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1.1.1研究背景
广义的资源型产业是指直接从事自然资源开发和初步加工的产业,狭义的资源型产业就是以矿产资源的开采及对其初级加工的相关产业。资源型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其产品链延伸到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所需的能源和矿物原料,在支撑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发展区域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资源型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有其特殊性,一般是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在区域经济体系中的基本职能是向区域输出初级资源或加工产品。随着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资源型产业在一些区域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后续的产业围绕着资源的开采与延伸的产业链条而形成的初级加工业(赵鹏大等,2011),进而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会将会受资源型产业发展的影响。
国内外许多城镇或城市均是伴随着矿产资源开发而发展起来的,资源型产业成为其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型产业。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源型区域出现了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环境质量下降、资源枯竭等问题,造成了区域经济自我发展能力严重不足,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挑战。从资源型产业发展的内部环境来看,矿产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随着开采的推进会逐渐枯竭,本身不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同时,在制度和技术条件的局限下,资源型产业可能会表现出明显的负外部效应。比如,在采掘、加工、运输等环节有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在政府规制缺位的情况下,资源开发企业可能会忽视或者逃避环境保护的责任,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资源型产业中的企业选择的技术路径不科学,也可能直接导致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从而也会与区域功能区要求产生“矛盾”。另一方面,就区域经济发展角度来说,单靠廉价的天然生产要素难以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以资源产业为基础的比较优势非常脆弱,缺乏竞争优势,难以持续发展,只有转型区域内资源型产业,才能提高区域竞争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因此,在研究资源型产业转型问题时,必须将之放在未来区域经济发展趋势中考虑,必须将资源型城市或地区的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从区域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的视角重新审视资源型产业的未来之路。然而我们也应当看到,资源型产业转型是至今为止尚未破解的世界性难题,国内外大量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的事实证明,选择不同的经济发展战略,结局截然不同,一类是“矿竭城衰,环境污染”,一类是“矿竭城不衰,可持续发展”。因此,资源型区域(城市)必须着眼于自身特点,选择适宜的转型模式,顺应市场机制,有意识、前瞻性地处理和解决资源型产业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相关问题。
1.1.2选题依据
北京市矿产资源赋存条件在世界各国首都中是比较少见的,其矿藏种类、探明储量等在我国大城市中也处在明显的优势地位。然而作为我国的首都,其采矿业的存在与城市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极不相称。在北京市资源型产业中,房山区是最大的能源、建材基地,矿山数量占全市三分之二左右,采矿业及其相关产业的经济总量和从业人员数量较大,是房山区的传统产业。煤炭、非煤矿山的开采不仅给房山区域经济贡献了半壁江山,而且解决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然而长期的矿业开采,使这一地区的矿产资源储量呈现加速衰减的趋势,开采成本越来越高,生态破坏越来越重。随着首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北西部采矿地区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资源型产业的负外部效应日益显露,已经直接影响到北京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资源型产业转型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资源型产业转型涉及的相关概念
资源指一国或一定地区内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的总称1。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前者如阳光、空气、水、土地、森林、草原、动物、矿藏等;后者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经过劳动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在《辞海》中将资源定义为“资财的来源”,并特指天然的财源。马克思认为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是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这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即社会生产力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2000)。资源是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客观存在。资源一般可分为经济资源与非经济资源两大类。经济学研究的资源是不同于地理资源(非经济资源)的经济资源,它具有使用价值,可以为人类开发和利用2。从资源学的角度来看,工业经济中,自然资源的占有、配置与利用决定了经济的发展。自认资源是有限的,特别是不可自生的资源,限制了经济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人类开发自然资源的能力不断增强,尽管 19 世纪以来工业革命的完成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但铁矿石和煤、石油等发展机器生产的主要资源很快成为短缺资源,开始制约经济发展,因此,自然资源的占有决定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自然资源的占有也决定了资源产品的分配。
3 国内外资源型产业转型实践..................... 44-57
3.1 国外资源型产业转型分析 .................44-52
3.1.1 资源型产业转型实践 .................44-47
3.1.2 国外资源型产业转型的特点 .................47-49
3.1.3 国外资源型产业转型方式分析................. 49-52
3.2 国内资源型产业转型实践探索 .................52-54
3.3 国内外资源型产业转型对房山区的启示................. 54-57
4 房山区资源型产业现状分析与评价 .................57-73
4.1 房山区自然环境状况 .................57-59
4.2 房山区资源型产业基本情况................. 59-63
4.2.1 房山区产业发展基本现状................. 59-61
4.2.2 房山资源型产业退出情况................. 61-63
4.3 房山资源型产业转型过程中面临的问题.................63-68
4.4 房山促进资源型产业退出采取的措施................. 68-72
4.5 房山资源型产业退出情况总体评价.................72-73
5 房山区资源型产业转型模式选择 .................73-95
5.1 资源型产业转型应当遵循的原则................. 73-74
5.2 房山区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74-81
5.2.1 优势(S)................. 74-75
5.2.2 劣势(W)................. 75-78
5.2.3 机遇(O)................. 78-79
5.2.4 挑战(T) .................79-81
5.3 产业转型模式的选择依据................. 81-83
5.4 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的一般模式................. 83-84
5.5 房山区转型主导产业的选择................. 84-90
5.6 促进房山区资源型产业转型的建议................. 90-95
结论
资源产业的转型问题是房山经济社会发展到目前阶段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能否解决及如何解决对房山空间结构调整、实现“新三步走”战略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有重要影响。在这种背景下,根据北京市“十二五”规划对房山生态涵养区的功能定位研究,如何充分利用本地的优势资源,找出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实现资源型产业转型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通过本文的研究为房山地区资源型产业转型提供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路径、工具、手段和方法;并根据北京市“十二五”规划对房山生态涵养区的功能定位研究如何充分利用本地的优势资源,找出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确定主导产业,为提高区域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提供思路与指导。同时,本研究将为国内外其他资源型地区(或城市)的产业转型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本研究的主要结论为:
(1)房山的资源型产业转型是一种主动转型,同时由于房山的经济、区域地理位置等的特殊性,现有国内外一些城市或地区关于资源型产业转型的对策分析参考价值有限,房山的产业转型研究从区域产业发展具体情况,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论证,提出符合区域实际情况的更富原创性的战略思想。
(2)打造特色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是房山产业转型思路的总概括。房山积极培育符合功能定位的生态友好型产业来取代资源型产业的支柱地位,把高新技术产业、都市型现代农业等新兴产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但总的看来,新兴产业还没有发展壮大成为本区的支柱产业,房山区的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过渡的阶段。
(3)房山的产业转型应以石化新材料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和高端旅游业为主导、以房地产、建筑、建材和现代都市农业为支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解决当前房山区域经济发展瓶颈的关键。房山需要发展发展新的产业解决资源型劳动力就业和经济发展问题,又要兼容生态涵养保护的区域功能,只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创造高端就业岗位,劳动力才能逐步走出低端就业的现状,才能实现区域跨越发展。
(4)房山的产业转型障碍主要体现在原来资源型农民的生计安排困难、各级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大、非法采矿屡禁不止、接替产业发展缓慢等方面。针对这些具体的转型障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加以解决,是保证房山产业转型战略顺利实施的有效保障。
(5)房山资源型产业转型既要符合北京市的总体发展思路,也要与房山实际情况和经济社会现状紧密结合,在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发展趋势,按照与其他区县错位发展、差异化竞争、个性化突围和瞄准高端、绿色跨越的定位原则,以建设产业友好、生态宜居新房山为目标,依托房山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区双重功能,以房山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社会基础为前提,统筹考虑发展的前瞻性、科学性和现实性,深入分析资源型产业转型模式选择的关键因素,结合“三化两区”的城市发展战略,选择适宜的转型模式,立足比较优势,再造竞争优势,树立城市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并重的理念,逐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发展目标,最终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
目前,房山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和战略转型关键期。下一步拟继续深入研究如何进一步解决传统产业退出带来的大量历史遗留问题和社会问题,以及发展发展高端制造业和战略型新兴产业面临着资本、技术、人才、制度、观念、配套设施、发展环境等问题。
参考文献
1NiuWenYuan and W.M.Harris .China:The Forecast http://sblunwen.com/jjfzlw/ of Its Environmental Situation in the 21stCentury.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1996,(47): 101-114.
2Richard Eden and Michael Posner. Energy Economics--Growth. Resources and Polici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113-114.
3Silberberg,Wingsuen. The structure of economics. McGraw Hill Higher Education,2000,43-47.
4Todd.D. North-South energy resource transfers in German and the portinter mediary. AppliedGeography.1997,(3): 45-47.
5UNIDO.Industry and development. Global Report,2005,55-62.
6Xepapaden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rapand Growth. StructuralChange Economic Dynamics. 1997,(8):89-95.
7伯红. 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优化及案例研究[J]. 云南地理环境究,1999,(l):18.
8崔彬等. 矿业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J]. 资源?产业,2003, 6: 77-78
9成金华. 市场经济与我国资源产业的发展[M]. 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7.
10陈慧义,张敏. 区域主导产业分析方法研究综述[J] .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2006,(3):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