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Adam Smith 等经济学家认为增长是没有极限的,经济学是使人们乃至整个国家更富有的具有指导性的一门学科。十八世纪以前,科学是以人为中心的,十八世纪以后,生态学的出现让人们的思维及视角转向了大自然。一些学者认为,经济学和生态学是不可能同时站在一起,它们彼此对立,但在现实发展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生态学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学的支撑。近些年来,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生态问题的频繁出现,使国内外学者将目光更多地关注于如何利用经济学的原理解决生态学问题。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态经济学出现,它认为人类社会生产活动所需要的一切资源归根结底都来自生态系统,人类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废弃物也会进入到生态系统并产生影响,物质、能量、信息和价值在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之间不断地循环流动。人类的发展促使了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经济学家们认为生态环境暴露的问题是源于某些经济方面的原因,人们对于自然不合理的行为和制度安排导致了环境的破坏,因此,生态环境的问题有着极为深刻的经济学原因,那么用经济手段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就是趋势。利用经济手段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首先就需要对生态环境破坏进行经济分析和经济评价。柴达木地区是中国乃至世界少有的资源富集区同时又是中国生态环境恶化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生态环境脆弱而敏感。随着经济开发建设步伐的加快,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进一步影响生态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生态经济的损失。由于柴达木地区长期缺乏对草地、畜牧以及旅游等资源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和科学的管理,人们对于生态是一种掠夺性的经营方式,过度放牧、资源开发以及其他生产活动的不断干扰,使得其荒漠化严重、水资源短缺、植被遭到破坏等。
.......
1.2 研究综述
20 世纪以来,生态学与经济学结合的越来越紧密,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于生态经济的研究也越来越广泛,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时进行,成为国内外各界呼吁的重要话题。生态的污染与破坏,会对社会造成各种压力并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失,对于生态经济损失的研究也逐渐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生态经济的研究起源于工业发展较早的欧美国家,由于工业的迅速发展,环境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这引起了国外学者们的重视,他们相继展开了对生态经济的研究。美国经济学家 Kenneth.Boulding 于 19 世纪 20 年代末,在发表的论文《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中首次正式地提出了生态经济学概念并说明地球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人类须与自然和谐共存[1]。20 世纪 60 年代,R. Carson 发表《寂静的春天》,提出人类农业科技的进步(如使用农药)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并对此做出了详细的分析,同时她认为这一问题的深层原因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大肆破坏,这种污染和破坏将会给人类生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同时这本著作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并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2]。1972 年,Dennis. L. Meadows 所著的《增长的极限》认为对自然的消费破坏、浪费若持续增长,人类社会的发展在 100 年后将达到极限,加上美国 J·塞尼卡的《环境经济学》、日本坡本藤亮的《生态经济学》,这 3 部巨著使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更为充实[3]。美国资深学者 Eric A.Davidson 发表的《生态经济大未来》,通过详细阐述保护地球资源的具体做法以及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提出人们应该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来治理环境,遏制全球变暖给人类及其他生物带来的持续威胁[4]。Peter Bartelmus 认为 1970 年人类不断地向环境索取以来,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力已经超越了生态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界限[5]。1990 年,来自英国的环境经济学家 D. Pearce 和 R. K. Turner 在《Economics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Harvester Wheatsheaf》中首次提出“循环经济”的概念,循环经济提倡环境与经济和谐发展的模式,即“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模式,从而使资源得以循环利用。那么,循环经济在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生态经济在理论和方法上支持了循环经济的研究,而循环经济是生态经济成为现实的一种途径[6-9]。
........
第2章 柴达木地区生态及经济发展现状
2.1 柴达木地区生态发展现状
柴达木地区是青海省区域经济开发的重点,也是新世纪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地。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大力实施,该地区出现了一些不当的开发与周边牧民过度放牧的情况,使柴达木地区生态系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受到典型的高原性气候、荒漠化的生态环境特征以及人类长期的历史活动的不断影响,造成柴达木地区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草地退化、土地沙漠化的现象,再加之其水土光热资源协调较差,生态系统环境相当敏感脆弱。柴达木地区属大陆高原干旱性气候,地处中国大陆西北部,喜马拉雅山和唐古拉山将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挡在盆地之外,使其有着近六个月的漫长冬季和凉爽干燥的夏季,平均日照时间较长且紫外线辐射较强,一天中气温变化幅度较大。柴达木地区的气温较低,5—9 月份降水量较多,占全年降水量中的 82%-94%,2013 年,柴达木地区年平均气温 5.3℃,年平均降水量 123.8mm①。(见表 2—1)柴达木地区森林资源覆盖率较低,用地面积约为 70 万公顷,约占地区总面积的 1.34%,主要由天然针叶林、天然灌木林和人工林组成。受柴达木地区特有的地形、降水量以及盐碱度的限制,东部森林主要呈片、针叶状,在海拔 3200——4000 米之间。在海拔 2800—3000 米间的冲积平原、河谷阶地和沙丘等,马海以东主要分布着天然灌木林。农田保护林和“四旁”绿化带为实行绿化、保护环境的人工林,主要集中在都兰县、乌兰县、德令哈市等。区域现有闲置林地面积 390 万亩,可用于开发利用约 75 万亩,约占 20%,可见,林业发展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
2.2 柴达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20 世纪改革开放及西部大开发以来,由于我国东西部发展的不均衡,西部欠发达地区亟待加快经济发展步伐,跟上东部发达城市的节奏,因此柴达木地区采取“跨越式发展”模式,近年来,柴达木地区凭借自身资源优势和不断地人才投入,GDP 逐年增长,经济成果显著增加。作为青海省重要的经济发展基地,柴达木地区经济结构的合理配置、经济环境的良好运行也将备受关注。但是受其特有的自然地理条件、生态环境以及长期人类社会活动的制约,柴达木地区经济的发展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落后的,因此,须建立健全柴达木地区经济系统,借鉴发达地区、城市等的经验,使经济得以快速高效长足的发展前进,应积极加强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东部城市(镇)群的建设,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关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正像美国经济学家 K·波尔丁说的:“……追求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统一以及人与自然和谐,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38]经过近三十多年的发展,在各族人民的共同艰苦奋斗下,柴达木地区取得了“跨越式发展”的新成就。这些新成就中包括了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如新能源的开发、交通设施的完善、还有水利及通信等基础设施。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2013 年柴达木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553.98 亿元,增长 10.49%,其中第一产业 19.24 亿元,增长 28.4%,第二产业 432.86 亿元,增长 10.1%,第三产业 101.87亿元,增长 9.5%。同时三大产业对 GDP 的贡献率分别为 3.5%、78.1%和 18.4%,2013 年人均生产总值达 135712 元,增长 3.1%。如下表 2.2。
.......
第 3 章 柴达木地区生态经济损失评价指标体系构建.......16
3.1 SD 方法的可行性 ......16
3.1.1 SD 思想的理解与应用 ......16
3.1.2 SD 方法构建生态经济损失系统模型的可行性 ........19
3.2 柴达木地区生态经济损失主要评价内容 .........20
3.2.2 间接价值损失 .......21
3.3 柴达木地区生态经济损失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
第 4 章 柴达木地区生态经济损失 SD 模型构建.....27
4.1 建模目的与前提 .......27
4.2 界定系统范围 .....28
4.3 因果关系图及反馈回路 .......28
4.4 构建生态经济损失系统仿真模型 .........32
4.5 系统模型数据来源和主要方程 .......36
4.6 模型可靠度检验 .......36
第 5 章 柴达木地区生态经济损失系统仿真模拟.........40
5.1 系统模型的仿真分析 .....40
5.2 循环经济政策的仿真模拟 .........44
5.3 对策建议 .......49
第 5 章 柴达木地区生态经济损失系统仿真模拟
5.1 系统模型的仿真分析
通过图 5.2 可以看出,柴达木地区 2013—2023 年对于生态的投入情况,保持着每年增长的趋势,这说明生态环境的投入在现有技术水平下仍然能够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对于生态环境的投入表明了地区政府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随着工业化的普遍,工业增加值成为柴达木地区主要 GDP 来源,而随之产生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也与之加剧,因此地区政府对于生态保护的投入加大将有利于地区生态的良好运行,生态环保的其他领域也将得到较快发展。2013 年 6月青岛国际脱盐大会也指出,在未来十年内,我国将把环保投入占 GDP 比例迅速提升至 2%到 3%,工业污染控制投资占其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提升至 5%到 7%,这说明在未来十年我国将对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柴达木地区生态环保投入虽每年都有增长,但往年投入的比例却比较小,这与我国整体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表 5.2 显示了柴达木地区对于生态环境的投入水平。
....
结论
本文通过前期大量的数据准备,资料查阅以及模型的不断改进,完成了柴达木地区生态经济损失系统动力学模型。生态经济损失对整个地区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有着很大的影响。在生态经济损失系统模型中,涵盖了包括环境污染、林地及草地破坏、水土流失、受污染影响的患病人数、代际资源使用损失量等多种变量,通过模型的模拟运行,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在模型建立之初的前提条件下,预测在 2014—2023 年之间,区域 GDP缓慢上升,在 2023 年达到 1431.61 亿元,生态经济损失值在 2023 年达到 338.609亿元,占 2023 年 GDP 总值的 23.7%。
(2)通过三种循环经济政策仿真模拟,生态投入提高 10%,柴达木地区生态经济损失值在 2023 年为 301.748 亿元,下降 10.9%;地区工业生产总值下降1%,2023 年生态经济损失值为 289.034 亿元,下降 14.6%;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提升 10%,2023 年生态经济损失值为 266.004 亿元,下降 21.4%。同时环境污染也得到有效的治理和改善,因此三种假设的政策变量参数,均可以使未来柴达木地区生态经济损失降低。
(3)模拟结果为当地政府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政府在倡导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虽然已注意到生态破坏带来的危害,但并没有确切的数据依据来进行生态建设和保护,因此,本文在理论上支持了政策措施的实行。
(4)为生态补偿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生态补偿与生态经济损失并不是一回事,损失多少也并不是要补偿多少,因为有些损失是隐性的(如人体健康损失),因此,计量生态经济损失将有助完善生态补偿体系,为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改善民生提供一定依据。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