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学统编教材“观察与习作”的微习作训练序列建构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2964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教学论文,本论文的研究,整个小学统编教材观察类微习作训练序列建构,也已经呈现在本文中。其中教学路径的研究,有的已经应用于实际课堂中,从学生的学情反馈中发现,取得了一定效果,对小学中段习作过渡阶段的学生来说,并没有出现对习作畏难的情绪,学生大多积极主动参与观察微习作活动。关于统编教材与微习作教学的整合,还有很多内容尚待发掘和整理,希望更多的教师在相关领悟研究,不断完善小学生微习作教学理论研究,“教育的真正目的不在于教师完成某种活动,而在于在学生的行为范型中引起某种重要的变化”(R.W.泰勒,1981)①,学生能通过有效的作文教学,培养写作能力,逐渐提升语文核心素养,这也是语文教育的价值所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如今重视母语学习已经上升到一个新高度,高考语文分数要增加,作文的分值要提高。家长们跟着考试的指挥棒转。于是,小学的作文家教辅导几乎泛滥成灾,家长高投入,孩子也投入了精力,却收效甚微。叶圣陶先生说,“写作决不是无中生有,必须有了意思才动手写作,有了需要才动手写作。没意思,没需要,硬找些话写出来,这会养成不良的写作习惯,而且影响到思想方面”①。孩子们普遍反应写作难,一提到写作就十分抗拒,但是在生活中他们发微博、传微信,感觉有说不完的话。
王荣生教授曾提出,“我国中小学的语文课里几乎没有写作教学”②的原因在于教师只关注到写作前和写作后,只告诉了学生“写什么”和“写得怎么样”,而对于“怎么写”却很少顾及。许多教师只关注阅读教学,将大量精力和时间都安排在阅读教学上,仿佛教语文只要教好阅读就好了。学生的成绩变化在阅读版块体会得明显,而作文短时间靠课堂教学未见成效,写作教学也逐渐变成阅读教学的附带。课堂教学对写作的重视不够,大多以老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写作课上缺乏师生互动。教师安排写作课较随意,常常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求,把写作课看作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作文教学的难就如同一块巨石,横在师生写作道路的面前,总给作文教学形成阻碍。

......................

1.2 研究价值与意义
自2001年新课改以来,写作教学存在依附于综合性学习,无独立体系、无明确训练点的缺陷。2018年新版统编教材的投入使用,为写作教学打开了新局面。新教材凝聚着许多语文教育专家及优秀一线教师的辛劳与智慧,是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道路上的里程碑,是语文教育的又一大成果。本文基于小学统编教材“观察与习作”编排,建构微习作训练序列,存在一定的价值与意义。

1.2.1 建构内容带动能力的习作训练序列
统编教材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改变了传统单线组织单元的模式。小学统编教材的习作编排高度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将小学生观察能力培养的要求按照语文要素这条线组织习作内容,简单来说,是能力带动内容的习作训练序列。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这是统编教材第一次出现的习作单元。该单元以“留心观察”为主题,对观察能力的培养及习作要求是通过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自己能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两篇精读课文《搭船的鸟》和《金色的草地》分别让学生体会留心观察动物和景物,两篇习作例文《我家的小狗》和《我爱故乡的杨梅》分别是观察动物和植物。在培养留心观察、仔细观察能力的带动下,习作内容是写最近观察印象最深的一种事物或一处场景。统编教材编排的特点就是从某一项观察与习作能力出发,对单元设计整体构思,教师能准确把握习作目标,清晰明确学生应掌握的观察能力。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不能拘泥于教材的编排框架,有时需要跳出框架,整体思考,对习作知识进行系统梳理。笔者在梳理观察与习作知识过程中,发现在观察与习作能力主导的情况下,习作内容没有归类细分,而就观察而言,不同内容、不同对象所对应的观察能力要求又是不同的,因此在统编教材编排的观察与习作能力序列主线下,建构由观察内容带动观察能力的训练序列,从观察内容角度将观察能力细化,学生从集中于观察语言、观察题材到培养观察能力,对小学统编教材观察与习作教学的完善是有价值和意义的。

............................

2 微习作内涵及序列建构理论依据

2.1 微习作和微习作教学的基本内涵
2.1.1 微习作
随着“微”的概念在生活中越来越普及,微博、微信,到北京2014年高考“微写作”,吸引了专家学者及一线语文教师的强烈关注。关于微写作没有统一的内涵,但“微”是其核心。微写作是一种写作形式,只是较一般写作而言,它在内容形式等方面表现为简短、篇幅小,强调精炼。
本文研究对象是基于小学统编教材“观察与习作”编排的微习作,学生年级主要是小学中段,该阶段学生接触的写作特定成为习作,因此“微写作”在本文研究的范围特指“微习作”。学者对微习作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种认识。
“微”的主要特点是“短小”,“微习作”也就是短小的习作训练,具有针对性强,耗时少等特点。所谓微习作,就是三言两语构成的习作,没有字数的规定,可以及时地记录这一天中的一个片段、一件事、一小段随感等。即时的观察,即时的心境,即时的感受,即时的表达,目的是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①因为微习作篇幅短小,内容不多,切口小,耗时少等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微习作的微不仅是学生习作的外在形式,也是一种课堂教学方式变革的体现,表现在课时的微化,目标的微化,内容评价的微化等,较原有的习作教学方式,微习作更灵活自由,更精细化,针对性强。②“微习作”是相对于大作文来讲的,即指目标聚焦、内容聚焦、形式聚焦的习作练习形式。
综合以上关于微习作的阐述,本论文微习作的内涵为相对于大习作来讲,篇幅短小,没有字数规定,目标聚焦、内容聚焦、形式灵活自由的习作练习形式。
.......................


2.2 微习作教学序列建构的理论依据
坚实的理论依据是进行研究和实践的基础。本文建构微习作训练序列,主要的理论依据包括建构主义理论、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和自我效能感理论。
2.2.1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世界观、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为建构主义理论四个维度。建构主义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知识及学习的本质被看作重要的探索之路。本文所研究的微习作训练序列建构是基于教育体系的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学习写作是写作知识的建构过程。当人们在生活中获得新经验,而新经验会被融入进大脑已经理解的事物,对自己所处的世界赋予意义。人们面对自己不了解、不理解的事物、现象以及思想时,发现这些不同于以往的认识和看法,于是要么用现有的认知规则解释所看到的事物,要么创造一系列新规则,来说明看到的事物。这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人的理解和规则是在不断进行互动的,在互动中形成个人独有的理解。学习的过程也就是建构个人对世界上事物、思想、关系及现象的理解过程。

传统意义上,学习被认为是一项模仿活动,建构主义提出,在教学层面上来看,教学应帮助学生将获得的新信息进行内化、改造、转换。②转换的发生是当儿童在新的认知结构基础上建立新的理解时。建构主义的教学目标不是让学生简单地进行模仿行为,而是要深入理解,形成自己的内在认知,因为在建构理解的过程中,学生要呈现出自身的认知发展能力。运用到写作教学上,现实情况是学生写作难,教师教写作更难,写作教学就因是块难啃的骨头,而被简化,简化成传统意义上的模仿活动。写作活动涉及的谋篇布局,字词句段,甚至是写文立意,

都成了简单的模仿,学生在学习写作活动中没有建构自己的理解,没有主动地参与到写作活动的过程中去。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微习作训练,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微习作动态,解决学生在微习作中遇到的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困难和障碍,尊重学生的写作行为。微习作训练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观点,强调学生在微习作中自我、主动地参与,这样能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内在建构的积极性。
...............................


3 微习作训练目标、内容、方法的序列建构............................ 19
3.1 小学统编教材微习作教学目标研究................................... 19
3.1.1 小学中段统编教材习作教学目标............................. 19
3.1.2 “观察与习作”教学微目标研究........................... 20
4 微习作训练序列教学实施的原则与方法........................... 40
4.1 微习作教学序列实施的原则......................... 40
4.1.1 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 40
4.1.2 激发内在的观察兴趣.................................. 41
5 教学效果及反思..................................................... 61
5.1 微习作训练实施效果反馈分析.................................... 61
5.1.1 微习作训练效果——习作能力反馈分析....................... 61
5.1.2 微习作训练效果——态度反馈分析.............................. 62

4 微习作训练序列教学实施的原则与方法

4.1 微习作教学序列实施的原则
基于统编教材“观察与习作”编排的微习作训练在遵从小学习作教学一般原则的前提下,提出了针对观察类微习作教学的三项原则。
4.1.1 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

教师应关注每个阶段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不强求某一时学生必须得掌握某项写作技能,不奢望学生就一定会达到教师所期许的写作水平和高度,学会等待和宽容,等待学生在自然状态下的成长,等待他们认知发展到能充分理解写作知识和掌握写作技能的那个时刻。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在写作上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在最放松、最真实、最自然的状态下写作,在这样的写作氛围中,学生才会更自然地去观察生活,书写内心的语言。微习作是基于学生习作学情,为了解决实际写作困难,满足学生的写作需求。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微习作,习作前充分了解把握学生习作学情,包括学生的习作经验。写作中要时刻关注学生写作动态,“做中学,学中练”,根据学生的写作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当学生写作遇到困难,提供协助。习作后关注学生的习作,给出适当评价,分析学生习作是否达到微习作目标,以鼓励学生为主,帮助学生在后续的写作课上能独立完成自己的习作,增强学生写作的信心和愿望。写作知识与写作技能的训练,都应该围绕着学生为核心展开,而非抛开学生谈简单地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写作是一项长期而漫长的工程,没有速成。这充分符合人的认知发展规律。外部地灌输不是真正地学习写作,写作是通过思维,内化之后,生成语言的过程。

........................


5 教学效果及反思

5.1 微习作训练实施效果反馈分析
微习作训练序列建构,并在教学中展开实施,实施效果如何,可以从情况反馈中分析,得到一定结果。结合实际研究,从学生微习作、习作的能力,态度以及自我效能感三方面来进行信息的搜集整理、反馈分析。数据信息主要来源于成都市武侯区某公办小学三年级学生,包括成绩信息、问卷调查、访谈等,其中问卷主要在微习作训练班级发放,共计 42 份,回收 42 份,有效 42 份。
5.1.1 微习作训练效果——习作能力反馈分析

学生微习作训练效果在习作能力方面的反馈,用习作分数和问题调查的方式来呈现。微习作训练对象班级为三年级某平行班(A 班),学期开始,还未进行微习作训练,对班级的一次观察习作进行了分数统计。在开始实施微习作训练后,以同样的方式,对期中、期末观察习作进行分数统计,评分标准统一。最后将三次分数统计,分别得出平均分(M 表示)和标准差(SD 表示),如表 5.1 所示。


由表 5.1 可看出,随着时间的增加,微习作训练班级的习作平均分虽没有显著提升,但是呈稳步上升的趋势,并且标准差在减小,说明班级习作分数离散程度减小,因此通过微习作训练,之前习作得分较低的学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