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1.1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选题的背景
2010年以来,债务危机的阴霾笼罩着世界各发达国家。首先是希腊、爱尔兰,接下来是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时、意大利等欧元区国家和没有加入欧元区的英国,主权债务危机在欧洲大陆迅速蔓延。与此同时,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也没有幸免,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美国政府赤字大幅度上升,国债余额屡创新高。截至2010年9月30日,美国联邦政府债务余额为13.58万亿美元,GDP占比约为94%,同年年底一举突破14万亿美元。2011年2月22日,在可供发债余额仅剩2180亿美元的时候,美国国会仍未就提高上限达成一致。2011年5月16日,美国国债终于触及国会所允许的14.29万亿美元上限。政府赤字和主权债务风险在全球范围进一步扩大,世界经济面临着巨大债务风险。由此可见,国债只有在符合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合理使用,才能促进宏观经济健康发展。否则,就会导致财政和货币的风险,甚至是经济的崩馈。自从国债这种政府融资方式诞生以来,就始终是经济学家争论的焦点,最典型的是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国债有害论和以凯恩斯为代表的国债有益论。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西方国家的巨额财政赤字和债务危机逐渐显现,赤字财政的经济政策的弊端也暴露无遗,国债也就再一次成为了经济学家和民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从美国和欧洲的债务危机可以看出,国债是一把双刃剑,只有科学合理地运用才能对经济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像美国那样无度地依赖于国债上限的提高来解决财政问题,只能是把经济危机向后推迟。全球面临的国债管理现实背景是如何确定国债的最佳规模才能防止债务危机,保持宏观经济健康发展。
1.1.2选题的意义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经济体制的改革也大刀阔斧地展开。对国有企业的一系列减税让利政策使得财政收入大幅减少,而此时正逢经济建设大幅展开,所以财政支出也大幅增加,这就导致了财政收入旳入不敷出。在这种背景下,为了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资金缺口,1981年我国恢复了国债的发行。当时国债规模并不大,年度发行额还达不到100亿元,还不能完全弥补财政赤字,大部分财政赤字还是要靠中国人民银行以发行货币的形式来弥补。1987年后,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货币信贷投放急剧扩张,经济出现过热现象,通货膨胀发生。政府为了理顺金融秩序,缩减了因财政赤字而向银行透支的货币规模,同时扩大了国债的发行规模。从1993开始,我国国债发行规模不断扩大,国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对于政府来说,国债除了可以弥补财政赤字和经济建设所需资金外,还可以作为宏观经济的调控工具,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服务。同时,对普通投资者来说,国债也被认为是安全、稳健的投资工具。但是,伴随着国债发行规模的大幅增长,还本付息与日俱增,国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国债的迅速扩张,财政赤字增幅也迅速扩大,增加了财政的债务支出负担,国债的发行出现被动增长。大规模的国债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通过货币传导机制也加大了货币的供应量,必然会推动物价指数的上涨,增加了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基于以上的背景和问题,本文针对政府债务这一当前全球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热点问题,全面系统地从研究国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与程度,国债与各个宏观经济变量定量关系,国债与财政收入的长期均衡与短期波动的关系等方面做出实证分析,然后再根据国际通用的判断国债风险程度的指标作出风险研究,给出国债风险的综合判断,对于深刻认识国债的本质,科学合理地制定国债政策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2国债的宏观经济效应理论及评价国债规模的指标体系
2.1国债的宏观经济效应理论
从国债的经济效应理论的发展历程来看,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国债的宏观经济效应理论有着不同的发展。对这些理论进行陈述和分析,对研究中国的国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
2.1.1古典经济学的国债与宏观经济效应理论
关于国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的理论最早起源于欧洲,当时大多数西方古典经济学家对国债基本上是持否定的态度,在他们看来发行国债不仅使国家经济命脉受人控制,而且也极大地损害了国家的形象。法国经济学家吉恩.博丹(Jean Bodin,1530-1596),在他的《国家论》一书中阐述了他的主要观点:“国家主要财源应该是土地出租、关税收入以及赋税收入等。为了避免王权财政崩渍以及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国家应避免举借国债。“英国经济学家大卫’休漠(David Hume, 1711-1776)的观点是国债根本没有存在的意义。他认为国家发行国债等同于多发纸币,必然会引起通货膨胀,增加劳动者的负担。“国债亡国论”是他的主要观点。休谟关于国债的基本思想成为整个古典学派的国债理论基础。
3 国债与宏观经济的波动特征及相关关系................ 47-67
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47-49
3.1.1 数据来源.............. 47-48
3.1.2 数据处理与检验.............. 48-49
3.2 国债与宏观经济的协整关系分析.............. 49-55
3.3 国债与宏观经济的波动特征分析.............. 55-61
3.4 国债与宏观经济的Granger因果关..............61-66
3.5 本章小结.............. 66-67
4 国债规模对宏观经济冲击效应的实证.............. 67-83
4.1 向量自回归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 68-71
4.2 国债冲击下经济增长的动态变化路径.............. 71-77
4.2.1 国债余额冲击下经济增长的变化路径.............. 71-75
4.2.2 国债发行量冲击下经济增长.............. 75-77
4.3 国债冲击下财政收入的动态变化路径.............. 77-82
4.4 本章小结.............. 82-83
5 国债规模与宏观经济的长期均衡.............. 83-103
5.1 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 ..............84-86
5.2 国债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 86-90
5.2.1 国债余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86-88
5.2.2 国债发行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88-90
5.3 国债与价格指数的长期均衡与短期波动.............. 90-99
5.4 国债与财政收入的长期均衡与短期波动.............. 99-101
5.5 本章小结.............. 101-103
结论
本文基于中国数据,选取各变量1981?2011年的数据作为全样本,并将1994年作为我国国债发生结构性变化的断点,分两种情形,即在1981?1993年的子样本情形下和在1994?2011年的子样本情形下,分别考察了我国国债规模与经济增长效应,与通货膨胀效应以及与财政收入效应之间的相关关系和波动特征。其中,选取国债余额,国债发行量和国内生产总值三个变量作为研究对象,利用H-P滤波分析方法,Granger因果检验,协整分析,并建立VAR和误差修正模型(ECM)分析了我国国债规模与经济增长效应之间的相关性及相互之间的影响路径;选取国债余额、国债发行量、国债负担率、居民物价消费指数(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五个变量作为研究对象,利用H-P滤波分析方法,Granger因果检验,建立VAR和ECM研究了我国国债规模与通货膨胀效应之间的相关性;选取国债余额、国债发行量、国债发行量、财政收入、财政赤字以及财政收入份额(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六个变量作为研究对象,同样利用H-P滤波分析方法,Granger因果检验,误差修这个模型以及向量自回归框架下的脉冲响应函数研究我国国债规模与财政收入效应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影响路径。为了保证实证结论的正确有效,本文对我国国债规模与经济增长效应,与通货膨胀效应以及财政收入效应之间的相关关系的分析都是釆用不同的计量模型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实证研究最终得出以下四点主要结论:
第一、我国国债规模与经济效应之间即存在短期关系,也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不论是短期关系还是长期关系都十分微弱。在1994年中央财政预算制度变更之前,我国国债发行数量较少,对经济的刺激作用不明显。1994年之后,虽然国债发行量大大if?加,但发行国债的目的在于弥补财政赤字,仍然不能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增长。即使W债规模与国内生产总值存在明显的长期关系,但弹性系数均小于1,国债余额和国愤发行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弹性系数均处于0.2以下,体现出国债对经济促进的有限性。而且两者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很难实现,国债余额和国内生产总值在偏离均衡的状态下,可以通过经济系统自身调整到均衡调整到均衡状态。
第二、我国国债规模的变动对通货膨胀的冲击较大,我国物价指数中不论是CPI还是PPI都与国债之间存在短期和长期的关系。尤其重要的是我国国债与物价指数之间在1994年发生了关系断裂。1994年之前,我国国债规模相对较小,对物价不能产生足够的影响,因此两者的短期关系甚至长期均衡关系都比较模糊;但在1994年之后,国债发行量剧增,国债余额、国债发行量以及国债负担率都与我国物价指数形成了长期稳定关系,而且在短期也对物价造成了一定冲击,但物价指数在与相关变量形成的长期关系中,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和货币供应量,国债规模对物价的影响都比较小,出现这些情形主要是因为我国债券市场发展落后,国债无法普及,不能起到货币等价物的作用。此外,我国国债主要从两方面对物价产生影响,一方面由于国债发行挤出私人投资造成商品供应减少使物价上升;另一方面因为占用大量货币资金使货币供应量减少而导致物价下跌。物价的最终走势决定于两种相反力量的对比。
第三、我国国债规模与财政收入效应之间存在显著的关系,不论是在1994年财政预算变革前,还是在1994年之后,我国财政收入与国债发行量等其他变量都存在长期关系,而且是财政收入会随着国债发行量的增加而减少。这充分说明了国债的挤出效应,国债的发行挤出私人投资,总产出下降,从而使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大比例的税收收入下降,最终造成了财政收入下降。
第四,从1990年开始到2003年我国的国债综合风险总体上呈现出逐步上升趋势,2003年达到顶峰,但一直都没有超过警戒水平;从2004年之后,国债综合风险有了明显下降,2009年又出现了一次较大幅度的反弹,但是从总体趋势来看,我国国债综合风险仍处于可控的范围之内,国债的综合风险程度并不是很高。
参考文献
[1]阿尔弗雷德.格雷纳.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M].第1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17-29.
[2]阿尔文.汉森.张伯健、朱基俊、王运成译.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经济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30-38.
[3]保罗.萨谬尔森、威廉.诺德豪斯.肖琛译.经济学[M].第16版.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273-279.
[4]布坎南.IL格纳.赤字中的民主[M].第1版.北京:北京经济出版社,1988.78-81.
[5]财政赤字与国债研究课题组.我国国债规模的现状分析和对策[J].管理世界,1998,(6):56-68.
[6]陈共、娄承曜.关于我国债务负担率及债务依存度的考察[J].财政研究,2002,(11):2-6.
[7]陈华、陈红时.国债对通货膨账的不自觉推动[J].财经科学,1998,(3):53-56.
[8]陈海秋、王涛、魏蔽.论国债风险的识别及其财政政策效应[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 2009(3):14-17
[9]陈时兴.中国转型期国债的金融分析[M].第1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66-78.
[10]陈志勇.论国债债务风险及其控制[J].财贸经济,2000, (11):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