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区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9384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经济论文,本文选取 2005—2016 年为研究时间尺度,从时间序列的角度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沿线省份及区域整体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协调发展的演变情况,这一部分体现了动态分析,在论文中为“5.2.2 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耦合协调度时序变化分析”。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2013 年 9 月,为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中国倡议采用创新合作模式,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1]。2013 年 11 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形成“横贯东中西”的对外经济走廊[1]。2015 年 3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及商务部共同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区域的沿线省份也积极响应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号召。例如,新疆积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通过加强商贸物流中心建设,带动了交通枢纽中心和文化科教中心发展;2017 年 7 月 6 日,中国(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务实合作论坛的顺利举行,为甘肃实施向西开放战略,开展矿产资源开发、农产品和旅游等方面的合作以及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构建了了重要平台;陕西西安全面启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建设,在文化、产业、教育、科研和旅游等方面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城市加强合作交流;宁夏通过“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支点。但是随着经济合作内容的丰富、规模的扩大,以及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的不断完善,片面追求社会经济效益的行为给区域的发展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多重挑战,城市建设侵占生态用地,自然保护区局部生态破坏,违规审批和开发旅游,大气污染等问题突出。并且,在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制定的过程中,规划的主管部门、技术标准、规划理念不同,以及各规划期限、目标和功能定位等方面存在差异,涉及社会经济、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等不同领域的不同规划之间存在着内容重叠、协调不周等冲突,造成了资源利用不合理、生态承载压力加大、公共服务需求激增等问题的产生。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探索绿色发展模式,促进生态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内容
论文一共包括七个章节的内容,主要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区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展开研究。
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了论文研究的背景、研究意义,论述了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同时说明了研究思路。
第二章为文献综述。梳理并总结国内和国外学者对生态足迹方法、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及灰色关联度模型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将此作为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区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现状分析。从地理位置及地貌特征、自然资源和生态建设三个方面对区域生态环境状况进行描述。从社会发展状况、经济发展状况两个方面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
第四章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区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依据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选取合适的指标以评价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同时,将人均生态足迹纳入到构建的指标体系中以表征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并对其演变趋势进行科学分析。基于极差标准化方法对原始数据值进行标准化处理,运用熵值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
第五章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区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性分析。建立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灰色关联度,测算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和灰色关联度。从时序变化和空间差异两个维度分析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演变,并通过测算得出对耦合协调度变化影响较大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
第六章为探究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区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根据前文的分析结果,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发展社会事业和加强区域合作交流五方面提出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促进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七章为结论与展望。对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并进一步阐述了研究不足和展望。
............................

2 文献综述

2.1 生态足迹模型研究进展
在评价区域生态环境状况方面,学者们除较多使用系统分析和空间统计[2]、构建生态环境评价综合指标体系[3][4][5]、生态资产价值估算[6]、随机动态方法[7]等方法外,以水足迹[8]、碳足迹[9]、生态足迹[10]等为代表的足迹类指标被广泛运用,以评估由资源消耗、能源消费或污染废弃物排放导致的生态环境影响,也是生态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和手段。生态足迹方法的研究始于 1992 年,由 Rees 率先提出[11],计算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和自然所能提供的供给量,将各种生物资源、能源等物质的消耗按一定换算比例折算为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通过衡量人类的生态需求和自然的生态承载力二者是否平衡来判断研究区域的发展是否合理。生态足迹反映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消耗以及产生的环境影响[12],在不同研究领域和层面均有运用。在研究领域上,已扩展到同生态相关的能源[13]、资源[14]、土地[15]和旅游[16]等方面,既有全球[17]、国家[18]、地区[19]、城市[20]等宏观尺度,也有学校[21]、企业[22]、家庭[23]等微观领域。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区域横跨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重庆、四川、云南和广西 9 个省(市、区)。中国西部本身的地形地貌特点决定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区域生态脆弱的典型性[24],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等问题突出。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给脆弱的区域生态环境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多重挑战,城市建设侵占生态用地,自然保护区局部生态破坏,违规审批、开发旅游,生活污水直排,大气污染等问题突出。
针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区域所处的西部地区资源和能源丰富但生态脆弱、生态敏感的特点,一些学者采用生态足迹方法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区域沿线省份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量化评价。例如,徐中民等较早阐述了生态足迹的理论、方法及计算模型,对甘肃省 1998 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实证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导致出现了生态赤字,发展模式处于不可持续的状态[25]。郑晖等基于已建立的生态足迹理论和计算方法,对 1996—2009 年甘肃省生态环境质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甘肃面临的生态环境压力较大,基于此,通过灰色 GM(1,1)预测模型对 2015 年、2020 年情况进行预测,认为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均有增大的趋势[12]。
.............................

2.2 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进展
协调发展是一种强调整体性、综合性和内在性的发展聚合,它不是单个系统或要素的“增长”,而是多个系统或要素在协调这一良性的约束和规定之下的综合发展[40]。系统耦合协调源于物理学,指两个及以上的系统间通过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实现协同的现象[41]。通过耦合协调度分析可有效解决系统失调,确保各系统相互协作与共同发展,相关早期研究主要集中于工程领域[42],其后引入生态经济学。

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43 -44 ],对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以及推动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是由协调共生向协调发展上升的过程[45]。从相关制约的关系来看,表现在社会经济对生态的胁迫和生态对社会经济的约束两个方面[46]。一方面,生态环境的演变容易受到经济活动、生活方式、城市化趋势以及土地利用变化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47 ]。人类活动通过资源利用满足不断提升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48],导致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能力遭到破坏[49]。另一方面,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枯竭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最终导致社会经济发展受阻[50]。从相互促进的关系来看,表现在生态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基础和较高社会经济水平为生态环境提供保障。一方面,生态环境为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51]。另一方面,产业结构逐渐优化,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较高的社会经济水平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提供了保障。例如,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带来了技术的发展,卫星遥感技术已在中国广泛应用于环境保护,用于监测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等方面存在的生态环境污染[52]。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严格的环境政策和法律法规也在执行,导致环境退化的逐步减缓[53]。

................................

3 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区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现状分析 ................. 17
3.1 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 17
3.1.1 地理位置及地貌特征 ........................... 17
3.1.2 自然资源 ............................... 18
4 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区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3
4.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3
4.2 生态环境子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3
5 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区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性分析 .............. 47
5.1 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 ............................. 47
5.1.1 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耦合度模型 ................................ 47
5.1.2 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耦合协调度模型 ............................ 47

6 对策建议

6.1 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区域受地形、地貌等因素的限制,生态脆弱,环境问题突出,如何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这一问题始终困扰着区域的发展。区域沿线省份在能源、钢铁、化工、普通装备制造等领域具有强大的生产能力,社会经济发展以高耗能的第二产业为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发展结构给当下的发展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多重挑战,城市建设侵占生态用地,自然保护区局部生态破坏,违规审批、违规开发旅游,生活污水直排,大气污染等问题突出。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探索绿色发展模式,促进生态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采用生态足迹方法,更科学的针对研究区域生态状况进行定量测量。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统计学会发布的《<综合发展指数(CDI)>研究》报告和国家统计局印发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建立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区域生态环境子系统和社会经济子系统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构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测量和分析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水平和程度,探讨二者之间相互约束和彼此影响的关系。基于耦合协调度的测算,通过灰色关联度模型的测算,得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子系统各指标同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之间的关联程度,探究影响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以测算结果和分析结果为基础,进而提出科学的关于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区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具体研究结论如下:
(1)从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区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现状分析来看,区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地貌等因素决定了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给生态环境带了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多重挑战。同时,区域内存在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明显的问题。

(2)生态足迹的测算结果显示,2005—2016 年,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区域人均生态足迹呈增长趋势,由 2.361 hm2/人增长至 3.436 hm2/人,增长幅度为 45.53%。先后经历了 2005—2013 年的快速增长期,增长率为 44.13%,2014—2016 年的稳定期,增长较为缓慢,增长率为 0.29%。沿线省份人均生态足迹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长速度和增长幅度各不相同。整体来看,西北地区沿线省份人均生态足迹高于西南地区。新疆、宁夏和青海人均生态足迹大于其他省份,增长速度较快。云南、甘肃、重庆、广西、四川和陕西增长较为缓慢。云南的生物资源账户人均生态足迹,青海的污染排放账户人均生态足迹,新疆、宁夏、广西、重庆、陕西、四川和甘肃的能源消耗账户人均生态足迹增长是导致各个沿线省份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由此表明,生物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以及污染物的排放量的增加都会加快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速度,控制资源、能源的消耗,减少污染废气物的排放有助于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