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的预设性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4273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启动已近10年,对基础教育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实践反思中,广大教师认识到其最终落脚点主要还应在课堂。虽然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体系中最常见、最基本的细胞,但它不仅是学生培养兴趣、学习知识、增长能力的殿堂,更是学生精神成长的家园。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中,“预设”占有统治地位,依赖“教”来推进教学进程,教师以教案为教学依据,易造成照本宣科的灌输。如果将课堂教学看作一个舞台,那主角无疑是教师自己,学生只能是戏份少得可怜的配角甚至冷眼看戏的观众。这种观点现在仍在很大程度上影着响众多的教师。新课程要求改变传统教育理念中的一些垢病,诸如:接受式学习、机械训练、死记硬背;过于注重教师的“教”而忽略学生的“学”等方面。新课程提倡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勤于思考、善于动手,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课堂教学理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不应被预先设定的固定程序所束缚,预设的目标在推进时应将直接的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成的体验开放地纳入,同时,应该大力提倡师生在互动中的即兴创造,尽量满足超越预定目标的要求。可见,生成性教学的地位及其价值逐渐凸显出来。
化学学科是高中基础学科之一,具有知识点多、涵盖范围广、与生活密切相关等特点。“顺应新课程改革需要,调整化学课程内容和目标,变革了课堂教学方法、学习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多样性的高中化学课堂体系。”己成为每一名高中化学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探究、合作都具有动态生成的特点,要求教师弱化教学的计划性、预设性,重视发挥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但是,我们也不能矫枉过正,不能因为追求热点和创新而过分强调教学的生成性,反而忽视了教学过程中的预设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章关键概念的界定与研究综述


2. 1预设与生成的概念界定
“预设”字面意可以理解为预先设定,它最早出现于语言学领域,由德国哲学家、现代逻辑奠基人弗雷格于1892年提出。他将预设解释为前提或前设,是指讲话的一方在谈及某个话语或句子时所做的假设,也就是其为保证句子或语段的合适性而必须满足的前提。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预设”这一理念正式进入语言学领域,并且成为逻辑语义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范畴。
课堂教学中的“预设”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清晰理性的超时空的设想与安排,具有弹性和留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任务,预先对课堂环节、教学过程等做一系列展望性的设计。预设的内容必须涵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情境内外等多方面。预设在形式上主要表现为备课,这是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基于学生的兴趣、己有的知识经验及学习需要,在教育目标的指导下,以多种形式规划教学活动。


2. 2相关研究综述

2. 2. 1国外研究现状
研究预设生成的实际就是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国外研究来看,起源较早,研究也比较广泛、深入。从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克拉夫基的“范例教学”,维果茨基儿童最近发展区和最佳教学阶段学,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等,都是对教育对教学有效性的探寻,他们研究的课题中虽然没有用预设与生成的字眼,但其内容或多或少的涉及到对预设与生成方面的研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赫斯特、黛安·蒙哥马利等人,他们对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中涉及预设与生成方面的内容较多。以赫斯特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对有效教学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有效的教学应该保证学生有兴趣,能自我激发动机,有自主权。分析其实质我们不难得出预设要有针对性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黛安.蒙哥马利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提出了CBG原则、PCI原则和3MS课堂教学三原则。这些都为我们当今研究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
近年来对教学中的生成性研究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其中集大成者不乏其数。发源于意大利的城市瑞吉欧(Reggio Emilia)而得名的瑞吉欧教育便是生成性教学的典型代表。他们主张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瑞吉欧教育深受皮亚杰的影响,倡导自然生成课程的设计方法,这种课程设计中,设计者基于对儿童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仅预先设定总的教育目标,而不再为各个子项目或分活动设定特定的目标‘。在瑞吉欧称之为“弹性计划”’—有计划但这种计划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师根据自己的前期经验及对儿童的了解,假设出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后而形成的弹性的目标;同时它又是弹性、开放和不断运动发展的,教师将根据活动进程中各环节的执行情况及幼儿的反应来确定活动的发展方向和课程的目标。一个目标实现后,又产生新的目标,如此往复推进,方案活动成为了一个又一个目标之间紧密联系的纽带。显而易见,这里教育目的是开放的、变化的、发展的。这种教育理念让教师认识到活动的发展存在诸多的可能性,而这种思想上的开放使得儿童真正拥有了在一个开放的氛围中创造自己的活动目标的自由。这种弹性教学方式对教师在课堂预设上提出了更高要求。展现在教师眼前的课堂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舞台,不仅仅只是完成学生认知目标这么简单,而是要在充分分析不同学生个性的基础上,从学生心理出发,针对不同学生采取最适合的教学方法。做到课堂预设有针对性,开放活泼。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生成空间。让教师成为学生的朋友,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让学生提高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愿学,乐学的目的。

2. 2. 2国内研究现状
  叶澜教授是国内倡导建立动态生成教学的第一人。她最早提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育”,“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她的《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等研究中,对当前课堂教学现状中诸多垢病进行了批判。她指出,目前相当多的教师的教育理念还停留在“传递知识”上,这些教师依旧将规定性教学任务作为教学过程的设计依据。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主角”毫无悬念的是教师本人,成绩好的学生成了主要“配角”,大多数学生则沦落为“群众演员”甚至台下的“观众”。叶澜教授认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中课堂教学的价值观需要从单一地传递书本知识,转变为培养能在社会中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拓展科学丰富的育人价值。她指出,学生的“发展”作为一种开放的生成性的动态过程,不是外烁的,也不是完全内发的。教学活动是相互锁定、不可剥离的有机整体,教学过程是师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围绕教学共同参与的,是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而产生交互影响,是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


第三章 研究的理........................13-19
3.1 预设-生成的哲....................13-14
3.2 预设-生成的教育.....................14
3.3 预设-生成的心理..................14-15
3.4 新课程基...............................15-16
3.5 自动控制........................16-19
3.5.1 自动控制理.....................16
3.5.2 开环控制与闭环控制.................16-19
第四章 化学课堂教学的预设性-生成......................19-34
4.1 化学课堂教学的预.............................19-28
4.1.1 调查目的..........................19
4.1.2 调查工具..............................19
4.1.3 调查对象............................19-20
4.1.4 调查结果..........................20-24
4.1.5 调查结果的..........................24-28
4.1.5.1 重“预设”轻“生成”的.....................24-28
4.1.5.2 偏激的“生成性课.........................28
4.2 促进化学生成性教......................................28-34
4.2.1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29-30
4.2.2 正确对待课堂教学中........................30
4.2.3 把握两个反馈环节的不........................30-31
4.2.4 针对教学偏差..........................31-33
4.2.5 让生成教学的结................................33-34
....................................................  


结论
本研究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以教学的预设一生成为核心问题,探讨了预设一生成教学的理论价值。立足于当前化学教学实际,编制问卷,对教学的预设一生成现状进行了调查,从中可见,教学预设一生成性的矛盾存在于教师一学生这对课堂教学主体的关系之中。由于受到考试竞争、教学评价、教师的观念与教学能力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教师对生成性教学的认识普遍是不清晰的,他们从教学观念上到教学行动上更偏重于预设性的教学,虽然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学方式与教学策略有所改变,但对生成性教学的实现还停留在表层和无明确规划的状态。另一方面,学生更希望借助于生成性教学,与教师、同学积极互动,及时在课堂释疑解惑,发表个人见解。从预设性教学走向生成性教学,二者并重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
基于调查结果,本研究引入自动控制理论中的双闭环负反馈理论,构建了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双闭环负反馈系统,并针对该系统的各个环节进行了改进与优化,使教学中的预设一生成平衡稳定、和谐发展。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双闭环负反馈控制理论,有针对性做到如下三点:第一,精心准备教学预设,恰当地设定模型中各环节的参量,设计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弹性教学预案。第二,全力掌控课堂教学中的生成,密切关注课堂教学中的互动与反馈,让化学课堂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空间,及时评价和反思课堂教学效果。第三,通过“生成”的效果及时调整和修正“预设”,不断改进教案学案,在内容的组织、方法的选择、师生共同互动的方式与过程的编排等方面,全面策划,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的交流和反馈。
限于本人理论水平较低、教龄不长、从事此课题研究的时间较短,此文可能尚存谬误及有待推敲之处,恳请专家、老师及同行们批评指正!此外,调查研究对象的样本范围相对较小,根据一般高中学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教学条件进行研究,研究还不是很到位,有些问题还有待发现。此外,由于专业原因,对于自动控制系统及相关自动控制理论的相关论述是在查阅相关书籍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讨教一些专业人士而进行的,难免存在谬误之处,希望各位老师、前辈给予指正。由于篇幅所限,一些课堂案例没有尽现,我将努力力在后续研究中进行详尽的描述!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