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法治环境经济建设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9262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一篇经济论文,本文以区域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法律与经济关系的理论、西方经济学和法学关于法律与经济关系的理论为指南,以文献分析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逻辑分析和历史分析相结合、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等方法为辅助手段,将理论与定量、定性分析融为一体,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法治环境建设进行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老工业基地
(一)老工业基地的概念界定
老工业基地是指在过去的某个历史时期形成的并对国家或者区域内经济产生较大影响的工业基地。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新兴工业基地相对应。因此,不同时代就会有不同的老工业基地的概念。
西方学者很早就定义了老工业基地。Michael Steiner 认为,传统工业区即为不同的工业种类聚集的地方,像煤炭、矿产、纺织业等。由于一定的因素,变得没落,出现僵化现象,皆由于经济缺少法治的约束。①也有研究者指出,传统工业区是在欧洲尚未进行早期的工业化,形成的一些集聚的地方,以此对煤炭及有关的原材料进行研发。此外,在西方有关研究者的心中,传统工业区为以前经济的腾飞区域,是因为有些因素的改变,造成不能满足新环境的需求,进而逐渐没落的地区。

在上世纪 80/90 年代,国内学界老工业基地的标准以及政府实施的老工业基地政策主要是针对建国以前所形成的老工业基地。戴伯勋认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是指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及成立初期形成的、对区域经济或全国经济产生巨大影响的工业集群区域或城市。②郭振英认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是我国近代工业发展史上的工业城市,是奠定中国工业化的重要基础。③在这些标准下,认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包括以下城市:哈尔滨、齐齐哈尔、长春、吉林、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上海、天津、武汉、重庆、西安、成都、兰州、洛阳、大同、太原、包头

等.
在 1992 年,《中国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与振兴》问世。在这本著作中指出:工业区即为在某国开展工业化时,在某一种或是某些工业单位中,起步很早,有着较大规模,高水平的,促进工业进程的区域。假设一个国家开展工业化,那么一定会形成有关的工业区。并且,工业区的形成也是经济腾飞的先决条件。不一样的工业化进程,就有不一样的形成时间。所以,以时间为依据,能够把工业区分成早期、近期以及现期的工业基地。一般而言,我们所说的老工业区就是指早期的工业基地。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区域经济理论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是我国为协调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而推出的一个区域发展战略。在制定和实施该战略时,首先要以区域经济理论为指导。区域经济理论是在经济地理学的基础上逐步演变而来的,以空间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空间分析的经济学。在区域经济理论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区域经济学流派和分支。早期由杜能提出的孤立国理论①,设想了一个孤立国如何在其不同空间上安排不同的生产活动,以达到最好的经济效果。还有韦伯在他的《工业区位论》中也提出了一个区域经济理论,即工业区位理论②。工业区位论在原材料产地已知、消费地的位置和规模给定、劳动力不具有流动性的假定下研究了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对工业企业布局具有的影响。

随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增强,对区域经济理论的需求越来越多。因此,区域经济理论应运而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区域经济理论。在这些理论中,有研究全球范围内的区域发展问题,也有研究区域间的平衡或不平衡发展的路径问题,还有研究一国范围内的区域间的协调发展问题,等等。从本文研究的选题来看,可以借鉴的区域经济理论有:不平衡发展理论;梯度转移理论。
不平衡发展理论是以赫希曼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的一种区域经济理论。其中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经济增长过程是不平衡的。它强调经济部门或产业的不平衡发展,并强调产业间的关联效应和资源优化配置效应。不平衡发展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应该选择在某些具有优势的部门进行投资,通过其外部效应带动其他部门逐步发展①。而确定优势部门应该是资源导向的,在具有稀缺资源优势的部门集中投入和发展。不平衡发展理论具有比较的现实性,因为它的出发点更接近实际,大多地区间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因此,不平衡发展理论对于我们研究老工业基地振兴是有指导意义的。
.............................


第二章 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历史与现实问题

第一节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历史
一、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东北老工业基地
(一)1949—1978 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
1949 年之后,东北地区发展成为中国重要的重工业区。从 1950 年之后的两年里,在苏联辅助下进行的四十二个项目中,有三十二个集聚在东北地区;在首个五年计划的时间中,有一百五十六个重要的工程集中在重工业领域,其中分布在东北地区的有五十九个。如此多的项目工程集聚东北,一方面促进了其工业化的脚步;另一方面导致东北地区成为代表性的计划经济区。东北地区一度发展为我国的煤炭、钢铁、石油、机械、运输、粮食以及铁路的运转枢纽。在全国的原油储量中,东北三省的产量就占据了五分之四;就木材储量来说,东北三省占据二分之一;在汽车产量方面,达到全国的四分之一,单独就重型卡车来说,产量达到全国的二分之一①。此外,在中国的移民规划中,对东北地区的东部及北部进行开发之后,前前后后有一千五百万人进行移民。在此时期,对于整个中国的重工业而言,东北占据重要地位,有着众多的国企,充满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

.........................

第二节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现实问题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结构问题
(一)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1.工业提升放缓,工业产品竞争力差
与农业生产缺乏精深加工相似,东北三省的传统工业更多地是依靠资源,属于传统的资源型工业。能源经过二十多年的开采,储量逐渐减少,随之而来的是逐渐增加的开采成本,工业生产中耗能也越来越多,东北三省的工业生产因逐年下降的能源产量而失去了比较突出的工业优势①。
东北三省在发展传统工业时,缺乏对科技的投入,因此很难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陈旧的设备、落后的技术,难以支撑工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其工业发展的前景堪忧。东北三省拥有雄厚基础和绝对优势的传统产业,但新兴产业没有得到重视和大力度发展,产业的演进很难做好顺利地衔接。在国际市场中,传统工业产品早已失去竞争优势,出口需求也慢慢降低,传统工业产品依赖的国内市场也因综合竞争力偏弱的买方市场而失去原有的市场份额。传统工业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少,增长率低下,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很可能会被淘汰。在东北地区特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有企业占据过多的市场,国有工业的发展缓慢,工业生产中需要注入新的活力①。
2.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经营方式落后

第三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在东北三省的产业发展中并未站稳脚跟。东北经济两极化非常显著,重工业与农业(如黑龙江产占比 17.5%)占比极大,第三产业相对严重滞后。因为第三产业占比较小,所以资金投入也非常短缺,因此中小企业融资出现问题,致使企业为了发展采买的设备不能尽快投入使用。这种结构性“缺陷”一直被短缺经济所掩盖,一旦进入经济发展的年代,经济增长动力要从投资切换到内需,立马原形毕露,且积重难返。可见东北三省的第三产业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面对发达地区更是很难望其项背。东北三省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物流、商品交换和市场管理三重矛盾,这是由于行政分块的特殊性,地区之间存在“闭关锁区”,产生了地方保护主义,这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由此第三产业受到了严重的制约②。作为新兴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但许多商家仍然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管理和营销,很难变更为用专业化的方式去进行采买、配送和销售等工作,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同时商业企业缺乏先进的科技手段,不能依靠互联网进行自动化、电脑化的经营。

..........................

第三章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法治环境现状及问题 ......................... 68
第一节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法律体系现状 ................................... 68
一、关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现有的法律体系 .............................. 68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有待完善的法律体系 ........................... 70
第四章 法治环境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影响分析 ........................... 85
第一节 法治环境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市场体制建设的影响 ............................... 85
一、法治环境对培养东北老工业基地市场主体法治观念的影响 .............. 85
二、法治环境对规范东北老工业基地市场秩序的影响 .............................. 87
第五章 发达国家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法治经验借鉴 ................................. 101
第一节 美国老工业基地振兴改造的措施与经验 ................................ 101
一、出台的法律 ................................... 101
二、改造的结果 ..................................... 102

第六章 优化东北老工业基地法治环境的构想及对策

第一节 健全经济法律制度形成有效法治环境
一、配套完善经济法律制度
(一)完善企业经济法律体系
构建现代企业法律体系。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是最主要的市场主体之一。经过多年的改革,东北地区的所有制结构和企业资本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国有企业改革的任务尚未完成。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更好的促进经济良性发展,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现代企业法律制度;从小细节来说,也务必要依据实际情况下的公司现状来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在整个大市场当中,必须有效促进混合经济的良性发展,必须降低国有企业范围内各种生产要素进入的门槛,积极进行产业结构改革,有效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实力,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尤其要重视大企业特别是跨国企业的稳定进步,从而改善整个社会的创业氛围,促进中小型企业不断发展。至此,通过企业相关法律的建立健全、优化调整,可以在整个市场区域内陆续形成全新的生产制度,从而将各行各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实力发挥到最大化。
..........................

结语


本文以区域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法律与经济关系的理论、西方经济学和法学关于法律与经济关系的理论为指南,以文献分析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逻辑分析和历史分析相结合、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等方法为辅助手段,将理论与定量、定性分析融为一体,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法治环境建设进行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论文从法治的视角探究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历史与现实问题、法治环境现状及问题,以期使人们对东北振兴问题有一个更具体、更生动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借鉴国外典型老工业基地法治环境的改造及经验,进而把法治环境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影响进行分析,深入透彻的分析了法治环境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市场体制建设、生产要素发挥作用以及依法行政的影响,从而提出建立东北老工业基地新时代下的法治环境:优化东北老工业基地营商环境、加强人们的法治教育和加强相关法治建设。从方方面面打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从而使东北老工业基地再次焕发经济活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有:
1.通过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历史与现实问题、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法治环境现状及问题,得出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法治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从而揭示出法治环境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影响。(1)法治环境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市场体制建设的影响;(2)法治环境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生产要素发挥作用的影响:(3)法治环境对东北老工业基地依法行政的影响。
2.通过对发达国家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法治经验的借鉴,以及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对比,总结出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可借鉴的一些经验,为决策者制定改造法治环境方案提供了依据和方向。(1)完善法律法规能促进经济全面发展,更能互相协调促进东北地区整体利益的提高;(2)在政府宏观调控的支持下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从而有效安排资源分配;(3)充分注重法律法规的完善问题,对于在市场调节过程中的门槛设置、垄断问题和地方保护政策予以充分的管理,从而营造良好优越的体制氛围。(4)不断利用老工业基地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作用;⑤改善城市公共服务以及提高居民精神文明建设能促进经济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