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操作性学习及其教学策略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3216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教学论文,笔者做过简要的检索统计,发现目前我国教育者对“操作性学习”的研究还仅停留在理论,对教学策略还缺乏系统性研究,导致课堂操作环节的难以落实。

第 1 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现实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明确规定:“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的抽象性、严谨性和应用广泛性,决定了数学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独特作用。”“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是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基础。数学课程有助于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
新课标要求我们不仅教会学生数学知识,更要渗透数学思想,培养灵活的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考来完成技能和情感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全面完成这样的教学任务。进入本世纪初期,我国开始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探究式成为了重要的授课方式,尤其是在最近几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课堂中的探究式教学得到了普遍的重视。操作学习是探究式的重要手段,它逐渐代替了单纯讲解,一问一答的教学模式。在现今的数学课堂里,动手操作环节已经深入人心。时至今日,新课改已经进行了十年以上。在教育课改的过程中,我们所取得的成绩是不容忽视的。

但是,在很多教研活动观摩课中,“为操作而操作”的“花架子”还是不时的出现,这种怪象屡见不鲜;在真正的一线常态教学中,我国长期“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的存在。此外,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育教学一线涌现出的许多新问题同样不能忽视。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就是其中一个重要议题。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课堂教学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操作性学习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教学形式。这种探究学习的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为主导,注重充分发挥出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动性,它的操作形式也是千变万化,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的、高效的教学方法。但正是由于其内涵丰富,实施方法多样,使得许多一线教师在操作上遇到了很多困难。

.........................

1.2 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
1.2.1 相关理论
1.2.1.1 杜威:“从做中学”的思想
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杜威。他提出了著名的“从做中学”这一基本原则,对传统学校教育进行了批判。他认为“第一,它把过去已经拟定好的知识和技能的体系作为材料,因而,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把这些知识和技能的体系传授给新的一代。第二,在过去,已建立了各种行为的标准和规则;道德训练就是形成符号和这些规则和标准的行动的习惯。第三,学校组织的一般模式同其它社会机构相比,具有极为显著的特征。”这一切都不符合儿童的特点,在他看来这样的教育是不合理的,因为人们知识的最初和最牢固的保持,是关于“怎样做”(How to do)的知识。所以,教育应该是做(doing)的过程。如果儿童没有“做”的机会,必将阻碍儿童自身的发展,儿童具有强烈的做事和工作的愿望,生来对活动报有极大的兴趣,这一点在教学中不可忽视。

杜威认为,“从做中学”就是“从活动中学”,知识技能从经验中获得,即把学校中获得的知识与生活中的活动练习起来,他指出:贯彻“从做中学”的原则,会是学校所施加于它的成员的影响更加生动、持久、含有更多的文化意义。
1.2.1.2 皮亚杰的理论体系(构建主义)

皮亚杰是近代最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从心理学角度对个体认知进行了重新的诠释。他在认知发展论中提出:心理发展是主体(内因)与客体(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智力是一种适应形势,具有动力性,它随环境和自身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以适应变化条件。

他的认知论被称为“建构主义的认知论”,皮亚杰认为个体发展有 4 个条件: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个体发展不是先天成熟,不是后天经验,而是起源于动作,动作才是认识的源泉。最初的动作是本能的非条件反射,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认知过程的实质正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同化”与“顺应”的相互平衡。以后的各种活动,成为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中介,进而形成经验,随着个体不断成熟和环境不断变化,个体必将又一次地受到环境刺激、相互作用,最终伴随着同化和顺应达到新的平衡。个体的认知水平也将达到一个更高的阶段,智力也得到了发展。
..........................

第 2 章 操作性学习的基本概述和具体应用

2.1 概念的界定
操作性学习又称动作性学习,是学习者依靠操作外部实物或自身肢体器官而进行的一种动态学习活动。“此类学习活动以对实际事物的操作或身体器官的动作为对象,如实验、实习、制作、游戏、音乐、绘画、舞蹈、体育活动等。”
在多维学习观的指导下,学习活动已经被我们划分为五种基本类型:符号学习、观察学习、交往学习、反思学习和操作学习。我们首先一定要弄清这几种学习类型是如何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它的依据并非是我们所想的教学目标、内容或是形式的异同,而是因为操作学习是以实际事物为对象、以动手操作为手段的一种学习活动,这才是操作学习不同于其他学习类型的依据。

操作性学习的对象分为两种:一是客观的外部实物,如实验器材、材料、课堂教具学具、手工制作工具、挂图、或者小小的符号等,通过利用具体实物进行可行性操作,教学的主体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对客体产生新的认识,自主构建新知,从而形成了一定的操作技能,培养了动手能力。二是学生自身的肢体或器官,如手掌、手臂、口、头、脚等器官。通过一系列的操作,例如“用手比画 1 厘米的长度”、“看一看,摸一摸直角”、“用手比划物体如何平移或旋转”等;这不仅使教学主体身体的灵敏度得到了改变,也使主体切身体会到了实物的特征。

操作学习是外显学习的一种,它与反思学习、符号学习和观察学习有所不同,这点很值得我们注意。这种类型的学习可以使教师直接观察学生的动作和操作成果,来推断出学生的心理活动,进行准确的教学评价。

以上论述,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操作性学习的真正含义。
...........................

2.2 操作性学习的特征
2.2.1 亲历感知
操作性学习是一种可以让学习者亲身经历、切身感知的学习活动。在这种学习活动中,学生要亲身经历知识发生的过程,调动学生的肢体和感官通过画一画、拼一拼、摆一摆等亲身体验充分发挥了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发展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意识。而并非传统课堂单纯的讲授式教学,只依靠书本,导致学生“尽信书”把知识“学死”,并没有使学生真正的认识到事物的本质。
如,在《1000 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中,传统课堂里,教师可能会先学习三位数的意义,读写等相关知识;知道最大的三位数是 999,然后提问:如果比999 大一又怎么表示?学生会利用原有的经验,满十进一,百位向前再进一位;之后老师会讲解:哪个数位是千位,百位满十向千位进一,学生就此认识了千位;下面教师会向学生出示大量的相关习题,来巩固新知。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固然会掌握的很扎实,做题的准确率也会很高,考试成绩也一定会很好。但如果你问一问学生,一千究竟有多大,究竟有多少,绝大多数的学生是不知道的,他们只是学会了书本上的数字,这节课只是认识了“千位”这个数位。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数感,课改后教师将会用1至2课时培养学生的数感;可以分组合作,通过数一数,数小棒、数珠子、数豆子等。利用已有的经验,先一个一个的数,复习了十个一是十,将小棒十个捆一捆;在一捆一捆的数,即十个十是一百,将十捆小棒捆成一大捆;这是一年级已有经验,不难操作,在此教师只要稍加引导,学生自然知道下面要一百一百的数,再让学生明确十个一百是一千;让学生用两手抱住 1000 根小棒,如果小棒太多可以让几个学生一起抱住小棒,以此来感受 1000 的多,1000 的大,这就从视觉、触觉和肢体操作来感受1000 这个大数。在课堂练习的设置中,教师会出示很多人群的图片,让学生估计人群中有多少人,真正培养学生的数感,把数学真正的应用于生活。

.............................

第 3 章 小学数学操作性学习现状分析 ................................ 17
3.1 小学数学课堂操作环节情况问卷调查分析 ....................... 17
3.1.1 调查对象 .............................. 17
3.1.2 调查目的 ............................ 17
第 4 章 操作性学习的有效案例分析 ...................... 30
4.1 案例选择依据 ............................. 30
4.1.1 案例《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选择依据 .................... 30
4.1.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选择依据 ...................... 30
第 5 章 操作性学习教学策略的归纳及可行性研究 ................................ 41
5.1 操作性学习教学策略的归纳 ..................................... 41
5.1.1 注意良好操作习惯的规范 ............................. 41
5.1.2 合理选择运用学具 ................................... 42

第 5 章 操作性学习教学策略的归纳及可行性研究

5.1 操作性学习教学策略的归纳
5.1.1 注意良好操作习惯的规范
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人才成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培养低年级的孩子操作习惯尤为重要,第一次课堂操作往往“一团糟”,正因如此许多教师也不敢对孩子过多放手,孩子数学思维和操作能力得不到训练,同时也错过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时期。一些学生把数学学习当作机械而枯燥的任务,对知识的掌握也是仅凭记忆、浮于表面,没有真正的学习透彻。在今后很可能会造成学习的吃力。另外,过分的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使很多教师不敢“说话”,不去干涉和纠正学生的任何错误操作,这都是对新课改的矫枉过正。教育者无数次的解读“何为主体”,却往往忽视教师主导的重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会学生学会倾听、动手和思考,学生才能进入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才能够顺利进行。

低年级小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类比能力较差,根据这一心理特点,对其行为规范要讲究事无巨细,绝不能过于笼统,让孩子无所适从。不同教师对学生的具体要求略有不同,大体如下:
(1)课前认真准备好相关学具,尤其作为低年级的教师,务必要课前检查学生学具。
(2)学具要求学生摆放在固定的位置,按要求取放学具,在操作活动开始之钱,不要“碰学具”告诫孩子不要将学具当作玩具,千万不要出现“玩学具”等现象,导致听不清教师要求,浪费宝贵的时间。(学会倾听)
(3)在教师或学生讲解之前,一定要停止操作,认真听讲,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勤动手、勤观察、勤思考。

.......................

结论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