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地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推动了经济贸易开放,也促进了教育国际交流,我国高中教育国际化经历了大量输送留学生到国外留学、国内引进合作项目、高中教育设立国际部、国际学校几个阶段逐步发展到外籍学生在中国渴望接受教育,中国学生希望在国内接受国际化教育,目前形成了中外教育汇流的新阶段。据教育部公开数据显示,1998年中国赴海外留学人数1.76万,到2013年中国留学生人数已达到49万。当今希望将孩子送往国外就读需求量越来越大,在这样的背景下,高中合作办学、国内高中创办国际高中课程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一个不断壮大的群体。国际文凭项目课程(IBDP课程)于1968年就开始实施,经过46年的发展,全球三千余所学校开设了IBDP课程,被138个国家三千多所大学院校所认可。也被公认为全球最优质的高中课程。截止到2013年,中国已有50余所学校开设了IBDP课程。它之所以被全世界认可,是因为他所培养的人才符合国际化进程。是一个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课程模式。国际高中课程培育国际化人才、全球公民,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怎样做到“洋为中用”,将国际高中课程中的价值观教育精髓借鉴到国内高中教育中来?怎样在社会主义国家背景下,面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学习国际高中课程的中国学生中去,以怎样的途径进行实践,是目前高中阶段价值观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实践中值得研究的问题。东北师大附中作为国内顶尖高中之一,于2008年向IBO组织申请开设IB课程并创办IB国际课程中心,目前已运行五年。下设三个年级,每个年级60人,中心共有16名外籍教师,19名中方员工,根据IB课程体系要求,开设包括语、数、外的六大学科组课程、三大核心课程(TOK、EE、CAS)、14个学生社团。本文希望通过对国际文凭课程(IBDP)的母语课程设置、特点等方面分析研究,对东北师大附中IB国际课程中心的近距离观察和探访,以了解当代国际教育中价值观教育的理念及发展趋势,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进而能为改进我国高中价值观教育的模式、课程设置和评估方式等开拓新的思路。
……..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关于国际文凭项目(IBDP)的研究较少,仅存在于一些概括性介绍的层面上。尤其是对于国际文凭课程(IBDP)中的价值观教育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李继星在《国际文凭组织和国际文凭概述》(《外国中小学教育》1998.6)一文中首次介绍了文凭项目课程(IBDP),并提出了起两个特点:强调创造性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并加入适量的大学一年级课程内容;特别强调教学内容的更新,每五年要更新一次教学大纲。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李永宁在《从IB文凭课程的设计看国际教育的教育理念》(《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5)一文中探讨了文凭课程(IBDP)的理念,全面培养了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的能力。顾彬彬在其硕士学位论文《国际文凭项目研究》中对国际文平项目进行了全面地研究,论述了IBDP在课程的设计、学生学习的方式、评价体系和方式的特点等等,都对IBDP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与评论,但没有对IBDP核心课程进行细致的探讨和分析。可见,相较于国外的研究,国内对国际文凭课程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国内对国际教育的关注随着国际学校、国际课程在中国的发展有所增多,但对其具体课程体系、核心课程内容及实践方式、价值观教育的途径仍然有限;IBDP 课程的影响日益广泛,虽引起部分学者的关注,但多数文章只是概括介绍,缺乏对 IBDP 核心课程的深入分析,对其价值观教育的研究还甚少,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对比分析能够填补一些此方面的不足,并为后来者打下一些基础 。
……..
第 2 章 国际高中课程价值观教育现状
2.1 境外同类课程中价值观教育
世界联合学院,United World Colleges,创办于 1962 年,是一所国际学校组织,面向全球提供国际预科学历的教育机构。 学院通过所设课程,期望达到让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宗教及价值观,让学生在不同民族、文化、种族、宗教及社会经济背景的人群间展开关系,增进理解。欧洲学校,European School,于 1953 年在卢森堡创办,是幼小初高一体化,多语言环境的综合学校。通过 1‐7 年的学习,使学生在了解自己国家历史文化的基础上,理解欧洲的历史、经济与文化,欧盟的创建与价值,能够以更广阔的“欧洲人”视野去思考和行动。英基学校协会,Enghlish Schools Foundation,于 1967 年在香港立法成立,是非盈利教育组织。其创办的二十多家教育机构,以国际小学及中学为主,学校原本面对驻港外籍人士,但时至今日,12000 名学生中超过 70%为香港永久居民,其他为来自五十个国家的学生。英基学校协会的教育目标在于“以英语为媒介而使青少年从中受惠的现代通才教育”。
……….
2.2 国内同类课程中价值观教育
“留学热”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了。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出国留学总人数为 41.39 万人,比 2012 年的总人数上涨了 3.58%。近十年,中国赴外留学生人数逐年上涨,从构成年龄上有逐年降低的趋势。如今的留学大军已经由赴外攻读硕士、博士的群体转变为赴外读高中、大学的学生了;从学习能力构成上看,已由多年前的“国内学不好,不得已投奔外国继续求学之路”逐步演化为,“国内学霸,为了有更高的目标和更高的平台,踏上留学之路”。家长观念的转变,加之社会主义进程中,逐渐实现的小康家庭阶段,为赴外留学创造了必备的物质条件。由此带动了国内高中国际班、国际课程的迅猛发展。从原来的单纯“走出去”学习,到“引进来”国外课程进行本地化的课程融合,再到原汁原味的把国际课程及相应管理“搬进来”,全西化的教学与管理。为我国的高考改革、高中课程改革等起到了样板和示范的作用。但如何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在社会主义国家,对学习国际课程或接受国际化思维教育的学生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是一个值得探索,和必要考虑的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出台,促进了基础教育国际化办学的热潮,其中普通高中受到的影响最大,涌现了多种形式的国际化办学实践,全国 32 个省市地区的高中先后创办并开设了约 200 余家国际班课程,举办国际部、引进国际课程、“参与国际教育评价、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等”[1],开设方式多以国内会考科目课、语言课程、国际课程相结合的办法。据资料整理统计,“截止 2015 年 1 月,境内获得授权开设国际文凭组织课程的学校共有 67 所”[2],开设“英国中学高级水平证书课程(A‐Level 课程)的学校 159 所”[3],开设“美国大学先修课程(AP 课程)的学校 139 所”[1],开设“美国全球通用证书项目课程(PGA)的学校 16 所”[2]。开设课程选择 AP 课程的居多。下面以主要的开课方式,和各高中普遍选择的有代表性的国际课程为例分析。
……..
第 3 章 东北师大附中 IBDP 母语课程及其价值观教育......11
3.1 母语课程设置与价值观教育 .......... 11
3.2 国际高中课程母语课程的设置 ......13
3.2.1 授课模式.......14
3.2.2 课程内容.......14
3.2.3 评估方式.......15
3.3.1 课堂教学中的价值观教育实践 ..........16
3.3.2 课外活动中的价值观教育实践 ..........16
第 4 章 中国国际高中课程价值观教育的特点与实践路径........18
4.1 中国国际高中课程母语课程价值观教育的特点 ......18
4.1.1 以母语课程教材重要载体........18
4.1.2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内容....19
4.1.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依据......20
4.2 中国国际高中课程母语课程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21
4.2.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诠释母语课程教材的道德内涵 ........21
4.2.2 不同国情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差异教育....21
第 4 章 中国国际高中课程价值观教育的特点与实践路径
4.1 中国国际高中课程母语课程价值观教育的特点
IBDP课程是国内所有现行国际课程中唯一在国际课程体系中保留母语课程的国际课程。学生成为世界公民的前提是一个深知母语国家文化、历史的中国公民。通过母语课程的设置、作品的选读、文化历史内容的延伸、社会实践活动的践行,教师从多方面、多维度的引导学生学习、反思,在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大的意义。课程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课程内容的渗透以及课外活动的实践,传扬了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构建了国际化知识体系的基础、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最终将学生引领成德才兼备、深厚素养的社会主义公民。从上述各国国际高中课程、我国主要引入的国际高中课程介绍来看,与我国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不同的是,并没有单独设立思想品德、德育或思想政治课程。是其他国家不重视思想教育吗?答案是否定的。在国外,价值观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以美国为例,美国的各级政府、社会团体和学校都非常重视价值观教育,倡导国家精神。把以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基础的品格教育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思想。由如此国家创办的国际课程,不仅外国学生学习,本国的学生也同样选择这样的课程学习。那么怎样通过课程设置传递各国的价值观与主导思想教育,是十分值得中国借鉴与学习的。
…………
结 语
引进 IBDP 课程的初衷是引进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满足随着经济增长而不断增加的学习外国课程或留学的需求。在国内引进 IBDP 课程到现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包括东北师大附中在内的各所知名高中,在深入了解并学习了优质课程的精髓的同时也在课程中融入了相应的适应中国国情的管理模式。使得课程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时,能够保障学生对本国语言文化、历史社会的学习,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在英文课程学习中、社会实践活动中和日常课程中心的运营和管理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中国国情是国际高中课程价值观教育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依据。中国国情下国际高中课程的价值观教育具有如下特点。首先它具有国际化视野下的课程体系。这种多元化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形成了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冲击。应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探索高中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帮助学生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价值观。其次国际高中课程的中国背景也就决定了它的培养目标同样是社会主义的公民。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每一个社会主义公民所应该具备的。中国国情背景下国际高中课程价值观教育实践首先应该将国际课程中的民族特色与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大部分国际课程以学习英文和用英文学习学科知识为主,但是 IBDP 课程中保留的母语课程,让学生在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继续学习母语、母语文学、延伸到母语社会文化、和母语历史变革。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老师的引导,文章作品的选择,课堂的互动式教学,引发学生对国家的思考、对民族精神的思考,从而实践价值观教育。其次,中国国情背景下国际高中课程价值观教育还应该考虑到不同国情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差异教育。价值观是由人类社会的精神文明发展而形成的观念,形成过程中受到历史、文化、国情等诸多方面的影响。西方价值观是在西方国情下的产物,主要崇尚个人主义。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价值观在中国国情下的产物。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当性合理性,以及其在中国国情下的必然性。再次,应该日常管理与社会实践中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价值观教育。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