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经济史教学中史料的选用探讨——以《中外历史纲要》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8758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经济史论文,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以及本人的实习经历可以发现,无论在教师还是学生层面,在合理选用经济史料的问题上,的确存在很多不足:就教师而言,主要表现在备课时对经济史料的认识不够充分,课堂讲授时所采取的策略不当,课后也缺乏对教学过程的反思以及和同事之间的交流等。而学生在学习和运用经济史料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对学习经济史料的兴趣不高,对史料的认识不够充分,学习经济史料的方法不合理等。

一、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中的经济史资料

(一)“经济史资料”的概述
1.经济史资料的概念
历史讲授的内容都是过去发生的,历史学科具有“一过性”特点,即,一旦发生过的事情就不可再现、重演。为了保证历史学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史料作为研究历史的“证据”,其选择和运用就显的格外重要。科学的历史研究离不开真实的史料,没有真实史料的帮助,历史研究将变得毫无意义。恰如梁启超所说:“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可言。”①那么,究竟何为史料?学者们对史料的定义亦有不同的见解。何成刚认为:“史料是研究或讨论历史问题的根据或依据。” ②梁启超先生则指出,“史料者何?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日者也。” ③白寿彝先生在其主编的《史学概论》中也有提到史料:“人类过去社会已经过去,且无法使之重现,史学研究必须凭借史料,亦即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④根据上述学者的不同论述,我们不难看出,所谓史料,就是指人类社会漫长岁月变迁中所遗留下来的、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
那么,所谓经济史资料,则是众多历史资料中专门指向经济史的各种资料,是人类在经济活动中所遗留的历史痕迹。史学家们通过对经济史料的研究,一定程度上可以揭示过去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当时历史时期的经济面貌,从而将淹没在历史洪流中的人们的日常经济活动,重现于世。
2.经济史资料的分类
经济史料数量众多,内容十分丰富,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从史料来源上,可分为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直接史料又称第一手史料,即未经过第三者修改转写,例如历史遗迹和当事人的笔记,这类史料可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间接史料则是后人运用直接史料所作的诠释或研究,这类史料或多或少加入了个人情感偏好,故而,在运用这类史料时要注意鉴别。
从史料的表现形式上,史料可划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文献史料就是通过文字记录来展现的历史资料,例如史书、学术著作等。实物史料指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这类史料很大部分由考古发掘的,可靠度较高。口述史料则是根据当事人的回忆,通过口头的叙述而保留下来的历史资料。 在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中,限于条件因素,经济史资料多以文字形式呈现,而实物则多以图片形式呈现,如遗物图片、历史照片等。除此之外,图片还包括地理地图和数据图表。数据图表类史料是对其他史料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再加工,也是经济史研究独有的特色。笔者在此即根据经济史料的呈现方式,将其分为三类:即文字史料、图片史料、数据图表史料。
.................................

(二) 高中历史教学中合理选用经济史资料的必要性
1.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
21 世纪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蓬勃,基础教育不断深入改革。在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中,史料教学被学界广泛认可,而经济史料的教学也被一线教师运用于日常教学活动中。《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提到:历史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还要通过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关键能力及必备品格。①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仍为首要目标,由此划分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这五大核心素养。②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经济史料,不仅只是为了解释某个复杂的经济史概念,解决经济史难题,同时也是为了发挥其应有的育人价值。故而,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经济史料,传授经济史知识,也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一个重要方式。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史料的正确选用是首要条件,例如教师在讲解新航路开辟时,向学生展示标注各国航海家路线的新航路开辟示意图,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找出开辟新航路的各条航线以及时期,这有助于学生增强对具体历史事件与特定时间及空间之间关系的认识,从而有助于培养其时空观念。因为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发生的,故而只有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才可能对历史事实做出较为准确的解释。上例中新航路开辟示意图即为学生营造了具体的时间和空间历史情境,有助于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
史料实证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明白,史料是历史认识的基础。经济史料选用得恰当合理,可以作为历史证据进行论证,用事实说话。从而让学生学会解决经济史难题,并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历史解释是以科学合理的史料为依据,在学生对某个历史事件的认识理解的基础上,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并做出合理的解释。可见,客观而恰当的史料有利于培养学生清晰的历史思维和正确的历史认识,故而,经济史料的选用问题是历史教学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经济史资料的运用现状分析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经济史资料运用的问卷调查
为了解高中历史教学中经济史料运用的现状,笔者编制了的“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经济史料运用”的调查问卷,分教师卷和学生卷,主要在山东省的两所高中展开,调查对象为高一年级的部分师生。希望通过此次问卷调查,了解高中历史教学中经济史料运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问卷调查的内容
(1)学生问卷调查
对学生发放关于“高中历史教学经济史料运用现状”的调查问卷(学生卷)。在完成调查问卷的同时,在课下以访谈的方式与学生再次交流问卷中的内容。学生问卷主要从了解学生学习经济史的动机状况和运用经济史料策略两方面来设计。为了解学生学习经济史动机状况,笔者从学生对经济史的看法、兴趣、学习需求、学习中遇到阻碍来设置问卷。为获得学生运用经济史料的策略情况,笔者从学生对经济史料类型的选择偏向,使用经济史料的目的,对不同类型的经济史料使用不同的学习方法方面,来发现学生在经济史料选用过程中存在问题。
(2)教师问卷调查
该调查问卷的设计目的主要是从教师的角度了解经济史料的运用情况。首先认识教师对统编版本教材经济史料的看法和建议。问卷分三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是教师在备课环节遇到问题,比如采取何种备课方式、哪类经济史料备课相对困难,以及预想哪类经济史料学生最不容易接受。第二部分是认识教师在讲授经济史料时采取策略,例如:教师对不同类型的经济史料会采取哪种教学方法,利用何种教学资源。第三部分是课后教师对于经济史料教学采取措施,例如:评价检测学生经济史运用情况,教学反思状况、与同事课后学习交流状况。
..............................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经济史资料选用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部分高中历史教师的问卷调查,笔者发现了如下问题:
1.教师层面
(1)教师在备课时对经济史资料的认识不够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教师并没有意识到经济史教学中经济史料的价值,从而对其不够重视。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


经济史论文参考

如表 2-1 所示,在参与调查问卷的 18 位高中历史教师中,对经济史料非常了解的只有 2 人,占比 11.11%,一般了解的教师占比 44.44%,没有任何了解的竟也占比 16.67%,这说明大部分历史教师对经济史料的认识不够充分,那么在实践中,定然也会导致教师在备课时对经济史料的准备不全面、不充分。同时从表 2-2 中发现,教师对经济史料价值的认识并不准确合理,认为统编版教材中经济史料对学生很有帮助的不到一半,这也会导致他们在备课时缺乏对经济史料的发掘和探究。


经济史论文怎么写..

.......................

三、高中历史教材中经济史资料选用原则及策略 ....................... 31
(一)高中历史教材中经济史资料选用原则 ................................. 31
1.最优化原则 ..................................... 31
2.多样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原则 ........................... 31
四、经济史资料教学的案例展示与实施效果分析 .............................. 44
(一)案例展示 ......................................... 44
1.课前准备 ...................................... 44
2.课堂教学 ............................ 45
结语 ......................... 52

四、合理选用经济史资料的教学案例展示与实施效果分析

(一)案例展示
本案例包括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反思三个阶段。
1.课前准备:
第 11 课为《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涉及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相关经济史知识。教师应首先明确该课的课标要求、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材内容和学情,这样才能为本课的教学选用合理的经济史料。教师在选用经济史料时,以教材提供的经济史料为最佳选择,若教材经济史料未能满足教学需要,要在遵循经济史料选用的最优化原则、多样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原则基础上,合理选用课外资源进行补充。
课标要求 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变化。 教材分析 该课为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 11 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主要内容为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商业、手工业的发展状况以及社会出现的新变化,分为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和城市的繁荣、经济重心的南移、社会的新变化这四部分。而且,每一领域的发展和出现的新变化都是相互关联的。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教材、分析史料的能力,他们可以从教材和简单直接的经济史料中,了解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表现,但对材料的归纳和概括能力不足。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及城市的新发展。
时空观念:通过商业城市的出现,海外贸易的发展路线,四川地区纸币产生以及经济重心南移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的地域性特点。
史料实证:通过史料分析,理解农业发展是手工业的基础。粮食产量大增使得人口增长,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劳动力,经济作物种植为手工业提供生产原料。了解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税收对国家财政的积极作用,了解纸币在宋元时期的发展。
..............................

结语
当今时代,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在此形势下,对高中生进行经济史知识的教育自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而要更好地进行经济史教学,经济史资料的合理选用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它不仅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提高经济史教学的效率,还能及时发现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促使我们找寻相应的策略方法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以及本人的实习经历可以发现,无论在教师还是学生层面,在合理选用经济史料的问题上,的确存在很多不足:就教师而言,主要表现在备课时对经济史料的认识不够充分,课堂讲授时所采取的策略不当,课后也缺乏对教学过程的反思以及和同事之间的交流等。而学生在学习和运用经济史料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对学习经济史料的兴趣不高,对史料的认识不够充分,学习经济史料的方法不合理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是有其原因的,就教师而言,客观方面,统编新版教材投入使用时间太短,大多数教师仍处于摸索探究阶段,缺乏合理选用经济史料的具体指导。主观方面则在于大多数教师对经济史料的整体认知不够,没有充分认识到经济史料的诸多价值。对学生来说,则主要是大多数学生还未形成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缺乏学习主动性,导致他们缺乏学习和运用经济史料的动机,同时受应试教育影响过于深刻,致使他们一味的追求分数,忽略了经济史料对学习的重要意义。
上述问题的存在定然会影响到教师对经济史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鉴于此,笔者经过深思熟虑,在问卷调查及个人实习经历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经济史料合理选用的原则和策略,即教师在进行经济史教学时,在经济史料的选用上应遵循最优化原则、多样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和启发性原则。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运用经济史料合理选用的相关策略,来完成经济史教学:在备课环节,利用多种教学资源,选择最优的经济史料,并运用经济史料进行有效备课;在上课环节,适度植入经济史料,并与科学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在课后反思环节,教师应对经济史料的选择和运用进行反思,并积极和同事之间进行交流,以此积累经济史的教学经验。这些原则和策略经过本人的实习实践检验,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而第 11 课第一目的具体案例展示,则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