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青海湖的发展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9004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引言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旅游资源是青海省蕴藏最丰富、最容易开发和经济成效显著的资源,也是青海省所有资源中最具开发价值和市场潜力的高附加值资源,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无论从总量、丰度、可持续利用等方面来看,都属于优势资源、可持续利用资源,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尤其是生态环境的重建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优化将促进青海省的旅游资源优势更快地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同时,由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往往没有不可逾越的限制性因素,青藏高原对其它产业发展构成制约的特殊而独有的自然环境和封闭的人文环境反而构成旅游资源的优势因素,如何评价青海省旅游业发展整体状况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成为当前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选择。近几十年来, 由于受全球气候变暖等自然因素和过度放牧、开垦草地等人为因素的影响, 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湖水位下降、湿地萎缩、土地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 草地退化日趋严重, 草地鼠、虫灾害频繁, 鱼、鸟共生系统遭到破坏, 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面临威胁, 使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变得更加脆弱,直接影响到青海省乃至西北地区生态和资源安全, 进而影响到西北地区、青藏高原地区人民的生活、生产。由于青海湖水位下降以及人为破坏因素的加重, 青海湖流域的湿地生态系统遭受越来越严重的沙化威胁。由于过度放牧, 植被破坏, 湿地中的水分大量减少, 使得地表裸露, 加之青海湖盆地干旱和盛行西北风, 沙化日趋严重。据资料表明青海湖流域的沙丘由原来主要集中于青海湖盆地东北部向整个湖区扩展, 东部的流动沙丘已越过日月山、团保山,逼近海北州州府—西海镇和海晏县城; 并源源不断地进入东大滩水库, 侵入黄河和湟水, 威胁着东部农业区的安全。南部流动沙丘逼近海南州州政府—恰卜恰镇及龙羊峡库区, 严重威胁着龙羊峡等黄河中上游水库的安全。

1.1.2研究意义

论文将对科学评价青海省旅游产业资源现状及发展环境、正确认识青海旅游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制定合理发展战略、激发潜在能力、引导地区旅游经济健康协调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澄清青海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理,存在的问题、根源及难点,提出青海可持续发展的政策选择,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促进青海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依据。青海湖流域在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立足于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现状和水位下降、湿地萎缩、草场退化、水土流失、沙漠化加剧及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濒临灭绝等主要环境问题, 分析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提出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策, 即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开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正确处理好流域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 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达到最优化和持续化。

1.2研究内容及思路

1.2.1 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对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推究出青海省旅游行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并对这些不足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以下十点对策:1、提升公众参与意识,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广泛民众基础。2、努力构建长效机制.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证。3、加快青海经济发展.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创造坚实的经济支撑。4、加大多元化融资投入.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5、进一步提高知名度.促进资源优势像经济优势的转化.增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内在动力。6、放眼西部.积极协作.以青藏铁路为中心构建甘肃.四川,青海.西藏区域大旅游格局。7、以生态旅游作为青海旅游业的主要发展模式。8、提高产业集约化水平建设能力.促进青海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9、加强旅游人力资源开发能力.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1.2.2 研究思路

先对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详细地分析,然后针对青海省旅游业的现状进行分析,最后提出详细的对策并对全文进行总结。

第二章 青海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对“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与此定义相近的还有中国前国家主席江泽民的定义: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1989 年“联合国环境发展会议”(UNEP) 专门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战略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认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战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1)走向国家和国际平等;(2)要有一种 支援性的国际经济环境;(3)维护、合理使用并提高自然资源基础;(4)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和考虑。

2.2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2.2.1 国外现状研究

1987 年,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随后在 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可持续发展概念得到与会者普遍承认。目前为止,最为大家认同的是1987 年由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是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十分丰富,就其社会发展观而言,主张公平分配,以满足当代和后代人的基本需求;就其经济观而言,主张建立在保护地球自然系统基础上的持续经济增长;就其生态环境而言,主张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切实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这些观念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挑战,是为谋求新的发展模式而建立的新的发展观,也是研究旅游可持续发展和推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理论基础。

2.2.2国内现状研究

1996 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推动实施《中国 21 世纪议程》意见的通知”。1997 年,中国向联合国提交《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报告主要强调以下几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它是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利益的发展。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指旅游系统和景观生态系统在物质循环、能量转化、价值增殖和信息反馈的交互作用中,保持和增进未来发展机会,满足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当前的各种需要。其实质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从自然与经济的结合上树立社会经济的产值观、资源价值观和发展战略观,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经济可持续为目标的发展体系。

第三章 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现状与瓶颈分析

3.1 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现状

青海省位于我国西北部,处于我国第二大阶梯的东北地段,面积一共约有七十二平方公里,大部分海拔在三千到五千米之间并且地型由西部向东部递减,具有较复杂的地型。青海省境内风景秀丽,中部有昆仑山、南部有唐古拉山、北部有祁连山并且湖泊纵横、星罗棋布。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黄河和长江的源头—青海湖也位于青海境内。

虽然青海省海拔较高,雪山和戈壁较多并不适宜人类居住,但是青海省的旅游资源却是异常地丰富。绵延的雪山是登山爱好者的乐园,青海省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名胜古迹也是游客们所探寻的。青海省的名胜古迹主要以古刹、古城、岩画和古墓为主。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位于我国内地的咸水湖,面积约为4,573平方公里,湖面海拔相当于泰山海拔的两倍,具体海拔为 3,260米。青海湖由海心山、海西山、三槐石、鸟岛和沙岛组成,湖深32米。青海湖是吸引游客游览的主要景点之一。

青海省旅游业正在逐步发展,并且带动了相关经济的发展,为青海失业者提供了就业机会,但是青海省旅游业的发展也存在一系列的弊端。比如:旅游产品单一,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设施薄弱并且思想观念落后等等。


3.2 青海省旅游业与地区经济发展.

青海省凭借自身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极大地促进了青海省自身经济的发展并大大地降低了青海省本地的失业率。青海省旅游业吸引了各种投资,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但是青海省旅游业的发展并不充分,旅游产品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地削弱了青海省旅游业在全国范围内的竞争力。这就使得青海省旅游业在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力度上大大减弱了,旅游业所产生的经济效应也相对不高。因此,应该大力完善青海省旅游基础设施,开发利用青海省优越的旅游资源。

3.3 青海省旅游资源发展现状

近几年以来,青海省旅游资源正在向着良好的态势发展。旅游区的游客人数在逐步增多,由旅游业发展所带来的利润也逐步可观。青海省旅游业在自然风景、民族风情资源上的开发逐步加大。青海省旅游业在带动青海其他产业发展和增加就业率等社会效益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显著。由于青海省地处高原之上的大陆内地,交通并不发达,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着青海省旅游业的发展。青海省旅游业在民族风情等产品上的开发力度也不够大,该省的旅游产品应该向着多元化发展。


3.4影响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分析

3.4.1 资源开发粗狂.产品结构单一.

青海省旅游资源主要是凭借自身独特的自然风景吸引着广大的游客,游客到此多以欣赏雪域高原的自然风景为主。观光旅游仍然是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支柱,当然青海省的确有着得天独厚的观光旅游资源,但是对于青海省来说,民族风情等旅游产品开发欠缺远远不如东部旅游发达的城市。

3.4.2 基础设施滞后.旅游地可进入性差

青海省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对旅游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交通设施上。通往青海省的公路中,多未通车,交通不便,这就使得游客们考虑到了实际的交通情况而不得不放弃对青海的旅游。

3.4.3 旅游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经济效益差

青海省旅游业起步和发展都比较晚,旅游业所带来的社会效益有限。在青海,进行旅游开发的企业有限,企业的竞争力比较小,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不利于旅游业整体的发展。到目前,青海省还没有几个形成一定规模的企业,企业规模偏小、经济效益相对差就成了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3.4.4 旅游资源整合和共享程度较差.品牌知名度不高

青海省旅游主要以观光为主,大部分旅游景点并没有结合可以开发的旅游产品而进行多元化发展。在可以进行民族风情等旅游产品开发的地方主要以民族风情为主,或者单一以民族风情为主,并没有对根据该地区特色进行综合开发和多元化发展。另外,青海省除了观光旅游的青海湖比较著名外,其他观光景点例如鸟岛等等在全国范围内还缺乏知名度,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青海省旅游资源的发展缺乏宣传。

3.5 青海省旅游业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青海省地形多样,为我国第二大阶梯,大部分海拔在三千到五千米之间并且地型由西部向东部递减,具有较复杂的地型。青海省境内风景秀丽,中部有昆仑山、南部有唐古拉山、北部有祁连山并且湖泊纵横、星罗棋布。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黄河和长江的源头—青海湖也位于青海境内。青海所面临的生态环境是相对脆弱的,植被的破坏使得青海境内沙漠化日益严重,水土流失扩大化,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海省旅游业的发展,尤其是严重削弱了观光旅游的发展劲头。

3.6 青海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的根源分析

3.6.1人力资本水平低.不能适应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用来维持人力资本所花费的费用,主要包括教育、生活和学习等费用被称之为人力资本价值。在青海省,由于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人才培养的资源不能够共享,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人才培养的不便和人才培养成本的昂贵。因为人才培养成本比较高,而青海省旅游行业的企业多为中小企业,资金有限,为了缩减成本,这些企业很少会花费过多的资金来往人才的培训上。这样就造成了青海省旅游业发展人了资本水平的低下,使得相对低下的人力资本水平不能够适应青海省旅游行业的整体发展。

3.6.2 公众生态保护意识淡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缺乏广泛的参与基础

青海省深居我国内陆,交通不便,公众的整体素质达不到所需的要求,普遍地出现了公众生态保护意识淡薄的现象。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不只是对当下环境保护的保护更着眼的是整个地区生态环境长久的发展状态。由于普遍的公众生态环保意识的淡薄使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就缺乏了相应的参与基础。

3.6.3 资金投入不足.旅游产业竞争力不强

青海省旅游主要以观光旅游为主,开发青海省旅游业的企业多为中小企业,这类的企业很难有大量的资金来投入到旅游产业项目的开发中,企业的长久发展会受到企业内部资金状况的影响,这就使得青海省开发旅游产业项目的企业的竞争力会明显地削弱,造成整体旅游产业竞争力不强的现象。

3.6.4 制度安排缺乏效率.微观主体的积极性不高

目前,青海省旅游业的产品开发还是以观光旅游为主,而其他产品种类仍然是少数。青海省进行旅游开发的这些中小企业内部制度多不完善,没有核心的研发团队和较为专业的策划部门,当对新策划的方案进行实施的过程中,参与的主体的积极性并不高,因此相应的旅程策划方案就无从实施。

第四章 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4.1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机遇

青海省旅游业的发展凭借着自身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正在开发高原特色牧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辟新型工业化道路。高原特色牧业就成为了青海省发展旅游业开发旅游产品的新的着眼点。

青海省旅游资源无论从地理、地貌甚至自然风景和人文历史上来讲都是不可替代的,也是极为丰富的,这些大自然和历史遗留下来的资源都是青海省一直进行旅游开发的契机。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青海省经济在不断增进的同时交通运输也不断发展。青藏铁路从西宁到拉萨,1900公里,在青海境内是1400公里。青藏铁路的通车方便了游客到青海的旅游,使得青海省旅游成为一种时尚和令人向往的地方。另外,青海省机场也在不断建设,格尔木机场一直都在运行中并且玉树机场马上就同行,这样三江源也就尽在咫尺了。


4.2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挑战

4.2.1 青海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生态环境恶化问题

青海省地形多样,植被的破坏使得青海省旅游业的发展面临着危险。目前青海省一百多条河流中,几乎有一半的河流都已经断流,湖水的水位也不断下降,湖水面积在不断地萎缩。土地沙漠化日益严重,水土流失也在扩大,冰蚀、风蚀都在使得该地区以巨大的挑战。其中,青海省水土流失的面积已经超过2.21万平方千米。水土流失的面积已经超过青海省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五,其中以天峻县和刚查县最为严重。环境的恶化导致青海省境内的珍贵的动植物资源不断濒临灭绝,其中属于国家一级和二级的动植物共有三十五种,但是灭绝的速度却比全国范围内速度高百分之五。其中普氏羊就是一个极为稀有的物种甚至比大熊猫还珍贵,但是普氏羊的数量却在急剧减少濒临灭绝。青海省环境的不断恶化给青海省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不利。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