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我国既是一个土地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也是一个经济快速起飞的发展中国家。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用地需求量持续增加,城市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工商业用地做保障,没有土地资源的支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很难实现。而对于我国很多城市来讲,都面临着城市经济发展需要占用大量土地与土地资源有限的现实矛盾。这一矛盾要求我们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基于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这一特性的基础之上,正确处理好城市建设与建设用地需求之间的关系,走好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之路,从而保证城市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首先,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对经济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保障城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途径。
(1).土地资源的约束是城市经济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可以打破土地资源约束经济发展的瓶颈。近年来,我国一些城市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资源制约问题,这些资源包括土地、人力、资本、技术、原材料等。土地作为一种空间资源,无论经济怎么发展都要落实到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其他资源可以通过引进来解决,而土地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不可引进。由于土地的不可再生性及有限性,土地资源的约束是城市经济发展最重要甚至最关键的制约因素。我国人多地少,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向城市,尤其是向大城市集中的趋势日益明显。城市作为人类集中生产和生活的集聚地,城市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城市土地规模的扩张必然会以占用耕地为代价。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均耕地面积仅有0.095hm2,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并且耕地的后备资源十分紧缺^。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人口将继续增加,需要一定数量的耕地来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同时政府在大力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政府的目标是每年新增1500万左右的城市人口,城市化水平每年要上升约1-1.5个百分点,到202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提高15-16个百分点,城市化所带来的土地规模的扩大必然需要占用大量耕地,从过去的情况来看,平均每年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数量大约在1700-1900 km2左右[2]。目前我国耕地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己经影响到城市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一方面我们要保证耕地的安全问题,另一方面要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土地基础。基于以上形势,城市经济的发展只能建立在城市土地面积有限这一特性基础之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实现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可以增加城市土地的经济供给量,从而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2).土地资源的粗放式利用,加剧了城市经济发展的用地矛盾,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可以缓解这样的矛盾。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日益低下。如1996年-2005年间,全国城市非农业人口从1.89亿人增加2.37亿人,年平均增长率为2.5%,但城市建成区面积却以年均5.41%速度扩张,从20214km2扩张到32521km2,其增速是非农业人口的2.16倍[3]。城市化过程中的这一问题导致了城市土地利用粗放浪费,以容积率为例,2005年全国所有城市的平均容积率仅为0.51,建制镇还不到0.2,而周边一些国家或地区城市的容积率则在1-2之间。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粗放和浪费,会导致城市的发展出现“摊大饼”现象,这不仅会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而且最终将制约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这已经成为事关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
其次,城市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进而影响着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
(1)、一个城市的经济状况对其区域资本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作用,由于资本的投入量是衡量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主要指标,所以城市资本市场的发育状况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区域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土地要素和资本要素可以相互替代。在资本短缺的地区,为了减少成本,土地利用者会偏向于以土地代替资本,导致土地利用比较粗放;而在资本相对比较宽裕的区域,为了节约土地资源,土地利用者会偏向于以资本代替土地,这样会使得土地利用较为集约。所以一定的资本市量是区域土地集约利用的物质基础,资本市场的变化影响土地与资本的替代率,进而影响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2)、经济的发展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结构的调整主要是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来实现的,而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变化会引起土地在产业上的分配和再分配,从而影响土地集约利用状况。
(3),经济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为土地集约利用提供了经济动力。土地的投入量直接影响着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投入的增加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效益的高低。良好的经济效益为土地集约利用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促进了区域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但如果我们盲目扩大投资,将会制约区域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比如,有些地区常出现重复建设和基础设施低效利用的现象,就是因为这些地区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过分强调超前建设和招商引资,没有合理的时序控制。建设用地成倍增长,导致占地速度大大高于经济增长速度,这样不仅会引起经济增长与城市土地利用的失衡,也造成了土地低效利用甚至闲置。
2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 1相关概念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概念来自于农业土地集约利用。所谓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在单位土地 一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现在和可预见的将来,在满足城市发展适度规模、使城市获得最大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的基础上,以城市合理布局、用地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通过增加存量土地投入、改善经营管理等途径来不断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在特定时段、特定区域内的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对城市土地而言,利用的集约化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土地利用的高强度开发,而是土地利用达到的最有效状态笔者认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从其应达到的效果来分析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旨在通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间接增加城市土地的经济供给量,缓解城市经济发展的用地矛盾;二是指在城市范围内通过用地结构和空间结构的高效有序化合理组织,使得城市建筑和城市基础设施之间以及与外部环境之间,从使用功能、利用效益、后续发展及形象景观上,相对达到结构严谨、组织有序、相容性好、功能互补的状态,最终达到城市经济和土地的可持续发展。
迄今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尚未达成统一认识,其内涵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部分学者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不同层次来说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微观层次上,一些人源用农业土地集约利用的含义,认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单位面积上人力、财力、物力的增加郑新奇等学者从中观层次考虑,认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应强调土地用地结构、功能的合理性;藤江红学者从宏观层次考虑,认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重点应强调城市的综合效益,要求有合理的城市规模以及与之相匹配的产业结构等另一部分学者从土地利用效用的角度出发,认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应包括三层面的涵义:一是土地产出的高效化,通过增加对土地的投入,不断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一种开发经营模式【65】;二是土地布局和结构的合理化,即使城市各种土地利用方式相互促进,实现城市的健康、高效发展[66’67,;三是土地利用效益的综合化,即城市土地利用在追求经济益的同时也应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效应的统一。
3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关系概述.......... 31-34
3.1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增长......... 31-32
3.2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产业结构变化......... 32
3.3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 32-34
4 哈尔滨概况分析......... 34-45
4.1 自然地理条件......... 34-35
4.2 1991-2010年哈尔滨市行政区划变革......... 35-36
4.3 哈尔滨城市土地利用现状......... 36-41
4.3.1 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分......... 36-38
4.3.2 城市扩张过程分析......... 38-40
4.3.3 城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40-41
4.4 哈尔滨市经济发展现状分析.........41-45
5 哈尔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45-52
5.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5-46
5.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45
5.1.2 指标体系建立......... 45-46
5.2 评价方法与评价过程......... 46-50
5.3 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结果分析......... 50-52
结论
本文运用多目标综合评价法,对哈尔滨市1991-2010年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为了揭示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借助EvieWS6.0软件分析了城市土地集- 约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整关系和因果关系。通过以上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以及误差修正模型的估计与检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多目标综合评价法计算结果表明:1991年到2010年,哈尔滨市城市土地集约度从0.1857上升到0.725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逐年改善;哈尔滨市经济发展水平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第一产业的发展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第二产业的发展呈现先降后缓慢上升的趋势,第三产业虽呈现平稳上升的趋势,但上升的幅度不大,1991-2010年仅上升了 5.8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发展不快,三次产业结构有待优化。
(2)、1991-2010年,哈尔滨市城市土地集约度与经济发展指数呈增长状态,为了消除序列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对两者都进行对数化处理,得到序列LNULIN、LNEG。通过对序列LNULIN、LNEG进行ADF单位根检验,可以得出,哈尔滨市城市土地集约度与经济发展指数均不是平稳序列,而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为平稳序列,LNULIN、LNEG都是一阶单整过程,记做:LNULIN~I(1),LNEG~I(l)o由于二者为同阶单整过程,所以具备存在协整关系的前提。
(3)、运用E-G两步法对序列LNULIN、LNEG进行协整关系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哈尔滨市城市土地集约度与经济发展指数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这说明,虽然在短期内,土地集约度与经济发展指数并不一定是均衡的,但是在长期内二者存在着均衡。短期内,经济发展指数每增长1个百分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提高0.402201个百分点,经济发展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为了弥补长期静态模型的不足,运用OLS回归模型建立四川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误差修正模型,误差修正模型就是把变量之间的长期行为和短期变化相联系,对误差修正模型的估计方程进行分析,EC(-l)为误差修正项,该项系数反映了误差修正模型自身修正偏离均衡误差的作用机制。此模型中的修正系数为-0.527170,小于0,符合反向修正机制。说明短期内,当经济发展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之间的均衡关系出现偏离时,通过经济发展变动的反向作用机制,可以以-0.527170的速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
(4)、对序列LNULIN、LNEG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经济发展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格兰杰原因,哈尔滨市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但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并不是经济发展的格兰杰原因,这说明哈尔滨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存在一个单向的响应机制,经济发展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的直接驱动力,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对经济发展却没有产生直接的推动作用。这是因为经济发展同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动,这不仅影响土地利用结构,而且影响土地利用效率,进而促使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但由于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在大力提倡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时,并没有对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说明经济发展中要素投入的贡献率要大于效率提高的贡献率,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来支撑。因此,针对哈尔滨市目前的土地利用状况,我们在对哈尔滨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同时应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用更少的投入获取更大的收益,以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5)、根据研究结果,针对哈尔滨市的实际情况,为了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对经济发展的推进作用,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必须科学制定城市总体规划,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利用经济杠杆加强土地市场的管理;合理开发城市地下空间资源,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城市用地结构,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参考文献
[1]孙文盛.节约集约用地促进科学发展--纪念第十五个全国“土地日”[N].人民日报,2005-06-25(6).
[2]敬东.城市经济增长与土地利用控制的相关性研究[J].城市规划,2004,28(11):60-70.
[3]刘新卫,张定祥,陈百明.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中国城镇土地利用特征[J].地理学报,2008,63(3):301-310.
[4]刘新卫.中国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研究[M].北京:国地质出版社,2006.
[5]曲福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政策选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15-21.
[6]朱天,杨桂山,万荣荣.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国内外研究进展[J].经济地理,2009,29(6):977-983.
[7]金伟,杨明,曹峰军.关于哈尔滨市工业化水平的分析[J].北方经贸,2002,(4):48-49.
[8]李小建.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9]刘彦随.区域土地利用优化配置[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
[10]邵晓梅,刘庆,张衍敏.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6,25(2):8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