 29 日财政部财会字[2000]25 号)

[3]《企业会计准则》(2006 年 2 月 15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财政部令第 33 号)

[4]《企业财务通则》(2006 年 12 月 4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财政部令第 41 号)

[5]《小企业会计制度》(2004 年 4 月 27 日财政部财会字[2004]2 号)

[6]《事业单位财务规则》(1996 年 10 月 22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财政部令第 8 号)

[7]《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1997 年 5 月 28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财政部财预字[1997]286 号

[8]《事业单位会计制度》(1997 年 7 月 17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财政部财预字[1997]288号

[9]《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1996 年 6 月 17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财政部财会字[1996]19 号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