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
新课程改革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要学生学”变为“学生要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学观念,要意识到教师的教替代不了学生的学,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课堂提问作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手段之一,是师生之间呈现动态信息交流的有效方式,所以也是很多学者历来研究的焦点之一。 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范围为“教育与人文社科类”,统计结果显示,以“课堂提问”为关键词作篇名的论文,时间限定在 2000‐ 2015 年,共检索到 2715篇;同上,以“课堂提问主体”为关键词,共检索到 12 篇,其中中国学术期刊有 9条,优秀硕士论文 3 篇,博士论文 0 篇。可见,对课堂提问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但对课堂提问主体的研究关注较少。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师问生答的模式,要把课堂的话语权还给学生,让他们有兴趣去学习和构建知识。然而笔者在实习中发现,只要老师一说提问,很多的学生就把头低下来,恨不得找个地方藏起来,害怕提问如同害怕考试一样,但是依然很多老师以提问来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包打天下,甚至把“课堂提问”演变成为一种惩罚学生的手段,且提问的内容繁琐,提问的数量过多,提问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些不合理的提问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违背了新课改的精神,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虽然目前很多的老师已经认识到提问是一种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手段,而且也开始注重对课堂提问的设计,但依然是站在教师“教”的层面上,很少关注如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学会“学”,并且学会自己提问。
………
二、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
本文从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中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的角度出发,重点解决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主体转向学生的策略问题,希望通过此课题的研究,让更多的教师意识到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提问并不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替代不了学生的“学”。要落实新课程中所倡导的“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的基本理念,教师需要改变课堂提问的模式,真正做到从学生的学情出发,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课堂实际的表现出发,确保学生在课堂提问中的主体地位,切实做到一切的提问是为了学生的学。
……….
第一章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主体探究的理论基础
一、基于学情理论
“学情”是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我们常常会提到这个词,即“学情分析”,是指教师在教学之前对任教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估计与预测,也就是常说的“备学生”。有研究者[1]认为“学情”应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的差异与特点,但是这样的学情分析,缺少过程性的具体内涵。而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入,学情的内涵也开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呈现动态性的扩展,像是把“学情”与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相联系、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相联系、与教学设计相联系、与教学实施过程相联系等。如陈隆升[2]认为学情是教师在课堂里对学生了解与观察能力的缺失,学情分析不应只指教师课前分析,应该把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情况结合起来分析,学情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这是将“学情”与整个教学过程相联系,也是呈现动态性的分析。 因此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学情”应是指教师对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哪些地方是自己能够看得懂的,能理解、能感受、能欣赏,哪些地方是学生读不懂,不能理解、不能感受、不能欣赏的整体掌握。阅读教学就是要教学生们由于自身人生阅历局限尚不能理解、感受、欣赏的地方。
………
二、基于高中时期学生的学习心理
进入高中时期,学生的学习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抽象思维不断增强,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的判断问题,解决问题,并且提出新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中生的辩证思维开始快熟的发展,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不清楚或者是模棱两可的事物给予基本的判断,并可以做出简单的处置。他们基本上能够理解归纳与演绎、特殊与一般、整体与局部等之间的关系,而且能够秉持着联系的,运动的、全面的发展观点去看待事物。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要注重学生的思维特点,不能忽视这一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学习心理,应该多设置一些有启发性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问题,而不是浅层次的。如一位老师在执教《苏武传》[1]时,他认为高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由于将近一年时间的引导,学生对文言字词的理解有了一定的基础,具备读懂浅显文言文的能力,而这一时期高中学生开始具有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且习惯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所以,针对这些学情,教师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那么,我们该怎样辩证的认识苏武呢?”学生针对这样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讨论的结果是丰富多彩的,而且很多是老师所意料不到的。如有的学生认为苏武以国家利益为重、忠贞不渝、气节高尚;但也有的学生认为苏武在面对一个阴毒、嗜杀成性、猜忌不休的老年汉武帝时,不是去反抗,而是还要去报答他的恩情,实在是愚忠。从学生的答案中可以看出,他们对问题进行了辩证的思考,并给出了属于自己理解和思考的产物,且言之有理。高中时期的学生开始能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创造性的提出新的见解,而且这一时期也是学生创造力发展飞快的时期,他们的思维呈现出较为灵活的一面。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要准许学生对文本进行创造性的解读,提出创造性问题,不能因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而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扼杀在摇篮里。教师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发散思维,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保护好学生对新奇事物的求知欲,不能将学生创新的苗头斩断。
………
第三章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中提问主体的界定............ 20
一、学生主体.... 20
二、教师主体.... 20
三、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 21
四、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主体的界定......... 22
第四章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主体的提问类型.... 24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主体的提问类型............ 24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的结构.......... 29
第五章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主体转向学生......... 33
一、基于学生的学习起点........... 33
二、基于学生的学习状态........... 37
三、基于学生的学习结果........... 41
第五章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主体转向学生的实施策略
一、基于学生的学习起点
学习起点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所具有的相关学科知识、经验和技能,以及他们思维的特点和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在阅读教学中,则表现为学生在学习新课文时,是否已具备一定的理解、分析、鉴赏的阅读能力。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要对学生的学习起点进行有效把握,如果对学生学习起点估计过高,则提问的内容就会偏离学生的学习经验;如果对学生学习起点估计过低,提问的内容就会偏离教材的内容。所以,准确的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可以帮助教师有效的设置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课堂提问,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从目前课堂提问的现状来看,很多学生对教师提问并不满意,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不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发,是从“学”的对立面来对学生进行起点分析,也就是说,很多的教师认为学生不喜欢回答问题与自身没有多大的关系,反而认为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的兴趣不浓,学习的态度不好,学习能力较弱等等,而且在陈述这些现象时,采用的是一种旁冷眼相看的态度,似乎是在描述别人的事情,与自己毫无关系,没有把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与自己的教联系在一起。所以,才会导致现在教师的课堂提问效果不好,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课堂提问的设置要立足于“教学生学”的立场。教师要清楚通过自己的提问,学生“学”到了什么,并且“学”的状况怎样,是不是促进学生思考了,只有关注了学生的“学”,这样的提问才有意义,也才能将学生从被动学习的地位转向主动学生的地位
……….
结语
本文主要是针对课堂提问中不以学生的“学”为主体出发,重点研究课堂提问中主体逐渐转向学生的策略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大多数教师对课堂提问也开始越来越重视,但是依然是停留在“教”的层面,还没有对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如何去“学”给与更多的关注。因此,笔者在实习期间就课堂提问的主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课堂观察,对课堂提问的现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教师依然掌握着提问的主动权,学生主动提问的很少,并依此找出形成这种局面的深层次原因。
2.依据课堂提问中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的现状,笔者提出了课堂提问主体逐渐转向学生的有效策略,即从三个层面来加以阐述;基于学生学习起点、基于学生的学习状态、基于学生的学习结果,课堂提问中要确保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状态、学习结果三者之间结合起来。
3.本篇论文是从促进学生学的角度上来进行研究的,是希望通过教师的提问,来帮助学生在“学”的层面上掌握主动权。下一步的研究,应该是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在课堂提问中走向相互融合,相互对话,以师生之间的互动来确保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各得其所,也使提问主体的研究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另外本文的不足之处是,“课堂提问”是一个带有很强实践性的课题,只有结合自己的亲身实践,才能更好的深入了解课堂提问。但由于笔者实习的时间较短,只能从客观上去感受课堂提问存在怎样的问题,虽然某种程度上保证了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客观性,但终究因缺乏自身的实践感悟而导致论文实践方面的实例举证较少。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