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本文的研究背景基于全球化和城市化是当前世界的主流趋势,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要在 2050 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面临着艰巨的城市化任务,还面临交通、能源与基础设施,以及就业、教育和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挑战,“三农”问题一直是制约中国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瓶颈问题,当前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成为国际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加速农村土地流转,推动农业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建设,促进传统分散化小农经营方式向现代规模化农业转型,培育有知识、有文化、会技术、懂技能的现代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探索农业产业化全产业链经营方式,建立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是实现中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发展路径。
一、研究背景
(一)全球化和城市化是当前世界的主流趋势
全球化和城市化已成为 21 世纪最具变革性的主流趋势,联合国《2018 世界城镇化展望》报告当中指出,目前世界上有 5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区,预计到2050 年,这一比例将增加到 68%,预计到 2050 年全球城市人口总量将增加 25亿,其中中国将新增 2.55 亿。22016 年 10 月在厄瓜多尔首都基多举行了第三届联合国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简称“人居三”),联合国人居大会每二十年举办一次,是联合国专门解决城市和人居环境议题的全球峰会,在“人居三”会议中提出了 21 世纪将出现人类历史最大规模的迁移活动,总共包含六个趋势,即人口从农村迁移到城市,从小城市迁移到大城市,从贫困地区迁移到富裕地区,从内陆地区迁移到沿海地区,从贫困国家迁移到富裕国家,从人口低密度聚集区迁移到人口高密度聚集区。会议提出未来智慧、绿色、健康城市建设在消除贫困、构建包容社会方面意义重大,建设包容、安全和可持续功能的城市,对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推进城市化以及改善居住环境具有深远影响。
(二)实现农业现代化要求彻底革新传统生产方式
几千年来传统分散化的小农经济一直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模式,土地是农民几乎唯一的赖以生存的手段,农业几乎是传统农业生产中唯一的产业类型,土地与农民自身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农民所有的生产生活几乎都与土地息息相关。随着人类文明由传统农耕时代向工业机器时代、再向信息知识时代的不断跃进,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已经难以满足中国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现实需要。传统分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得农业与工业、服务业割裂开来,强化了城乡分割二元经济结构,农民的能动性和创造力被牢牢束缚在土地之中,被排除在现代市场体系之外,阻滞了乡土铁器文明向知识信息文明的升级,严重影响了中国现代化转型的进程。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文研究以当前中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现实需求为出发点,以河南省鹤壁市浚县王庄镇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为例,在理论层面上通过对河南省鹤壁市浚县王庄镇的经验总结,提炼适用于当前中国特别是传统农业主产区的现代化实现路径,即构建要素流动上土地、产业、人口,物化形态上安居园、创业园、培训园,发展路径上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治理体系上政府、企业、社会四个层次上的三元互动机制,对未来农业改革方向进行了有益探索,丰富了当前农业现代化的理论研究。
在政策层面上对当前农业财政补贴政策进行完善和改进,提出农业补贴政策的要着眼于农业发展全局,统筹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综合竞争力之间的关系,粮食生产补贴的功能应由普遍增加粮农收入转向鼓励农业生产结构升级;转变农业补贴的方式和环节,由“补供给”转向“补供给”和“补需求”相结合;按照WTO 规则要求,建立对市场扭曲作用小、导向性更强、起点公平的农业补贴“绿箱”政策等。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通过对已有的关于农业现代化方面的理论和相关文献的梳理,结合本文研究所选择的样本案例,在实践中总结、提炼适用于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与模式,丰富当前农业现代化研究方面的理论成果,凸显当前农业财政政策方面存在的不足,为优化当前农业财政补贴格局提供理论支撑并提出相关改进建议。
(二)田野调查法
田野调查法来源于社会学研究方法,经济学实践发展往往领先于理论研究,通过对社会实践发展进行大量深入的调查研究,可以有效推动理论发展进程。英国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马林诺夫斯基最早奠定了田野调查法的基础,中国近代“乡村建设运动”代表人物之一的晏阳初也较早提出了要进行大量深入乡村的实践考察。本文研究即在文献阅读与理论梳理的基础上,对河南省鹤壁市浚县王庄镇进行了深入田间地头的实地考察与调研,通过收集农户数据、走访农业企业负责人和政府相关部门,得到了大量的一手数据资料,用于分析农业现代化的运作模式以及在此过程中财政政策产生的效果。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国外关于农业现代化的理论脉络最早起源于亚当·斯密,其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提出了“乡村—城市”自然顺序理论,“按照事物的自然趋势,每个处于发展中社会的大部分资本的投入顺序,首先是农业,其次是工业,最后是国外贸易。我相信,在所有拥有领土的社会,投资总是在某种程度上遵循这种极自然的顺序。总是先开垦了一些土地才能建立很多城镇;正是城镇里那些粗糙的制造业的持续经营,才使人们投身于国外贸易。”4亚当·斯密所提出的自然顺序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城市和乡村、工业和农业的职能分工和发展顺序,揭示了从农业到工业再到服务业的产业发展优先顺序,由此也存在先农村再城市的发展顺序,该理论成为后来研究农业现代化相关理论的基础。
在亚当·斯密提出自然顺序论以后,对农业现代化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村和城市的关系上,这一时期研究的核心在于促进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进程相统一,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协调发展代表人物为埃比尼泽·霍华德,其在《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一书中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即现代化的最终社会结构是城市和农村的一体化发展,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改造农村和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实现城乡均衡发展。西奧多·舒尔茨在《经济增长与农业》中也提出应把农村和城市放在同等发展的地位上,舍弃农业而片面追求工业发展最终会引起经济失衡。
20 世纪 50 年代之后理论关注的焦点集中于研究技术进步如何推动农业发展以及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这一时期最著名的理论代表即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他在《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中提出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剩余劳动力,通过现代部门将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全部吸纳,可以使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逐步消减。随后拉尼斯和费景汉在考虑工业和农业两个部门平衡增长的基础上对刘易斯模型进行了修正,提出了“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成为分析二元经济问题的经典理论。这一时期与之类似的理论还有乔根森模型、托达罗模型、増长极理论和核心—边缘理论等。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经济社会中农业部门的地位和作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技术变革而不断发生变化,当前各类新科学技术不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对传统农业生产和产业结构改造的作用愈发明显。中国是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农业大国,在乡土铁器文明下分散化破碎式的小农耕作方式长期存在,在相对封闭的社会形态中自给自足式的生产经营方式占据着主导地位,随着人类社会逐渐步入信息知识文明,信息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加快,农业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需要进行改造升级,建立现代化、机械化的生产经营体系。虽然在信息知识文明下农业部门占全部生产部门的比例在不断减少,但农业的基础地位更加坚固,特别是在文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农业部门的相对脆弱性以及外部面临风险日益复杂等,决定了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需要国家财政政策的支持和保护,同时探索适用于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与实现道路。本节即是对经典的农业现代化与财政支农理论进行梳理借鉴,以期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一、马克思农业现代化理论
马克思对社会形态的演变和发展曾做出科学的研判,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对现代化的含义和特征也做出了详尽的阐述和分析,其中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规律和社会形态的运动变化是一致的,发展是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本节即从发展的角度分析马克思主义农业现代化理论的产生根源及其特点。
第一,马克思主义农业现代化理论的产生根源。由于马克思本人处在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这种以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为主要特征的全新的生产方式,对当时经济运行效率以及社会形态变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他对这种方式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表示认同:“在这个时代里,不单是科学的农业,而且还有那新发明的农业机械,日益使小规模的经营变成一种过时的、不再有生命力的经营方式。正同机械的纺织业排斥了手纺车与手织机一样,这种新式的农业生产方法,一定会无法挽救地摧毁小土地经济,而代之以大土地所有制——只要它们有这样做的必要时间。”30资本主义社会追求的是生产利润的最大化,为此资本家将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以提高利润,其带来的客观结果是机器化生产方式的普及和推广,高效率的运行方式将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部门,这对农业耕作方式同样将产生革命性的的改变,即彻底改造旧式分散化的传统耕种方式。新技术不仅改变了农业部门的耕作和劳动模式,也通过高效率的生产推动着农业的社会化和现代化进程。马克思对农业现代化研究的主要观点来源于对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社会变革的观察,在目睹了机器大生产带来的生产力大解放和劳动效率空前提高后,马克思认为促进农业现代化的第一动力在于工业。
.............................
第一节 我国农业财政政策的演变历程..............................30
一、计划时期财政支农政策(1949—1977 年).......................................30
二、改革时期的农业财政政策(1978—2003 年)...................................31
第四章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政策效果分析.........................................52
第一节 农村土地职能转变及功能定位....................................52
一、农村土地功能定位及土地制度创新..............................52
二、技术进步推动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57
第五章 新型农业主体培育政策效果分析.................................72
第一节 新型农业主体培育之一——专业合作社..................72
第二节 新型农业主体培育之二——家庭农场....................................73
第六章 农业产业化全产业链经营的政策效果分析
第一节 健康视域下的农业产业化全产业链经营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将建设“健康中国”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随着“云物大智”开启的又一波科技浪潮的到来,技术不连续引发食品业竞争新态势,餐饮升级已成为消费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食品业进入关注食品健康安全新阶段,要求从源头上确保健康安全。中鹤集团通过发展清洁粮源基地,形成安全食品产业链,从源头上保障了进入加工程序的均质化,进而保障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为健康中国探索出新的发展道路。
一、保障中国食品健康的四大措施
中国食品产业发展的最初阶段是关注食品数量安全,其次经历了关注食品的质量安全、营养安全阶段,目前进入关注食品健康安全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根据对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调查显示,多数消费者在选择新产品、新品牌时,相比于食用口感和价格会优先考虑食品的营养和健康程度,食品产业的健康安全呼唤源头安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谨防源头的两大污染
食品产业源头上的两大污染主要来自:第一,生物性污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如食源性致病菌造成肠炎、伤寒、肺炎、霍乱、肺结核、鼠疫等疾病;食源性病毒可导致 H1N1、H7N9(禽流感)、非典、手足口病、疯牛病、癌症等疾病;食源性寄生虫可导致肺吸虫病、管圆线虫病、旋毛虫病、绦虫病等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发布了食源性疾病控制指南,由生物因素构成的食源性疾病致病因子占到 84%以上,这其中包括 17 种病菌、18 种寄生虫和 7 种生物毒素。由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占到全部食物中毒事件 60%以上,全国上报到卫生计生委的 152 件案例中中毒人数有 5000 多人,主要病因是由微生物病原而引起的达到 3300 多人。第二,化学性污染,主要是指农药残留污染。目前中国农药使用量达 170 万吨,居世界第一;使用农药种类达 1500 多种,只有 400 种有严格标准;食品农药残留标准仅有 3650 项,欧盟则有 14.5 万项。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一、研究结论
中,通过对农村劳动力进行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可以提高传统农民的就业特别是转业能力,获得多方面、多领域的工作技能,以满足不同岗位、不同行业之间不同的劳动力需求。当前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更加迅速,需要不断搜寻促进社会进步的新的原动力,推动人类社会进入新的经济形态——创业型经济,在创业型经济下职业技能培训可以包括三个方向:面向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创业先锋,通过创新创业带动就业的创业型培训;面向具有高级技术、技能的职业领军人才,促进人与产业需求深度关联的产业匹配型培训;面向提供社会普遍服务性质的防止社会治理塌陷和社会阶层断裂的社会融入型培训。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