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县域人口城镇化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2143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要素逐渐向城市集聚,这种集聚又会促进区域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并能反映出当前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相关统计数据表明,2013 年末,我国城镇化率达到 53.73%,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53%),这标志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从此进入了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阶段。 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人口城镇化是城镇化一个关键内容,其实质上是人口经济活动和生活非农化的过程。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我国城镇化发展具有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特殊性: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成为人口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研究表明,2000-2010 年乡-城迁移流动人口对城镇人口的增长贡献率为 65.36%[3]。据统计,2014 年末,我国流动人口达到 2.53亿,这种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会造成城市承载力与人口规模严重失衡,人口的盲目流入只会在降低大中型城市城镇化质量的同时限制小型城市的发展。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吸引人口向县域城镇流动,且能够在县域范围内形成长期而稳定的人口流入和劳动力供给,是当前实现我国人口城镇化进一步良性发展的战略性选择[4]。 山西省作为我国典型的资源型省份,近三年人口城镇化率平均增幅 1.5 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5%)。相比于全国人口城镇化率的稳定增长,山西省人口城镇化率增长存在较大波动,虽低于全国人口城镇化率,但近年来从发展趋势上来看,基本与全国发展趋势保持同步(如图 1.1 所示)。但伴随着城镇化的高速发展,资源依赖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端日益凸显,这种粗放型发展导致产业结构严重失衡、经济发展缺乏有力支撑、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不断加剧。当前通过人口城镇化推动消费主导的转型改革已经成为一个大趋势(迟福林,2013)。因此,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和人口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准确把握山西省人口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演进特点,对于全省的人口城镇化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本文以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和资源型经济转型时期为背景,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和处理,选取适用的空间计量模型和方法,对山西省县域人口城镇化空间格局演进特点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第一章:绪论。主要对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内容及方法、可能的创新之处、技术路线等进行阐述。 第二章:研究基础及文献综述。在相关概念界定、城市发展一般理论的基础上,梳理国内外关于人口城镇化的研究现状,为全文奠定理论基础。 第三章:山西省县域人口城镇化空间格局研究。利用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通过分形方法对山西省城镇体系结构进行分析,通过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研究山西省县域人口城镇化空间格局的发展特征。 第四章:基于全局回归的山西省县域人口城镇化影响因素研究。选取合适的指标,利用普通最小二乘回归、空间滞后模型、空间误差模型对其进行回归分析,根据回归结果选取适用的模型,探索不同指标对山西省县域人口城镇化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 第五章:基于 GWR 局部回归的山西省县域人口城镇化影响因素研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各个影响因素对人口城镇化影响程度的空间异质性,结合各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布,进一步探索影响因素对人口城镇化空间差异的影响。 第六章:结论及政策建议。综述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政府城镇化发展政策,对不同区域提出切合其发展需要的模式及对策,同时指出尚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相关问题的后续研究进行展望。

........

第二章 研究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1867 年,西班牙城市规划师依勒德本索·塞尔达在其著作《城市化基本理论》中首次提出了“urbanization”一词,自此“城市化”的概念开始被相关学者引入诸多领域之中。梳理各个学科对这一概念的不同解读,总结起来主要有三种代表性观点:一是“人口城市化”观点(H.T.Eidridge,C.G.Clark);二是“空间城市化”观点(矶村英一,1953);三是“乡村城市化”观点(L.Wirth)[6]。但结合我国国情,第十五届四中全会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首次正式采用了“城镇化”一词。国内学者对城镇化的界定可分为四类:乡村地区向城镇地区转化,城镇建设速度加快(张超,2000;周加来,2001);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形成市民为主的社会结构(胡日东,2007;杜江,2005);产业结构调整,二三产业向城镇集中(陈滢,2007;何忠伟,2005;霍叶青,2010;姚丽芬,2010);不同层级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中心形成,所辐射的区域范围逐步扩大(温来成,2005;仇保兴,2003)。 诺瑟姆的“S”曲线反映了城镇化的发展轨迹:城镇化发展速度经历了一个由快到慢的过程,城镇化提升的速度在城镇化率达到 50% 水平时达到最高值,此时农村的“推力”以及城市的“拉力”都有所增大,第三产业处于进行性增长阶段。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高速推进,20 世纪末以来,众多国外学者开始关注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并基于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理论和经验,对中国独特的城镇化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分析,包括中国人口增长(Chan K W,Xu X Q,1985)、中国流动人口、中国城市转型(John Friedman,2005)、中国城市经济增长(Zhou Y,Ma L,2005)、中国城市生产力、中国户籍制度、中国政府相关政策在城市化过程中作用的分析(Ma Laurence J C,Cui G,1987)等。国内学者基于对中国国情及历史发展经验等城镇化发展实际背景的深刻认识,采用定性和定量方法,在对我国城镇化的内涵、区域城镇化发展模式、城市发展空间布局结构、城市化演进的规律特点等各个方面的解读和实证分析上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取得丰富的成果,

..........

2.2 城市发展一般理论

区位论是用以研究和分析经济活动的地理区位选择以及空间内经济活动组合的理论,它的产生以 19 世纪初德国经济学家 J.H.Von Thunen 于其著作《孤立国》中提出农业区位论为标志,其后,伴随着工业化的加速发展,德国经济学家 Alfred Weber 于 1909 年的著作《工业区位论》中提出了工业区位论。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城市作为经济活动的集聚地和活跃区,开始在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这一背景下,20 世纪 30 年代,德国经济地理学家Walter Christaller 提出了城市地理学的第一个区位模型——中心地理论。 Walter Christaller 的中心地理论构建了基于市场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下的不同等级城市间的布局体系,因而可以用来说明一定区域内城市等级及空间分布特征。1958 年,美国城市经济与区位学家 M.J.Beckmann 基于中心地理论提出了城市区位分布模式:随着城市层次等级的提高,城市系统中城市人口的规模及其服务人口数量呈指数型增长 [23]。美国社会科学家 George Kingsye Zipf 进而根据上述的城市等级序列原理,将城市规模视为城市等级的函数,提出了城市结构的等级-规模原则[25]。 中心地理论为分析和研究城市体系的空间区位结构提供了理论依据,表明了存在共同的规律、原则和因素在影响着城市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虽然在实际的应用中中心地理论并非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地区,但它为相关学者开启了城市体系研究的新思路,即不同发展背景下的城市体系的形成、发展模式和空间结构都受到经济、社会、自然、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

.........

第三章 山西省县域人口城镇化空间格局研究 .... 18

3.1 研究方法 .... 18

3.2 山西省城镇人口规模结构分析 .......... 21

3.3 山西省县域人口城镇化发展空间特征 .... 23

3.4 本章小结 ........... 27

第四章 基于全局回归的山西省县域人口城镇化影响因素分析 ...... 28

4.1 研究方法 ........... 28

4.1.1 空间滞后模型 .......... 28

4.1.2 空间误差模型 .......... 29

4.2 指标选取及数据处理 ......... 29

4.2.1 指标选取的原则 ........ 29

4.2.2 指标选取 ...... 30

4.2.3 数据处理 ...... 33

4.3 基于全局回归的山西省县域人口城镇化影响因素研究 ..... 34

4.4 本章小结 ........... 40

第五章 基于 GWR 局部回归的山西省县域人口城镇化影响因素研究 .......... 41

5.1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 41

5.2 GWR 模型的参数设定与模型构建 ........ 45

5.3 GWR 模型的估计结果 ......... 46

5.4 基于 GWR 模型回归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 47

5.5 本章小结 .... 61

第五章 基于 GWR 局部回归的山西省县域人口城镇化影响因素研究

传统的 OLS 及 SLM、SEM 方法是基于变量间具有同质性的假定对参数进行“平均”或“全局”估计,会掩盖变量间的局部特性,不能反映参数在不同空间的空间非平稳性。为了进一步研究山西省县域人口城镇化影响因素,在充分考虑空间自相关和空间异质性的基础上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以揭示各个驱动因素对人口城镇化影响程度的空间异质性。

5.1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在实际的应用中,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很可能由于相关数据在空间上存在自相关性和异质性,而导致不同的地理空间位置上研究对象的被解释变量对解释变量变化的反应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当采用截面数据建立空间模型时,全局空间回归模型所得到的回归结果实际上反映出的是整个研究区域的“平均值”,从而并不能反映出回归参数估计的真实的空间规律和特点。Fotheringham 等(1996)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开拓性地将研究区域的空间位置数据嵌入到回归模型中,从而使得特定研究区域的回归参数能够通过相邻区域观测值的数据进行局部回归估计之后而得到的,这样不同地理空间区位上的回归参数估计值会随着研究区域位置的变化而不同,也就能更为直观地反映出研究区域的空间非平稳性 [75]。根据 Tobler(1970)地理第一定律,空间权重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样本点的基础上,用以反映与各个样本点有紧密关联关系的观测点,并能够体现出它们之间的关联程度。

............

结论

本文利用 2000 年、2010 年人口普查数据及相关社会经济指标数据,采用GIS 空间分析结合空间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山西省县域人口城镇化的空间格局特征,并且通过 OLS、SLM、SEM 全局回归以及 GWR 局部回归模型对影响山西省县域人口城镇化空间差异的因素进行了研究,使用定量化和可视化的手段描述了影响因素对人口城镇化的影响程度及其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从而探讨人口城镇化空间异质性存在的原因。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利用分形方法,对山西省城镇体系结构进行分析,发现 2000 年首位城市表现出较强的垄断性,城镇体系以小城市为主,中大型城市缺乏,城镇体系结构出现断层;2010 年相对于 2000 年城镇结构体系趋于完善,中位序城镇有所增加,呈现出一定的低水平均衡分布态势,虽仍以小城市为主,但县域城市的快速发展,已然成为山西省城镇体系发展和完善的强劲动力。

(2)山西省县域人口城镇化水平与其空间地理位置有关,因而人口城镇化率表现出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县域人口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在空间上存在关联,且其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表现出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同时,又由于空间位置的固定性,人口城镇化水平又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发现 2000 年山西省县域人口城镇化空间自相关并不显著,2010 年相较于 2000 年发生显著变化,全局 Moran’s I 表明整体有进一步集聚化的趋向,正相关性不断增强,区域人口城镇化出现一定的不均衡的聚集态势,人口城镇化水平较高和较低的区域各自集中分布且相对孤立。Geotis-Ord General G 系数的计算结果表明 2010 年高值集聚区域的范围有所缩小,集聚程度进一步增大,且高值集聚的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低值集聚,且低值集聚的态势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增强。晋北和晋中地区人口城镇化水平高值集聚格局明显,但集聚范围有所缩小;集聚区有较为明显的向中心区域移动的态势;山西省外围地区表现出低水平集聚,对流动人口吸引力不强;地级市市辖区对周边县域的辐射能力不足,难以带动地区整体的长期发展,同时城镇群对人口城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较为凸显。目前山西省人口规模在百万以上的城市仅有大同和太原,其影响范围和带动作用有限,而晋南地区缺乏综合实力相对较强的城镇或城镇群来推动区域城镇化的发展。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