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选题背景
(1)宏观背景
2005年10月8日一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
议》,《建议》中强调“要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并且在中共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公
告中指出: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的轨道。
200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再次强调: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
略思想。
(2)项目背景
2006年10月25日,以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迟国泰教授为首席专家的课题组中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综合评价体系(06&ZD039)",项
目的执行期限是2007年1月一2009年12月。其中“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人的全面发展评价体系”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综合评价体系”的五个子课题之一。
1.1.2选题意义
(1)为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人的全面发展评价提供指标基础
根据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以国内外权威机构和在学术文献中整理得出的经典、高频指标为基础,通过设置经济发展环境、社会发展环境、生活质量和人口素质四个准则层
并收集14个指标构建了反映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人的全面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2)为评价体系中赋权方法的选用提供支持
选择合适的赋权方法是人的全面发展评价中的关键问题,由于不同赋权方法的机理不同,导致使用不同的赋权方法对同一组评价对象进行评价时,得出的结论存在差异。
如果赋权方法选择不合理,各指标的权重就失去了判断其重要程度的意义,则得到的评价结果是不准确的。
(3)为制定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对中国典型的副省级城市人的全面发展进行评价,客观反映各城市人的全面发展水平,剖析各城市人的全面发展水平的优劣程度及其原因,找出制约人的全面发展的
因素所在。使各级政府能够更有依据地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及人的全面发展战略规划。
(4)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分析经济发展环境、社会发展环境、生活质量和人口素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推动作用,使人的全面发展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让和谐发展深刻地体
现在人的全面发展中,体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涵。.2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人的全面发展评价的含义
1.2.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理论最早是于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
定》,并首次明确地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思想[f21,指出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
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3]的要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继而,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又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4]。胡锦涛同时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
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从而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
的根本指导思想。
1.2.2人的全面发展评价的含义
人的全面发展评价是从经济发展环境、社会发展环境、生活质量和人口素质等方面对人的全面发展状况的综合描述。
人的全面发展评价包括三方面研究内容:一是人的全面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这是人的全面发展评价的基础;二是人的全面发展评价方法的研究,具体包括赋权方法
及其筛选过程和综合评价方法,这是人的全面发展评价的核心和关健;三是人的全面发展评价的实证研究,通过实证发现各城市人的全面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成册建议,
为促进各城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这是人的全面发展评价的目的和归宿。
参考文献
口]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05.10.
[2】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2003.10.
[3]《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22-24.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07.10.
[5]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UNDP).Human Development Reports[R].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141一162.
[6] World Bank.Living Standards Measurement Study of the Word Bank[M]. Washington: World Ban却ress,1980:271-305.
[7] Berger-Schmitt.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Structure of an European System of Social Indicators[J]. European Reporting Working Paper No.9. Social Indicators Department,2000.
[8]李培林,朱庆芳.课题简介:《中国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研》[N/OL].经济参考 报,2005.10.08.[2008.03.20].http://202.84.17.25/www/Article/200510810425-1.shtml
[9] Mazumdar,K. Measuring the Well-being of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Achievement and Improvement Indices[J].Social Indicator Research,1999(47):1一60.
[ 10] Morris,D. Measuring the Conditions of the World's Poor: The Physical Quality of life Index. Elmsford[M]. Pergamon Press,1979.
[11] Estes, R. J. The Social Progress ofNations[M]. N. Y:Praeger, 1984.
[12] Neumayer, E. The ISEW-Not an Index of Sustainable Economic Welfare[刀.Social Indicator, 1999,(48):77-101.
[13]曹玉书.我国小康社会的定性定量分析〔N].经济日报,2002.12.23(T00).
[ 14]涝向超,谭克俭.与全面小康指标相适应的人口发展指标体系研究—以山西为例[J].经济问题, 2007,(6):127-129.
[15]陈仲常,张翠娇,章翔.中国人口发展检测评价模型研究—基于全国31个省份人口发展的实证 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7, (5):72-96.
[ 16]屈云龙,许燕.江苏省人口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实际测度「J].西安社会科 学,2009,27(3):81-91.
[ 17]陈伟,夏建华.综合主、客观权重信息的最优组合赋权方法[[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7,37(1):17- 22.
[18]朱庆芳,吴寒光.社会指标体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44-146.
[ 19]郭亚军.综合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82-83.
[20]陈艳,单红梅,周毅.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及综合评价[[J].江苏大学学报,2005,7(2):89-92.
[21 ]涂姗,李江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方法研究—以桂林市资源县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
理,2006, 23(1):55-59.
摘要 4-5
Abstract 5-6
1 绪论 10-24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0-11
1.1.1 选题背景 10
1.1.2 选题意义 10-11
1.2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人的全面发展评价的含义 11-12
1.2.1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11
1.2.2 人的全面发展评价的含义 11-12
1.2.3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人的全面发展评价的特点 12
1.3 国内外人的全面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 12-14
1.3.1 国际权威机构经典观点的人的全面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12-13
1.3.2 国内权威机构经典观点的人的全面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13
1.3.3 学术文献整理得出的人的全面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13-14
1.3.4 现有人的全面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1.4 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 14-20
1.4.1 赋权方法筛选的研究现状 14-15
1.4.2 指标标准化方法的研究现状 15-16
1.4.3 指标赋权方法的研究现状 16-19
1.4.4 现有人的全面发展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 19-20
1.5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20-22
1.5.1 研究思路 20
1.5.2 研究内容 20-21
1.5.3 研究方法 21
1.5.4 技术路线 21-22
1.6 主要创新点 22-24
2 基于科学发展的人的全面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24-29
2.1 人的全面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基础 24
2.2 人的全面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准则层的构建 24
2.3 人的全面发展评价体系指标的确定 24-26
2.3.1 指标的筛选 24-25
2.3.2 设置可观测基尼系数指标 25-26
2.3.3 设置国民幸福指数指标 26
2.4 人的全面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6-27
2.5 副省级城市人的全面发展评价指标的特点 27
2.5.1 相关指标的计算 27
2.5.2 相关指标的替代 27
2.6 本章小结 27-29
3 基于赋权方法筛选的人的全面发展评价模型的建立 29-36
3.1 人的全面发展评价模型建立的思路 29
3.1.1 赋权方法筛选的思路 29
3.1.2 组合赋权的思路 29
3.2 人的全面发展评价模型建立的步骤 29
3.2.1 赋权方法筛选的步骤 29
3.2.2 组合赋权的步骤 29
3.3 指标数据的标准化 29-30
3.3.1 正向指标的标准化 29-30
3.3.2 负向指标的标准化 30
3.4 基于赋权方法筛选的人的全面发展评价模型 30-34
3.4.1 单一赋权方法权重的确定 30-32
3.4.2 赋权方法的筛选 32-33
3.4.3 组合权重的确定 33-34
3.5 人的全面发展评价结果的确定 34-35
3.6 本章小结 35-36
4 人的全面发展综合评价实证研究 36-51
4.1 样本的选取与数据的来源 36-37
4.1.1 样本的选取 36
4.1.2 数据来源 36-37
4.2 可观测基尼系数指标计算 37
4.3 国民幸福指数指标计算 37-38
4.4 基于赋权方法筛选的人的全面发展评价 38-43
4.4.1 评价指标值的打分 38-39
4.4.2 单一赋权方法权重的确定 39-41
4.4.3 赋权方法的筛选 41-42
4.4.4 组合权重的计算 42
4.4.5 中国副省级城市人的全面发展评价 42-43
4.5 中国副省级城市人的全面发展评价结果 43-44
4.5.1 准则层评价结果 43
4.5.2 综合评价结果 43-44
4.6 中国副省级城市人的全面发展状况总结 44-46
4.6.1 聚类结果分析 44-45
4.6.2 指标评价结果分析 45-46
4.7 副省级城市人的全面发展的政策建议 46-50
4.8 本章小结 50-51
结论 51-53
参考文献 53-55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5-56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