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流浪者幻想曲的创作特色
第一节.对其独特的曲式结构加以分析
该乐章为没有再现部的奏鸣曲式,采用的是热烈但又不急促的快板(Allegro confuoco ma non troppo)。呈示部的主部主题是由两个乐句组成的非对称结构(6+11)。(1-6)小节为第一乐句,从 C 大调主和弦奏出,并结合琶音伴奏织体变化发展构成了强有力的主部主题,感情色彩激情澎湃,紧张而又热烈,(7-17)小节为第二乐句,在主题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最后在 E 大调主和弦的延长音上完满终止。连接部(18-46)采用主题的素材开始,相比主部情绪有所平静,由 PP力度开始逐渐渐强最后直接引出副部的主题。副部(47-61)主题建立在 G 大调上,从而和主部主题形成了主到属的关系调,情感色彩也变得更忧伤内敛一些。结束部(62-69)综合了连接部和副部的动机元素。展开部(70-188)仍然在主部主题的动机上发展变化,从主部主题的变化再现再到伴奏织体的丰富发展,将主副部主题进行了充分的展开,因此情绪上也没有过多的对比和反差,直到最后又出现不断重复的主部主题节奏音型,突强和突弱的交替着,仿佛激动的情绪还没有来得及平静就直接把我们带到了第二乐章中。
………..
2.第二乐章变奏发展的手法分析
这一乐章为柔板(Adagio)乐章,主题来源于舒伯特艺术歌曲《流浪者之歌》的主旋律,并以此作为第二乐章的素材发展创作,真正对应了此首乐曲的标题--“流浪者幻想曲”。通过对主题的五次变奏,形成了自由变奏曲式结构。(1-8)小节是变奏的主题,旋律以及调性和歌曲《流浪者之歌》基本一致,#c 小调,由两个平行乐句构成的方整性结构,以浓厚的和弦织体为主,句尾采用向上级进的五连音形式,表现了一种向上的积极心态和对未来小小的期盼情绪。随之在第一次的变奏段落中(9-26),中声部的 16 分音符连奏又把刚刚要波动的情绪拽回了现实,主旋律轻盈地出现在高声部,仿佛对美好生活的梦想还萦绕在脑海中,但生活的苦恼又无法抹去,表现出作者内心极度挣扎的情感。渐渐地,音乐又在左手低声颤音的伴奏中逐渐加速渐强变成主题变奏开始了欢快的舞蹈式节奏旋律。随后第二次的了(27-30),右手八度的主题旋律依然歌唱着流浪者的主题,婉转而悠长,左手配以六连音的分解和弦织体,这样的单声织体风格具有很强的歌唱性和抒情性。这一乐句结束后,进入到了第三次变奏(31-34)左手伴奏出现了微妙的变化,变成三拍子的节奏,与右手的旋律形成了三对二的形式,更加凸显了流浪者身处游离不定的情绪之中。在第四次的变奏中(35-51)作曲家的思绪更加多变,三声部的主题旋律之后,不同于主题的一串快速的 64 分音符旋律如铜铃在风中响动,仿佛把人带到一个梦幻般的国度,然而 5 小节之后刚刚幻想的美梦又被催醒,左右手相差一个八度的同音齐奏带来了乌云滚滚的吼声,在不断起伏的旋律中音的走向也由高到低又到高,直到情绪拉到了顶点,双手柱式和弦依然以相同的节奏型倾泻直下,反向进行,四个突强力度记号也起到了强烈的烘托作用,描写出了流浪者被生活压迫的窘境和想挣脱生活困境的心理。在一小节颤音过后又引出了第五次的主题变奏(52-60),左手保持了低声部快速的64 分音符伴奏,情绪变得低沉压抑,原本优美充满希望的主题旋律也要保持一份平静和安详才能与之相匹敌,最后,主题逐渐远去,低声部的伴奏却没有停留,如同流浪者那疲惫身躯中流淌着的血液,依然是温热的,预示着第三乐章的到来。
……..
3.第三乐章谐谑曲式的分析
该乐章为急板(Presto),3/4 拍子的谐谑曲。从慢板的第二乐章一下过渡到第三乐章快速的节奏,和力度上 180 度的大转变可谓是全曲最突出的转折点,情感上也由悲转为喜,这一乐章舞曲感强,诙谐幽默,力度变化突然,都给人一种不怕艰难险阻拼搏向上的感觉。共有五个段落组成。五个段落里面又含有ABCDEF 六个小段。第一大段(1-41)可划分为 ABA 的三段体结构。A 段(1-13)前 2 个小节可以看为导入主题的一个引子,从高到低的旋律并且重复,意在强调,后面的附点节奏型类似于第一乐章的主题。B 段(14-30)是 A 段材料引申出的新乐句,变化出的新材料,如旋律模进手法的引申和震音形式的同音反复的变化等。A 段的再现(31-41)则省略了前两小节的引子。第二大段(42-130),(42-58)是 B段的变化再现,(59-73)为 C 段,左手连续 11 个小节相同的节奏型,连着 12次的 fz,不断把曲子推向了最高点,振奋人心。D 段(74-94)物极必反,在激烈的音响效果之后一段优美的旋律呼之欲出,由两个 8 小节的平行乐句组成。右手八度的歌唱旋律依然是附点的节奏型,左手伴奏从和弦的织体过渡到了更为细腻的琶音织体,这里几乎是全曲最优美动听的部分,好像回忆起了曾经美好的幸福时刻,(95-130)这一段落是 CD 段的综合再现。第三大段(131-178)采用的是 A 段(131-160)D 段(161-178)的素材。第四大段(179-276)也是 E 段,音乐变得更加安静,延音线的运用使音符时值拉得很长,旋律更加悠长宽广,和声织体变得简单,一直处于 pp 的力度下,透着淡淡的忧伤,段落最后随着附点节奏的再次出现,A 段的主题又回来了,力量也从 PP 到 ff,好似雨后春笋般冒着顽强的生命力又一次的发芽成长。
……..
4.第四乐章由赋格曲式转向自由的幻想曲式的分析
该乐章为快板(Allegro),可分为三个大段落,第一段(1-33)是以主题赋格的形式出现的,主题好似第一乐章的再现,是呈示部第 1、3 小节的素材演变而来,同样是 C 大调,赋格主题一共出现了四次。第二段(34-61)这里与之前的气氛不同,高音又出现了快速流动的 16 分音符琶音,低声部采用了赋格主题对题的素材,如八度和弦及三度六度的双音。44 小节后高亢的情绪继续占主导地位,高低声部织体互换位置,51 小节后再现了赋格主题旋律。第三段(62-94)是开创性的段落,不同于严格意义上的赋格曲,开始主题对题变奏出现,C 大调,后不断发展经历了 F 大调、G 大调等的离调把全曲带向了幻想式的自由创作,尾声时又将调性转回 C 大调,fff 的力度下从主三和弦原位到第一转位、第二转位再到原位的琶音中让我们受到了舒伯特那种坚定的人生信念的震撼,全曲至此结束。
………..
第二章流浪者幻想曲的演奏技术难点分析.......... 7
第一节演奏技术难点的分析..........7
第二节演奏技术难点的教学方法 ..........8
结论..........14
第二章流浪者幻想曲的演奏技术难点分析及处理办法
第一节.演奏技术难点的分析
第一乐章中作曲家用坚定有力的 x xx x xx 的节奏型,明确地奠定了全曲音乐的主要动机和音乐构思,所以弹好这个节奏型的风格尤为重要。以第一小节为例,谱例中这一小节是 4 拍,节拍重音的规律就是强弱次强弱,第一拍和第三拍都标有重音记号,那么相对后面的两个八分音符要演奏的强一些,而不是每个音都要用力弹出,但是整小节的力度要求是 ff,那么怎么能让手掌力量巧妙的发挥作用就成了我们要解决的难点。演奏第一拍和弦时手掌一定要支撑好,使音坚实有力,手腕要带着腰部与大臂的力量往前推出去的感觉,像是整个人要靠手掌的支撑从琴凳上站起来一样,发力后马上放松下来,此处要注意四分音符的时值弹满,紧接着后面第一个八分音符要靠演奏第一拍重音和弦时手掌推出去的力量而产生的反作用力落下,重量弹奏放松下来,同时又以同样的动作和力量带出第二个八分音符,使之声音具有弹性。这两个和弦的关键点是要体会放松和省力的感觉,这样慢速练习后,当以快板来演奏的时候会得到非常强有力又很有弹性的三个和弦(后两拍的弹法同上),并不是每个音都要用力弹奏才能出来生机勃勃的音乐效果。第二乐章音乐充满了忧伤的气氛,既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幻想又有对现实生活无奈苦闷的表达,音乐在很多时候都处于力度 pp,快速而又低沉的左手伴奏成为了演奏的难点,其音量很弱不能超过右手的主旋律,但太弱又因为是低音的缘故很容易导致含糊不清,那么就需要我们对快速的 64 分音符部分单独练习,手指力度要控制得非常轻且均匀,也可以辅助左踏板。技巧在于钢琴的音阶琶音练习以及震音技法的练习,手指灵活性和颗粒性在这里体现。
……….
结论
通过对这首乐曲的练习和演奏,深深地被舒伯特音乐的魅力所打动。作品中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从音乐中可以分析到舒伯特一生悲喜命运的心路历程,也能体会到他内心追求美好及对生活抱有热情向上的乐观精神。他极大的丰富了钢琴的演奏技巧和作曲的写作手法,最主要的两个音乐风格“抒情性”和“英雄性”鲜明的对比也体现得淋漓尽致,音乐色彩也极具变化,真的可以说是一首集大成的杰作,富有生命力。本人能力有限,作为演奏者在研究本曲时深有感触的是可以运用更好的动作方法避免演奏时体力不足甚至浪费能量,本文也做了简单的概述,还望有更多的资料来丰富和完善这部作品的分析。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