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1研究背景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基本实现了粮食的自给自足,粮食安全形势总体较好,2012年,中国粮食生产实现总产“九连增、但是,由于耕地资源、水资源等农业自然资源的相对匮乏,使得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没能得到彻底解决。回复玉副总理在全国现代农业建设现场交流会中尤其强调,中国的农业发展已经进入资源环境约束趋紧阶段,保障农产品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确保质量安全的压力越来越大。
第一,国内耕地资源供给锐减,粮食产量增长空间有限。一方面,中国耕地资源的数量逐年减少。2001-2008年,全国耕地面积由12761.58万公顷减少到12171.59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1。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现代化的推进,农业与非农产业、农村与城市对耕地资源的竟争不断加剧,由于农业比较利益低,在与非农产业和城市争夺耕地资源的竞争中,农业和农村的劣势地位会曰趋明显。另一方面,相较于耕地数量的减少,中国耕地资源质量的曰益下降显得尤其严重.近年来,中国的中低产耕地面积耕地面积总量的2/3,全国因水土流失、盐械化等导致质量退化的耕地面积占耕地面积总量的40%,受污水灌概、农药、重金属、农膜污染威胁的农田面积约占耕地面积总量的1/62。长期以来,中国的耕地资源始终处于掠夺式经营状态,严重制约了粮食产量的提高(中国粮食研究培训中心,2009)。第二,粮食贸易国际环境不容乐观,国外耕地资源供给风险较大。
为确保精食的充分供给,摆脱国内耕地资源供给不足的困境,中国逐步走向国际市场、从事农业对外投资,开始大规模寻求国外耕地资源供给。以粮食对外贸易为例,2011年之前,中国仅允许进口少量的优质大米和小麦,而玉米的进口量几乎为零,但是,这三类谷物的进口在2012年却出现猛增。在2012年的前11个月中,中国对稻谷、玉米、小麦这三大谷物的净进口量巳高达940.4万吨,其中稻米175.5万吨、玉米430.7万吨,小麦334.2万吨,分别是2011年同期的21.4倍、2.7倍、3.6倍。2012年]-11月,中国粮食进口量将近6589万吨,而2012年中国粮食的总产量为58957万吨,若采用1-11月的粮食进口量计算,2012年中国的粮食进口量已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11%,超过“红线” 6个点3。由于进口国外的粮食产品相当于是进口 了国外的耕地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国内耕地资源的紧张态势,于是,近年来不断有人高声质疑中国政府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的基本国策,主张保留15%-20%的粮食缺口,并依赖国际市场进行有效调节。
然而,这种主张是不可取的,过度依赖粮食对外贸易必将极大地危害中国的粮食安全。因为从中国粮食对外贸易面临的国际环境看,贸易风险始终存在,在特殊时期还有不断加剧之势,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因素。同时,粮食武器化的趋势更是放大了国外耕地资源的供给风险。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将粮食作为一种武器,企图将其变成和平时代强国控制弱国的另一种战争形势。一旦发达国家对中国实施粮食禁运,原本由粮食进口带来的国外耕地资源供给将会迅速挥发,使得中国面临巨大的耕地资源供给缺口,严重威胁粮食安全。
1.2现实意义
本文基于国内外耕地资源有效供给的维度,对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加以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有利于认识耕地资源质量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推动传统耕地利用模式的转型井级。国内农业资源的有效供给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其中耕地资源的供给质量是确保国内耕地资源有效供给的重中之重。本文以高强度的耕地利用模式为切入点,探讨其对耕地资源有效供给及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并对中国粮食生产能力的演进路後了动态仿真,最后基于仿真结果提出了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强耕地利用持续性的政策建议,这对积极推动传统耕地利用模式的转型升级、加快实现资源节约型农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第二,有助于指导中国防范粮食贸易风险,提升开放型粮食安全资源保嗥能力。入世后,中国农业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拓展,其中,粮食对外贸易的规模曰益忙大、农业对外投资的步伐不斷加快,这使得国外的农业资源大量流入国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本土资源的短缺态势。但是,利用国外农业资源的同时,必须警傷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粮食武器对中国实施粮食禁运的巨大威胁。本文运用虚拟耕地资源的概念,引入约当转换因子,对中国基于粮食对外贸易渠道所获取的国外耕地资源数量进行实证核算,从而衡量中国耕地资源的潜在供给缺口,这有助于指导中国有效防范粮食贸易风险、积极应对粮食禁运危机等极端情况,同时为中国提升开放型粮食安全资源保障能力、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依据。
2文献综述 ....................8
2.1粮食安全的相关概念界定 ..................8
2.2本土资源约束与粮食安全 ..................9
2.3国际市场开放与粮食安全 ..................10
2.4虚拟资源贸易与粮食安全 ..................11
2.5结论性评述 ..................12
3中国粮食安全:基于国内外耕地资源有效供给的分析框架搭建.................. 14
3.1问题的提出 ..................14
3.2中国粮食安全的国内耕地资源有效供给维度研判 ..................15
3.3中国粮食安全的国外耕地资源有效供给维度研判 ..................18
3.4结论性评述 ..................21
4基于国内耕地资源有效供给的中国粮食生产能力演进的动态仿真.................. 22
4.1问题的提出 ..................22
4.2研究方法说明 ..................22
4.3系统结构设定.................. 23
结论
本文以耕地资源为视角,对粮食的生产能力维度和贸易流通维度进行有效整合,开创式地提出了耕地资源有效供给的全新概念。本文认为,耕地资源的有效供给是指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生产可能性边界能够持续扩张的供给,这种供给不但关注耕地资源的供给能力,而且尤其强调耕地资源供给的优质性和稳定性,以实现潜在总供给的扩大。本文通过搭建国内外耕地资源有效供给的分析框架,分别基于国内、国外耕地资源有效供给的维度研究中国的粮食安全,得到了一些初步的研究成果:
在国内耕地资源有效供给的维度上,本文认为,国内耕地资源的有效供给包括供给数量和供给质量。由于现阶段国内耕地资源的供给数量逐步趋于稳定,而供给质量却日益恶化,因此,相较于供给数量,供给质量对国内耕地资源有效供给的约束作用更为明显,当前愈演愈烈的高强度耕地利用模式是导致耕地供给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构建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动态仿真系统,研究高强度耕地利用模式下中国粮食生产能力的演进路径,仿真结果表明,在高强度的耕地利用模式下,中国的耕地资源供给质量始终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粮食总产量、人均粮食产量和粮食自给率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2030年,中国的粮食生产能力甚至回到上世纪80年代出的水平,严重威胁中国的粮食安全
。因此,在短期,高强度的耕地利用模式会使得粮食产量出现大幅增加,同时导致耕地资源的供给质量严重恶化,耕地资源供给质量的恶化会引致耕地资源的有效供给逐年减少;在长期,耕地资源的有效供给将出现严重不足,粮食产量由原先的上涨态势转而开始迅速下降。
参考文献
[1] Allan, J. A. Fortunately There are Substitutes forhttp://sblunwen.com/tsgqblw/Water otherwise OurHydropolitical Futures would be Impossible [A]. Priorities for Water ResourcesAllocation and Management [C]. London: ODA, 1993, 13-26
[2] Bach, N丄.& Saeed,K. Food Self-Sufficiency in Vietnam: A Search for a ViableSolution [J]. System Dynamics Review, 1992, Vol. 8,No. 2: 129-148
[3] Borgstrom, G. The Hungry Planet: The Modern World at the Edge of Famine [M].Collier-MacMillan, London, 1965
[4] Chapagain, A.K. & Hoekstra. A.Y. Virtual Water Trade: A Quantification ofVirtual Water Flows between Nations in Relation to International Trade ofLivestock and Livestock Product [J]. Value of Water Research Report Series,2003, No. 13
[5] Engdahl,W. Seeds of Destruction: The Hidden Agenda of Genetic Manipulation[M]. Global Research, Montreal. 2007
[6] Erb,K.H. Actual Land Demand of Austria 1926-2000: A Variation on EcologicalFootprint Assessments [J]. Land Use Policy, 2004, Vol. 21、No. 3: 247-259
[7] Georgiadis, P., Vlachos, D. & Iakovou, E. A System Dynamics ModelingFramework for the Strategic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of Food Chains [J].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2004, Vol. 70. No. 3: 351-364
[8] Hulfauer. G. C.,Schott, J. J. & Elliott. K. A. Economic Sanctions Reconsidered:History and Current Policy (3rd Edition) [M].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Economics, Washington DC. 1999
[9] Kastner, T. & NonhebeL S. Changes in Land Requirements for Food in thePhilippines: A Historical Analysis. Land Use Policy. 2010. Vol. 27. No. 3:853-863
[10]Koellner, T., Ecosystem Services and Global Trade of Natural Resources:Ecology, Economics and Policies [M]. CRC Press.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