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引言
第一节研究背景
教科书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媒介。它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语文教育不断向现代迈进的过程中,教科书也在不断演进、完善,现代相关学科的发展也为教科书的不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颁布实施后,教科书及其使用情况引起了人们更大的重视。它的编制是否完善和合理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教学的效率。作为其中辅助学生学习的助读系统,它的作用就变得更加重要。一直以来,教科书都是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研究的对象,但是人们对语文教科书的研究主要都集中在选文系统上,对于助读系统的研究还不够详尽和深入。同时,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对助读系统没有清楚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有的教师甚至在教学中忽略了助读系统,不知道如何正确地使用助读系统来进行教学。由此可见,对语文教科书的助读系统进行研究很有必要。只有充分认识和了解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的优点,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只有发现它的不足,才能不断改进,促使其更加完善。
………
第二节研究对象
笔者选取了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助读系统作为本篇论文的研究对象。这里所指的教科书不等同与教材,它是狭义上的教材,是在课堂上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核心材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纸质课本。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是指自2014年9月起,七年级至九年级所使用的所有教科书,总共六册。本文主要对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助读系统进行分析说明,并总结其优、缺点,为教科书的编制和使用提出自己的建议。
…….
第三节研究现状
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颁布实施后,助读系统引起了大家的重视,对它研究也越来越多。但是,对助读系统的研究目前没有专门的论著。助读系统作为教科书的一个系统,首次被引入教科书研究领域是在1996年顾黄初的《语文教材的编制与使用》中。顾黄初将助读系统列为教科书四大系统之一,并明确了它的概念。助读系统,又叫提示系统或导学系统,其实质性内容就是对学习的要求、重点和方法的提示,对某些疑难问题的途释,对相关资料的引述等等。在随后的其他著作中,例如,倪文锦的《语文教育学概论》、洪宗礼的《母语教材研究》、朱绍禹的《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程丽蓉等的《中学语文教材分析方法与实践》,作者都提到了语文教科书的助读系统,有的也对助读系统进行了详细介绍,但这些著作都不是专门研究教科书助系统的。近年来,一些学术论文也对助读系统进行了研究,例如,孟婉玲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出图的应用研究》、李敏的《初中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研究》、张永祥的《初中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探究》、齐彩的《初中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研究》等。对助读系统研究的文献数量在逐渐增长,人们对助读系统的研究也从过去的只纵向研究助读系统的发展,到现在的与其他国家教科书进行横向比较研究,对教科书助读系统的研究也越来越全面,研究成果增多。
………
第二章助读系统概述
第一节助读系统的含义
在《说文解字》里,助,左也;读,誦書也。由此可见。助读也就辅助读书或者是辅助读书的东西。对于助读系统的概念,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论。有人认为,助读系统是为了帮助学生初步读懂文本,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养成课前学习习惯而设计的一系列材料。朱绍禹先生在《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将助读系统称之为提示系统和导学系统,并认为它是对学生要求、学习重点和学习方法的提示,也包括对某些疑难问题的诠释和相关资料的引述。在我看来,在语文教科书里的助读指的是帮助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相关知识,这些知识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系统,叫做助读系统。它包括课文导语,文下注释,课文插图和补充资料。
……….
第二节助读系统的构成要素
助读系统按照其组成材料的性质可以分为文字类和图像类。其中,文字类包括编辑说明、单元提示、课文导读、文下注释和补充资料。根据图片在教科书中的位置,图像类助读材料可分为扉页彩图、课文插图和其他插图。题目注释标明了课文的出处,有时也会对题目中的个别词语进行解释、说明。作家注释的内容主要是文本作者的生平或者是其在文学上的简要主张。对字、词进行注音和解释的是字词注释。注音的字大部分是生僻字或是易读错的多音字。常识注释主要是关于文本中相关知识的介绍,包括地理、生物、文学、天文等方面。这些知识的注释,即有利于学生阅读文本,也可以增添文本的趣味性。补充资料。这些补充资料有的位于课文之后,有的位于写作训练或者综合性学习之中,还有的位于附录之中。课文后面的补充资料主要包括名篇欣赏、作家介绍、学习建议和学法指导。写作训练和综合性学习中的补充资料主要是名家简介、名著了解、诗词积累、名言警句和统计数据。附录中的补充资料主要是名家书法赏析、字词表、文学知识和写作方法。
………
第三章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内容分析.........10
第一节文字类分析........10
第二节图像类分析........13
第四章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的优点........16
第一节与人教旧版比较分析........16
第二节与网内其他版木比较........19
第五章对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思考........23
第一节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的不足........23
第一节对人教版助读系统编写的建议........33
第三节对教师的建议........36
第五章对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思考
第一节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的不足
苏教版别出心裁地放弃了传统课文导读的形式,将课文导读以结语的形式出现。这样的编排可以反映出编者对学生作为阅读主体获得独特阅读感受和体验的尊重,还可以避免编者观念对学生的阅读产生先入为主的影响,给学生留下充足的建构文本意义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同时也有利于在接受范围内的多元解读,让文本焕发新的意义。与苏教版相比,人教版的课文导读存在一些问题。人教版的课文导读形式比较单调,并且有些课文的导读中出现了结论性的语言,直接表达了编者认可的观点,让学生没读课文之前就已经接触到相对权威的解读。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课》,它的课文导读是这样的:这篇课文以小弗朗士的口吻,叙述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遭受普军侵占以后,师生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境。短暂的一课,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阿尔萨斯人失去国土时的悲愤、沉痛的心情。其中,第一句话实际上也是对课文内容的总结,第二句话又点明了文中所要表达的阿尔萨斯人的情感。再如,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我的母亲》,它的课文导读如下: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作者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读读这些文字,了解这位李者年少成长的历程,也许对你会有许多启迪。上述导读中的第第二句话实际上就是本文的主旨。这些结论性的语言放在课文导读中极大地限制了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同时也减少学生动脑思考的积极性,增加其思维惰性,不利于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
结语
语文课程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是基础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语文教材作为语文课程的内容载体,它的编写质量影响着语文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对语文教科书进行研究就变得十分重要。本文以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助读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之所以选取这套教材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它的适用范围较广,而且其助读系统颇具特色。根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助读系统的编排应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然而,我国当前的语文教科书的助读系统还存在瑕疵,助学内容的丰富性不足,未全面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特点,教材与学生之间也缺少沟通,知识与目标也过于单一。在明确了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的研究现状、意义、方法,梳理了我国教科书助读系统的内涵及发展演变的基础上,并选取苏教版、鲁教版和人教旧版来进行比较研究。通过不同版本之间的比较分析,笔者总结了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助读系统的优缺点,也对助读系统的编制和使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由于研究能力与知识积累的欠缺,本文只是对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查缺补漏,并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很多地方还不够深入。在此,恳请学术界前辈、师长、学友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