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同伴接纳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5934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1 引言

同伴接纳是社会个体同伴关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是否被同伴高度欢迎或被拒绝状况对高中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了不同层面的影响。这也是同伴群体关系维系的生命纽带,所以,本研究为了调查出现阶段高中学生同伴接纳的基本状况;分析和归纳出相应的影响因素和选择标准;结合已有研究和案例学校教师的建议总结出了一些改善同伴接纳的教育对策。同伴(peer)是指个体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认知能力的人(Foot et al, 1990)。同伴接纳(peer acceptance)是同伴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对于高中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一些研究已经区分了同伴关系的同伴接纳和友谊,指出同伴接纳是一种群体指向的单向结构,反映的是群体成员对个体的态度----喜欢或不喜欢,接纳或排斥(邹泓、周晖、周燕,1998)。纽科姆等通过社会测量法确定了同伴接纳的四种类型:受欢迎类型、被拒斥类型、被忽视类型和不确定类型(姜少凯,2011)。研究者在测量青少年社会地位时必须同时关注这两个维度--吸引和排斥,研究各个维度一般以班级为单位得出同伴接纳的类型,对于这个维度的测量方法学界已形成共识。通过个体在两个维度上的高低分,研究者划分出不同类型的儿童:受欢迎儿童、被拒绝儿童、有争议儿童和被忽略儿童(冯华润,2014)。受欢迎类型(popular)即是在群体中获得大多数同伴的提名,被大多数同伴个体喜欢,所以本研究中以班级为单位,受欢迎的类型即是超过 60%的学生和老师都喜欢的类型;被拒斥类型(rejected)即是几乎没有人提起,被大多数人回避甚至厌恶,在本研究中即是被大家评定为不喜欢的类型;被忽视的类型即为大家遗忘的类型,在班级中几乎不被人想起的学生个体;不确定型即是同伴接纳水平处于一般,在同伴提名(最喜欢或最不喜欢)中没有获得比例,即是本研究中调查中出现的有一部分同学喜欢而有一部分同学不太喜欢的程度,更有部分同学没有任何的明显的提出,比例大致为 4:3:3 的结论。张戎骏在《初中生同伴关系现状与应对》采用同伴评定法和正负评定法也证实了同伴接纳四种类型在班级单位中所占据的比例。

1.1 文献综述

在青春期,与朋友交流被看着是不可缺少的生命线,是维系着青少年和他们的朋友之间的纽带。拉森等人让被试者在一周的时间之内记录下自己的活动内容,结果发现 29%的中学生在课堂以外的时间多数时候是与同伴待在一起的(Csikszentmihalyi& Larsen,1984);而且在中学生提名的生活中重要他人中有50%左右是身边的同伴(Brown, 1990)。由此可以得出:在生命中可能没有哪个阶段的同伴关系会像青春期那么重要(Youniss&Haynie ,1992)。同伴之所以在青春期变得更为重要,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来说,主要是因为青春期生理和认知变化非常显著,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增强,身心方面的矛盾的出现造成心理上的不安与焦虑,他们需要一个可以倾吐烦恼、交流思想、表露自我并能保守秘密的地方。青少年对同伴的要求更加强调相互之间感情上的依赖、理解和支持,尤其注重同伴朋友对自己的忠诚、信任和尊重。所以青少年各方面要发展,就需要结交自己适合的朋友,组成自己的群体。另一方面,青少年由于社会经验不足,需要向有经验的人求助和吸取经验。在青春期之前,父母和教师是重要的求助来源,但到了青春期,青少年想要变得更为自主的动机使得父母和其他成年人普遍成为无效的信息来源,因此需要通过与同伴之间的交往,才能够互相提供机会来进行比较和评价相互的意见、能力,甚至生理变化,这是一种社会化比较的过程。高中生置身于自己年龄段的同伴群体中,就相当于处在一个社会当中,他们就会有不同角色需要扮演,他们就需要在同伴群体的榜样模式影响下成长,在同伴的监督下反馈自己的行径;同伴相处也会更多地提供学生个体的自我性发展。尤为在同伴群体面临一些变革时,需要个体做出实际的决策时,在没有成人支配的环境中,个体就会独立思考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事件的实践获得一定的经验和能力。如此往返实践,就会使其能力得以强化,有利于个体自我能力的发展。而且,据有关研究结论可知,同伴接纳水平的高低从而影响到青少年多方面的发展。比如,对学业水平和成绩的影响;对个体性格方面的影响;对青少年个体情感功能方面的影响等。总体上来说,在同伴群体中越受欢迎,就越能提升自己的交往沟通能力,心理状态就会越发的积极向上,就会主动创造或争取更多的机会参与群体活动,并从中向他人学习和努力,完善自己,从而获得更多人的喜爱和赞许。

..........

1.2 青少年同伴接纳的类型

根据发展心理学相关专家关于同伴接纳的定义而言,青少年被同伴接纳主要有四种类型:受欢迎、被排斥、被忽视和不确定。第一,关于受欢迎型的研究。有关研究得出结论是受欢迎度实际上是个体受到群体成员的喜爱程度和接纳程度的总和,强调群体成员个人的好恶倾向。这种结论取决于同伴双方的选择态度(席居哲,冯华润,2014)。受欢迎的同学之所以会被大家接纳,原因有很多种。一方面,由于班级分化的原因,一般班级是一个高中生所在的社交群体,成绩优秀的班级里多数学生以考试成绩的高低而确定社交地位的高低,他们以学习交流和提高学习为最终目标而组成的群体,所以在这样的同伴群体里,成绩好的学生就会成为大家接纳的对象,并受到多数人的喜欢。而在所谓的普通班里,现有的学生接纳和喜欢的对象是性格活泼外向,积极主动而且有一定兴趣特长等原因的学生,比如体育成绩优秀,唱歌好听,会跳舞,喜欢主动帮助他人,宽容大度,无私等优秀品质的学生。另一方面,由于性格分化和性别差异等原因,性格内向型的高中生在同伴接纳水平上不如性格外向的学生,而且女生受到同伴喜欢的人数明显是多于男生,而且,外貌漂亮,身材好,有气质,会打扮等特点的女生也会受到很多同学的喜欢,这些学生可以是来自不同班级和不同年级的人。第二方面关于被拒斥型的综述。潘佳雁在《中学生同伴交往接受和拒绝的归因研究》一文中得出结论:被拒绝学生对于事件的认知和处理态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另一项研究《初中生同伴侵害、同伴拒绝与问题行为关系的性别差异:交叉滞后分析》中指出同伴的拒绝和侵害在同伴关系发展过程中出现出高度的稳定性(杨晨晨,边玉芳,陈欣银,王莉.2016)。而且很多关于同伴拒绝的因素研究中得出:背后议论别人、爱打小报告、孤傲、自以为是、有特殊嗜好、不注重自己的清洁卫生等原因都可能造成同伴接纳水平低,班上的同学们甚至会比较讨厌这样的同学,不愿意和他们交流,也不愿意更他们合作学习。这类同学就会出现一些消极甚至反社会的行为,比如,他们就会故意违反校纪班规,有意与班上的同学对着干等等。第三,关于被忽视类型和不确定类型综述,这两种类型同伴接纳状况稳定性较弱,也会因为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变化。所以在现阶段已有的相关研究中并没有专门涉及到被忽视和不确定型接纳现状研究,只是对比受欢迎和被拒斥两种类型,从而分析了被忽视类型相关的影响因素。

...........

2 研究方法

为了完成此次研究的教育目的,此次研究采用了文献法、问卷法和访谈法相结合进行调查和分析。

2.1 文献法

此次研究采用的文献法就是:对青少年同伴接纳的已有研究进行归纳和梳理,了解该研究领域的基本观点、结论和方法,为后期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2.2 采用问卷法调查不同类型学生的数量和特征

根据已有研究定义的青少年同伴接纳的四种类型,结合导师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们的指导,设计了“高中生同伴接纳现状及原因调查问卷”。调查问卷根据高中生自身发展的特点和其同伴关系交往的过程,设计了 10 个选择题(7 个必答题和 3 个选择完成的题),主要拟包括以下一些内容:被试者的基本情况(年龄、性别、独生子女和家庭背景);调查对象个体同伴交往的情况;学生自身所具有的优异特质;学生个体自己同伴接纳的标准和要求;被试者自身存在的优缺点和被同伴接纳与否的原因自查等命题。此次研究选取了四川省双流中学的高一、高二高三年级的部分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问卷调查的基本思路是:第一,将问卷根据接纳类型、接纳原因和接纳策略三种方式将问题集中归类;第二,以班级为单位学生就自己的真实情况做相应的调查回答;第三,就问卷的内容,分别每个班抽取 3 人左右报告自己班级同伴接纳的情况作答,提名自己班级受欢迎的同学、被排斥的和被忽视的同学,包括他们的特点和帮助的策略。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办法,尽量做到能够大范围地,真实客观地反映出目前我校高中学生在同伴接纳方面的真实情况,以达成本研究的最终目的。

.......

3 研究结果 ....10

3.1 研究对象说明 .....10

3.1.1 案例学校的特点 ........10

3.1.2 案例学校生源的特点 ....10

3.2 测量工具 .........11

3.3 研究基本程序 .....11

3.4 高中学生同伴接纳现状调查总体结论 ............12

3.5 高中生同伴接纳现状差异性结论 .......14

3.5.1 高中学生同伴接纳现状在年龄上的差异分析 ...........14

3.5.2 高中学生同伴接纳现状存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15

3.5.3 高中生选取同伴的标准在年龄上的差异 .......16

3.5.4 高中生选取同伴的标准在性别方面的差异 ....17

3.6 影响高中生同伴接纳水平的因素差异性结果 ......19

4 高中生同伴接纳现状和差异性讨论与分析 ............23

4.1 高中生同伴接纳整体现状分析 .........23

4.2 造成高中生被同伴喜欢或拒斥差异性的原因分析 ...........24

4.3 造成高中生选择同伴的标准差异性的原因分析 .... 25

5 改善高中学生同伴接纳水平的策略及建议............ 27

5.1 影响高中生同伴接纳因素的总结 ....... 27

5.2 改善高中生同伴接纳现状的策略及建议 .......... 27

5 改善高中学生同伴接纳水平的策略及建议

5.1 影响高中生同伴接纳因素的总结

根据调查问卷的抽样和结果分析,高中学生在同伴接纳的现状总体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超过 60%的高中生是受到同伴的欢迎和喜欢的,但是有 10%左右的学生是被大家所拒斥或被大家忽视的类型。根据青少年发展心理学相关知识和已有对青少年同伴接纳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可知,(1)影响同伴交往的因素最主要在于个人。从此次调查结果得知:学生是否受到大家喜欢性格开朗(87%)、乐于助人(70%)、品质高尚(82%)。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是 16 岁-18 岁之间的青少年,根据发展心理学相关知识得知,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已经趋于成熟,思考问题也会非常理性化。所以高中生愿与性格开朗、品质高尚、生活习惯好、富有正能量的同伴交往。高中学生对于他人的选择标准也包括学习成绩和外貌。一项研究指出:人际交往中个人的各项表现比其他都重要。(2)家庭和学校的环境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中生的同伴接纳水平。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成长发展所呆时间最长、接触机会最多的外界环境,所以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方式和氛围风气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选择观和价值观。其中,家庭的影响程度最大。一方面是因为,学生从小就生长在家庭这样一个环境当中,最初接触的教育理念就是来至于父母和家里的其他人群,正如一张白纸的画图人就是家里的人群,所以很多影响是根深蒂固。朋友对于高中生现阶段的作用就是:陪伴;遇到问题时提供帮助;分享快乐或困惑;给于同伴一定的引导和反馈。从而导致现在孩子与父母、教师之间的关系都是平等的,遇到问题采取的是探讨式解决(傅金芝、董泽松,2004)。陈会昌等人的研究已证实这一点(李宁,2005)。本研究也有相关数据的显示,生活在城市的非独生子女在同伴接纳方面受到喜欢的越多,或许因为他们在解决与同伴之间的关系时会更有担当和交流的方式更加恰当。(3)现有的社会风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从而影响到学生在同伴群体中的接纳程度。比如,现在社会的风气是遇事则送礼,请客吃饭,巴结找关系等行为,所以学生或多或少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在选择同伴群体的就会掺杂一定的现实因素在里面,比如,选择对方是否可以帮助我提高成绩,是否可以为我解决现有的一些困难等考虑,从而造成在同伴群体相处过程中产生诸多矛盾,这样同伴群体持续时间不会太长。

.......

结论

此次研究按照各年级总人数 20%的比例随机选择了 465 名左右的学生参与调查,结果显示:超过 40%的学生同伴接纳的现状是被大家喜欢或不确定状态;11%左右的学生处于被忽视状态;3.3%的学生同伴接纳状况是被大家拒斥的。而且,调查结果体现了高中学生的同伴接纳水平存在年龄和性别的差异。平均每个班级19 人左右是受到大家喜欢,接纳水平高于其他人群。然而,平均每个班级中存在2-3 名学生被接纳程度低,被大家所排斥的类型。而且,高中学生选择同伴群体的标准也存在年龄和性别上的细微差异。从问卷调查来看,高中学生选择同伴的标准普遍侧重于对方的内在性格、兴趣爱好、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方面,对于学习成绩、性别、家庭背景等方面关注很低,尤其是家庭背景方面。另一方面,他们所讨厌的同伴特征也在于对方的性格不合、道德品质败坏和生活习惯不好。从此次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多数影响高中学生在同伴群体中的地位也在于性格、外貌和其他因素。针对课题研究的结果,访谈案例学校不同类型的教师,查阅相关的同伴接纳已有研究,本课题分别从学生、学校和家庭三个角度给出了改善接纳水平较低的相关策略。比如,学生应该要学会自我认识和反思,重视自己个性、品质、特长等方面的发展;学校可以开设与人际交往等活动的校本选修课程来帮助学生处理人际关系;学校教师避免只重视学生成绩的单向判断,而应该高度关注学生之间的同伴关系,并在适当的时候予以建议和帮助;教师也要认真正确的判断学生的人际交往,不能盲目判断,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家庭氛围对于学生的成长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家长一方面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超凡的兴趣特长;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孩子的群体交往状况,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帮助孩子在氛围中学习交往技能,帮助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