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引言
1.1 问题提出的背景
现代社会各国对教育事业的发展都非常重视,我们国家的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深入。然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当代中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迅猛速度,这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若想跟上时代的节奏,与时俱进,我国的学校领导模式也需要进一步革新,需要用新的教育管理理念改善学校管理水平,创造更好的人才培养环境,推动教育水平的发展。当前在我们国家的学校教育领导模式是校长负责制,该模式在我国已经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校长负责制的首次提出是在 1980 年 4 月 2 日,当日的《人民日报》刊文指出,教育体制需要改革,中小学应该实行校长负责制,该文从理论上论述了对中小学来说,校长负责制是效率最高的教育教学领导体制[1]。1985 年中共中央发文正式决定进行教育体制改革,之后校长负责制在我国的中学内部开始一步步落实实施,其基本框架初步形成;1993 年我国又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重申了在中学实施校长负责制的制度。这一制度的确定和实施在我国的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2]。尽管校长负责制的实行有效解决了学校领导体制的多种问题,但它毕竟是在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产生的,从首次提出到最终确立实施,它是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方式变革的时代缩影,但是发展至今,校长负责制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如校长负责制很容易当成是校长一人负责、主要负责,权力也自然集中在校长一人身上,学校成败的关键也在校长身上,形成了“英雄式”的领导观。在这种情况下,相对强化了校长在学校的作用,而忽视了学校其他管理者、教师等成员的影响。然而社会对学校领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长以及其他正式领导职位的成员被要求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和知识,这似乎是现在众多领导者的挑战。另外,在实际工作中却还没有完善的监管机制来监督校长的工作,尤其是未能创建针对校长负责制实施的考评机制。由此可见,在当今教育变革时代,对领导要求的提高使得领导不必局限于某个人或少数正式职位的领导者,可以分散到多个个体或者群体当中。
...........
1.2 研究的意义
分布式领导这个词汇来源于英语“distributed leadership”(缩写为 DL),国内一般翻译为“分布式领导”,因笔者主要是在教育视角对其进行研究,因此笔者在此称之为“分布式教育领导”,实际也就是指“distributed leadership”。综观以往的文献资料,国内有关分布式教育领导问题的研究尚处于初期研究阶段,进行分布式教育领导的概念是从西方引入,针对相关理论和实际案例,我国学者进行大量翻译并在国内进行探讨,包括分布式教育领导的多种概念、模式类型以及具体实践研究,这就为国内的教育理论研究介绍了一个新视角。本文以这些研究成果为基础,再加上对国内分布式教育领导的发展情况的剖析,运用对比分析法总结出在我国实行分布式教育领导的具体条件,结合本国的现实情况,分析在中国现有条件下,分布式教育领导可实施的操作性,剖析从西方引进而来的分布式教育领导是否适用于中国的发展,并针对国内现状,提出关于分布式教育领导中国化的相关建议。期望本研究有助于研究我国的分布式教育领导的条件,能够促进分布式教育理论在中国的发展,推动我国的教育管理改革研究的进步,拉近国内教育管理研究和西方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差距。
.........
第 2 章 西方分布式教育领导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2.1 西方分布式教育领导理论的产生背景
二战结束后,各个国家在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百废待兴,为尽快恢复和增强本国综合国力,各国纷纷意识到人才是改革的基础,因此教育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受到了高度的重视。美国颁布了一系列法律,进行教育改革,比如进行中学课程改革、发展高等教育,甚至在中学出现了消费教育、反毒品教育和性教育等新的教育改革方向,部分教育问题得到了改善、提高了教育质量。在整个改革过程中,美国各学校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前进,要求教育领导理论不断更新,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其中包括对校长的教育领导理念更新。而同一时期的英国,为了保持自身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同样高度重视教育改革,相继制定了多部教育法规,出台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举措,特别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改革力度加大,新的文件每年都有推出。进入 90 年代后,改革后在实践中的具体落实成为了重点。以英美两国改革为首,世界上其它国家同样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的,进行广泛的改革,以期培养更多的人才,追随知识经济时发表展的步伐。在这种背景之下,美国学者 Usdan 认为,以校长为主要领导者的传统领导模式不足以适应学校的发展,校长一人也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种种期望了,这时,分布式教育领导产生的时机悄然而至。在教育改革过程中,领导职责日益加重,领导者在面对更加复杂的竞争环境中逐渐意识到必须将权力下放给一些有能力的下属,才能提高教育管理效率,仅靠一人之力无法有效快速的完成任务。在合理有效分配权力之后,领导者在学校全局上才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处理问题。上世纪 80 年代分布式教育领导的意义逐步得到认识,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得到学者的认真研究,理论框架得到逐步构建,在此之后这一领导理论越来越受到重视,相关研究促进了分布式领导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
2.2 西方分布式教育领导理论的发展
分布式教育领导的概念实际上是在 2000 年之后才真正地被学者和实践者所广泛接受,但其概念的起源却早很多。吉布(Gibb)被普遍认为是第一个明确地提到分布式教育领导的作者,Gibb[33]提出“领导最好是被想象为一种团体品质(quality),设想为一系列必须由团体来实施的功能”。Gibb 对两种分布形式的区分:“每个小组成员所贡献的行为的总体数字频率”和“团体功能执行的模式或多样性”,这种区分构成了学者 Gronn 在数量式行为和协同性行为之间的区分的基础,也为随后的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石。尽管 Gibb 提出此概念,但并未引起人们很大的重视,甚至在 20 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初期它仅仅在少数文章中被提及到,其中多数可能是高级行政人员对基于“转换型或魅力型”“新型领导”(new leadership)的爱好,这种偏好主导了这一时期的研究文献。在之前和在此期间,虽然特指的分布式领导很少,但是还是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概念性发展,这在许多方面为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随着学习型理论和道德领导理论的出现和发展,“去中心领导者”和“领导者的领导者”等概念和思想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分布式教育领导理论才被人们所重视起来。本世纪初,分布式教育领导理论在英、美、澳等国引发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该领域的一些学者把这一理论看作是领导科学研究在最近十年的三项主要进展之一。一些教育组织和部门也开始认可和推广这一理论。比如,英国国家学校领导学院专门拨出资金支持该理论在学校教育管理中的运用,并且对此组织专题研讨,建立专题网站,发布该研究的最新成果。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Science Foundation)也投入高额资金确定项目,以芝加哥10余所学校为研究对象,调查分布式教育领导在这些学校的实施效果[34]。不过,尽管这些年对分布式教育领导的研究逐渐增多,但是对这一理论的概念还有分歧。很多研究还仅仅属于理论探讨,定量分析研究尚不多见,系统的研究还没有构建起来,所以对分布式教育领导模式的研究还需要更多更深入地进行。
............
第 3 章 西方分布式教育领导理论中国化的基本内涵............18
3.1 分布式教育领导理论的基本内涵............18
3.2 分布式教育领导理论中国化的内涵............19
3.2.1 中国化............19
3.2.2 教育理论中国化........ 19
3.2.3 分布式教育领导理论中国化........ 22
3.3 小结............ 22
第 4 章 西方分布式教育领导理论中国化的现行条件............26
4.1 西方分布式教育领导理论中国化的理论条件............26
4.1.1 本土思想与分布式教育领导理论的一致性........29
4.1.2 本土思想与分布式教育领导理论的冲突性........29
4.2 西方分布式教育领导理论中国化的实践条件............29
4.2.1 我国实施分布式教育领导条件调查........31
4.2.2 我国分布式教育领导实施的条件分析........35
第 5 章 西方分布式教育领导理论中国化的实现路径............38
5.1 分布式教育领导理论与中国本土教育管理思想的整合............38
5.2 分布式教育领导理论本土实践模式的创新............41
第 5 章 西方分布式教育领导理论中国化的实现路径
在学校的管理工作中,应重视教育领导充分发挥出实际作用,重点要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单独依赖校长负责制显然无法使国内中学快速高效的顺应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提出了是否可以参考西方分布式教育领导理论,对学校教育管理做进一步发展。本文通过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详细分析分布式教育领导在我国实施的条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该理论与我国本土化教育管理思想的整合以及在本土实践模式的创新的建议,希望实现分布式教育领导理论的中国化。
5.1 分布式教育领导理论与中国本土教育管理思想的整合
在中国本土教育管理思想中最为常见的是校长负责制,校长负责制在我国学校已实行多年,若要探讨分布式教育领导实施的可能,笔者认为可以讨论其思想上与分布式教育领导理论的共通、相融合之处。首先,在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基础上,在学校科层组织中,全部职位一般分成校长、副校长、处长、科室主任、教师、学生等若干等级,而所有的这些职位都由具备相应学历及通过能力考核获得相应资格的人承担;各级职位人员拥有对下属依法实行合理管控的权力;所有工作人员可以因称职、能力强、优秀而被升职,也可以因不称职、能力不足而被免职甚至被解聘。职位关系原因使学校教职员工和管理人员二者间形成被控制与控制的关系,上述情况均属学校科层制度的特征,在各中小学校表现得尤为突出。这种科层制的建立有利于学校发展之处,它看重校长、及其他领导者、员工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消除封建关系中家庭出身、领导个人意愿、裙带关系等不合理原因的滋扰,上述特征均突出表现了学校组织管理的公平合理性。可是,伴随实际进展的需求,学校渐渐要求专业教师和作为科层组织中的领导者一起参加决议计划,教师在组织决策过程中拥有较大权力,特别是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享有较多的专业自主权,更加鼓励非正式领导者的参与,这与分布式教育领导理论中提倡的互相合作、共同分享的理念完全吻合。因此,在这个角度上来说,校长负责制并不排斥分布式教育领导,也为分布式教育领导的实施提供了条件。另外一点,分布式教育领导概念中说的“分布”,不单是指把领导者的职权和责任与更多的人一起承担,而是将管理者职能分散给各个专业知识较强的群体中,达到取长补短、协作共赢的作用。它着重提出领导界线的开放性,建议领导职权应多个领导者之间公平、科学合理地布局,属于一种动态规划,它依据校长领导风格、任务目的和性质等改变而做出相应变化。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分布式教育领导要求能够迅速组建一支具备相关专门知识人才的队伍,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分布式领导不需要行政上的领导者,组织内部的专门知识不仅仅包括特定专业领域的知识,还包括组织文化性的、政治性的及程序性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则离不开行政上的领导者、管理者的参与。所以,分布式教育领导理论引入中国,应当考虑我国中学现行的校长负责制的情况,相辅相成。
..........
结论
科学合理的教育领导模式是学校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和有序发展的保障,所以,中学面对繁杂任务的今天,其教育领导模式显得尤为重要,现阶段我国中学主要领导模式为校长负责制,在不完全否定我国现有管理体制的前提下,本文基于西方分布式教育领导理论,总结分布式教育领导实施条件,以我国中学教育领导模式为研究对象,主要从分布式教育领导实施条件的学校组织文化、领导者素质以及专业知识分布三个方面对两所中学进行实证调查,呈现中学分布式教育领导实施条件分布状况,从理论和实践上分析我国实施分布式教育领导的有利及不利条件,最后提出西方分布式教育领导理论中国化的实现路径。本文基于分布式教育领导理论的中国化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分布式教育领导以一个全新的角度探讨,为教育领导领域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价值,为组织发展做出了贡献。我国中学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仍是校长负责制占主导作用,另外还有主体教育管理理论、欣赏型领导理论等相关教育理论的存在,但并不意味着分布式教育领导无法实现,调查结果证明,我国中学具备部分分布式教育领导实施条件,存在分布式领导,只是不同学校可能实施的程度不同。其次,由于我国与西方在具体国情、资源分布等情况的差异,西方分布式教育领导在我国中学无法直接照搬照抄贸然实施,在理论上,我国本土思想如校长负责制、主体教育管理理论、欣赏型领导理论与西方分布式教育理论虽在决策民主方面和领导者素质要求方面存在一致性,但也在领导角色、组织结构和责权分配上存在冲突性。在实践上,我国中学虽在组织文化、领导者素质和专业内部知识上具备有利条件,但也在校长责权异化、教师领导意识上存在不利条件。总的来说,实施分布式教育领导,必须清晰意识到学校具备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必须进行其中国化的研究,避免水土不服的现象。最后,根据理论和实践上关于分布式教育领导实施的探讨,尝试提出西方分布式教育领导理论中国化的实现路径。一是理论思想上的整合,在充分体现领导者的流动性的基础上,仍然需要行政上的主要负责人;充分体现管理者、教育者以及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充分做到以人为本,以欣赏的眼光对待组织成员。二是本土实践模式的创新,逐步调整组织结构,实现科层制结构向扁平化结构发展;明确校长责权分配,避免校长责权不明;扩大校长授权范围,分享领导职能;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师参与领导积极性与领导能力;努力塑造清晰的共同愿景。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