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研究缘起、目的及意义
研究缘起
作为一种社会运行状态存在的社会稳定,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都在极力追求并积极维护的社会目标,而且其作为维持社会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对整个社会发展进程、发展速度,以及发展目标的实现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围绕如何实现并维护社会稳定,各国政治家和学者都给予了高度关注,并展开积极地探讨。我国也毫不例外,而且我国与其他国家相比要更为特殊些,因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其稳定的外在表现是多民族团结统一,然而每个民族都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也即不同的风俗习惯,这就决定了在我国维护社会稳定的特殊性,尤其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稳定的维护,其特殊性尤为明显。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大都地处偏远山区,经济落后,交通不便,文化闭塞,国家权力意志难以渗透其中,所以运用象征国家权力的控制手段如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法规难以取得预料效果,反倒是在不同文化传统下形成的具有各自民族特色的习惯“活法”-一风俗习惯,规范和制约着当地社会人们的日常行为,起到很好的控制效果。然而,这些风俗习惯如习惯法、禁忌、信仰等,都是抽象的文化价值观念,如何将其具体外化表现,尽而更为直接地影响当地人们的行为意识,起到控制并整合社会的作用,引起笔者极大的兴趣。为此,我们不得不提起在少数民族地区举行的各式各样的仪式,正是通过仪式,策略性地将这些抽象的文化价值观念具体外化表现,并赋予其合理性和权威性,尽而对当地社会秩序起到很好的规范作用,因此,在多民族团结统一的社会稳定目标要求下,为了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实现控制手段的多样性,对民族特色仪式具有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进行探讨分析显得尤为必要。
2研究目的
我国目前关于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研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任重而道远,而从仪式角度展开的相关研究更是值得关注。由于这些具有民族传统信仰底色的仪式规范着民族地区人们的行为和社会关系,同时也是各少数民族传统权威合法性诉求的一种合法性工具仪式。因此,本论文试图从仪式角度发掘有利于维持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地方资源,并展开相关研究,使得民族特色仪式逐渐成为国家政权合法性的工具仪式,国家权力能以信仰仪式与广大少数民族民众的日常生活、精神关怀实现深度整合。
3研究意义
从理论上讲,由于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问题具有复杂性、特殊性的特点,用象征国家权力的法律法规进行社会控制,难以得到很好的效果,为此,对民族特色仪式具有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进行探讨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为民族地区相关社会稳定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
从实践上讲,作为民族风俗习惯具体外在表现形式的仪式通过反复展演,赋予特定社会中形成的传统制约方式以权威性与合理性,尽而有效规范着民族地区人民的行为和社会关系。对其展开相关研究,不仅可以起到维持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直接功效,而且有利于保障国家的边疆安全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
2相关文献资料分析综述
2. 1国外研究述评
关于社会政治稳定的研究,国外学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而展开研究。首先是以研究政治学著称的塞缪尔·亨廷顿主张运用比较历史学的方法对政治稳定的相关问题展开研究,在其《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著作中指出“社会的政治稳定主要包括继承性和秩序性两个要素”,‘并通过对上世纪某些发展中国家社会发展经历的综合比较分析,得出“现代性产生稳定,现代化引起不稳定”的重要结论2;其次,以阿尔蒙德为代表的学者侧重从社会整个政治体系以及系统结构的功能学角度出发,在其著作-一《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中指出致使社会政治动荡不安的因素主要包括:政权是否合法3,利益诉求渠道是否畅通」,政策出台是否科学5,社会团体关系是否融洽6,社会认同意识是否强烈下,社会政治体系能否满足扩大政治参与的需求8;再次,以泰德.格尔等为代表的学者站在心理学立场上对社会政治稳定展开相关研究,在其《人们为什么要造反》一书中基于社会变迁带来的一系列变化,把人们就此所产生的心理变化与社会政治稳定联系起来,尽而得出比较有影响的“相对剥夺”价值理论,即个人价值预期与社会价值供给力之间的心理博弈论,若社会价值供给力无法满足或低于个人价值预期,那么个人就会有被剥夺心理,而且这种被剥夺的心理感受强度与社会稳定度成反比例关系,尽而认为社会稳定的维持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是社会心理稳定的维持。9
此外,以道格拉斯诺斯为代表的学者开始不以政治学孤立的角度对社会政治稳定进行研究,而是将经济学引入研究领域,从而以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的相互关系为视角对社会政治稳定展开研究,这在其著作《秩序、无序和经济变化:拉美对北美》中可以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1](美)塞缪尔·P·亨廷顿,乔治·工·多明格斯.政治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美)塞缪.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3](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5.
[4](美)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M].林震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
[5](美)约翰"R"霍尔,玛丽·乔·尼兹.文化:社会学的视野[M].周晓虹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6〕夏征农.辞海(三卷本)[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7〕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九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8〕陈国强,石奕龙等.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9](美)丹尼斯·朗.权力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0〕费孝通.社会学概论「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
[11](美)伊恩·罗伯逊.社会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12」吕大吉.西方宗教学说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13](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14]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15](美)露丝·本尼迪克特著.文化模式「M].王炜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
[16](台湾)王云五.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社会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1.
[17〕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0](英)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一一结构与反结构「M].黄剑波,柳博赞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1](美)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22](法)爱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渠东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
[23](法)爱米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4](法)列维·斯特劳斯.种族与历史,种族与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摘要 4-6
ABSTRACT 6-7
1 导论 10-16
1.1 研究缘起、目的及意义 10-11
1.1.1 研究缘起 10
1.1.2 研究目的 10-11
1.1.3 研究意义 11
1.2 相关文献资料分析综述 11-14
1.2.1 国外研究述评 11-12
1.2.2 国内研究述评 12-14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5
1.3.1 研究思路 14-15
1.3.2 研究方法 15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6
2 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16-19
.........................................
3 民族地区维持社会稳定的特殊性分析 19-22
3.1 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环境 19
3.2 社会控制的特殊性 19-22
4 民族特色仪式与风俗习惯之关系分析 22-26
4.1 民族特色仪式及风俗习惯的特征 22-23
4.1.1 民族特色仪式的特征 22-23
4.1.2 风俗习惯的特征 23
4.2 两者之间的关系分析 23-26
5 民族特色仪式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分析 26-40
.........................................
6 对策与建议 40-44
6.1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实现各民族文化共同发展 40-41
6.2 借助民族特色仪式实现民族地区有效治理 41-42
6.3 引导吸纳民族仪式体系,强化国家认同 42-44
结语 44-45
参考文献 45-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