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城市是人类聚集的高级形式,广泛地存在于世界各国。中国也是世界上城市形成最早的国家之一,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处于世界城市发展水平的领先地位。不同的城市由于其历史文化、地理位置、政治地位、经济发展条件等原因形成了诸多各具特色的城市空间布局。城市空间是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城市空间扩展是城市化最直接的表达,是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所必经的一个阶段,主要表现为城市面积的扩大和城市垂直方向上的延伸。其中,经济发展、技术进步是推动城市空间扩展的关键因素,由于城市经济不断发展,中心城区承载力不够,大量企业、工厂、学校向城市郊区外迁,逐步形成了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大学城,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同时带动了郊区房地产的开发及商业中心的形成,在地域上拉大了城市的空间格局。伴随着城市空间的快速扩展,土地资源短缺、人口集聚导致交通拥堵、耕地遭到破坏等一系列城市病问题也日趋凸显,城市的扩展规模、城市空间扩展形态及驱动机制等问题也逐渐成为城市管理者、研究学者的研究热点[1]。当前,关于城市空间扩展的研究文献种类较多,有理论研究也有相关的实证研究,特别是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信息化、工业化以及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城市空间形态日益丰富,一些新视野、新技术又推进了城市化进程,城市空间扩张已成为诸多学者的研究对象[2]。就我国的研究地域来看,大部分文献集中以沿海城市为研究对象,对中部城市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郑州市地处中原地带,是全国的交通枢纽中心之一,其具有较为特殊的平原地形,从自然地理条件、城市地位的重要性出发,以郑州市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城市空间扩展的演变特征,并就其在城市空间扩展过程中出现的城市问题给出城市空间整合的建议,其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国外关于城市空间的相关研究文献较多,早在 1923 年美国社会学家伯吉斯提出了城市结构和地域结构学说,以芝加哥的土地利用和社会特点为研究对象,最终得出了由五个同心圆组成的城市布局。其理论从动态变化的角度来分析城市,为城市地域结构提出新的思想。1924 年,美国土地经济学家赫德提出了扇形理论模型,其主要以美国 200 个城市为研究对象,1936 年,霍伊特通过研究美国 64 个中小城市之后又将其理论加以丰富,1933 年,麦肯齐提出多核心理论,1945 年经过哈里斯和厄尔曼进一步发展丰富形成著名的多核心理论模型,多核心理论是城市内部地域结构三个基本理论之一,其提出大城市是围绕商业中心、工业区、住宅区等多个核心区域共同发展起来的,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和多核心理论被称为生态区位三大经典理论,这三大经典理论为研究未来城市空间扩展及形态演变奠定了较强的理论基础。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国外的城市区域发展理论渐渐成熟起来,这些理论开始从区位的角度来考虑城市的发展,突破了研究单一城市发展的局限,逐渐向城市群、区域城市的方向转变。1955 年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了增长极理论,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平衡发展状态只是一种假想,在现实中,经济增长不断从一个或多个增长中传到其他地区。之后该理论被法国的布代维尔引入到区域经济理论中。1957 年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提出了大都市带的概念,大都市带是当今一种新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往往表现为:在面积较大的区域范围内,由于经济和人口紧密相连而使得多个彼此分离的大都市区连为一体,最终形成一种新的空间组织形态,也是未来城市群发展的新趋势。戈特认为未来人们的居住形式主要以大都市带为主,此后,杜克西亚迪斯、帕佩约阿鲁、霍尔等人又从不同的视角,进一步阐述了大都市带的特征,将大都市带逐渐带入到人们的生活视线中[3]。20 世纪 60 年代初,德国松巴特等人提出了著名的生长轴理论,该理论将交通与经济发展直接联系在一起,强调交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其主张随着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城市区位优势将变得凸显,从而有利于人口、产业的流动,能够大大降低运输成本,促进资本积累。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城市空间相关理论
城市空间是指城市人口、经济、产业等集聚的区域,往往表现为在地域空间上的面积,不是指行政区域上的面积,在城市化过程中会产生不断缩小和扩大的特点,其面积的变化与城市内部功能的调整有着密切的联系。城市空间扩展是指由于受到内力和外力的作用城市空间不断扩大,主要表现为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扩展。城市空间水平方向上的扩展是指城市由于受到内外力的作用,城市边缘地带呈块状、环状或带状等形式向外部蔓延;城市垂直方向上的扩展是指由于内部作用力的增强,使得城市内部高度集聚,表现为城市建筑高度的提升及建筑密集度的增强。无论是水平方向扩展还是垂直方向上的扩展,都是城市自然生长所必经的阶段,不同的城市由于受到的作用力相异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爆发,城市空间大规模扩张,部分城市出现了城市病问题,引起了西方经济学者对城市空间的高度关注,关于城市空间的相关理论也随之爆炸式出现,早期西方城市扩展相关理论如下。同心圆模型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伯吉斯于 1923 年提出,该理论是指城市内部多个功能分区围绕一个核心区呈同心圆的形状分布,并以同心圆的形状向外围扩展的结构模式[29]。该理论以芝加哥市为样本进行调查,将向心、专门化、分离、离心、向心性离心作为城市人口流动对城市地域分析的作用力,五种作用力共同作用使得城市功能开始分区,在地域空间上表现为同心圆式推移扩张。同心圆理论的空间结构分布由内向外依次排列如表 2-1 所示。
.........
第二节 空间整合相关理论
整合就是把一些零散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而彼此衔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其主要精髓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38]。“整合”一词最早出现在地质学中,渐渐被广泛地运用于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中。在社会学中,社会整合是指将社会中由不同因素造成的矛盾、冲突等调节成一体。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各个分立的单元通过相互联系、相互调节、相互适应,从而达到团结一致,形成一个平衡的体系;在经济学中,经济整合是指为了提高产业的集约性、扩大经营规模、实现资源的高效率配置,将产业结构、经济组织结构等进行有效调整和组合;在区域经济中,城市空间整合是指基于地域上毗邻的区域,对构成城市空间的各种经济要素、生产要素、人口、交通、生态空间等进行有效的配置,建立起区域间相互竞争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机制[39]。城市空间整合是基于城市发展的需要,通过对构成城市系统的要素进行有效的调整,改变系统构成要素之间及要素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克服系统发展过程中构成要素分立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不协调的倾向,实现各要素间功能的相互协调。其整合的特点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城市空间整合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整合发生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当城市空间出现不平衡、不和谐的因素,通过城市整合实现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由于城市不断发展前进,使得城市原有的平衡总会不停地被打破,进而不断地建立新的平衡,因此城市整合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二是城市整合体现了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城市空间整合是一个多地域空间的融合过程,不同地域空间有着不同的价值元素,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元素之间不断碰撞、相互竞争,最终实现不同地域空间之间多元素的大融合,使城市更加丰富[40]。城市整合作为城市设计的方法之一,能够有效地改变城市内部的各项资源配置,实现城市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城市整合的对象大致可以概括为:一是城市空间发展过程中的各种不平衡发展要素;二是城市内部新事物与旧事物之间的矛盾;三是城市内部某些要素与城市环境之间的矛盾[41]。
...........
第三章 近三十年郑州市城市空间扩展演变.... 14
第一节 郑州市城市空间扩展过程.... 14
第二节 郑州市城市空间扩展速度与强度.......... 25
第三节 郑州市城市空间扩展弹性.... 28
第四节 郑州市城市空间紧凑度........ 30
第五节 郑州市城市空间扩展动力机制..... 31
第四章 郑州市城市空间扩展中存在的问题.... 39
第一节 高速扩展导致城市产业布局失衡.......... 39
第二节 高弹性导致城市交通效率低下..... 41
第三节 低紧凑度导致城市空间结构落后.......... 42
第四节 传统工业化导致城市环境质量下滑...... 45
第五章 郑州市城市空间整合措施............48
第一节 调整产业布局...... 48
第二节 完善交通机制...... 49
第三节 整合地域空间...... 51
第四节 优化环境系统...... 53
第五节 推进文化创新...... 54
第五章 郑州市城市空间整合措施
上一章节对郑州市城市空间扩展过程中呈现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本章节将针对以上的各种问题,以扩展速度、空间弹性、空间紧凑度、城市工业化为出发点,给出关于城市产业结构、交通机制、地域空间、环境系统等几个方面的整合措施。
第一节 调整产业布局
城市空间扩展速度迅猛,将引起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度增长,城市边缘不断向外围扩张。就城市产业来讲,成熟产业大部分分布于中心老城区,随着城市经济与城市空间的扩展,城市产业种类将依托于原有产业变得日益丰富,然而城市边缘区由于产业布局单一,将不利于形成完善的产业集群,不能够实现城市建设用地的高效率利用,因而,在城市经济与空间扩展不断高速前进的今天,迫切需要通过政府规划机制,人为地引导城市产业布局,以实现城市经济的综合发展。整合城市产业布局其实质上是对城市地域功能的改善,表现为将城市内部各种经济要素进行重新分配,寻找适合其发展的城市区域。关于其城市产业结构的整合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城市功能分区之间的产业整合,其主要是指通过将各大功能新区进行产业测度,根据其所在的地域空间优势特点,定位与其相适合的产业种类,并从地域之间的联系上出发,调整产业集群的分布,融合各区域内的产业种类,实现区域间产业的密切联系,从而增强城市产业集群的综合竞争力。二是区域内部产业结构的整合,主要是指区域内部进行产业规划时,要综合考虑产业与所在地域的协调性、各产业之间的相容性等因素,避免区域内部的产业矛盾,以建立有机协调的产业链为目的,充分发挥城市内部的产业价值。城市产业结构整合的目的是要通过寻找产业发展规律,从长远的经济利益出发,对城市内部的资源要素实行跨地域、跨行业、跨集团的重新调整与分配,大到区域产业、小到企业集团,通过充分发挥其生产优势,重构新的资本组成,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调的产业空间布局[53]。
.......
结论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空间发展呈现无序蔓延,诸多城市病问题凸显,研究如何解决城市病问题已成为当今区域经济学中的一个热点话题。本文是以郑州市为研究对象,综合研究其近三十年城市空间演变过程之后,针对其在城市空间扩展过程中出现的城市问题给出了相应的整合措施,希望能对城市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见。本文主要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城市空间扩展及整合的理论研究;第三章近三十年郑州市城市空间扩展演变;第四章郑州市城市空间扩展中存在的问题;第五章郑州市城市空间整合措施;第六章结论。通过对郑州市城市空间的整体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1)近三十年郑州市城市空间扩展呈现阶段性特征:第一个阶段(1988-2000年)城市空间扩展以同心圆圈层扩展模式;第二个阶段(2000-2014 年)城市空间模式摆脱了“摊大饼”发展模式,从单核心模式转变为“多心、多极”的组团跳跃式空间结构。
(2)1988-2014 年期间,郑州市城市空间扩展速度及强度较大,城市空间格局不断被拉大,人口大量集聚,城市空间紧凑度较低,空间形态分散,导致城市建设用地效率较低。
(3)在郑州市城市空间发展过程中,城市问题日益凸显:城市空间结构松散、产业布局混乱、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严重、居民居住环境质量堪忧等,给城市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阻碍,城市治理与改善的力度需进一步加大。
(4)对于郑州市城市空间扩展过程中呈现的城市病问题,可以通过整合城市交通、产业、环境、空间布局等方面来改善,以打造郑州市宜居性城市为建设目标,整合城市内部资源。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