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高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的特点
一、教材中古诗文所占比例高
我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愈来愈高,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古代文学作品与其他体裁的文学作品篇数相比,占有绝对的优势。我国各个版本的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的占比情况均有所不同,本论文研究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分析古诗文在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占比现状。
.............................
二、教材中古诗文教化价值大
(一)古诗文的典范价值
古代诗歌和散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历朝历代的改变和发展,作品灿若星河,成为文化瑰宝,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首先是古诗文的文学价值,中国古代的诗歌和散文可谓是浩瀚如星海,优秀的作品更是不胜枚举,这些诗和散文经历了历史长河,现在光彩依旧。教材中的古诗文都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无论是诗歌精练的语言、鲜明的韵律,还是散文的节奏声韵,手法篇幅,这些文学特点,都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文学财富。古诗文的美学价值,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审美教育是有明确的要求的,古诗文作品有着文学体裁独特的优势,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内心的情感与文字进行交流,可以产生独特的阅读体验与情感体验。古诗文有着独特的文字美、语言美,阅读学习古诗文,可以不断地发现美、感受美,甚至可以创造美。
(二)古诗文的学习价值
1.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教材中各种形式的古诗文作品,可以提供基本的识字写字还有语法、文体、修辞等方面的学习价值,也是提高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增强基本阅读能力的良好途径。
古代诗歌韵律整齐、语言凝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审美鉴赏能力。例如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可以了解和学习“赋、比、兴”的表达手法;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扩展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通过寓言故事学习人生哲学和伦理道德;通过游记散文的学习,可以了解历史、领略祖国山河风貌等等……教材中选取的古代名篇,无论是谋篇布局还是表达的思想感情,作家都十分重视文章的意境和语言,通过分析和学习这些作品,学生的语文素养会得到潜移默化地有效提高,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我国千年来特有的“文字”和“语言”的魅力。
新课标中明确地提出要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古诗文作品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如何有效运用学习资料和工具书,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对古诗文作品的学习还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课前自行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人生经历、写作背景、解决生字词等,不仅节省课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也是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优势,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的意识,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
第二章 新课标对古诗文的新要求
一、教学理念
2017 版新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中首先讲到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4]和“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35]这两段话中分别提到了“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与原则”和“立德树人”这两个概念。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语文教育肩负着重要的责任。由此可见,高中语文教育的教学理念,是围绕着“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确立的。
(一)充分发挥育人功能
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培养民族自信心和推动文化创新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属于中国传统教学科目,历史相当悠久。作为学习其它课程的最基础学科,语文在义务教育阶段具有重要的地位。现阶段的语文课是古诗文和现代文并行,并且古诗文比重增加较以前更为明显。古诗文的学习,不仅要引导学生的语文素养、知识能力等得到提升,还要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信心,受到古诗文中优秀人格魅力熏陶,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通过古诗文的学习,不仅要使传统知识文化得以传承、普及和发扬,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个人的价值观念和人格心态加以有力的塑造。
叶圣陶先生在《叶圣陶集》中提到“所选为语文教材,务求其文质兼美,堪为模式,于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之增长却有助益,绝不宜问其文出自何人,流行何若,而唯以文质兼美为主。”[36]可见,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文,都是通过严格筛选才进入课本并成为代表篇目的。每篇课文都有自己的位置、功能、价值。如果没有,它就是浪费学生的时间。这些代表作中所体现的人物人格魅力亦或是事件本身的现实启示,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对学生的思考方式和行为举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新课标提出课程内容与学生的成长要加强联系,所以通过古诗文相关内容的学习,教师要落实好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民族复兴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任务。“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不能成为口号,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这些基本理念,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虽然语文课堂中的古诗文作品只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小小缩影,但通过课堂上的学习,不仅可以学习基础的语文知识、培养能力、健全人格、提高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还可以使学生主动地了解学习我国传统历史文化,培养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
二、教学目标
2017 版新课标中,课程目标仍然重视开拓思维、提高学生思考领悟能力,如“发展逻辑思维,提高思维品质”,对比 2003 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新增了语言的实践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对学生审美的培育,如“语言的表达与交流”、“增强形象思维能力”、“增进对祖国文字的美感体验”、“美的表达与创造”。仍然强调传承与理解中华文化,汲取民族智慧,特别提到了“文化自信”的问题。
教学目标一定要围绕着课程目标和学习任务而确立,新的课程标准围绕高中语文的课程目标和学习任务提出了 18 个学习任务群,其任务是“从祖国语文的特点和高中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出发,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任务群的设计,旨在引领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力求改变教师大量讲解分析的教学模式。”[42]新课标将课程结构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必修课程 7 个任务群、选择性必修 9 个任务群、选修课程 9 个任务群。不同的课程内容有着不同的学习任务,体现了差异性和层次性。针对 18 个任务群的不同,教学目标也将有不同的要求,18 个任务群中一些任务群与古诗文的教学息息相关,根据这些不同的学习任务群,可以了解教学目标的大概方向和设定预期。
任务群 1 是整本书的阅读与研讨。教学目标其一是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的阅读,改变碎片化的阅读模式,培养好的阅读方法与习惯,提升鉴赏能力。其二是促进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学生可以通过古诗文的阅读,培养阅读方法与鉴赏能力。如通过《论语》、《古诗十九首》、《诗经》、《孟子》等等整本书的阅读,来了解古代诗歌和散文,提升对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可以利用工具书和相关资料阅读《左传》、《史记》、《春秋》等等我国优秀的历史典籍, “利用书中的目录、序跋、注释等,学习检索作者信息、作品背景、相关评价等资料,深入研读作家作品。”[43],养成良好的与文本对话的阅读方法和整本书阅读的习惯。
...........................
一、学生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 21
(一)学习情况的分析 ............................... 21
(二)学习存在的问题 ............................... 27
第四章 古诗文教学策略探析 ............................ 36
一、教学中树立德育意识 ............................... 36
(一)古诗文优秀文化渗透 ........................ 37
(二)教学活动中日常“砌砖”积累 ............................. 37
第四章 古诗文教学策略探析
一、教学中树立德育意识
本文第二章分析的新课标四个教育理念之一,就是充分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而现今应试教育体制下,人们已然习惯“以分数作为检验学生、教师、教学质量、学校的标准”,相比较学生的德行,人们更注重成绩。
习近平总书记 2018 年 5 月 2 日在北京大学的讲座中,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50]“德育”即是受教育者形成一定品德的教育。广义的教育包括政治、思想、法制和道德教育。一般是教育者根据社会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需要,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影响,使学生养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狭义的德育就是道德教育,即教育者根据社会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需要,培养受教育者道德素养,使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信念、观念、情感、意志和道德实践能力,不断提升他们道德境界的教育活动。我们通常所说的德育一般指广义的德育。[51]其实德育早在中国有了教育开始就随之产生了。孔子的思想核心的“仁爱、礼义、明智、诚信”,就开始强调了修身的重要性。还有孟子的培养主义的教育论,和荀子积伪主义的教育论,都有提到通过教育对人的引导作用,尤其是心性的引导和人格的塑造。我国教育前辈们留下的丰富宝贵的教育理念,对我们现在的语文教育实践有着一定的启示。
.............................
结语
论文通过对 2017 版新课标提出新内容与要求的研究与梳理,结合张家口市第一中学关于古诗文教学的调查结果,将新课标与现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相结合,分析出学生学习态度、能力、需要和老师的教学态度、能力、素养几个方面的各种问题,并提出了五个新课标背景下的解决措施。
一是“立德树人”方面,所有的教育人员都要意识到“德育”本身价值和语文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二是“核心素养”方面,结合语文实践具体情况,分别在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文化与理解四个方面全面培养学生;三是“自主学习”方面,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方式迫在眉睫,学生的自学能力必须得到培养和发展;四是“跨媒介教学”方面,整个社会进步、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教育人员能用到的教育资源也相应的更加丰富,如何利用和高效利用是每个教育人员都应该思考和付诸行动;五是“教学素养”方面,提高教学艺术,树立教师榜样,是所有教师要有的自觉意识和责任。
但由于新版课标 2017 年刚刚问世,与教学相结合产生的效果和影响还存在着太多未知的东西,需要我们在今后的语文实践中去不停地发现与探索,今后我本人将会继续努力,朝着这方面做更科学、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