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绪 论
(一)问题的提出
县域内每一年义务教育阶段老师参与交流数量占义务教育阶段老师总体数量的比例应不低于 5%。城市学校与重点优秀学校每年参与交流的老师数量应适当高于契合条件老师数量的百分之十,而骨干型的老师参与交流数量应适度高于总体交流数量的百分之二十。以及提出交流轮岗的形式:参照更多地方的行为,校长老师交流机制能够选用按时交流、异校竞选、学校统一化监管、校校联合、集团化办学、村级学校老师参与交流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地方也要充分考虑实地状况,努力找出最适合的交流形式。校长老师参与交流的目的是激励优良校长与精英老师到较偏、较穷区域学校任职任教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存在着镇与乡学校的区域,应着重推行镇级学校校长老师到乡级学校的交流;还存在乡级学校的市辖区,应着重推动优秀学校向贫乏学校的交流;乡与镇中间,应着重推行核心学校到村级学校的交流。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课题研究目的:本课题针对目前广东省正式实施的教师交流政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所出现的适应性和交流意愿问题,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对调研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在确定高适应性或低适应性的前提下,对六种可能引起无适应性差异和存在差异的变量(包括性别、教龄、职称、学科、原先所在学校性质、交流类型)进行了检验,并在区别出无适应性差异和存在适应差异两类不同变量的基础上,找出引起适应性差异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为教育管理门实施老师交流政策提供参考与依据。理论与现实意义:本研究可作为教育管理部门进一步完善教师交流政策的参考,也可为制定相应的配套激励措施和促进教师交流政策公开化、透明化提供理论依据,还可作为各学校细化执行交流政策的建议。通过以上方式,在促进教育公平,发挥教育这一公共资源配置最大化效能的同时,为教育管理做出贡献。
........
二、公办初中新交流教师适应性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
(一)问卷质量分析与实施情况
本研究是以问卷调查为主要方式,并以访谈作为辅助手段,考察初中新交流到校老师的工作适应性与交流意愿之间的关联性,以及不同特征的教师群体,在工作适应性等因素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性问题,从而为后续的讨论提供事实依据。本研究的问卷编制主要借鉴了王红《沈阳市教师交流制度的调查研究》文章中的教师问卷,并结合前期对公办初中教师交流情况的了解,综合专家的意见,拟写而成。问卷设计说明:第一章为导入语和答题说明;第二章为基本信息;第三章为主要问题。其中第 1、2、3 题主要围绕工作对象的适应;第 4、5 题主要围绕工作量的适应;第6、7 题主要围绕工作压力的适应;第 8、9 题主要围绕工作条件(例如:学校的场地配置)的适应;第 10、11、12 题主要围绕新人际关系,的适应;第 13、14、15 题主要围绕对家庭生活影响的适应调整;第 16、17 题主要围绕对新教研氛围的融入;第 18、19 题主要围绕个人专业发展的帮助,个人的感觉乐意还是不乐意。第20 题主要描述交流政策对个人的价值。问卷采用的是量表形式对被试对象进行随访,用 Liken-type 五点式的形式结构,其中 1 分表示非常不符合,5 分表示非常符合,分值越高,表示的是符合程度越高。具体题项见附录。
.........
(二)描述性统计
由于问卷设计时,人口学变量基本都是分类变量,因此本文以分类变量形式,计算每类的数量、比例,并以此得出受访群体的典型特征以上为参与本次问卷随访教师的基本信息统计结果,根据表 2-4 结果,可以发现,男性教师共计 30 人,女性教师为 55 人,比例为 64.7%,女性教师相对更多;教龄的人数分布结果显示,15 年以上的教师居多,共计有 59 人,比例达到了 69.4%,其次是 11-15 年教龄,可见本次问卷采访的教师普遍教龄很长,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师职称的人数分布结果可以发现,中级教师居多,累计有 63 人,比例为 74.1%,其次是高级职称教师,而初级职称最少,累计只有 8 人;教师所授科目的数据结果可以发现,语文老师和数学老师相对稍多一些,比例都在 20%以上,其他各科目的教师人数相差不大;教师所在学校性质的统计分布结果发现,来自城区普通中学教师稍多,累计有 46 人,比例在 50%以上,其次是农村学校老师,而城区传统名校相对最少,累计有 12 名;最后是教师的初次交流意愿选择情况,可以发现大部分教师都是听从学校安排进行的,主动申请交流的教师其次,而感觉不情愿的教师比例较少,累计有 6 人,比例仅为 7.1%。
.........
三、新交流教师适应性调查结果的讨论.....45
(一)交流教师总体适应性水平较高的分析.............45
1.政策空间相对灵活.........45
2.学校注重统筹安排.........46
(二)交流教师适应性差异和影响的分析.....46
1.来源不同的教师差异.....47
2.交流类型的差异.............49
3.教龄因素差异.....51
4.适应性对交流意愿的影响.........53
四、提高新教师交流适应性的建议.............54
(一)事先摸底,建立一线教师交流意愿分级与归类.........54
(二)加大政策宣传,交流信息公开.............55
(三)全方位激励,促进教师发展和经济保障相结合.........57
(四)提高交流教师适应性,确保教师资源合理配置.........58
五、结 论.......60
四、提高新教师交流适应性的建议
公办初中一线教师的交流政策根本目的在于平衡教育发展,保持区域内教师资源和教学水平的均衡,实现教育公平,而交流合作的顺利完成,有赖于教师自身的交流意愿的提高。结合前文数据统计与结果分析,教师的交流意愿往往受到学校人力管理分配状况、所在地交流政策导向解释、教师家庭情况、个人技能素养等方面因素影响。学校对于一线教师交流分配是否合理有序;所安排的交流人员是否与政策目标群体一致;交流教师的工资待遇、家庭保障、工作保障等后顾之忧是否解决;教师个人能力能否胜任以及其自身适应性等诸多问题,都是一线教师交流意愿的制约因素。为了提高教师交流意愿、推进公办初中一线教师交流工作的进程,我们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优化:
(一)事先摸底,建立一线教师交流意愿分级与归类
现在的一线教师交流大多指向性和目标性明确,例如安排需要的某一类型科目教师由教学水平高的学校去乡镇等水平低一些的学校交流,以实现教育水平的同步发展。现实中学校对交流教师的考核选拔机制不明确,对适宜交流的教师目标情况不熟悉,往往是交流任务来了,临时指派某位(些)符合要求的教师去交流。结合表2-7 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集体交流教师对于交流的意愿差异分析结果明显差于个体交流教师(T=4.616)。在交流模式中,集体交流基于人数较多交流的性质,往往带着重要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而个体交流则相对自由。因此集体交流教师对于不得不去的交流活动,特别是承担过大的工作压力时,抵触情绪更严重一些。通过调研和数据分析,我们还可以看到由于在政策允许范围内一定程度上的灵活变通和各参加学校前期较为合理的笼统安排,使交流教师的适应性整体表现较高,但在对交流教师的访谈中,也存在不完全尊重教师意愿,未做好校际衔接工作的现象。首先,在交流制度的制定上没有咨询征求一线教师既交流主体的意见,而是由管理部门和学校单方面进行制定,在执行时涉及的一线教师大多数选择的空间和范围很小,这一点从总有效样本中 22 人主动申请,57 人服从安排,6 人不情愿也分布比例也可看出。有参加交流的教师还没有反映过来,今天开了大会通过有交流这件事,没几天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学校就按照政策文件里规定的至少 5%的要求分配到人,让教师去照做。这样一来,不可避免有一些教师属于“被”安排去交流,心理上不舒服不说,到了新学校还会打乱自己的生活习惯,造成新的不便。
.........
结 语
本文通过对公办初中新交流教师适应性的调查统计结合访谈,分析了公办初中新交流教师在工作对象、教研氛围等方面的适应水平以及在来源、去向、教龄、交流类型等方面的差异,并对教师总体、个体交流教师群体、集体交流教师群体做了对比,发现了个体交流教师群体与集体交流教师群体在交流适应水平与交流意愿上的相同与不同,分析了阻碍交流的因素,并做出了几点思考和建议,希望对今后推动教师交流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由于本文在研究时间和研究水平上都存在较大的不足,因此,有些结论和观点只是初步的认识,有待进一步研究。如:在个体交流与集体交流的背景下,如何增加交流教师的归属感,本文只提出了预先沟通、信息公开、激励保障等浅显的方法,至于效果和实际操作都有待进一步细化和考证。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