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育阶段经典诵读的现状与改进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5909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引言

一、问题提出

科技和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高度繁荣更趋于复杂和多元。人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人文精神的弱化和道德的下滑。西方学者甚至提出了“全球精神危论”。这样就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正常的发展轨道。经典诵读的提出,正好了满足这种需求。“经典诵读”(又叫“读经”)是由台中师范大学的王财贵教授于 1994 年发起的。此后,由于国家的大力支持、专家学者的呼吁和媒体的渲染,经典诵读活动在国内流行开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加之一些学者致力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也使得中华经典诵读在国外也吸引了不少的参与者。特别是在新加坡,民众诵读中华经典的积极性很高。但是诵读热情最高的依然在我们本国内,为此国家特别出台几项政策来推动经典诵读的开展。2001 年教育部出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在其课程总目标中要求学生“能逐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1]同时,“课标”中还对优秀诗文背诵篇目提出了具体建议,其中初中阶段学生背诵 80 篇,但“课标”中仅推荐了 40 篇,其余部分可由教材编者和任课教师补充推荐。这就为经典诵读内容的选择预留了足够的空间。2006 年 9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明确指出:“重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初中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中。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在社会教育中,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学习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2]这一规定,对于经典诵读的广泛开展提供了政策依据。2010 年 6 月,国家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文员会发出的《关于在学校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十点工作的通知》,为开展经典诵读课程提供了具体的实施策略。不仅国内有经典诵读活动,国外也有“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比如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和美国等。据新加坡 2011 年 3 月 2 日《联合早报》报道,新加坡油池民众俱乐部的华语俱乐部,每个星期五晚上开设“亲子古文经典诵读”课程。在新加坡的华侨子弟自幼在家里接受儒家文化熏陶,进入学校后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二年级开设有综合道德教育课程一一《好公民》,其中包含了许多有关儒家的思想和道德教育。初中三、四年级是人生观成长的关键时期,新加坡政府决心施行“儒家伦理课程”,以“培养具有崇高品格的人”。

......

二、核心概念界定

初中,是初级中学的简称。初中是中学阶段的初级阶段,初级中学一般是指九年义务教育的中学,是向高级中学过渡的一个阶段,属于中等教育的范畴。初中属于义务教育的一部分,通常由小学六年级合格毕业后升入(部分地区六年级为初中预备班)。初级中学分重点校与普通校,而一些学校也有重点班(也称实验班)和普通班。大部分初中有三年,即七、八、九年级(原初一至初三),不分文科及理科。一般情况下前两年学习新知识,而第三年主要是准备中考,之后升入高级中学、技术学校或职业高中。本文中的初中教育阶段是指九年制义务教育中七、八、九三个年级。在《辞海》中,“经典”有两条解释:一是最重要、有指导作用的权威著作;二是古代儒家的经籍。王中江先生说:“真正的名副其实的经典,在时间和空间中形成,反过来又超越时间和空间而存在,经典具有不朽的性格,经典是永恒的。”[4]不过经典也具有变动性,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读者观念的更新、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而不断被重新选择、理解和建构。经典是时空的产物,是历经时间和空间的反复考验、选择和确认的产物。从内容上来讲,经典应该蕴含着贯通古今并具有普适性的先贤们的思想和智慧,能够给后世带来一定的启发性和实用性的影响。从形式上来说,经典应该是那些洋溢着生动鲜活并历久弥新的具有感染力的作品,能够对后世读者有一定的示范和借鉴价值。本论文中的“经典”指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中的“经典著作”,是历经中华民族各代更迭后流传下来的具有典范价值的文化著作。本文选取儒家经典作为依托进行研究是因为中国文化最重要的一支当属儒家文化,陶继新说“不读《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等儒家经典,就无法了解儒家;不了解儒家就不了解中国文化。”[5]对于经典只有在了解的基础上,才有资格去弘扬或批判经典。一个连经典是什么都不知道的人是没资格对经典指手画脚的。

.........

第二章 经典著作的价值分析

对经典著作进行分析时,社会形态的变化和文化的变迁是最为重要的理论依据,也是不容忽视的分析背景。文化变迁就是指由于族群社会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族群之间的接触而引起的一个族群文化的改变。促使文化变迁的原因,—是内部的,由社会内部的变化而引起;二是外部的,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如迁徙、与其他民族的接触、政治制度的改变等而引起。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问题,是因为时代变了,社会生活形态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如果我们仍然照搬三千年以前的东西奉为经典来读,其适切性值得我们怀疑和深思。所以在对待传统文化之一的经典著作这一问题上,我们要秉持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其内容的合理性。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论哪个民族、哪个区域的文化,从它诞生起就在变化着,要么发展,要么消失。在文化的进程史中,没有绝对的停滞期,尽管在一切人类社会中,总的趋势是稳定的,但变迁仍是不可避免的文化现象。无论我们是否察觉,它都在遵循着自身的演进规律默默地变化形成新的文化规范。任何变迁都不是偶然、混乱的,而是有序的。文明和国家形成的进程不是单线式的,而是阵发式和震荡式的。从长远来看来,它是有一定方向的。从文化发展史上看,文化变迁是经常发生的。倘若变迁过程所产生的新的思想和精神能够作为人们心理意识沉淀下来,那么对文化乃至教育都会产生持久和深刻的影响。从文化积累的速率和人类掌握文化的特点来看。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日益丰富和人类保持文化方法的改进,人类文化逐渐变成一个硕大的宝库。在这种情况下,人类掌握文化的有限性与人类文化浩大无比的矛盾变得日益突出起来。这在客观上也要求,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必须对文化进行精心选择,从而便于青少年掌握传统文化的精华。另外,从要素主义的角度来看,尽管要素主义者在哲学观点上各不相同,但在教育观点上却是一致的。他们都强调“种族经验”或“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认为经过历史检验的多数人的经验比个人经验有意义,比根本没有经过检验的儿童经验更有意义。他们还认为,在人类遗产中有着“文化上的各式各样最好的东西”,有着“一种知识的基本核心”即所谓共同的、不变的文化要素,其中包括各种基本知识、各种技艺及传统的“态度”、“理想”等等。而这些要素是人人所必需学习的。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把这些文化的共同要素传授给青年一代。

一、经典著作的超时空性

经典著作中的一些教育理念虽然是基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形态产生的,有其历史局限性,但是抛开其时代背景不谈,其义理层面的东西还是很有价值的,对后世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比如孔子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循序渐进”等,以及古人的勤奋好学的精神,对当今中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有很大的帮助。在传统中国的社会理念中,人的最高价值目标是“学做圣贤”或者说是“内圣外王”。当然从内容上来说这是有鲜明的时代局限性的,但是从义理层面上来看这种目标,应该是要培养具有高度修养的人。在儒家看来,这种“高度修养”可以概括为“士”、“成人”、“君子”三个层次。对于“士”、“成人”、“君子”的要求,都属于孔子的素质教育范畴。现代所重视的这些方面,跟当年孔子培养弟子所提出的要求无异,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其内容已或多或少的发生了改变,但其实质是相通的。“士”是指当时社会底层的贵族和知识分子,二者既有关联又有不同。当时,士具有不同阶级属性,主要有两类:贵族底层和平民阶层。在孔子的弟子中,这两种出身的人都有。但是无论是哪个阶层的士,在孔子门下最初只是代表他们的出身,要变成什么样的人,还需要教育的加工。否则子贡也不会问起“何如斯可谓之士矣”[29]。“成人”中的“成”是指成德达材。“成人”的标准,主要是知、仁、勇兼备,具体表现为“好学”、“力行”和“知耻”。相较于“士”,“成人”似乎属于高一个层次。其实孔子的教育也包括德、智、体、美四育。如公绰之不欲“为德育;“臧武仲之知”、“冉求之艺”为智育;“卞庄子之勇”为体育,“文之以礼乐”的“乐”为美育。后期古希腊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教育目的,与孔子的仁、智、勇、乐有相似之处。“君子”曾是儒家最高的教育目的,在孔子看来,应该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理想境界。“君子”在层次上当然高于“成人”,而且更加注重道德修养。对“士”都要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何况是“君子”。关于如何体现道德的自我完善,孔子还将“君子”和“小人”做了对比:“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等等。

.........

二、经典著作的时代局限性

经典著作等传统文化产生于以农业为主的、着重身份地位的、职业分化简单的社会,而现代社会是以工业为主的、着重成就的、职业分化复杂的社会。现在所进行的经典诵读活动或者“经典诵读进校园”活动,对于传承传统文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传统文化并非珍馐遍地,需要我们予以甄别之后再做传承。在面对文化传承这个问题时,教育应起到其应有的选择作用,只有那些真正能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趋势的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精华部分才能得以保存和传承,而将那些落后的、具有明显时代局限性的部分予以剔除,才能保证优秀的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现学校应该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剔除中不合时宜的东西,倡导优秀的价值观念。孔子的教育观虽然有许多超时空的东西,可以流传至今仍然适用。但是,有些观点也并非如此。诚然孔子提倡“有教无类”,但是,当时能接受教育的人只是一些达官贵族或者有钱人家的子弟,平民百姓根本无力接受教育,所以对待孔子的教育思想,也要辩证的看待。因为任何思想都是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体现,而这种意识形态跟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就像孔子对音乐的那段评价,诚然,孔子对音乐的雅俗、邪正,有其自己的衡量标准。但他褒扬《韶》《舞》,贬低“郑声”的实质是重古乐而轻新乐,重宫殿音乐而轻民间音乐,从而把二者对立起来。这充分证明了他在“礼”和“文武之道”的思想束缚下,对新生事物一种排斥心理,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另外,孔子认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虽然“中人”不是指人的社会地位高低,而是指人的才智水平差异,但是放到现在这也不符合素质教育关于面向全体学生的规定。人的资质不同,领悟乃有快慢。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也不是永远不可以语上。另外对“上智与下愚不移”问题也应该有个辩证的看法,教师同学生的双向努力是使学生“愚”转化为“智”的决定性因素。如果说仅仅是因为学生的悟性差或者学生出现一些学习障碍问题,就放弃对学生的教育,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再者,孔子提出“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但这句话使得学习与做官有了密切的联系。他鼓励学生们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47]弟子们受到此思想灌输,头脑中普遍存在为做官而学习的念头,既然已学为君子,不做官是没有道理的,子路心直口快说出“不仕无义”,这是有代表性的。这就引发了后世崇尚功名的价值取向。

.........

第三章 初中经典诵读现状调查分析.............28

一、调查研究的设计...........28

(一)调查目的...........28

(二)调查对象...........28

(三)调查内容...........28

(四)问卷的编制.......28

二、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描述.....29

(一)学生样本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分布特征............ 29

(二)教师样本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分布特征............ 29

三、调查工具的信效度分析.........30

四、调查的结论.........34

第四章 初中经典诵读的改进建议.......43

一、诵读目的要明确...........43

(一)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43

(二)陶冶道德情操,提升学生的素养.......... 43

二、 诵读内容要精选.........44

三、 诵读途径要落实.........45

四、 诵读方法要科学.........47

第四章 初中经典诵读的改进建议

一、诵读目的要明确

根据教师卷的调查结果显示,学校推进经典诵读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传承传统文化和提高学生素质。但是学生卷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们诵读经典的目的最主要的还是应付考试。这就说明对于经典诵读的目的,学校与学生之间并未达成共识。究竟怎样才能使得学生端正诵读态度,正确认识诵读的目的呢?笔者认为学校首先要有明确的诵读目标,而且这个目标还得是与学生息息相关,切实可行的。依据近代实用主义教育观念,教育的目标要遵循实用原则。也就是说在经典诵读过程中,要注意诵读的内容的时效性极其实用性,要摒弃虚无腐朽的纲常伦理道德的枷锁。初中正是积累知识,养成良好道德素养黄金时期,所以应该让学生认识到,经典诵读的目的除了应付考试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达到下面两个目的:在初中阶段实施经典诵读活动,除了传承文化以外,主要目的之一还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初中生在学生时代积累一定的知识量,为将来做准备。初中生通过对经典著作、诗文的反复诵读、理解和感悟,不仅能从中获取大量的知识,而且能训练表达、记忆、想象、理解、写作等多方面的能力,有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另外,初中生的感知能力相对于小学生迅速提高,有了较强的目的性和概括性;思维由形象思维开始向抽象思维过渡,具有了初步的辩证思维能力;记忆力增强。这些特点决定了初中阶段是学生接受、获取、积累知识的最佳时期,也有利于在更高层面上开展经典诵读活动。通过诵读经典著作、诗文,可以使学生了解到经典著作中涉及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经过日积月累,学生的文化底蕴才会逐步增加,为将来的发展打下见识的基础。

........

小结

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而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初衷是好的。但凡是经典,必有其超时空的一面,也有其时代局限性。虽然经典著作里面所包含的内容并非字字珠玑,有的也有错误,但它们的错误不是低级错误而是高级错误,甚至是伟大的错误。它们为人们提供了批判和反思的对象,人类社会正是在这种批判和反思中前进的。这种批判和反思赋予他们新的生机和活力,使其能够与时俱进,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感悟,每一代人都可以结合自己的时代进行解读并获得新的理解。初中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人生的黄金阶段。此时诵读优秀的经典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所以对于给初中生诵读的经典著作的内容一定要加以严格的筛选并给与及时的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所学的经典有利于自身的身心健康成长,同时保证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创新。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