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四疑导学”模式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3105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定位于研究教学模式的原因
首先,研究教学模式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2001 年 6 月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工作任务,提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它摈弃了传统教学模式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发展;纲要也提出了“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新课程改革为我国教育教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05 年秋季开始全国推广。加快课程改革,优化改革旧模式的课堂教育是改革中的大事,它关乎国民素质的提高。因此,构建解决新问题、适应新需要的教学模式是一项重大紧迫的任务。
其次,研究教学模式是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的需要。2016 年 9 月,《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正式公布,它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的 “科学精神”就包含了批判质疑的要点,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培养质疑能力,才能使得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更好的发展。但是现行的教学模式多数重视促进掌握知识、技能,对培养学生批判质疑等素养的关注不足。因此,在倡导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今天,探索一种能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模式是势在必行的。

第三,教学模式是沟通教育与实践的桥梁,是教学理论的精简,是优秀教学方法的概括。每位教师的教学活动都在无意中遵循某理论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教学模式与教学实践如影随形,它能使教师克服教学实践中的盲目性,增强实效性,它可以为教师提供“教学工具库”,它有较完备的具体实施程序,能指导教师不再凭经验、感觉教学,从而使教师优化教学结构,提升教学效率。教学模式的运用使得教师对相关教育理论的理解更加透彻,同时,也使得教师对自身教学观念、自身素质进行更新或提升,促进专业素养的发展和提升。任何关于教学模式的探讨,其最终目的都指向于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发展,这是国家教育改革的目的,也是发展核心素养教育的要求。

.........................

1.2 相关文献综述
基于以上背景,笔者确定把“四疑导学”教学模式作为研究的主题。因为是对教学模式的研究,故笔者先查阅了什么是教学模式及我国教学模式研究的现状,以期为研究“四疑导学”教学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和思路。此外,笔者以关键词“质疑、教学模式”,“问题、教学模式”在中国知网搜索相关文献,总结已有研究的成果和不足,为自己的研究提供借鉴,确定研究的切入点。

1.2.1 教学模式的概念综述
国外最早对教学模式进行研究的是乔伊斯和威尔,在 1972 年出版的《教学模式》一书中他们指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
国内对教学模式的概念的研究主要有以下观点:(1)教学模式是教学结构;(2)是教学过程的模式;(3)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
徐继存认为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在对进行上述观点逐一分析后提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叫教学理论指导下所形成的关于教学的理想意图及其实施方案[1]。

尽管各观点对教学模式概念有不同界定,但是对教学模式结构的认识趋同:包括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师生组合、条件和评价等要素[2]。因此,教学模式的研究就要首先对模式从以上要素各方面进行深刻的认识。没有普遍适用的教学模式

...................

2 对“四疑导学”教学模式的概述

2.1“四疑导学”教学模式的来源及理论依据
跟随教育改革的大潮,笔者所在学校经历了多种教学模式的实践,但是随着不断的实践近年来教育质量遇到了瓶颈问题。从 2011 年开始,学校开展了“聚焦课堂,提升质量”的课堂大调查,试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校专家组听取 630节课,最终形成了学校“课堂调研”报告。调查发现:学生“不想疑”、“不敢疑”、“不会疑”,缺乏主动学习;教学中教师提问存在假问题、无效问题的现象;缺乏对学生“生成性”问题的解决;缺乏对学生进行 “质疑问难”的引导。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课题组汇集优秀骨干教师课堂教学实践的亮点和做法,总结提炼了“四疑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在推广使用过程中,“四疑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流程和策略经过不断的修改优化,最终形成了“自主质疑”、“碰撞激疑”、“师生析疑”、“过关解疑”四个流程。
“四疑导学”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有主体性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合作学习理论。
首先,主体性教育理论确立了“四疑导学”教学模式实施中教师应具备的观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主动性的观念。主体性教育理论认为应当把人发展成为具有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人,教育活动应该遵循启发性、发展性、交往性、互动性、参与性、开放性等原则[12]。教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体现在学的方面,因此,“四疑导学”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以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的学放在主要位置,充分调动学生自主质疑问难,从而获取新知。

其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定位了“四疑导学”教学模式实施中教师的角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本质是学生按照己有的经验与知识主动地加以建构,是一个意义获得或意义赋予的过程。“四疑导学”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教学中以“疑问”为主线,使得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知识和意义的主动建构。教师充当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学生遇到问题时以问代启,推动教学活动向更深处推进。
再次,合作学习理论为“四疑导学”教学模式的主要学生活动形式:小组合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合作学习理论指出,教师应鼓励全体学生共同进行学习,设计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加强相互交流,最终实现全体学生共同发展。“四疑导学”教学模式的“碰撞激疑”、“师生析疑”、“过关解疑”环节的执行都要求学生进行小组探索、小组讨论,鼓励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不断产生思维碰撞,在思维碰撞中不断明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

2.2“四疑导学”教学模式的内涵、教学目标
“四疑导学”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疑问为贯穿课堂的主线、以导学案为实施载体。在“四疑导学”的课堂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教师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富有个性地学习,用疑问贯穿整个课堂,启迪学生思维把学习引向深入。导学案是疑的载体,教师通过导学案指导学生质疑、解疑,析疑。
“四疑导学”中的疑的含义如下:“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明代陈献章曾有言:“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四疑导学”的本质是“以疑导学”。所谓“以疑导学”即是: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挖掘教材内容,针对学生实际,通过不断设置科学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高效学习;另一方面,教师要抓住学生的生成性问题,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它与中国古语“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西方古语“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中所蕴含的思想不谋而合。
“四疑导学”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以“疑”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自主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通过碰撞激疑,循循善诱不断启发学生思维,在不断解决疑问中把学生引向深入;通过师生析疑,耳濡目染中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过关解疑,让学生总结解决疑问的方法,操练学到的技能。
“四疑导学”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为:通过以疑定教、以学定教来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
以疑定教。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问设计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疑问及时调整探究活动,在关键处进行点拨和精析,抓住学生探究活动中生成的疑问把学习引向深入,学生的疑是推动“四疑导学”教学模式课堂活动的关键。

..............................

3“四疑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学科使用现状的访谈调查 ............... 15
3.1 访谈的方法和对象 ........................ 15
3.2 访谈提纲的设置 ............................ 15
4 初中数学教学中“四疑导学”模式的改进及其实施策略 .................. 21
4.1 初中数学教学中“四疑导学”模式的改进 ......................... 21
4.2 初中数学教学中“四疑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 29
5 一个“四疑导学”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与反馈的案例..................... 34
5.1 教学实践: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为例 ......................... 34
5.2 教学实践的反馈 ........................14

5 一个“四疑导学”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与反馈的案例

5.1 教学实践: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为例
“四疑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载体是导学案,在具体课堂实施中,“四疑”的流程是此模式的实践操作形式,因此,以下内容先具体阐述初中数学“四疑导学”教学模式导学案的设计过程及结果,后通过实施课堂教学并对教学实录分环节评析来说明“四疑”流程中操作要点及策略如何实施。
5.1.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导学案的设计过程及设计结果
此次研究选择的教学内容是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18.1.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本节课是四边形知识板块的起始课,从它应起的作用上看,通过这节课教师应该要调动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探索欲望、引导学生发现并运用研究平行四边形的一般方法和思路,故在学习目标的设定上应不局限于对内容的掌握与运用上。本节课的内容涉及探究平行四边形边与角在数量、位置方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称性的探索,以及两直线间的距离的概念。涉及的内容多、繁,课很容易上成一盘散沙。应该寻找出这些看似多、繁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纽带,以这个纽带联通整节课。
对于本节课学生们的知识基础,通过交流发现:学生们在小学时已经接触过四边形,知道如何计算四边形的面积,会对一个图形作出属于何种四边形的直观判断;八年级上册,学生们已经系统的学习了三角形的性质及全等的判断。这都说明对于本节课中出现的平行四边形的概念这一知识,学生们已经具备了充足的事实基础,无需过多涉及。上课所用班级是八年级的一个普通班,学生数学整体水平均为中等,班级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态度、兴趣方面出现了一定的“分化”现象。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水平有限,笔者将本节学习内容中的“两直线间的距离概念及其运用”去除掉,留待后续学习。
...........................

6 研究总结及展望

6.1 研究总结
本研究对“四疑导学”教学模式进行了概述,阐释清楚了它的内涵、特征、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并对每个程序的操作辅以具体案例进行说明;通过访谈调查得出“四疑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两方面的问题;通过分析发现,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四疑导学”教学模式操作要点和策略不是针对数学学科特点提出,不利于教师把握数学学科特点教学,进而明确了对模式优化的思路;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对模式一般性操作要点及策略进行了优化,提出了初中数学教学中“四疑导学”教学模式的操作要点及实施策略;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一课进行完整的导学案设计并呈现设计结果,对操作要点各环节的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实录并评析,详细阐述了要点和策略如何实施;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一节课的教学实践情况从执教者反思、其他教师评价、课堂观察量表测量、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四个维度进行反馈,发现提出的操作要点和策略更有可行性、学科针对性,能促进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具体总结如下:
(1)“四疑导学”教学模式的概述
“四疑导学”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疑问为贯穿课堂的主线、以导学案为实施载体。“四疑导学”的本质是“以疑导学”。特点是:以疑定教、以学定教、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为目标。其操作程序如下:

(2)通过访谈调查,得到“四疑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学科的使用现状如下:
①导学案的设计与使用现状
导学案设计同一化;导学案设计的习题化;导学案的使用流于形式。
②“四疑导学”模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现状
教学活动的形式化;教学手段的形式化;操作中只利用“四疑”的形式,没有体现出“以疑导学”的本质。个体质疑环节流于形式,此环节设定的自主学习方式:自学课本和完成导学案尝试练习题不能调动学生对新知的兴趣,从而不能进行有效的自主质疑;碰撞激疑环节,过多的小组讨论消磨了对数学知识的深思,激发不起有价值的疑问,教师为疑而疑,牵着学生走;师生析疑环节,过多的学生课堂展示活动和多媒体直观演示消磨了学生对新知的深度加工时间和探索欲望,学生的学习流于浅层;过关解疑环节,知识的总结没有拓展延伸,当堂检测习题的设置不能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规律总结,迁移运用。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