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训类课程教育教学观察模型的设计与应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5921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较快,并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中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大批技术型、应用型人才,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1]。2014 年 3 月 22 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 2014 年会”发表《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教育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讲话[2],对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做了明确的阐述,指出了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五个基本特征。一是以就业为导向,特别是要服务好青年就业[3]。二是建立系统化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3]。即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各个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三是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贯穿体系建设全过程[3]。强化行业指导,深化企业参与,使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紧密对接,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使职业教育更加适应产业需求、职业需求。四是构建开放立交、内外衔接的人才成长立交桥[3]。推进职业教育体系内部有机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沟通,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统筹发展,特别是要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招生考试评价制度,实现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多次选择,为广大年轻人打开通向成功人才的大门。五是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充分调动社会资源[3]。

1.1.2 课堂观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活动,将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课堂观察对教师评价和提升体系往往占有重要地位,为专业发展提供针对性的支持[4]。对教师而言,课堂观察是至关重要的[5]。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借助合作的力量在实践性知识、反省能力等方面获得新的发展,进而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质量。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强调了教师职业的独特性,为教师专业自主权的获得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因此,从整体上推动了教师专业化进程的发展[6]。教师实践性知识与个人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并随着个人生活经验的积累而逐渐形成[7]。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与产生离不开教学实践,教学实践是其产生的主要土壤[8]。杜威的实用主义知识论从理论层次支持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合理合法性”[9]。教师是一个具有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实践经验的专业人群,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取决于系统的专业学习和有意识的实践经验的积累与改进[10]。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学院的办学水平,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11]。教师的专业能力越强,课堂质量越高。运用课堂实录来促进教师教学技能的发展,这种方法具有可操作性[12]。

......

1.2 研究现状

课堂观察源于西方的科学主义思潮[13]。近代社会学家马克斯 韦伯指出,所有的社会研究始于观察且终止于观察。在西方,课堂观察被运用到教育研究中,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探索阶段(20 世纪 20-50 年代)、工具发展阶段(20 世纪 50-70 年代)、拓展研究阶段(20 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至今)[14]。有的描述如何开发研制课堂观察量表[15],有的研究课堂观察数据的处理方法[16]。从最初的被引入教育研究领域到课堂观察方法[17]及工具的大量涌现,再到至今的方法与技术围绕有效教学的探讨深入发展。可见,课堂观察正在稳步地走向成熟。在不断完善过程中,有赞同也有质疑。其中,在工具发展阶段,较早的是贝尔思开发的“交互作用分析”的十二类编码的行为,英国的弗兰德斯提出并不断修订的互动分析分类体系(FLAC)及北美研发的观察表、编码量表和项目清单等。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开启了量化课堂研究的先河[18]。Meher Rizvi 介绍了课堂观察量表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主要是评价教师培训(CBM 模型)效果。在量表研制期间,收集到的数据表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和较好的信效度[19]。国外在开发课堂观察工具方面,主要有两大类,定量和定性[20]。定量的课堂观察工具有编码体系(Coding System)、等级量表(RatingScale)与项目清单(Checklist),观察者主要通过频率记数、百分比或者等级量表的分数等方式收集资料。定性的观察工具有记叙法(Narrative Systems)、图式记录(Figure Records)和电子记录(Technological Records),观察者需参照观察纲要做现场观察,在课堂上做更详尽的、多维度的记录,在课后依靠回忆做必要的补充和完善,观察结果以非数字化的形式进行呈现,采取质性的分析手段,其在观察过程也可以进行资料分析工作[21]。

.........

第二章 研究基础

2.1 理论基础

2.1.1 多元智能理论

1983 年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语言智能、逻辑一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每个人在不同智能上的表现具有差异性。[35]实训教学活动,每位参训人员具有不同的技能基础,指导人员应尊重各中差异,设定不同的实训目标。多元的智能相结合发展,也是培养技能所需遵从的关注点。在实训过程中,指导人员应该学会从多角度激励不同参训人员。而在教学观察过程中,不同的被观察对象所呈现特征表现各异,个体差异也会使教学活动各具特色。每位被观察对象的多元智能会体现在教学课堂中,只是程度不同。观察员在教学观察活动中充分记录观察对象的行为,会对后期反思提供有力的实践支撑。通过发现不同观察对象的优点、缺点,为其他实训教师提供可借鉴经验。

2.1.2 行为分析理论

行为分析理论是观察、研究行为的理论基础,也是研究行为相关课题的辅助手段与理论工具。它主要由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理论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构成。经典条件反射理论认为,行为是个体对外界环境刺激做出的应答性反应,具有被动性,是后天环境中习得的。操作条件作用理论认为,行为是个体在某种动机的驱使下才主动做出的反应,并且在反应后进行强化。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个体具有自我成长的潜能,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不都是由外界刺激引发的,也并非都是被动的,个体可以自愿地在某些情境中有选择性地做出某些反应。[36]以上三种理论是行为分析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科学地揭示了行为发生的原由,这为我们探讨教学观察活动中的观察维度设计和观察模型建构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心理学理论参考。每位参训人员和指导人员在实训课上的行为表现都是我们观察员的研究内容。每个行为都从不同程度渗透了对技能学习和指导的能力。将行为分析理论结合到课后反思会的反思环节,会让我们对实训行为背后蕴含的意义挖掘出来。如果将挖掘的数据意义,发展为理论层次或实践案例事件,势必会为其他实训指导教师和参训学生提供间接经验,增加技能掌握与提升的概率。

..........

2.2 设计基础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工程实训中心是以工程实训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集教学、培训、技术研究与开发、科技创新、技能竞赛于一体的校级实践教学中心。经过多年实践,工程实训中心本着“重技强能,致学致用”的教学理念,形成了“以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三层次五阶段”的特色工程实训教学模式,在国内高等院校中率先培养出具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高级工、技师)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这种培养模式已被全国多所院校借鉴[39]。实训工程中心的 X 老师,在第一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中,成功拿下了数控车项目职工组冠军。他凭借对现代制造业的钻研和高度责任感,成为全国数控领域一名响当当的专家。他还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聘为 41 届、42 届、43 届世界技能大赛数控车项目中国集训队技术指导专家和教练组长,并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高技能人才)和全国技术能手。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有突出贡献技师、天津市师德先进个人、天津市技能大师、国家级技能大师等荣誉,2016 年获“津门工匠”荣誉称号[40]。为将实训类课程的实训结构、实训特色等相关问题做深入了解,能够在现实情况发展上进行设计,笔者特地对 X 老师进行了访谈。期间,主要围绕实训课较基础理论课的重点、特色环节而展开访谈。X 老师在访谈过程中提到,实训课更侧重教师的示范作用与指导能力。课前,教师的安全着装与工具摆放规范,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形渗透的,全程都要随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及规范操作。实训类的项目活动,一般分多个课时才能完成总体任务,所以教师要意识到承接前课任务,帮助学生连贯思维。由于实训操作任务量大,程序繁杂,基本都需要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或示范完毕后再由学生操作。期间,对教师指导能力的需求日渐提升,教师的讲解还要和现实社会需求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等内容相结合,做到理实一体化,不沉溺于课本,才能帮助学生掌握适合社会发展的能力。在操作训练过程,还可对学生实施分组训练、组织小组竞赛等多种形式安排。

.......

第三章 实训类课程教学观察的模型构建......... 11

3.1 概念界定 ........ 11

3.1.1 教学观察 ......... 11

3.1.2 实训类课程 ..... 11

3.2 实训类课程的核心要素 ......... 11

3.3 实训类课程的模型构建 ......... 13

3.3.1 教学模型的构建 ..... 13

3.3.2 教学观察模型的构建 ..... 16

3.4 实训类课程的教学观察流程设计......... 17

3.4.1 观察角色定位 ......... 17

3.4.2 观察数据流程 .......... 18

3.5 实训类课程的教学观察维度设计 ......... 19

第四章 实训类课程教学观察的工具设计......... 23

4.1 教学观察维度细化 ........ 23

4.2 观察工具设计 ........ 25

第五章 实训类课程教学观察的模型应用......... 31

5.1 课例基本信息 ........ 31

5.2 教学资源 ........ 32

5.3 教学示范 ........ 33

5.4 安全操作 ........ 34

5.5 问题解决 ........ 36

5.6 理实结合 ........ 38

第五章 实训类课程教学观察的模型应用

5.1 课例基本信息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的汽车实验实训中心,“中心”建筑面积约 4300 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约 4500 万元,万元以上的设备 271 台,千元以上设备达 572 台。其中,包括汽车自动检测系统、发动机性能试验台、汽车性能电子综合测试系统、汽车发动机振动噪音测试系统、混合动力实验台、大众汽车不解体检测系统、SL-640 检测线(汽车动力测试系统)等[52]。本次实训教学观察过程中,W 老师除了利用幻灯片课件展示理论知识,还使用了口头叙述和利用教学模具肢体演示等形式。而实训过程中,W 老师在回顾原理性知识环节的 3个教学部分,被记录为教学资源缺失现象,即教学资源缺失现象共 3 次。如表 5-2 所示,记录了 W 老师的实训现场资源缺失场景的具体行为。针对以上三种情况,W 老师均是对现场情况进行简单说明。学生无法从中获取直接经验,需要自己想象或课下自己搜集相关资料。在课上,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求知欲望较强烈,部分学生提出“是否可以重新拆开一台发动机,看一看积炭现象。”的建议,但是资源有限,无法达到对学生求知的需求。所以,学生对该知识点的认知较模糊,印象会不够深刻,且部分同学会由于惰性心理而不去网站搜索相关素材观看。这样会削弱教学效果,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次资源缺失现象之间,分别间隔 8 分钟、3 分钟,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也会造成消极影响。

........

总结

教学观察做为一种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手段,其价值与日俱增。将实训教师的指导、示范等能力量化为数据,清晰地展现在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视野之中,但量化的程度要综合考量定性程度,使量化科学化。对教学模型的研究过程中除采用教学理论做理论支撑,还采取了访谈专家型教师的方式,最终得出合理的教学模型。在构建的教学模型基础上,再得出教学观察模型。实训类课程,不同工种的实训侧重点各异,本研究的观察量表包含了师生互动,但更突出技术技能的培养观察,适用于不同工种的实训类课程。该量表将课堂行为划分为多个主维度,将量表的架构模块化,利于多人合作观察。通过设计、观察、分析和总结,笔者认为教学观察对实训类课程质量的提升具有推动作用。从数据入手,结合定性的分析,能将课堂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得以展现。从而,帮助教师认清课堂、看懂自己。由于笔者的知识水平有限,对数据的分析还有欠缺之处。通过丰富教学实践经验和专家型教师的指导,相信会使数据分析更加有深度,挖掘数据本质。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