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市单位审计委员有效性之实证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0655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金融证券领域中。但是近年来媒体曝光的一些国内国外财务信息失真舞弊事件,对投资人的利益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信心也产生极大的阴影,严重地扰乱了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秩序,因此上市公司对外发布的财务信息是否真实可靠是当今资本市场上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那么保证财务信息准确,提高财务报告质量是相关监督控制机构的一大任务。在这样的情形下,审计委员会这一公司治理机制孕育而生,不断发展,逐渐趋于完善。审计委员会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较早的产生并发展,对提高公司治理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美国,1991年12月正式通过了《联邦存款保险改革法案》,用立法的形式强化了审计委员会的作用和地位,并在不断完善与发展中。近些年来在我国也逐渐引入这一制度。我国对于审计委员会的首次引入源自于2000年11月《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治理指引》(草案),这个草案中第16条规定在董事会中应该设立审计委员会、投资决策等多个专业委员会,其主要成员应应由独立董事组成。第17条对审计委员会的职能和责任进行了较细的规定,共分8条阐述。该草案为审计委员会在我国开始的标志.
审计委员会是隶属于董事会的具有独立地位的财务力量,有效的审计委员会是帮助董事会实现财务监督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审计委员会经历了较长的发展时间,现在体系已比较完善,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的功能也比较大。从审计委员会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有效的审计委员会应具有的作用是:对公司内控系统和风险管理体系进行监督评价、对财务报告体系的运行和内外部审计过程及时控制,从而改善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可靠性,全面确保公司受托责任的履行,防止和发现财务报告欺诈等问题。但是我国引入这一制度较晚,暂时并没有相关律给予支持或者约束,对其职能的规范也缺乏足够的文件进行约束,而且我国有些知名上市公司虽然设立了审计委员会,却形同虚设,仍然会出现财务造假问题,使投资人蒙受损失。因此,有些人提出质疑:审计委员会制度到底有没有真正发挥其职能,能否实现它的公司治理目标?在此背景下,有必要以“审计委员会有效性”为研究主题,对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执行是否有效进行验证,以及对有效性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目前在我国上市公司是否设立审计委员会仍处于自愿阶段,所以对它的研究还比较少,对于它是否有效的研究需要数据支持。所以,本文拟通过对我国审计委员会有效性进行实证分析,实现以下两方面的研究意义:
(1)任何制度都是经过一步一步的发展才会成熟与完善,都需要一个过程。我国对于审计委员会这一概念的首次引入是2000年才提出来的,至今时间还很短,可能存在不成熟的地方,这就需要我们对其运行效果进行研究,以确定其设立的必要性。同时,希望能够根据实证结果从实证角度提出一些改善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有效性方面的建议和策略,使其能有效地履行职责,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推动我国上市公司更健康地发展。
(2)审计委员会引入我国的时间不是很长,目前国内关于审计委员会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规范研究的层面,关于实证方面的研究尚不是很多,缺乏经验证据,笔者希望通过研究,能够为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研究提供实证证据,也为我国审计委员会相关理论不断发展完善尽一份力。


第二章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的文献综述


2.1国外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的文献研究
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研究,顾名思义,也就是研究证明审计委员会能否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起到有效的作用。国外对这方面的研究很多,每位研究者都从自己理解的角度去做研究,但关于有效性的统一定义的衡量还没有达成共识,因此研究方法众多。国外研究者对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一是从公司整体治理效果是否发生转变判定审计委员会是否发挥作用,二是从审计委员会内部,有效的审计委员会的影响因素展开研究。


2.1.1关于审计委员会的治理效果的研究
审计委员会的治理效果又可以再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财务报告质量是否改善;二是与审计师的关系。关于审计委员会的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这方面的研究得出了出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即审计委员会的设立能有效提高财务报告质量和审计委员会的设立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Wild(1994)在他的文献中,用不到300家的美国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它们都已经设立了审计委员会,选取了它们的连续巧年的报表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设立审计委员会后会计盈余增大,盈余反映系数产生明显差异,他认为审计委员会产生了应有的效果。Yangand KrisbLnan(2005)发现,审计委员会成员担任其他外部董事职位的数量与盈余管理负相关,任职年限与盈余管理负相关,股份持有比例与盈余管理正相关[3]。McMullen(1996)用实证的方法研究了审计委员会与财务报告质量之间是否呈正相关关系。他用是否因为管理层干涉外审而更换审计师、是否发生股东诉讼等五个变量来替代财务报告质量,最终发现,设立审计委员会能有效提高财务报告质量[4]。


第三章 审计委员会的理论概述................. 18-29
3.1 审计委员会理论基础............... 18-19
3.1.1 委托代理理论 ...............18
3.1.2 公司治理理论............... 18-19
3.2 审计委员会的理论分析............... 19-24
3.2.1 审计委员会的演进过程...............19-22
3.2.2 审计委员会的职责 ...............22-24
3.3 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的特征 ...............24-29
3.3.1 独立性............... 24-25
3.3.2 专业性............... 25-26
3.3.3 尽职性............... 26-27
3.3.4 权威性............... 27-29
第四章 我国审计委员会发展的现状分析 ...............29-34
4.1 由制度规范看我国审计委员会的发展历程............... 29-30
4.2 我国审计委员会与监事会并存的公司...............30-32
4.3 我国上市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的情况............... 32-34
第五章 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34-44
5.1 审计委员会的设立与审计意见...............35-39
5.1.1 研究假设 ...............35-36
5.1.2 样本选取与变量界定............... 36
5.1.3 模型设立............... 36-37
5.1.4 实证分析............... 37-39
5.2 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的特征与审计意见...............39-44
5.2.1 研究假设 ...............39-40
5.2.2 样本选取与变量界定............... 40-41
5.2.3 模型设立............... 41


结论


我国从2002年正式引入审计委员会制度以来,经过八年的发展,现在大多数公司都已经设立审计委员会了,它的概念对于各个公司已经很熟悉了。但相对于国外而启一,它的发展历程还相当短暂,国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相比国外也比较浅显,缺乏深入与全面的研究。本文对2002年以来对每个年度审计委员会设置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根据需要对建立审计委员会将近一半的2006的公司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审计委员会与标准审计意见的获得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而得出审计委员会在公司治理中是有效的;然后根据信息的披露情况,选择能获得较全数据的2009年的各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审计委员会的内部出发,对其特征变量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审计委员会的各个特征变量与标准审计意见的获得呈正相关关系,但并不显著,根据实证结果,在目前我国对一外披露信息的上市公司中,审计委员会的每一个应该有效的特征并没有完全表现出来。这也验证了西方的一些研究者的观点:审计委员会的职能的充分发挥,是一个不断完善的不断进步的过程,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阶段。总体来说:审计委员会在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中发挥了作用,其制度与治理效果都在不断的改进与完善。限于本人的能力,时间,本文存在的局限性:
(1)目前在我国关于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的研究中,大多数都从外部角度出发,研究审计委员会设立是否产生一定得治理效果,而从审计委员会的内部出发去研究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特征因素对治理是否有效的研究甚少,因此本文对有效性特征的研究中能借鉴到的资料很少,依据较少,选出独立董事所占比例、会议次数以及会计专业人数作为变量,选择三个能想到的控制变量,而能够影响到审计意见的变量还有很多非数量化的因素,本文没有考虑到,缺少足够多的控制变量也许会使实证研究与结果受到局限。因此,将来考虑非数量化的因素是本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2)本文在做有效性特征对审计意见的影响的实证中,由于我国还没有强制要求上市公司对外披露审计委员会的具体特征,目前各知名数据库均无法批量下载各个特征的数据,有关审计委员会特征的数据很难全面的取得。本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中找到了相关数据,但必须手工提取,由于工作量较大,本人根据上市公司行业分布数量,选择2009年房地产行业的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查阅资料并筛选,有效的公司数量为68家,用68个公司代表整个资本市场上的公司,难免使研究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Ettredge, M. and R. Greenberg. Determinants http://sblunwen.com/czsjlw/ of Fee Cutting on Initial AuditEngagements.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90.28(1): 198-210
[2]AllenT.Craswell,Jere R.Francis and Stephen L.Taylor.Auditor Brand NameReputation and Industry specialization.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5(December)20:297-322
[3]Defend M.,T.J.Wong and Shuhua Li.The Impact of Improved AuditorIndependence on Auditor Market Concentration in China. Journal of Accountingand Economics,2000:49-66
[4]Albert L. Nagy,Joseph V. Carcello. Client Size, Auditor Specialization and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fJ].Managerial Auditing Journal, 2004, 19(5):651-668
[5]Balsam, S., Krishnan, J. and Yang, J. S. Auditor Industry Specialization andEarnings QualityfJ]. 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 2003, 22(2):71-79
[6]BrianW. Mayhew, Kimberly A. Dunn. Audit Firm Industry Specialization andClient Disclosure Quality[J].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2004, 19(1):35-58
[7]Defond,ML.,Francis, J. R. and Wong, T. J. Auditor Industry Specialization andMarket Segmentation: Evidence from Hong Kong[J]. Auditing: a Journal ofPractice & Theory,2000,19(1 ):49-66
[8]Gramling,A. A., Johnson, V. E., Khurana, I. K.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udit Firm Industry Experience and Financial Reporting Quality[M].Working Paper,Georgia State University,2001
[9]Krishnan,G. V. Does Big 6 Auditor Industry Expertise Constrain EarningsManagement? [J]. Accounting Horizons,2003,17(supplement):1-16
[10]MarkH. Taylor. The Effect of Industry Specialization on Auditor's Inherent RiskAssessments and Confidence Judgments.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00,17(4):693-712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