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我国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在新世纪以来将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并且取得了重大进步。在实现“四个全面”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加快教育事业的改革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这对于提高我国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提高教育事业发展的科学性与持续性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教师管理制度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包括制度的人性化不高,指导理念仍以管理为主而忽视服务,绩效考评过于重视量化指标而无法真实反映教师工作水平,打击教师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师聘任制上也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我国的改革提供了科学的顶层设计,而在十八届四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了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法治保障,为国家各项事业在法的规范体系下行事提出了最高要求。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三五规划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指导理念,我国逐渐形成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发展目标,并且在这一战略目标下,有着明确的阶段性策略和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顶层设计渐渐明朗。2015 年我国提出要建设“一带一路”,成为我国走向国际舞台发挥国际作用的重要步骤,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在这一战略背景下,我国应适应国际社会形势发展要求,适应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环境,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大批人才,要增强国家实力就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需要从小做起,尤其是在我国的教育背景下应重视中学教育。然而当前中学的教师管理制度仍然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发展的需求,无法与日益变化的新形势相适应,因此需进行改革以提高教师管理制度的适应性,为中学教育、学校的发展以及教师发展提供制度背景。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从研究内容上,由于教师管理制度内容丰富,包括职务评聘制度、评价制度、考核制度、退出机制等等,目前国内对各方面的研究有许多成果。首先,在教师评聘制度方面,由于我国在 80 年代开始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度,是在市场经济热潮下中小学教师管理制度的一大改革,因此,学界对教育尤其是有关教师管理制度的研究首先是在对教师职务、职称评定等方面的研究。刘兴才(1992)在 1992 年运用帕累托分析法即 ABC 管理法来试图解决教师实行职称评定后带来的问题,以增强教师管理的科学化水平。ABC 管理法的原理就是将理科思维和方法运用到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中,将对象按照重要程度依次分为 ABC 三类,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管理,这在教师管理中可以成为职称评定的辅助性方法,有助于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师管理方法。臧爱珍(1995)解释了中小学教师实行职务制度的必要性和意义。徐志利(1999)指出了教师职务评聘制度存在的问题,如行政干预的现象依然存在,教师内部竞争机制不健全等,并提出了相应措施,旨在完善职务评聘制度。张朝晖(2006)总结了教师聘任制的意义,提出应加强综合配套措施的同步改革。赵敏和刘献军(2005)从伦理学的角度提出设计和实施教师评聘制度需要遵循正义、人道、民主原则。彭贤智、高智(2009)等人以实证研究的角度调查了河北省农村中小学的教师队伍基本状况、工作压力、教学工作情况、继续教育情况等,进而提出优化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系列对策。其次,在教师评价制度方面,蔡永红和黄天元(2003)认为尽管作为教师管理制度的首要环节,但多年来教师评价制度依然存在诸如内容不统一、结构不明确、缺乏合理的理论依据等,他们指出相比于欧美许多国家,中国的教师评价制度落后许多,并反思我国的相关制度提出应从评价内容、评价过程、评价方法等多方面入手完善评价制度。再次,在教师流动机制方面,张雷和李华臣(2011)以山东省部分省市为例探讨了城乡义务教师的流动机制问题,总结了几种现有的流动机制,提出了解决城乡义务教师资源合理流动的对策建议。史亚娟(2014)对我国 28 个省区进行样本调查,总结了当下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了内在原因进而提出相应对策。金素梅(2012)专门介绍了农村教师队伍当前面临的困境。张彩云(2014)研究了中小学教师的退出机制,认为对于那些不称职、工作不够尽责的教师在辞退或主动辞职的机制上存在相关主体的权责以及法律法规依据、程序等没有完全符合相关规定,因此,在研究中应注意教师退出机制。蒲蕊和胡伟(2015)从总体上对分析了当前教师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应以更加人性化的方式和原则推动相关改革。陈振华(2015)也从总体上总结了教师管理制度中存在的效率主义、功利主义、管理主义指导下使制度发生异化,从而提出在管理制度改革中应该更加合理化和人性化。
.........
二、教师管理制度改革概述
(一)教师管理制度改革的内涵与必要性
教师管理制度是学校为保证教育教学秩序以及教育目的的实现,按照多年来实行的相关经验或者已经内化了的客观规律,并结合学校内部实际条件而建立的有关教师自我发展、教书育人等方面的制度体系。教师管理制度是教师在学校行为规范的主要依据,其建立和完善有助于教师在学校的日常生活、学生与教师互动、教师的自我管理和发展等方面有章可循,有利于建立更加规范、条理的教学秩序,其“目的在于使教师在学校的工作中能够充分发挥积极能动性,提高主人翁意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校工作事务中”。[1]另一方面,教师管理制度也包含着一系列教师提升自我、奖惩等机制,有助于使教师在工作中不断确立新的更高目标,将自身的提高与学校发展结合起来,建立更具活力的学校工作氛围。制度的建立根本目标在于使人更好的工作,教师管理制度的作用在于在规范和约束教师行为的基础上为教师的发展和教学的提高以及学校质量的提高提供坚实基础。 任何学校的教师管理制度基本前提是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法规。当前我国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主要有《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教学成果奖励条例》《教师资格条例》以及班主任、校长工作条例等。同时还有国务院及教育部颁布的有关文件,如 2000 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方案(1999-2002 年)》及其实施意见的通知,2012 年《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等。此外,还有针对性的文件、通知类,如 1997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通知》,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 年)的通知》,教育部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等。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各省教育行政部门会颁布法律实施的具体意见,同时也有各省根据自身实际条件制定的在不违背宪法和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有关本地各类教师管理的办法、文件等,也是学校遵循的重要依据。
........
(二)教师管理制度改革的特点
教师管理制度应具备整体性,其包含的内部各项制度之间应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各制度的作用只有在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时才能发挥最大效用,教师管理制度改革不应是其中一项制度如聘任制或考评制等的改革而是一项需多方配合、多方面统筹规划从而实现整体性推进。首先应树立整体性观念,不能孤立的看待任何制度,而应将其视为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以这种观念指导制度的改革从而解决在制度设计上的宏观性、整体性,其次在改革过程中应把握各项教师管理制度之间的关系,在明确定位各项制度的地位和作用之后对其进行主次、轻重缓急的划分,对于关联制度应注意政策的关联性和融洽性。[4]因此,整体性既是教师管理制度改革的一项特点同时也是改革的一大原则。
........
三、M 中学教师管理制度现状及存在问题 ............ 16
(一)M 中学师资队伍概况 ............ 16
(二)M 中学教师管理基本制度 ........ 17
1、教师招聘机制 ......... 17
2、教师激励机制 ......... 17
3、教师流动机制 ......... 19
(三)M 中学教师管理存在的问题 ...... 19
四、M 中学教师管理制度存在问题的深层原因分析 .... 23
(一)教师管理制度理念陈旧 ......... 23
(二)教师教学管理制度不合理 ....... 23
1、制度建立缺乏教师参与 ........... 23
2、制度灵活度不高 ....... 24
(三)教师激励制度需完善 ........... 25
1、教师考评制度激励性差 ........... 25
2、教师奖惩制度不合理 ............. 26
五、M 中学教师管理制度改革的对策和途径 .......... 28
(一)更新教师管理理念 ............. 28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理念 ..... 28
2、尊重和关心教师的需求 ........... 29
(二)明确管理制度改革目标 ......... 29
(三)健全教师职务聘任制 ........... 30
(四)完善教师考核激励制度 ......... 31
五、M 中学教师管理制度改革的对策和途径
(一)更新教师管理理念
美国教育家约翰·古德兰曾说:“没有更好的教师就不会有更好的学校,但没有教师可以在其中学 习、实践和发展自身更好的学校,也就不会有更好的教师。”这充分说明了教师的发展离不开学校,学校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外部环境,学校对教师的管理既包括规定教师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还包括对于教师职业发展中的长远规划、目标实现等[20]良好的教师管理能使教师融入学校,教师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良性结合,因此,以 M 中学为代表的中学在教师管理制度方面应主动应对挑战,探索有效的管理教师、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合理制度和机制,针对现有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而不断的改进与完善。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理念.当前学校对教师实行的管理应转变理念,将管理不仅仅视为一种秩序的维护还应视作对教师权益的维护,为教师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学校与教师本为冰水关系。学校名誉的提升、发展需要一支强大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而教师素质的提高需要一个施展才能的平台,需要把握学校提供的各种机会。因此,在教师管理方面学校应破除以前的高高在上的观念,重新诠释学校管理教师应有的内涵,将管理更多的理解为服务而非约束。“管”就是对人的言行进行干预,“理”就是通过“管”,理顺各种关系,使社会处于有序状态,为人民提供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服务的含义是一个人或一个机构以自己的行为使他人得到某种利益。管理就是服务的含义是,不再一味强调“管”的强制性约束、控制层面,而应更多强调其温和的引导、帮助,那么在这个层面上管理的本质就是服务。
..........
结 论
本文以 M 中学为个案来探究当前我国中学教师管理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研究发现 M 中学当前的教师工作负担较重、工作压力大、薪酬待遇较低,分析了内在的制度性原因,主要有管理理念落后、激励机制不完善、管理制度不科学等,按照需要层次理论、期望理论、强化理论等的指导对 M 中学的教师管理制度改革提出了建设性建议,主要包括更新管理理念、改善教师激励机制、完善教师聘任制等,为M 中学教师管理制度改革提供了较强的政策性指导。 教师管理制度改革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师管理制度的科学合理程度直接关系到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学校的发展前景,关系到学生的切身教育,在未来的研究中应更加注重案例研究与理论的结合。 由于 M 中学发展、工作任务是长期动态变化的,对教师管理制度的研究还存在着许多局限性,值得后续补充和完善。
.........
参考文献(略)