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论文: 日本经济持续低迷及其前景 由硕士毕业论文中心,硕士论文组整理提供,本文阐述了日本经济持续低迷及其前景
日本经济在阅历了上个世纪二战后初期重建和六、七十年代高速增长之后,于八十年代末期一举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位的经济大国,创下了举世公认的“经济奇观”。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泡沫经济”的幻灭,日本经济堕入以通货紧缩为主要特征并随同阶段性衰退的长期停滞阶段。
一
日本经济持续长期停滞主要表如今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增长持续低迷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除1991、1995和1996三个财政年度日本实践GDP增长率为2.5%以上外,其他财政年度都在2%以下,1998年呈现了1.1%的负增长。[1]2001年以来,随着美国经济的调整,日本经济的多数经济指数都呈现衰退迹象。据日本总理府公开发表的统计数字显现,2001年第二季度日本实践GDP比上季度降落了1.2%,以后又连续两个季度比上季分别降落0.5%和1.1%,[2]这种连续3个季度的负增长标明目前的日本经济曾经堕入衰退状态。
(二)通货紧缩特征明显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日本经济就曾开端表现出一些通货紧缩现象,进入新世纪后,通货紧缩曾经成为日本经济的主要特征。有材料显现,1999年和2000年日本消费者物价指数分别比上年下跌了0.5%和0.6%,2001年头9个月,该项指标与上年同期相比均为负增长。[3]这种物价连续两年以上持续降落的情况,不只在日本经济开展史上史无前例,就是在战后其他主要西方国度也实属稀有。日本政府从去年起不得不公开供认:“日本经济正处在迟缓的通货紧缩之中”。
(三)民间内需严重缺乏
过去10年中,占其GDP近6成以上的民间消费需求不断处于极度低迷状态,据日本总务部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现,日本家庭实践消费支出除1995年上升0.1%外,其他年份均为负增长,1997年跌幅到达2.1%。[4]2001年除4-6月略有上升外,1、3两个季度也均为负增长。
(四)财政担负绝后繁重
截止2001年度财政预算计,日本中央和中央政府的国内债务已到达666万亿日元,约为日本GDP的130%以上[5],如此繁重的财政担负也是其他兴旺国度所没有的,为此日本前财务大臣宫泽喜一曾惊呼日本财政已“濒临解体边缘”。
(五)不良债权久拖不决
自1992年起,日本银行固然曾经处置了一些不良债权,但因经济持续不振、破产企业增加,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仍有增无减。到2001年9月,仅按银行法肯定为“风险管理债权”的不良债权,就从1996年的28.5万亿日元增至达31.8万亿日元,假如加上其他类型的不良债权,数目更多。据日本兴业银行估量,经济每放慢一个百分点,就得新增加5.6万亿不良债权。
(六)失业人口屡创新高
从1991年到2000年日本的完整失业率从2.1%上升到4.7%;失业人口曾经从1990年的134万增加到1999年的317万;2001年年均匀失业率也在5%上下,今年2月日本完整失业率又创新高,到达5.3%的历史高位。[6]假如加上日本特有的“隐形”失业,目前日本失业率在西方主要国度中首屈一指。
二
形成日本经济长期朝气蓬勃的缘由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缘由也有内部缘由,既有周期性要素也有政策性要素。
(一)“泡沫经济”的“负面遗产”大伤日本经济的内需“元气”
1985年,美国为“敲打日本”,与西方主要工业国度共同签署推进日元升值的“广场协议”,招致日元兑美圆的汇率大幅度上升。日本在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国民财富以几何级数急剧收缩,到八十年代末,日本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二位的经济大国。当时的日本政府以为,随着日本经济范围的扩展和个人财富的增加,国民对余暇需求将疾速加强,于是在1987年出台了“疗养地法”和第四次“综合开发方案”。政府这一诱导性决策,诱导民间大量闲置资金投入到房地产行业和相关传统行业,引发“泡沫经济”。在“泡沫经济”时期,由于地价与股票价钱互相促进,企业“抵押才能”急剧收缩。这一“虚拟循环”带来的“泡沫”繁荣于1989年抵达高峰而幻灭。“泡沫经济”幻灭给日本经济带来的直接恶果是:股市急剧暴跌和不动产大幅萎缩,企业、个人资产总额严重缩水。东京日经均匀指数从八十年代末期的38915.87直线下挫,到2001年9月10日东京日经均匀指数跌至10195.69点的最低记载。东京证券市场一部市值从过去峰值的606万亿日元降落到目前的296万亿日元,10年间东京股市大约损失市值达300万亿日元以上。日本地价也从1992年以后持续降落,到2001年初,日本均匀地价比上年下落4.9%,其中商业用地比上年降落7.5%,仅为1999年9月的18%;寓居用地比上年降落4.2%,[7]目前价钱已与峰值时期相比降落了约70%,蒸发掉的资产总值约为800万亿日元以上,相当于目前日本实践GDP的1.6倍。在资产全面缩水的背景下,企业负债恶性收缩,金融机构堕入窘境,不良债权急剧增加,加之实体经济因经济扩张时期停止超凡范围的设备投资而严重过剩,招致日本经济堕入供应严重过剩,需求绝后萎缩的萧条状态。
(二)政府经济政策失误扼杀了阶段性景气复苏
“泡末经济”解体以来,日本政府经济决策部门不能精确地对经济形势做出正确判别,并及时拿出正确的经济对策,也是日本经济迟迟不能走出低迷的重要缘由。首先是在1992年10月至2000年12月期间,政府急于刺激内需共追加补充预算11次,金额达130兆日元。按凯恩斯学说,当经济收缩时,政府经过扩展公共支出等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助于刺激经济疾速上升,但在日本经济没有找到真正“病根”的状况下,套用西方经济的传统办法不但没有起到刺激经济的作用,反而给日本财政累计了巨额财政赤字。其次是轻视了资产缩水对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泡沫经济初期,政府对资产价钱的严重缩水视为经济周期中呈现的正常现象,没有及时拿出应有的经济对策,招致资产价钱降落对实体经济形成的负面影响恶性收缩。直到1995年上半年,在日本经济依然不见上升的状况下,政府依然以为“泡沫经济”解体的负面影响在1993年根本完毕,形成当时经济低迷的主要缘由是日元升值和阪神大地震,因此没有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第三,1996年由于阪神地震带来的内需扩展,景气情况明显有所上升,但当时执政的桥本政权没有可以及时抓住这一机遇,刺激景气继续扩展,而是在处置好景气上升与变革的关系时呈现严重失误,将3%的消费税进步到5%,这样给来之不易的民间需求泼上一盆“冷水”。加之当时亚洲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日本经济再次堕入萧条。第四,1998年,日本呈现经济负增长和物价下跌并存的情况,但日本政府承认日本曾经呈现“通货紧缩”,未采取有效措施,致使日本从2000年9月始,物价全面下跌,其他各项景气指数也纷繁下滑,“通货紧缩”逐步成为持续低迷的日本经济的主要特征。
(三)产业构造调整滞后使日本没能搭上“新经济快车”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产业成为经济开展的重要引擎,但日本没有及时调整产业构造,将高新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使之丧失了持续增长的机遇。其主要缘由,一是日本的技术创新形式缺乏对经济增长的后续拉动力。战后日本经过大量引进技术开展本国制造业来完成高速度的经济增长,这一技术形式的突出特征是重技术在实体经济中的理想应用,而轻根底研发在经济开展中的长期效应,政府研发经费投入缺乏。这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的技术形式恰恰相反,美国是将根底科学、高新科技的研讨与开发放在首位,在科研开发方面投入的经费比例远远超越日本,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高新产业发明“新经济奇观”奠定了重要根底。二是日本金融手腕不利于高新产业的开展。战后日本不断实行间接金融为主的融资政策,直接金融不够兴旺,缺乏开展高新技术产业所必要的风险投资机制,新兴产业、高科技企业和创业中的中小企业很难及时筹到展开事业所需的资金。虽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日本也认识到了金融变革的重要性并停止了称之为“金融大爆炸”的金融变革,并开端由间接金融为主向直接金融为主的方向过渡,但由于“泡沫经济”后遗症在日本影响深重,个人投资家对金融市场的恐惧很难在短期处理,加上维护投资者机制尚不健全,所以日本金融市场的转变还需求一定时间。三是日本激进的流通体制和行业的高度垄断运营,使其流通体制错综复杂,中间商层次过多,不只增加了产品的销集本钱,也加大了新产品的推行难度。特别是少数垄断性企业应用本人的特殊位置,以及执政党对其提供的利益维护,人为地进步行业进入本钱,抑止合理竞争,严重障碍了新技术、新产品的推行和运用。这是日本新兴行业开展缓慢的制度性本源。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日本经济的长期萧条及美国新经济的大开展中,能够看出,日本的技术形式对经济起飞中的国度是卓有成效的,而在后工业化的期,这一形式已难以顺应学问经济时期的开展。
(四)传统经济体制约束经济的持续开展
战后日本实行的是政府主导型的经济体制,这一经济体制曾作为“赶超型”经济的胜利模范,在战后日本经济起飞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九十年代以后,冷战终结,中国及东欧一些国度也开端向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开展的重要趋向。日本没有及时依照这一经济环境的变化调整本身的经济体制和构造,依然实行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这样在经济全球化步伐逐渐加速的背景下,传统经济体制逐渐开端演化为经济开展的羁绊。这是日本经济深堕入窘境、长期不能自拔的深层缘由。这一体制的突出特性是政府对经济干预的权限过大,详细表现是政府经过财政政策对低效部门停止政策性维护,严重违犯市场经济中自在竞争的准绳,招致企业缺乏开辟和创新肉体,竞争才能不时降落。在这一体制下,企业在运营管理上实行特有的终身雇佣,年功序列和企业间相互持股等制度,这一制度虽然有助于促进企业集团化和亲密企业与政府的关系,但终身雇佣制最大的弊端是障碍人才活动,限制人才干力的充沛发挥;年功序列制的最大弊端是全体员工在没有突出奉献的情况下同样按工龄加薪,其结果是企业丧失开辟创新肉体;企业间互相持股固然有效地阻止了外资收买日本企业,但却人为地抬高了股份,使日本的市场经济扭曲成大财阀垄断的畸形市场经济,大股东不注重投资报答,而只是一味地追求互相之间开展业务关系,为日本经济的持续开展埋下了隐患。在金融范畴,由于资金融通受制于政府,政府不只经过各种手腕引导资金进入银行等金融系统,然后再按政府的意志支持特定产业。结果作为经济运转血液的金融机构完整处在政府或利益集团的掌控之下,构成日本银行所特有的“维护船制度”,易形成银行超贷、企业超借情况,最终招致银行坏帐日益严重。
三
短期看,美国经济转暖和世界IT市场的意向将从外部对日本经济带来有利刺激,但由于日本经济的构造变革存在种种障碍,而扫除这些障碍并非易事,所以,今后2至3年,日本经济前景不容悲观。
(一)“新经济”重新进入上升周期尚需时日
从日本面临的外部经济环境看,美国经济恢复和世界IT市场能否走强是日本经济能否尽早恢复的重要要素。目前日本政府已将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等高新产业作为今后5年拉动经济的主导产业,日本国内在这方面也存在一定潜力,但以新兴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毕竟曾经进入构造性调整阶段。历史上任何技术反动、新兴产业的开展都有一个按部就班的过程,需求其他相关产业的开展和社会进步的谐和。IT技术也一样,虽然它的开展和提高的速度要超越以往任何一次技术反动,但也必然要阅历一个逐步开展的过程。目前,“新经济”对传统产业包括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晋级才刚刚开端。这个交融的过程还需相当长的时间。另从目前世界IT市场供求情况看,依然处于阶段性饱和态势。有统计标明,去年世界个人电脑市场销售呈现初次降落;挪动电话也没有由于因特网的开展而兴起大面积更新换代的热潮。由于电脑和挪动电话行业停滞不前,半导体芯片的需求也在降落。据美国某权威机构预测,信息产业至少要到今年第三季度才干中止衰退,2003年会加快复苏势头,但若要恢复到两位数的增长可能要到2004年以后。由此可见,外部力气对日本经济的刺激作用将是短期和有限的。
(二)消弭通货紧缩,启动内需面临重重艰难
历史经历证明,通货紧缩常常要经过一个逐渐消化的过程。为稳定物价,刺激经济开展,日本政府从2001年以来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在财政政策方面增加预算,用于产业构造调整;降低遗产税、赠与税的税率,废弃股票买卖中的双重课税制度,旨在促进个人投资。二是在金融政策方面,继续下调中央银行利率,诱导利率接近零,增加货币供给量,到达以“通胀”治“通缩”的金融政策;允许上市公司收买本身股票,以支持股份,稳定金融市场等。三是加速处置不良债权。2001年以来,日本内阁均把处置不良债权问题作为处理日本经济问题的中心环节加以推进,小泉内阁还肯定理解决不良债权问题的详细时间表。虽然如此,从目前日本经济所面临的理想状况看,以上对策都具有一定局限性:由于国度长期债务重负已使政府继续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余地很小,并且难以直接构成新的社会需求;由于金融市场的利率已接近零,再无下调空间,加上“惜贷”问题仍然存在,将使金融政策的传导机制失灵,因而放松银根难以获得明显效果。同时,东京股市长期彷徨于11000-12000点的低位,目前还看不出向上迹象,在此状况下,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其刺激需求、抑止通货紧缩的效果无疑是有限的。处置不良债权问题毕竟是一剂苦口良药,它将不可防止地招致破产企业增加,失业人口增加,收入减少,其结果还将进一步加剧“通货紧缩”,促使新的不良债权的产生,使日本经济难以摆脱上述恶性循环。特别应该指出的是不良债权的产生与日本传统经济体制亲密相关,这将大大增加不良债权处置的难度。
(三)“构造性变革”任重道远
日本经济的深层“病根”在于日本本身的经济体制,没有彻底的构造变革,日本经济就难以从基本上取得重生。但构造变革是一项全新的平面化工程,变革计划的全面启动和付诸施行将面临相当大的阻力和艰难。首先,日本现有经济体制是颇具“钢性”的政治经济混合体,政经两界均存在着维护传统体制的激进权力,他们不但是该体制的既得利益者,而且也存在着牢不可破的严密关系。变革现有经济体制等于向既得利益阶级开刀,这一“崩溃性手术”既是变革的实质所在,也是变革的严重难题。桥本执政期间曾以“六大变革”著称,但尚未全部施行便被推翻而流产;小渊也曾提出“景气优先”执政道路,也根本上是无果而终。目前正在停止的小泉号称为“无圣域的变革”,其主张主要是要肃清银行系统坏账,缩减政府赤字,解除经济管制,并没有在变革的实质问题上拿出高见。为此一些日本经济学家以为目前日本停止的变革并没有真正触及日本社会中的深层问题。其次就是要处理这些非实质问题,也难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停顿。财政风险因不时还本付息的压力短期内难以消弭;巨额不良债权还在不时产生;过剩消费才能更难以在短期消化。因而有专家预言处理日本实体经济中投资、人员及债务“三大过剩”问题至少需求3至5年时间。再次,变革与景气恢复构成激烈矛盾。变革的目的之一在于复兴10年低迷的日本经济,但构造性变革将直接形成大量中小企业破产倒闭、大量失业人口,无法防止地引发“社会阵痛”。这种将以牺牲景气恢复为代价的变革在日本上不并未得到完整认同,日本国内的经济学家对此也未达成共识。因而如何处置好构造变革与恢复经济的关系,如何让在野党和民众从较为久远的目光了解和消化变革对实体经济带来的“阵痛”,将是小泉内阁变革能否胜利的关键所在。第四,从一个较久远的时期看,日本的构造性变革还触及如何进步国际竞争力、产业构造晋级,以及如何从出口主导型增长形式向民需主导型增长形式转变等构造性问题,这些课题的处理都阐明日本的变革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总之,日本经济不只要处理扩展内需、处置不良资产、再建国度财政等各种难题,最重要的是要对现有经济体制停止全面彻底的变革,这一过程无疑是长期和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