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干部良好心理素质培育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5931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一、导 言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环境的多样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人际关系的复杂化、未来择业就业的不确定性、生活节奏迅速加快等,这些客观因素的影响显然加重了大学生的心理负担,导致了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高校学生干部作为大学生的特殊群体,他们既是学生又是教育管理协助者,双重身份使他们同时承担学习和工作的重任,肩上的责任越重,伴随的压力也会越大,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则更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例如官本位意识和功利意识明显,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不强,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不够,意志薄弱和抗挫折能力弱化,人际关系不协调等等。高校学生干部作为大学生中的骨干力量,在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中发挥着领头羊的作用。作为学生干部不仅要具备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素质,更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然而由于身份具有特殊性,他们表面看似强大,实际上也有一颗脆弱的内心,这些问题是极容易被忽视的。因此,研究高校学生干部心理素质存在的问题,分析不良心理素质形成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高校学生干部良好心理素质的培育对策,从而引导学生干部排除不良心理素质的干扰,既有利于学生干部的自身发展又有利于带动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本论文的理论意义在于进一步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本文研究内容可看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和内容的合理扩充和延展,把心理素质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并一直围绕着思想政治教育展开,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发展。同时,注重把心理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相融合,可以从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上汲取经验、相互借鉴,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本论文通过研究高校学生干部心理素质,把培育高校学生干部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既有利于学生干部自身的成长,又可以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发展。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外关于心理素质的研究是随着心理学研究的广泛兴起而不断深入的,但是西方没有直接跟“心理素质”对应的概念,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关于人格方面的研究,精神分忻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 1923 年在《自我与伊底》中提出了新的“三部人格结构”说,即认为“人格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主要包括了三部分即本我、自我和超我。”①这一理论阐述了人格三个部分在不同时期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不同的驱动作用。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提出人格发展理论,该理论具体内容是“把人的心理分成八个发展阶段,阐明了在每个发展阶段有对应的特殊社会心理任务,同时强调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的矛盾,矛盾解决得顺利,人格才能健康发展。”②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最早应用因素分析法研究人格,他于1949 年提出了 16 种人格因素,并编制了《卡特尔 16 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该理论强调了任何人都具有 16 种心里特质,如乐群性(A)、聪慧性(B)、稳定性(C)、恃强性(E)、兴奋性(F)、有恒性(G)等特质,阐明了这些特质在不同人身上表现出不同的程度。关于认知方面的研究,1955 年奥斯古德和坦南鲍姆在《心理学评论》上发表“在预测态度旷变中的一致原则”一文中提出认知协调理论。认知协调理论着重研究个体与对象(事件、概念、事物等)及对象的来源三者之间的关系,其基本主张是个体对来源有特定态度,对对象也有一个态度,当来源对对象表示看法后,个体对来源或对象都会做某一程度的改变而达到平衡。该理论能够对认知态度改变的程度与方向作出比较精准的预判。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汀格,于 1957 年在《认知失调论》一书中提出“认知失调论”,其基本要义是指“当个体遇到新的情境,一定要表明自身的立场时,个体在心理上将出现新认知(新的理解)与旧认知(旧的信念)相互冲突的矛盾,为了避免这种不和谐所带来的不适,个体在心理上倾向于选择两种方法进行自我调节,一是否认新认知,二是探寻更多新认知的信息,提升新认知的可信力,从而达到心理平衡。”

........

二、概 述

(一)相关概念阐释

《高校学生干部培养规划(2006—2010)》中指出:“高校学生干部主要包括党团组织兼职学生干部、各级学联和学生会干部、学生社团干部,是学校教育、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在学生中的组织者、协调者和执行者,是学生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①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学生干部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其角色定位具有双重性,他们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管理协作者,他们要在完成自身学业的同时完成学校交给的各项任务。所以,本文认为,“高校学生干部是指在高校正式的学生组织中担任一定的领导工作或管理工作的大学生,是大学生中综合素质和能力较高的骨干力量。高校学生干部主要包括党团组织兼职学生干部、各级学联和学生会干部、学生社团干部、班级干部。”②他们是从学生中选拔而来,又服务到学生中去,在高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素质主要是指“机体在先天的生理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作用逐渐发育和成熟,并通过实践活动而形成或内化为个体相对稳定的、基本的、具有衍生功能的品质。其实质是在先天生理基础上,通过社会环境、教育与个体交互影响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基本的身心特质。素质具有基础性、相对稳定性、结构整合性和发展潜在性的特点。素质的结构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含思想道德素质)三个基本维度。”③由此可以看出,心理素质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社会文化素质的前提和基础。国内研究者对于心理素质的概念有不同理解,其中张大均教授提出的概念相对全面,他认为“心理素质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 内隐的,具有基本、衍生和发展功能的,并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④,这一定义阐明了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生理基础之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作用,逐渐形成基本的、稳定的和发展的心理品质,主要包括认知品质、个性品质和适应性品质等方面,阐明了心理素质的形成是先天性和后天性的相互结合,强调了人的心理素质具有社会性,与社会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

(二)高校学生干部良好心理素质的特征积极性是指高校学生干部的性格、情感、兴趣和意志等各方面心理内容要素有机协调、相互作用和互相影响,达到一种正向、健康、向上的状态。这种积极性使学生干部时时处于“积极准备”的状态中,当学生干部在日常工作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时,他们会主动寻求解决办法而不退缩,并始终以积极的情感和乐观的心态去勇敢面对,敢于接受挑战。同时,这种积极性也表现为学生干部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主动完成老师交给的各项任务,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成为同学们的好榜样,而且在学习上表现为积极进取、勤奋刻苦。稳定性是指学生干部心理素质通过后天的实践活动形成后,便会以固定的结构和形式存在于学生干部自身内部当中,具有一定的持续性、经常性。这种稳定性不是指偶然间出现的认识和行为,而是指经常的心理与行为特性。一方面,高校学生干部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在经过每一阶段的磨练后会提高到一种新的高度,这些能力素质是稳定的、不受干扰的,并且会长期保持下去。另一方面,稳定性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学生干部心理素质受周围环境影响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因此,学生干部在生活、学习和学团工作中要不断磨练、积累经验,不断强化自身的心理素质。

.........

三、当前高校学生干部心理素质的表现及原因分析........12

(一)调查问卷基本情况.....12

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12

2.调查问卷的基本内容.......... 12

3.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12

(二)当前高校学生干部不良心理素质的表现.........13

(三)原因分析...........18

四、高校学生干部良好心理素质培育对策....21

(一)确立高校学生干部良好心理素质培育的原则...........21

(二)丰富高校学生干部良好心理素质培育的内容...........22

(三)建立高校学生干部心理管理制度...........24

(四)营造高校学生干部良好心理素质培育的环境...........26

(五)拓宽高校学生干部良好心理素质培育的渠道...........28

四、高校学生干部良好心理素质培育对策

(一)确立高校学生干部良好心理素质培育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把学生干部作为心理认识和发展的主体这一内容贯穿于整个心理素质培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主观能动性作用。高校在培育学生干部良好心理素质的过程中,要调动学生干部内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要使学生干部认识到自己才是心理发展的主体,必须要通过自身心理的不断调节,挖掘心理潜能,提高心理机能,这样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因此,高校要营造适合学生干部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的教育环境,研究和遵循学生干部心理发展规律,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尊重学生干部的主体地位。同时,在学生干部心理素质培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要把握学生干部心理素质培育的方向,调查和研究学生干部心理素质发展的水平和特点,通过组织或指导学生干部开展丰富多采的学团活动和心理训练活动,并以科学的评估、及时的反馈来评价教育效果,调控教育全程。只有坚持主体性原则,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主动性和内在潜力,从而更有助于实现心理素质培育目标。

2.协同性原则

协同性原则是指高校培育学生干部心理素质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和多侧面开展,协同各方力量,将各方面教育内容结合在一起,渗透在教育体系中来达到心理素质培育的目的。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它与其他各种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干部心理素质的状况不仅和心理因素有关,还与其他许多因素有关,如社会文化、经济状况等。所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干部心理素质,不能只关注学生干部的心理健康,而要把心理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知识文化教育、人格教育及道德教育等融合在一起,相互协调、相互促进。高校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创造良好的心育环境,在培养学生干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把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贯穿于每个环节,寓于教育教学之中,寓于各项活动之中。不仅要在教育内容上协同,在教育关系上也要协调发展。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与学生干部心理相融,尊重学生干部的个性,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干部的潜力,激发他们对学团工作的兴趣,增强师生之间的心理互动,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

结 语

心理素质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把心理素质教育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因此,重视对学生干部心理素质的培育,并真正发挥学生干部群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本论文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整理,分析了高校学生干部心理素质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高校学生干部良好心理素质培育的有效对策。由于本人能力水平有限,只能对学生干部心理素质培育进行初步研究,在以后的学习和研究中还要不断充实和完善。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