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一、选题缘由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应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承认世界多样性的现实。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放眼 21 世纪的人类社会,在全球性经济和政治联系不断加强的同时,各种文明的关系问题也日益突出和深入,如何认识处理各种文明的类型和相互关系,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同时,自 2004 年以来,全国多个省市陆续启动了高中新课程改革,历史学科也在改革之列。作为一名高中学校的一线教师,我有幸较早参与了云南省的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培训与实践。在多年的高中历史教育教学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新课程改革中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设置的突出特点、课程目标、高考命题理念及人才选拔标准等方面,与从前相比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全国高中历史教材版本出现了“一标多本”的状况,如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等,各个版本的教材编排体例各不相同,但为了避免与初中历史课程内容的重复设置,各版本教材都体出现了一个共同特点——按模块、分专题进行编排;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要求完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在高考命题理念上,充分体现了源于教材、远离(高于)教材,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两大特点;要求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大方面的能力。
………..
二、选题意义
在此背景下,厘清“中西方文明差异性”这一问题,有助于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西方文明,以便进一步增进中西方的人文交流,从而有利于当代中国的和平崛起。为了更好地完成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教学目标,就需要掌握历史学科最新的学术动态和史学观念,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等;与时俱进地更新学科教学理念,如“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尤其是“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摸索优化最佳的教学方法,为此,运用传统的比较教学法探讨和研究“中西方文明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的体现和差异性”,就好比是“旧瓶装新酒”,值得探讨和研究。根据自身多年处于高中历史教学一线的经验和体会,结合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内容的编排特点“按模块及专题编排”,总结摸索出“比较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有突出的表现和广泛的运用,而且能够取得与其它教学法相比的最佳教学效果。为此,在自身已具备一定理论基础和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选择以“中西方文明”为切入口,运用比较教学法探讨和研究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最佳方法和效果,将是迫切而有必要的研究方向。
……..
第一章文明史观和比较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文明史观的理论基础
文明史观在国外史学界早已出现,代表性著作主要有德国史学家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英国史学家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法国年鉴史学家布罗代尔的《文明史纳》等。重大历史时期或者社会转型时期来临之际,往往会引起人们对历史深层的反思和再认识,从而使历史研究产生新的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史学研究在反思过程中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最为明显的表现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从西方引进的文明史观、现代化理论和全球史观逐被人们所接受,并成为史学研究的主流趋势。作为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于 2003 年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就其内容来看,密切联系历史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反映了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发展趋势和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提出要“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在课程目标上,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指出“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和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
第二节比较教学法的基本理论
著名教育家马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或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有发现、有创造。关于“比较”的心理学含义以及“比较教学法”的含义,前文已作论述,在此基础上,以下主要对比较教学法进行四大方面的论述。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的真谛在于“教会学生学习”。在当今新课改的历史教学中,需要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观念,树立以学生学习为主的教学观念,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比较法无疑是教给学生获得历史知识和提高综合能力的一把金钥匙。尤其是高三历史教学进入总复习阶段后,比较法是不可缺少的一种教学方法。“比较法教学法”是指“鉴别和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思维方法,它将有关联的历史现象和概念,进行比较对照,判断异同、分析缘由,从而把握历史发展进程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认识历史现象的性质和特点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横向比较法:意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处于同一层次或同一类别的事物作比较的方法,其特点是以空间为坐标,对同类的或具有相同性质的,同一时间区间的事物作比较。
本文主体部分第二章即将主要运用横向比较法对高中历史教学内容中涉及中西方文明成果可比性的部分加以深入比较,从中找出中西方文明的异同点,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拓展视野,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培养鉴别吸收、扬长避短的精神和思维。
(二)纵向比较法:意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处于不同层次或不同阶段的事物进行比较的方法。其特点是以时间为坐标,通过比较研究对象在先后不同时间段中的变化,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求异比较法:是指把相同或相类事物、易混事物加以比较探究,寻找出不同之处的方法。采用此方法时往往探究的是事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比较方法中的难点。本文主体部分即将从横向空间的角度,深入探究中西方文明的差异性。
(四)求同比较法:意指同时探究事件或人物某些方面相同关系的教学活动和方法,也是探究事物的共同点与事物发展的共同规律的方法。从历史教学比较法实际运用来看,求同比较法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教学方法。
………
第三章 运用比较法进行中西方文明差异性教学....47
第一节 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浅析.....47
一、有效性教学理念 ....47
二、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界定.........48
第二节 中方文明差异性的比较性教学有效性案例分析.........48
一、以政治文明为例 ....48
二、以经济文明为例 ....49
三、以精神文明为例 ....50
第三节 启示与对策.........51
一、加强教材内容的整合 ........51
二、加强学科内的综合分析能力.........52
三、强化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新课标理念.......53
结 语.........54
第三章 运用比较法进行中西方文明差异性教学.
第一节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浅析
“有效教学”的理念来源于 20 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以后,这一概念频繁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中,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对于有效教学的定义,至今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基本内涵如下。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与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没有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标准。”①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作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明确学生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和所学内容、采用学生易于理解的教学语言是“教学”的必要条件。这一界定体现了教育界同仁对有效教学的一般解释,它体现了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的优化与整合。新课程理念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主张教师多方开发课程资源,并通过最佳的教学途径和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自我认知和体验中感受知识的魅力和探究的乐趣,形成科学的思维品质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
结 语
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按照纵向可以分为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等;按照横向可以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等;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代希腊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等。在当前流行的多种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唯物史观中,其中以文明史观影响最大,在高中历史教科书中体现得最为突出。就以人民版 2004年审定版必修一、二、三为例,实际上分别讲述了政治文明史、物质文明史、精神文明史;而选修的模块主要是文明史某些内容的深化和展开,这样的课程体系决定了必须用文明史范式来解读新教材。鉴于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设置充分体现了文明史观的突出地位和作用,再加上高考考核目标中“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要求,尤其是“论证和探讨问题”这一目标中明确细化要求的第一条即是“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面对上述现状,把中西方政治、经济、精神三大领域的文明成果加以比较性地研究分析,并贯彻到日常性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去,就显得非常必要和可行,本文只是在这一领域作了初浅的探索和研究,有待于同行和专家批评批正,再加以完善和进步。在推广历史学科有效教学的实践中,教师的素质相当重要,独特的人格魅力、扎实的学科功底、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较强的教学管理与调控能力,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是最大的课程资源,有效的课前准备就是教师对教材知识的二次开发,即教师把教材知识内化的过程;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教师通过各种教学策略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对现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中的中西方文明差异性进行了深入全面的比较性分析研究,基本达到了研究目的。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