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环境伦理教育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5932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绪论

一、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获取资源的方式不断更新、创造财富的能力不断加强,但是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环境危机与生态恶化趋势。尤其雾霾等极端环境问题的频发让人们不得不正视其严峻性,并意识到环境问题已经成为阻碍社会生活和发展的难题,面对这样的难题,需要探寻解决之道。环境问题不能仅依靠环保技术手段加以解决,新的环境价值观与伦理品质的形成才是关键。总结发达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的经验与教训,不难发现,之前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早应摒弃,而是要构建一种不再以经济增长与物质幸福为最大诉求的社会发展模式。然而此模式的建构需要多角度论证,不但要以其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前提,同时还需要价值论的支撑和伦理原则的规范。当然,新的价值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教育,只有通过价值理性对发展实践的有效引导和调控,才能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同发展以及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纵观我国环境伦理教育的现状,尤其是作为培养未来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大学,此类教育的开展情况存在着诸多不足。这正好与环境危机的严重性形成鲜明对比,所以此领域教育的有效实施显得尤为迫切。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主要指涉的教育阶段是大学教育,选择此阶段的目的在于利用其是青年人才通往社会的最后桥梁的这一角色和定位,充分发挥大学可以使个人集中获取最全面、最广泛知识的特点,通过大学这一丰富的实践平台,更好的实现环境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因而此教育的施教范围具体指涉对象是大学生,比起研究生精英教育而言,大学生更具有普遍性。所以,适时的将环境伦理教育的相关内容融入到大学的教育体系当中,增加该领域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大学生环境伦理道德素质和培养其具备看护环境的能力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基于此,本文将尝试对大学环境伦理教育在理论和实践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一点努力,为人类与自然实现和谐相处提供所需的智识与方法。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8世纪60年代,以蒸汽动力为代表的工业革命的产生,带动了经济与社会的高速发展。但是,此发展无视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超出了原有的环境承载能力,伴随而来的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尤其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为了追求更高的物质享受对自然的掠夺更甚,全球性生态危机也随之日益深重,以至于环境问题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1962年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被看成是:“现代环境运动的肇始”。虽然人们对环境问题以及环保的关注由来已久,但对更深层次根源的伦理原则的研究却姗姗来迟。重塑伦理原则与道德规范,需要教育发挥重要作用,所以环境伦理教育是促进人们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而大学阶段是塑造大学生正确价值观与培养其良好环境素养的重要时期,完善我国大学环境伦理教育有助于解决当今的环境难题和丰富伦理学的理论研究。下面,分别从国内和国外两个维度对这一领域研究的现状和进展进行考察。我国环境伦理教育相比国外起步较晚,所以,目前国内关于该领域的论著和文章与国外相比是较少的。通过“CNKI数据库”、“维普期刊网”和“国家图书馆”等检索数据库的搜索,以“环境伦理教育”为主题或题名的数量有将近二百篇,但是从大学或者高校的角度来探讨此问题的文章则相对较少。个人专著有成强博士编写的《环境伦理教育研究》、曾建平教授所著的《回归绿色——环境道德教育》、邝福光教授的《环境伦理学教程》等。可以说,单从数据方面显示,目前国内该领域的研究不算充分。而且此领域研究主要以学术文章为主,学术论著数量相对偏少,所以缺乏系统的、深入性的研究。而环境污染的严峻性与对该领域研究的迫切性正好成反比。如何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环境治理行为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大学环境伦理教育方面的探索与研究势在必行。下面是有关这一领域国内的研究综述。

.........

第一章 大学环境伦理教育的必要性

当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弊病越来越凸显。特别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危及国民健康与社会发展,这迫使人们不得不正视环境与发展的矛盾。环境危机,俨然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同时也使人们意识到只有谋求一条避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之路,并养成新的环境道德观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良好伦理道德的形成需要明确的目标指引,环境伦理教育的重要性随之凸显,并且“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环境伦理教育成为了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决定因素。”1在这其中,作为培养国家未来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大学在环境伦理教育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所以全面开展大学环境伦理教育、培养更多具有生态素养的公民显得尤为迫切。

一、 环境破坏的社会化危机

虽然我们正向着社会更加发展、科技更加进步的美好生活迈进,但亦能体会到这种发展带来的种种危机,其中环境危机已不是个别地区的问题,从其爆发的频率与覆盖范围来讲,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化危机。而环境是人类存续必不可少的条件,从定义来看“环境”有着丰富的内涵与外延,有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之分,这里主要指的与人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自然因素的总和。环境危机,俨然成为现今人们口中的高频词汇,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一是因为环境的持续恶化,二是由于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自然环境的福荫。而现今人类无序化的生产活动与生活习惯,已经造成了自然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随着我国环境恶化趋势加剧,危及人们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不胜枚举,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而且其恶化趋势呈现出广泛覆盖性与多层次性,例如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和空气污染等。我们深知环境危机的形成根源于人类的生产活动与生活习惯,因为“在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上,农业文明将人从动物社会中解放出来而成为人,因而,人为了生存只能顺从自然力;工业文明则将人从身体中解放出来而成为现代智力人,并为更好地生存而开发技术,乃至征服自然和掠夺地球资源,致使人在与自然的对立中终结自我而开辟新文明。”2所以,是人类对自然的征战、掠夺等无序行为造成了自然环境的破坏。

........

二、 化解环境危机的基本方式

化解环境危机离不开两方面的努力:一是治理力度的增加与治理手段的更新来改善现有环境状况;二是通过教育手段,重塑国民的环境价值观,唤起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并规范人的环境行为,使环境危机不再加剧。所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该从治理手段与教育引导两个方面入手。现今我国环境恶化的情况,无论是从覆盖范围还是影响的程度上来看,都是我们未曾面对的。环境的整体性恶化,直接导致了整个社会生存发展的危机,“而如此迅速扩张和恶化的环境状况,以层累的生成方式和边际递增的扩张方式而集聚起来的风险与危机,则必然将我们推向与世界同步的环境治理行列,并强迫我们在放弃许多东西的同时必须采取环境治理行动。”1而且,十七大报告中也已经指出治理环境的重要性,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十八大报告当中又进一步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3国家层面不断强化环境治理,更加凸显了环境恶化的严峻性。所以,面对现今的形势,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节能减排和提高治理层次是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与国家生存发展的大事。

...........

第三章 大学环境伦理教育的实施路径 ........37

一、开设大学环境伦理教育的基础课程 ............37

1. 课程性质与功能定位 ....37

2. 课程的目标与任务 ......39

3. 课程内容与实施方式 ....40

二、实施大学环境伦理教育的拓展方式 ............42

1. 专业课程渗透环境伦理教育 .......42

2. 志愿者活动提升环境伦理教育 .....43

3. 简朴生活训练环境看护能力 .......44

第三章 大学环境伦理教育的实施路径

基于现今我国环境危机现状,环境伦理教育理应成为培养大学生对自然环境保持友善和敬畏态度、行为与价值观念的普及型教育,但是目前,我国该领域教育的弊端随着环境恶化的趋势逐渐显现,尤其是高校普遍缺乏对大学生环境伦理素养的系统培育。正如问卷调查显示的:各高校对课程的重视程度参差不齐、学科定位不准确、缺乏指导性教材、教学内容与方法同不断更新的环境状况脱节等等。而且,通过更进一步的思考不难发现环境伦理教育还存在着两点更严重的问题,即与其它学科的联系紧密度不够以及与社会实践的脱节。关于如何更好的进行此类教育我国一直处于摸索和尝试阶段。所以,接下来将对其实施的基本路径进行尝试性探讨。总结来说大学环境伦理教育的实施路径有二:一是开设大学环境伦理教育的基础课程,通过此课程的开展保障大学生能够接受系统化的知识引导;二是实施大学环境伦理教育的其他拓展方式,这些拓展方式将作为基础课程的有效补充,共同为推进该教育事业的进步做出努力。

一、 开设大学环境伦理教育的基础课程

面对当今环境持续恶化的紧迫形式与我国大学环境伦理教育的缺失现状,我们不得不重新将大学环境伦理教育进行定位,从其课程的性质、授课内容、教学目标与实施方式等多元角度入手,以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良好生态意识与突出环境行为能力的大学生为目标。面对如上情况,开设“环境伦理知识普及与技能拓展课程”是其必由之路。该课程应该成为大学课程体系中的“公共必修基础课”,原因有二:第一,环境伦理教育为什么应该成为大学的“公共”课?“公共”是指公有的,公用的,或者有“大家”之内涵。语出《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於民也。”“公共”课则是指大学里的任何院系、每个专业学生共同修习的课程。“它根据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总目标和普遍要求来开设,体现国家对高级专门人才的普遍性要求,是保证所培养的人才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素质的课程”。1将之设定为公共课程是因为相较于专业课程而言,公共课程面对的是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所以可以利用学生本身的知识从不同角度对环境伦理这门课程进行再认知;专业课程虽能系统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环境保护知识等,但毕竟仅限于几个专业,基于此,公共课程比专业课程更有优势;第二,大学环境伦理教育又必须是必修课程,必修课程是相对于选修课而言。将之定义为必修课程是因为其比选修课更有约束力,而且能够保障更加广泛的覆盖面。“必修课是根据国家培养某种专门人才的规格和专业本身的要求而开设的。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可以保证某方面专业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必备素质,从而适应某方面工作和劳动的需要。”1将之定义为公共必修课为大学生获得必要的环境伦理知识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因为“如果把一门课设置成为选修课,很显然不能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学习到这门课程,更不用说从这门课中受益。如果设置成为专业课,又同课程本身与大学生所学的专业发生冲突,毕竟环境伦理课程的设置,不是为了所有的大学生成为环境伦理方面的专业人才,而是为提高大学生环境伦理素养服务的一门课程。”

...........

结语

纵观整个人类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目前人类普遍面对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再生能力退化等问题,这些难题都是由于“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念的引导,对自然环境的掠夺式开发和强权下产生的。虽然,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已然跃居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正是在引以为豪的经济发展之下,却衍生出了一系列惊醒全体国民的问题——环境恶化。面对如此严峻环境的形式,党的十七大正式把“生态文明”建设列为发展目标与行动纲领之中,并且随后到党的十八大等又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进行了不断丰富,通过国家、党和政府部门一个又一个的决策更加体现了保护环境、改善环境与优待环境的迫切性。与此同时,这也对肩负着实现“中国梦”的大学生提出了新要求,即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具备良好的环境伦理素质,而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学教育。因此,加强该领域教育,全面培养大学生的环境伦理素养对未来社会的良序发展尤为重要。但现实情况是我国环境伦理相关教育一直未有系统化,并且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致使学生普遍没有受到良好环境伦理思想的育化,多数学生更加不具备改善环境状况的观念与行为能力,此种现状与当前社会发展需求极不相符。本文正是沿袭这一社会背景,在充分借鉴以往研究成果与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对如何更好的进行大学环境伦理教育以及具体课程实施做了些浅显的思考与设想。当然,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这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任务,尤其是对大学生环境伦理意识与实践行为的养成,也不是朝夕可得,这需要国家、社会、学校、社区各个方面形成合力、有效联动才能有所收获。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