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和国内消费市场持续升级,我国零售业创新进入高度活跃期。基于“互联网+”的零售业技术创新、渠道创新、业态创新、供应链创新等创新热潮不断,以服务消费者为中心的智慧零售、跨界零售、体验零售、无人零售等经营模式丰富多样。据商务部 2019 年 9 月发布的《中国零售行业发展报告(2018/2019)》,零售业创新持续推进,取得一系列成效。实体零售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百货业态继续回暖,集多功能于一体的购物中心增势良好。零售品质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商品服务供给品质进一步提高,技术驱动作用增强,线上线下融合加深,步行街等商业载体更加集聚优化,消费场景互动重构,更好地满足居民消费升级需要。
零售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行业,持续发挥促进消费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基础性作用”,“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 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型的意见》(国办发[2016]78 号)、《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8]93 号)、《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国办发[2019]42 号)等一系列促消费政策措施,我国零售业进入大发展、大转型时期。当今社会,流通呈现“短”的发展趋势(张富春和沈宇丹,2011),零售业一端连着消费,一端与生产的关联日益增强,在拉动消费和促进生产方面大有可为,助力我国经济改革发展。
2016 年 10 月“新零售”概念被提出后,阿里巴巴与百联集团在 4 个月之后以“新零售、新消费、新未来”为主题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在 2017 年 3 月举行的中国流通三十人论坛会议上,“新零售”被学者解读为线上线下零售业互动融合发展,成因有产业融合的协同促进论、优胜劣汰的兼并重组论、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体制改革论以及推高上市公司市值的利好消息论(林英泽等,2017)。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阐述零售业创新内涵。基于创新理论和产业竞争理论确定零售业创新内涵和它的微观、中观层面。运用流通经济理论建立零售商内、外创新理论模型阐述零售业创新的微观机理,运用合成框架阐述零售业创新的中观机理。
(2)构建零售业创新测度指标。依据零售业创新内涵,利用国家统计局新近开展的中国企业创新调查统计数据,构建并实证零售业创新测度指标,测算零售业创新水平,比较我国零售业创新在类型、区域方面的差异。
(3)研究零售业创新的经济效应。首先,研究零售业创新对零售业绩效的影响效应。基于产业绩效实证结果,接着分析零售业创新对消费的影响效应和对产出的影响效应。构建消费二元增长概念,分别研究零售业内部创新对消费集约增长的影响效应和零售业外部创新对消费扩展增长的影响效应。应用交易外部性理论构建数理模型,阐述零售业各创新对产出增长的影响效应。
1.2.2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本文研究我国零售业创新的经济效应,理论意义体现在:第一,零售业创新内涵研究丰富了产业创新理论。产业创新一词被广泛使用,但其内涵还不统一,本文基于熊彼特对创新的定义,将产业创新定义为企业创新及其在产业扩散形成产业新生产函数的过程,从创新本质出发明确了产业创新的内涵;第二,零售商创新机理研究是对零售业态创新理论的深入。零售业态创新理论研究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随后的几十年中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新世纪以来,零售业发生了以电子商务等为主要特征的巨大变化,但理论研究进展远远落后于零售业态创新实践。本文构建的零售商内、外创新模型把已有业态研究中的服务变量,细分为面向消费者的服务和面向生产商的服务,拓宽了服务维度,分析了两种服务的协同和矛盾,深化和丰富了零售业态创新理论,把新零售与以往零售革命在理论上连在一起;第三,零售业创新经济效应研究丰富了流通经济理论。由于理论研究滞后,流通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受到的重视和得到的支持仍然不够。理论研究滞后的主要原因,是西方经济学研究消费理论与生产理论,对于流通问题忽略不计,我国学者由于面临和主流经济学对接压力,对日益重要的流通产业研究甚少并且分散,成果勘以贫困来形容(荆林波,2018)。本文以流通领域重要组成部分的零售业作为研究对象,在分析零售业创新的产业经济基础上,从消费二元增长视角研究零售业创新对消费的影响机理,从要素投入视角探讨零售业创新对生产性劳动影响机理并做比较静态分析。用主流经济学理论研究零售业创新的经济效应,是一次理论分析上的尝试。
.............................
第 2 章 零售业创新内涵与机理
2.1 概念界定
2.1.1 零售商和零售业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零售、零售商和零售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混同使用。学术研究也对这三个概念存在混同或边界不清,这样做的结果影响了研究的价值,因而有必要厘清研究范围涉及的概念界定。
“零售(retailing)”一词源自法语动词“retailer”,意思是“切碎(cut up)”。从词性看,零售是动词,表示动作、行为过程,因而零售是一种活动。从词义看,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些学者强调“切碎”的过程,即把分散、零星出售作为零售活动的主要特点(肖怡,2002),还有一些学者着重“切碎”的目的,认为零售是面向个人和家庭销售最终产品的活动(Michael&Barton 2004)。这两种观点并不冲突,因为最终消费者需求通常都是分散和小规模的,零售就是迎合消费者分散、零星消费需求的活动。从事零售活动的经营者可以是专门的零售商,也可以是设有零售部门的生产商。
零售商(retailer),是指那些销售量主要来自零售活动的商业企业和个体商户。近年来,随着连锁经营不断发展,部分夫妻店等个体商户通过加盟、连锁成为总部零售企业的零售分店,由零售企业赋能,在其统一的业务模式下从事零售经营、开展创新,并且其经营数据是所属零售企业统计数据的构成部分,因而本文把存在加盟和连锁行为的个体零售商户看作其所属零售企业组成部分,而零售商就是指零售商业企业和独立自主经营的零售个体商户。
.........................
2.2 零售商创新机理
通过界定零售业创新,本文认为对零售业创新的研究首先需要阐述其微观机理,即零售商创新产生、发展、更替的内在规定性。基于创新的“建立新生产函数”本质,首先理清零售商生产过程,然后针对零售商持续创新,构建内、外创新理论框架,全面系统解释零售商创新。
2.2.1 零售商生产过程的理论解释
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看,商业是第三次社会化大分工分离出来的新产业。第一次社会化大分工使游牧部落从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第二次社会化大分工出现的标志是手工业和农业分离,第三次社会化大分工使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业从产业部门中独立出来。前两次社会化大分工极大促进了生产效率提升,但扩大的商品生产和交换规模却使得生产商和消费者产品交换变得困难。以商业部门出现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社会化大分工,虽然也是专业化分工经济,解决的却是前两次分工带来的交易成本过高问题(Aldserson,1954;董烨然,2011),即由专业的商人完成商品从生产到消费环节的转移比生产商要更经济,生产商销售成本和消费者购买成本都更低。到了 19 世纪八十年代,由于运输与通讯革命,大型零售商开始取代批发商成为主要的商业企业,零售业一端连着消费者,一端与生产商的联系日益密切(张富春和沈宇丹,2011)。
(1)消费者购买成本
消费者购买成本是消费者在零售商流、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信息方面投入的所有资源(包括时间)。消费者购买成本有些是直接费用支出,有些是时间机会成本,吴昊等(2015)区分了这两种购买成本。由于研究对象是零售业创新,本文将它进一步界定为消费者购买有形商品时面临的购买成本。
消费者在消费前通常会搜寻产品特征和市场特征等信息,产品特征包括产品的品牌、质量等,市场特征包括价格幅度、商店分布等(Ehrlich&Fisher,1982)。厂商影响消费者搜寻成本的主要途径是广告以及其它促销努力,厂商宣传、展示的信息越清晰,消费者越容易获取商品信息,从而减少搜寻成本。随着经济发展,广告主体也发生了由制造商到零售商的新变化。在传统的大规模生产阶段,商品品牌集中,制造商广告涵盖了渠道流通的大多数商品,零售业不再是展示、宣传产品信息的主要渠道(Oi,1992)。而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供给端的商品品类和品牌大大增加,制造商广告数量已远远低于流通渠道中的商品品类和品牌数量。在物质生产极大丰富和个性化消费的背景下,零售业基于消费者特征的个性化推荐成为商品广告的重要形式(曾鸣,2017)。消费者为了体验商品或者寻找交易对象,还会前往零售商处从而产生交通成本,经济学者通常把交通成本当作搜寻成本构建购物模型求解消费者均衡(Hotelling,1929;Salop,1979; Oi,1992)。基于这些经典模型,后续研究通过增加厂商数量、改变费用函数以及考虑消费者预期满意度等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虽然研究结论不尽相同,但都表明零售商销售量与其距离消费者的空间距离负相关。吴昊等(2015)认为当今社会日益高涨的油费和城市严重的交通拥堵提高了交通成本对消费决策的影响。
................................
3.1 零售业创新测度指标构建原则 ......................... 49
3.1.1 整体性原则 ............................... 49
3.1.2 全面性原则 ............................... 50
第 4 章 零售业创新对零售产业绩效的影响效应分析 ..................... 74
4.1 产业绩效的理论基础及测度指标 ................................ 74
4.1.1 产业绩效的理论基础 .................................... 74
4.1.2 产业绩效的测度指标 .................................... 75
第 5 章 零售业创新对消费的影响效应分析 .............................. 93
5.1 消费增长内涵 ................................ 93
5.1.1 二元边际理论与消费增长 ................................ 93
5.1.2 消费扩展增长 ............................ 95
第 6 章 零售业创新对产出的影响效应分析
6.1 零售业创新对产出影响效应的理论机制
把生产商和零售商作为两个不同的主体,其理论来源是“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马克思流通经济理论认为两种劳动存在差别:生产性劳动为社会创造价值,使资本增值,是社会财富源泉;而非生产性劳动是实现价值的活动,参与生产性劳动创造的价值分配。本章研究零售业创新对产出的影响,把生产看成与零售不同的活动,即生产性劳动,从事生产性劳动的个体称为生产商。产出来源于生产性劳动。
6.1.1 增长理论的要素投入视角
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生产商与消费者直接见面,中间部门不存在。每个生产商都是一个反映投入和产出关系的生产函数,市场供给函数由单个供给函数加总得到,生产商的总产出就是经济总产出。从上世纪中叶开始,经济学家开始利用总量生产函数研究经济增长问题,取得了长足进展。20 世纪四十年代末,哈罗德—多马首先提出了最早的经济增长数理模型,奠定了从要素投入视角构建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思路。罗伯特·索罗和斯旺将新古典模型引入经济增长研究,开启了运用生产函数研究经济增长的模型范式,直到后来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仍是沿用生产函数模型。西方经济学在研究经济增长问题时始终以生产函数模型作为理论和方法基础,这体现了从要素投入视角研究产出增长的一般思路。
面对出口和投资压力,经济增长更多依靠内需拉动。关于消费能否促进经济增长,学者观点不尽一致,有些学者认为消费增加会挤出储蓄与投资,从而不利于经济增长(徐诺金,2012;林毅夫,2013),也有一些学者从消费带来的健康人力资本投资、教育人力资本投资(匡贤明,2015;王弟海等,2015)视角阐述消费增加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上述研究成果表明,学者对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不论是供给视角还是强调需求引领,都与生产函数模型及要素投入密切相关。生产函数理论表明增长来源于资本、劳动、以及技术进步的推动。在这三种要素中,人是根本,是劳动力的提供者、资本的投资者以及技术进步的创造者。人从事生产的动机及其实现程度影响着要素投入数量与质量,关乎产出增长问题。
...............................
第 7 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7.1 研究结论
零售行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行业,一端连着消费,另一端与生产的联系日益增强,其创新发展在拉动消费和促进生产方面大有可为,助力我国经济改革发展。本文在我国零售业创新活动蓬勃发展的现实背景下,对我国零售业创新的经济效应展开了研究,首先利用创新理论、产业竞争理论和流通经济理论探讨了零售业创新内涵和机理,接着依据零售业创新内涵和机理,构建零售业创新测度指标,最后分析零售业创新对零售产业绩效、消费和产出的经济效应。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1.零售业创新有扩展市场的外部创新和节约成本的内部创新两种类型
从创新的生产函数本质出发,本文认为零售业创新就是零售商创新及其扩散形成了零售业新生产函数。以产业竞争理论、流通经济理论为基础构建的零售商内、外创新模型,表明零售商创新的根本逻辑在于零售商追求实际产出持续增长和由此形成的零售商扩展市场的外部创新和零售商节约成本的内部创新,零售商内、外创新模型可以解释零售业态各次变革。零售商扩展市场的外部创新在产业扩散形成零售业新生产函数,这个过程是零售业扩展市场的外部创新。零售商节约成本的内部创新在产业扩散形成零售业新生产函数,这个过程是零售业节约成本的内部创新。从零售商创新到零售业创新,交织着合成放大效应和合成谬误问题。理论分析表明,零售业外部创新具有合成放大效应,零售业内部创新同时具备合成放大效应和合成谬误问题。
2.线上向线下布局的新零售是零售商协调双边交易成本的零售商外部创新,网络零售商通过“一体化”自建实体或“经济补偿”合作共建这两种新零售具体形式,承担线下零售商正外部效应的成本。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