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一、研究意义
方正剪纸经过上百年的传承,文化底蕴丰富,独具方正地方特色。方正剪纸走进当地小学课堂,会加深学生对这门民间艺术的了解与认识,让他们更熟悉与热爱自己的家乡。剪纸教学中吸收了方正民俗特点,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审美情趣,有效的增强动手实践与设计能力。让他们的思维得到启发、创新。虽然方正剪纸教学只能算是一种民间艺术启蒙,但是对推动青少年们的综合素养、促进他们的个性成长有重要作用。剪纸课教学符合新制订的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的:“鼓励学生在感受体验、参与、探究、思考和合作等学习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体会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剪纸课的设计与实施,可以帮助学生打破原有课堂教学模式与空间局限性,会正确的引导青少年在生活中实践,实践中发展,完全融合到方正本土的生活与民俗当中。随着现代化脚步越走越快,城乡之间迅速发展,方正剪纸同很多民间艺术一样与我们渐行渐远,面临着消失的威胁。随着 2008 年非遗的申请成功,它又从新的回到了人们的视线当中,也为方正剪纸走进课堂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我们需要让剪纸教学变成一个了解方正民俗文化、传统文化的载体,更好的体现出民俗活动的审美性与象征性。方正剪纸走进课堂后,让更多的同学能了解传统艺术,挖掘方正本土文化,学习剪纸技艺同时,促进方正剪纸的发展传承,为弘扬本土民间艺术出一份力。
……..
二、国内现状分析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校本课程成了新课改的重点。美术校本课程的特点就是利用开发更多的资源来完善课程,而剪纸课走进课堂,使美术教学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将剪纸艺术与美术教育相结合进行教学,提升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从手动实践中增加对传统艺术的情操和认同感。剪纸是我国民间艺术之一,只需要一把剪刀,一张纸,本着动纸不动刀的原则,剪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作品。剪纸走进美术课堂,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提升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审美能力。小学阶段,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开始初步形成,开设剪纸课教学可以让他们更为具体的参与到教学中,通过动脑、动手、动眼、观察等方式,让他们对“美”有更深层的认识。我国剪纸教学情况开展的并不太乐观。诸多原因,很多小学的美术教师大多毕业于高等美术院校,他们往往更多的是掌握一些学院派的知识与技法,对剪纸等民间艺术的了解,仅停留在表层,实际操作能力严重缺少。本身对民间艺术的不了解,直接导致把自己的个人想法强加给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对剪纸艺术形式的理解开始出现了偏差。随着新课改的推出,很多学校陆续开设了剪纸课教学,但是教学模式十分单一。上课时以教师“讲”为中心,教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记。一个灌输一个接受。教师进行剪纸操作示范,学生进行剪纸模仿。完全忽略了剪纸教学的初衷,同学们只会临摹,不会自己动手创作。这样被动的学习方式,最坏的可能就是抑制学生的个性成长,使学生变得没有主观能动性。创新思维根本无法得到开发与培养。剪纸教师需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剪纸产生好奇心与新鲜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剪纸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1]米红笛在《巧剪民间样胜似二月花--剪纸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究》一文中指出:“剪纸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和传统艺术形式,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性的历史和文化。学校应因地制宜设置剪纸校本课程。”[2]
……….
第一章 方正剪纸的艺术特征
一、独特的地域性
方正县境内江河交汇、山川秀丽、土地肥沃,气候却十分恶劣。改革开放之前由于信息、交通不畅,这些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决定了当地人在生产劳动等日常生活中的习俗。原居住的满族等少数民族,与外来的汉族移民都必须改变自己原有的风俗习惯,以适应大自然。他们在改变中生存,生存中发展,他们的文化传统、艺术风格、宗教信仰、民族性格都在冲突和融合中适应着演变,最终形成方正特有的地域特征。方正民间剪纸具有悠久的历史,清代对东北地区开禁以后,河北、河南,山东等关内谋求生路的流民纷纷涌入,剪纸这一民间艺术也随之传入方正。因此,不可避免的留有中原剪纸的印记,但方正剪纸并不是一成不变得移植产物,而是融合了中原剪纸艺术、满族剪纸艺术、又吸收了北方特有的民间剪纸风格后发展起来,显示出自己特色的艺术现象。
……..
二、丰富多样的题材内容、艺术方式
方正剪纸题材丰富多样,改革开放到如今,方正剪纸较少的受到极左文艺思潮的影响。尤其是庞大的剪纸队伍里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八十年代后开始从事剪纸创作的作者,他们有着活跃的思想,血液新鲜。这是北大荒剪纸艺术中一只充满青春活力的队伍,他们与五十年代初的海伦剪纸队伍完全不同,他们少走了很多弯路,没有负载更多的精神附带,一直处于蓬勃发展中。方正剪纸大部分内容以乡土意识、乡土生活为主,但是题材却很多样,有对民俗性生活的直观表现,有对传统题材的表现,还有就是通过借花卉、动物来表现和传达对生命、生活的情感。艺术方式上有传统的审美方式,也有以绘画意识为基础,通过概括变形而得来的,还有很多以现代装饰趣味为基础进行创作的。方正剪纸中多种艺术方式并陈,充分的体现出他们不但重视传统审美,而又不排斥吸收现代绘画的审美趣味,有着不拘一格的审美倾向。(如图 1-1 所示)方正剪纸最大的特色是脱离了中原剪纸的审美习尚,而发展为今天的荒朴、粗犷、自然、热烈的剪趣和浓郁的地方风格。非常注意追本溯源向民间剪纸学习,注意以现代生活、现代感情、东北人所特有的粗犷豪放的气质,对民间剪纸做深层次的浸润与改造。着力在总体上把握民间剪纸应有的语言形式和审美要求,力图在整体上强化方正剪纸的艺术特征。
…….
第三章 方正剪纸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 8
一、以实际案例来谈方正剪纸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8
(一)方正剪纸教学案例 1.... 8
(二)方正剪纸教学案例 2.......... 13
二、方正剪纸的课程设计与标准......... 17
(一)方正剪纸教学设计案例 1.......... 18
(二)方正剪纸教学设计案例 2.......... 20
第四章 方正剪纸教学的现状探究.... 22
一、方正剪纸教学的探究与实践......... 22
(一)利用方正本土资源优化剪纸课教学......... 22
(二)多开展剪纸活动,为同学们提供剪纸平台..... 23
(三)方正县定期为各学校剪纸教师提供培训与交流平台..... 24
二、方正剪纸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6
第四章 方正剪纸教学的现状探究
一、方正剪纸教学的探究与实践
前面提到方正是剪纸之乡,拥有丰富的剪纸资源。有着 2000 多剪纸艺人,剪纸爱好者就有 1.5 万人以上。更有方正剪纸展览馆和文化馆专门收集和珍藏剪纸作品,这样的教学优势并不是每个地方都会有。方正县每所小学都会定期邀请方正的剪纸艺术家与很多剪纸艺人来学校为学生们做剪纸指导。“如图 4-1 所示”会发小学张立峰老师邀请方正剪纸传承人王媛,来学校为学生们做剪纸指导,王媛老师通过用蝴蝶剪纸来举例,指导会发小学的同学们,如何掌握昆虫类的剪纸技巧。方正各小学的剪纸教师经常会组织同学们去方正剪纸艺术展览馆进行实地参观,并详细的为同学们介绍每一幅作品。每学期剪纸教师都会带着同学们到方正剪纸艺人家里进行拜访,让同学们可以走进剪纸艺人的世界,近距离的接触方正剪纸艺人。这样对于开展剪纸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如图 4-2 所示”剪纸艺人程文霞正在家里为来访的教师同学讲解她这么多年在剪纸中总结的技巧。现在信息技术发达,方正小学的剪纸教师们,上课时经常会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同学们播放提前收集好的方正剪纸作品,数千张不同风格、形式、内容的作品更是让学生们大开眼界。
……….
结 语
方正剪纸被国家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但拥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审美价值更具有文化象征意义。方正剪纸从 2004 年实验小学开始使用的校本教材一直发展到今天,走过了 10年的历程,方正县教师进修学校科研所的工作人员克服重重困难,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将课题研究成果《方正剪纸》地方教材在全县推广,免费发放教材 3800 多册。科研所每年都会定期针对方正县所有学校的美术教师开设剪纸教师培训班,几年下来从未间断。如今已经培训出专业的剪纸教师 40 多人。在每年举办的几次大型剪纸作品征稿活动中,更是评选出上千张优秀的剪纸作品。随着方正剪纸走进美术课堂后,为剪纸艺术培养了大批人才。如今,方正县的中小学,已经将剪纸列为地域的办学特色。方正剪纸团队的成绩,更是被评为哈市中小学教师岗位练兵“三百工程”创新研究成果奖。随着地方教材《方正剪纸》走进方正小学课堂,学生们对脚下的这片黑土地,更加了解、热爱,同时对民间美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方正剪纸教学在课堂上的开展与应用,使同学们思维的发散性和创新性有了显著提高。方正剪纸剪工精巧、造型简约、柔美、粗犷,内容丰富多彩,表现形式更是多种多样。通过对方正剪纸基础知识、剪刻基本功、构图设计及作品的分类、装裱、收藏等一些列的内容学习,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创新能力以及对艺术的鉴赏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方正剪纸教学目前看来,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成功的迈出了第一步。但是对于剪纸教学研究,无论是方正县进修学校科研所,编写教材的工作人员,还是走在教学前线的剪纸教师,都在不断的完善与探索当中。方正剪纸教学如今只是在方正县内进行了试点。还没有完全的普及开,笔者希望可以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大范围增加方正剪纸教学的开设点,让更多学生了解方正,让沉淀了上百年的方正剪纸艺术,在课堂上得到传承,在传承中更好的完善与发展。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